關於虎頭和蛇頭百靈鳥是百靈鳥愛好者在馴養過程中通過觀察從頭型上對百靈鳥的一個大致分類。以前在書本上見過,較早流傳於網絡的是2006年11月作者ziteng的一篇帖子,全文如下:
1: 蛇頭百靈的頭是前後長,左右窄,頭頂偏平。從頭頂或從側面看都近似蛇頭形狀,所以把這種頭型的百靈稱為蛇頭百靈。蛇頭百靈的特點:體形較大,腿腳粗健,羽毛呈紅紫褐色,較為美觀,善於效鳴,能歌善舞,但這種百靈膽子小,野性大,不好馴養,如一旦馴養出來,叫聲洪亮,婉轉動聽,技壓群芳。
2 :虎頭百靈的頭型較寬大,頭頂橢圓型。從頭頂或側面看都是虎頭虎腦的,所以把這種頭型的百靈稱為虎頭百靈。虎頭百靈性情溫和,野性較小,容易馴養,但沒有蛇頭百靈那樣善鳴,精幹靈巧,體形也稍小些,羽色較暗淡,不如蛇頭百靈的羽色美觀。
相比之下多數有經驗的飼養者,都喜歡馴養蛇頭百靈。另有鳥友在闡釋東口百靈與西口百靈的區別時談及蛇頭與虎頭之差異,亦不乏獨到精闢之論。那麼,怎樣認識蛇頭、虎頭百靈?下面談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淺見一:
正如上文作者ziteng所言,虎頭百靈的頭型較寬大,頭頂部橢圓型,其頭型額頭大,下頜略顯豐滿,頭稜角感強,方圓感強,大頭,前額寬厚,兩頰羽厚長,再配上一雙有神的眼睛,威風凜凜,顧名思義虎頭虎腦。蛇頭百靈整體上來看是頭型顯長,額頭小,上額和下頜之間觀感上較薄,下頜有內凹感,兩頰之間雖不如虎頭百靈寬,但好的蛇頭百靈其頭觀感上必須有一種薄的感覺,脖子較虎頭百靈細長的蛇頭百靈,「上額和下頜之間觀感上較薄,兩頰之間顯寬」,看上去有燕子之下頜的感覺,神似於眼鏡王蛇的頭型,這應該是一隻上等的蛇頭百靈的主要特徵,也是蛇頭百靈最漂亮迷人之處,如果沒有了這個特徵,頭型上看只是窄長,與其稱其為「蛇頭」,還不如叫作「蒜瓣頭」!
淺見二:
有關蛇頭、虎頭及地域與羽色。羽色上,過去有西口東口之分。何為東口西口?請看一段資料:"
明代中前期,先後在長城沿線的遼東、宣府、大同、延綏、寧夏、甘肅、薊州、偏頭、固原九邊地區遍設衛、所,並屢次修建邊牆和廣置屯堡關墩,各個衛所駐地通常稱為「堡」。至隆慶年間,明朝廷與蒙古俺答部達成「隆慶和議」後,開始在部分長城衛所附近進行互市,從而逐漸形成許多中小型民族貿易市場,一直延及清代。這些互市關口往往被以「口」命名,如河北的張家口、遷西縣的喜峰口、北京市密雲縣的古北口、山西右玉縣的殺虎口等等。時人稱張家口為「東口」,至於「走西口」的「西口」到底在哪裡,後人則有多種說法。一是指山西北部的殺虎口;二是指內蒙古的歸化城(今呼和浩特舊城);三是指塞外名城包頭;四是指東口以西的各口(特別是殺虎口);五是指山西西部沿黃河北上直至大同北郊晉蒙接壤的各條道路。泛義的「西口」應該是指長城以北廣袤的內蒙古中西部地區和相鄰地區。
話題再回到百靈上來。若論東口百靈和西口百靈,鳥友習慣上以張家口為界,把張家口以東的河北沽源及與其接壤的內蒙古東部地區的百靈謂之"東口百靈";把張家口以西的河北康保及與其接壤的內蒙古西部的百靈謂之"西口百靈"。西口百靈野外的鳥羽色較深,偏紅,善舞鳴,東口百靈野外的鳥羽色較淺,偏蒼青色,跗趾和爪較長,臺性好。傳統意義上講,西口百靈蛇頭多,所以大家普遍認為蛇頭百靈羽色為慄紅色,該觀點很大程度上是有道理的;東口百靈虎頭多,所以大家普遍認為虎頭百靈羽色為蒼青色,該觀點很大程度同樣是成立的。但任何東西都不是絕對的,舉例來說,河北的康寶、壩上現在還能看到百靈鳥嗎?西口百靈如果真的沒有了,蛇頭百靈就消失了嗎?再者,百靈的羽色是一種保護色,所以,一定程度上講就不能把哪一種頭型的鳥定義為什麼顏色,就野外的鳥來說,除了基因外,環境也是很重要的。同理,從審美的角度講,腿型也是這樣,蛇頭百靈配一個細長的箭桿身條最相稱,虎頭百靈配一個比例勻稱的粗長體型一樣很美。
淺見三:
虎頭、蛇頭及腿與脾性。
如果要回答蛇頭百靈與虎頭百靈哪種性格好?哪種唱腔婉轉優美?恐怕很難有一個統一的答案。隨著環境的變化,土地的沙化,濫採濫伐,濫捕濫捉,包括農藥、滅草劑等的使用,百靈鳥的生存環境在惡化,尤其近幾年數量銳減。據說河北境內野外已很少見到百靈的影子了。因而,所謂東口百靈、西口百靈的概念也在淡化。人類的活動、交流也使得百靈鳥的種群分布打破了地域界限,鳥體的雜交,環境的變化使得羽色、腿型、體型都發生一些遺傳過程中的變異。所以,根本上講,區分虎頭還是蛇頭,唯一的科學合理的指標就是頭型,這是一項硬指標。本人認為無論是虎頭還是蛇頭,從鑑賞的角度出發,首先要整體上勻稱,看一隻鳥,不只是看頭型的,虎頭虎腦,頭大身子短算不上美;膀寬腰圓,體長腿粗,配上一個小蛇頭也不漂亮。從性格上來講,更不能以虎頭蛇頭及羽色論其綿軟還是躁急。正如人類一樣,怎能從一個人的膚色和身高判斷其脾氣呢?籠養鳥的脾性,關鍵取決於後天的馴化。鳥出殼後跟人類接觸的時間早晚決定了鳥與人的親疏。小鳥出殼後,跟人接觸越早越容易馴熟;還有一個關鍵時間段就是針羽期以後,等鳥能自己啄食了,這個時期如果放棄了填喂,誤以為鳥性穩定下來(其實還差十萬八千裡呢!),無論蛇頭虎頭,不出一個禮拜,利馬就還你一個顏色看看!為什麼一些有條件的鳥友在前兩個月內一直堅持填喂,即使鳥能自己啄食了,籠內也不放食,而是用長竹籤挑著喂,道理就在這裡。(此句話非常重要,為啥別人把雛鳥能養得上手啄食、玩耍,而你把雛鳥養大獨立後卻非常反生怕人呢!訣竅就在這裡!編者蘆中人再多說一句話,那就是如果你每日堅持把手伸到雛鳥嘴邊餵三四個月,那麼雛鳥的膽量就更大了!小鳥就更粘人了!所以不要羨慕別人在微信群、朋友圈裡發布的雛鳥上手的小視頻,你其實也能做到這一步,一點不難,呵呵!)
淺見四:
虎頭、蛇頭及身形。
傳統意義上蛇頭百靈體形大,虎頭百靈體形小。本人認為無論是虎頭百靈還是蛇頭百靈,其體型大體上分琵琶型和箭杆型。就頭型與體型來講,只能說某一頭型在某一體型中所佔比例高一些,某一頭型在某一體型中所佔比例低一些,但決不是某一頭型決定某一體形且必須配某一體型,自然的變化沒有一個定值。觀感上講,個人喜好不同,所鍾愛的鳥的體型也不同,有人喜歡琵琶,有人喜歡箭杆,無須論優劣短長。相對來講,箭杆體型的鳥流線感強,鳥體顯大,看上去流暢順眼,體形勻稱者多,似乎更受較多的鳥友喜愛,而琵琶身型的鳥往往顯的體短,而且肋下多帶較長的邊羽,看上去不利落,尤其落性後,籠底一臥,圓乎乎一團,美感頓減,一定程度上說精品鳥少,但正如靛頦中的元寶紅一樣,一隻琵琶身型的百靈一旦頭、尾、腿、體比例勻稱,那種美感不亞於一隻漂亮的箭杆,漂亮的琵琶身形的鳥穩健中更透一種秀美,那叫迷人啊!
淺見五:
雛鳥之虎頭、蛇頭。
就雛鳥而論,所謂虎頭蛇頭只能看其大概,其中變數太大了。試想,蛋黃般大一隻鳥長就凌空翱翔的成鳥,其間該有多少變化啊!上市時間越短的鳥羽毛越蓬鬆,頭也就越顯方圓。恐怕不少鳥友有過這樣的經歷,一隻頭大體健的雛鳥挑回來後,餵到換完羽,看上去頭也小了,個子也不大,原本的虎頭虎腦卻成了蒜瓣頭;有時看上去瘦拉吧唧的一隻鳥,餵上幾個月,換完羽,個也出來了,型也有了,給你一個驚喜。所以,還是那句話: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由雛鳥到成鳥,變數太大了。由小看到大。100%的拿得準的恐怕沒有,有80%的把握應該就是高手,60%的把握也算是熟手了!科學的詮釋就是事物都是發展的,,其間的規律就是遺傳加變異。
小結:
虎頭百靈、蛇頭百靈只是百靈頭型中的兩種類型,其實現實中的百靈鳥更多是看上去既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虎頭百靈,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蛇頭百靈,而是介於二這之間,頭型扁、寬、長的蛇頭百靈難尋,稜角分明方圓感強的虎頭百靈更少,所以,所謂蛇頭百靈、虎頭百靈只是大體意義上,的外型特徵。人類的所有理論都是在實踐的基礎上的一個不完全正確的歸納和總結,這要求我們在前人經驗的平臺上上躬耕實踐,實事求是地不斷修正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