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事業單位考試中,科舉有關常識是考試的重要內容。科舉制是世界上延續時間最長的考試制度,同時產生了許多與之相關的成語。今天我們就來系統總結與科舉有關的較為常見的成語。
一、知識介紹
(一)科舉制形成過程簡介
科舉制持續了1300多年,是世界上延續時間最長的選拔人才的制度。
隋文帝時,開始分科考試選拔官員。隋煬帝設進士科,是科舉制的真正開始。
唐代的考試主要分為常科和制科兩種。武則天破格用人,創立「自薦求官」制度、「武舉」制度,設殿試。
宋朝考試分為解試(州試)、省試、殿試三級。殿試成為定製,宋太祖後殿試後凡考生都是「天子門生」。皇帝既是「人主」又是「恩師」,獲得了雙重權威的身份。考試方法採用糊名法、譽錄製度。
明朝科舉考試形成了完備的制度,共分四級: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採用八股取士。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個部分: 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
1904年7月4日,我國歷史上最後一次科舉考試進行,清直隸省河間府肅寧縣人劉春霖成為末代狀元。1905年,科舉製取消。
(二)常見相關成語
1.金榜題名:殿試錄取結果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通稱進士。進士榜稱甲榜,或稱甲科。進士榜用黃紙書寫,故叫黃甲,也稱金榜,中進士稱金榜題名。故「金榜題名」即科舉考試得中的意思。
2.連中三元:科舉制度經過長期演變和改革,逐步固定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的形式。鄉試由各省在省城主持的考試,考中的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會試由禮部在京城主持,考中的稱為「貢生」,第一名稱為「會元」。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考中的稱為進士」,第一名稱為「狀元」,也稱「殿元」。在鄉試、會試、殿試中都獲得第一名,即「連中三元」.
3.走馬觀花:意思是指騎在奔跑的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情愉快。後多指粗略地觀察一下。唐朝詩人孟郊年輕時隱居嵩山,過著清貧閒淡的生活,在母親的鼓勵下,他多次進京趕考沒有考中,直到46歲時才考取進士,他用寫詩「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來抒發自己的喜悅心情。
4.獨佔鰲頭:唐宋時,皇宮正殿雕龍和鰲於臺階正中石版上。皇帝在殿前召見新考中的狀元、榜眼等人。狀元跪在前面,正好是飛龍巨鰲浮雕的頭部。原指科舉時代考試中了狀元。現泛指佔首位或第一名。
5.五子登科:科舉時代考上進士叫登科。據說五代後周時期,燕山府有個叫竇禹鈞的人,他的五個兒子都品學兼優,先後登科及第,故稱「五子登科」。竇禹鈞本人也享受八十二歲高壽,無疾而終。《三字經》有:「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的句子來歌頌他,教導兒童要好好念書,父親也要教子有方,寄託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竇家五子那樣,聯袂獲取功名、擁有大富大貴錦繡前程的理想。
6.名落孫山:意思是考試或選拔未被錄取。孫山和一個同鄉的兒子去京城參加舉人的考試。放榜的時候,孫山的名列在榜文的倒數第一名,而他那位同鄉的兒子,卻沒能考上。不久,孫山先回到家裡,同鄉便來問他自己的兒子有沒有考取。孫山回:解元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解元,就是我國科舉制度所規定的舉人的第一名。詩裡所謂的解元,乃是泛指一般考取的舉人。意為舉人榜上的最後一名是我孫山,而令郎的名字卻還在我孫山的後面。從此,人們便根據這個故事,把投考學校或參加各種考試沒有被錄取叫做名落孫山。
例題展示下列哪一個成語與科舉制無關:
A.連中三元
B.五子登科
C.名落孫山
D.臥薪嘗膽
【答案】D。解析:臥薪嘗膽的故事來源於春秋時期,吳王憑藉著自己國力的強大,於是領兵攻打越國,結果越國戰敗,並且越王成為了吳國的俘虜,吳王為了羞辱,他於是安排越王看墓以及餵馬等奴才做的事情。多年的時間吳王覺得越王忠心耿耿,於是允許他返回自己的國家,越王回國之後,為了告誡自己不要忘記報仇雪恨,睡草蓆,每日嘗一下苦膽,除此之外,還經常到民間觀察民情,加強訓練自己的軍隊。經過10年的時間,越國在越王的帶領下變得兵強國富,於是越王帶兵攻打吳國,最後取得勝利,吳王因為羞愧在戰敗後選擇了自殺,後來越王又進軍中原,成為了春秋末期的一大強國。故該成語與科舉無關,D選項正確,其他成語均與科舉制有關。因此此題正確答案選擇D。
三、考查形式
本知識點為記憶型考點,需要考生著重掌握注意日常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