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官進爵青雲夢,科舉是實現當官的唯一夢想,科舉的利弊有哪些呢

2020-12-25 獨留清風文化說

科舉的利弊

想升官發財無可非議,關鍵是靠什麼實現。在古代,很長時期以來,科舉是讀書人實現當官的唯夢想,在政治、社會結構、士習民風、文化傳承與文化融合中,科舉居於舉足輕重的地位,科舉影響無所不在。

然而,應該辯證地看待科舉,科舉有利也有弊。科舉一方面引導全社會愛學重學,一方面也把社會引向歧途,使學習變得功利。蒲松齡很早就成了秀才,但他考進士考了很多次都考不上,這說明有很高天分的人也不一定會獲得成功。歷史上的那些大詩人、大文學家,往往是科舉的失敗者。

客觀地分析,科舉在利的方面,首先表現在科舉考試促進了傳統儒學文化的傳承與普及,它帶動了民間社會崇尚人文、教育,唐代科舉盛行後,就形成了「五尺童子,恥不言文墨」的社會風氣。

科舉制度打破了閥閱門第對國家官吏更替的決定權,與「九品中正制」相比,在選拔制度的公正性、考試技術的嚴密性及參與競爭的開放性上,可謂超過了前代,這是其利。

隋唐科舉取代魏晉以來的「九品中正制度」,但它也並非人們想像的那樣,就是一種絕對的進步。漢代徵辟「賢良」、「孝廉」,「鄉居裡選,必先考其生平,一玷清議,終身不齒」,社會輿論對國家官吏的任用尚有一定的決定作用。至魏晉時期,門閥大族興起,乃有「九品中正」之設立,此種制度固然流弊甚多,但誠如顧炎武所說,「九品中正之設,雖多失實,遺意未亡。凡被糾彈,付清議者,即廢棄終身,同之禁錮。」

他舉了陳壽、阮簡、溫嶠、張率、謝惠連等人因為品行不謹而被廢黜的例子,以證明「清議」的作用。可見「中正品第」的鑑定,自有其嚴格的標準,並不是私情甚至皇帝的意見所能完全乾預的。

但科舉制度的弊端也是突出的。首先,它的設計理念與所能達成的效果是一種墮落:品第鑑定與人的品行有關,而科舉只與文字有關,這就誘使天下讀書人以有限之歲月,消磨於場屋之中,嚴重脫離社會、現實,只在故紙堆中討生活科舉的學問腐蝕了人們的頭腦,不少學者只是為了抄襲才閱讀詩文,他們根本就不理會培養自己的道德水準和自我克制。乾隆自己也說:「科名聲利之習深入人心,積習難返。」

可見,科舉考試使得官吏選拔制度的技術性增強了,但卻是以破壞文化應有的建設作用為代價的。顧炎武將科舉比做「焚書坑儒」,顏元稱科舉「滅道,毀人才,阢世運害殆不可勝言」。科舉在客觀上使得讀書人之靈魂,社會、官場、文化之風氣日近於卑汙。

《紀聞類編》中云:

上以此求,下以此應,聰明才智之士,一生有用之精神,盡消磨於無用八股之中,豈不可惜?

清末很多問題直接間接由科舉而起。早在明末就有一個笑話,崇禎在煤山吊死後,有人用貼紅紙榜書於大明門上云:

謹具大明江山一座,崇禎夫婦二口,奉申贄敬。晚生八股文頓首拜。

將明清亡國責任完全推到科舉頭上未免太過,貌似「神聖」的科舉在「漁獵者」心目中始終不過是一種工具而已。

黃儒炳《續南雍志》中記載了明朝中期的一樁奇聞:萬曆年間,監生茅迪吉、沈德謙等人恣行兇暴,對某祭酒的僕人大打出手,「榜掠無數,以繩系持其足,續以水灌之,幾於非刑。」祭酒聽說後,急忙派皂隸去救,結果也遭到毆打,再派典籍去勸教,也遭到辱罵,「狂呼謾罵,無師生之體。

在國家最高學府中會出現這樣的場景,真讓人啼笑皆非。當時有大量無賴、學棍通過捐納進入各級學府,「秀才」二字幾乎成為流氓暴徒的代名詞。顧炎武說,「天下風俗最壞之地,清議尚存猶足以維持,至於清議亡而幹戈至矣。」

明末李闖王、張獻忠等人對土人、縉紳的瘋狂屠戮,可以說是士大夫階層此種道德破產必然要遭受的報應。

1905年9月2日,清政府正式下詔,停止科舉,「自丙午科(1906年)為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中國這項沿襲一千多年的選官制度,就此壽終正寢了。青衿黃卷,三更燈火五更雞,曾經寄託過多少讀書人夢想的科舉,變成了歷史陳跡。

科舉對民俗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現在科舉雖然被廢除了,但中國人仍然保持了對讀書人的尊敬。值得指出的是,科舉對文化習俗的流行具有自發性,有的科舉習俗可以轉化為新的民俗,如流行於廈門、臺灣及東南亞華人華僑社會的中秋「博餅」習俗就是一例。

相關焦點

  • 加官進爵青雲夢,科舉對各種習俗的影響有哪些?
    這些拳令中,直截了當地與科舉掛鈎的有「三元及第」—指科舉考試的鄉試、會試、殿試中都中第一名,即連中解元、會元、狀元,是為科舉考試的無上榮耀;「五子登科」——泛指個個兒子都中進士或舉人,都能獲得功名。間接與科舉相聯繫的有「一品當朝」——希望能當宰相,位列三公;「雙生貴子」——生一對雙胞胎的「高官」兒子;「六(祿)位高升」——俸祿的增加與官職的高升。
  • 唐朝人想當官只能通過科舉嗎?平民在當時一共有8種渠道可以當官
    唐朝人想當官只能通過科舉嗎?平民在當時一共有8種渠道可以當官 古代讀書人的終極夢想就是能夠「居廟堂之上」。而所謂的「廟堂」就是指,以封建君王為首的政府機構。正所謂讀聖賢書為君王分憂,而後「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當然在這之後也可以為聖賢繼絕學、為萬世謀太平。
  • 淺談科舉制度在歷史舞臺中的利弊得失
    科舉考試為國求才,在全國範圍內廣泛的選取有才華有抱負的人為國所用,體現了國家政府的利益和意志,也是實現民族復興希望和個人理想的途徑。科舉考試以儒家經學為主要內容,提倡「忠、孝」為核心的倫理思想。在這種思想指導下,逐漸形成了當時社會普遍認同的行為規範。這不僅穩固了儒家文化的正統地位,而且又提升了它的社會價值。
  • 科舉制度的利與弊
    那麼,有這樣重要意義的科舉制度有什麼利與弊呢?一、科舉制度的利1、科舉制度在政治方面: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擁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增進了各方面人才的收集,代替了之前的世襲制,使得之前平民百姓也有機會進入官場。
  • 科舉制度:寒門學子想要考上科舉做官,都是很困難的
    從隋朝開始,科舉制度就出現了,這個制度被使用到清朝末期才沒有再使用。科舉制度從建立到廢除經歷了一千多年,影響極其深遠,儘管這個制度是為了向中央選拔有才學的人,但是它存在著很多漏洞。有一部分擁有真才實學的人因為很多客觀原因從而導致考不上。
  • 無科舉不當官《農家小日子》古代細水長流溫馨文
    沒有科舉、沒有當官、沒有奇遇、沒有金手指,只有平凡的農家生活。內容標籤: 生子 布衣生活 情有獨鍾 種田文一句話簡介:你當木匠我織布。立意:細水長流,也是另一種幸福。本文主要講述的就是溫馨簡單的農家種田文,沒有科舉不當官也不會有金手指;種田採桑養蠶,文中沒有肉麻的情話跟惡俗的小說情節推動,就是日常的一天。緣分讓我們不期而遇,上個街遇到了你,回村路上你因牛車故障跟換乘我坐的這輛,一切都很自然的過度,故事娓娓道來引人入勝。最幸福不過,我喜歡你而你剛好也喜歡我,彼此父母皆滿意。
  • 歷史上有哪些科舉屢試不中,但還不肯罷休,最終苦盡甘來的人?
    但科舉制依然是一個很好的制度,也有很多人將它視為突破階級的跳板,縱觀歷史長河,不少人將科舉及第視為自己的夢想。但即使是現實,科舉也像一條難於上青天的蜀道一樣,困擾著有科舉夢想的考生,接下來就讓我們盤點一下歷史上那些屢試不中的人物。
  • 假如穿越到唐朝,除了參加科舉,還可以通過哪些途徑當上官?
    一、科舉入仕唐代的科舉,按類別來分有三類。第一類叫常科,就是每年定期舉行的考試。應試者來源有二:由學館推薦的叫生徒。所謂學館就是官辦的學校,其中「館」是貴族子弟上的學校。而不經學館考試,由州縣推薦的叫鄉貢。
  • 科舉制的廢除加快了清朝滅亡?清政府為何要廢除科舉制?
    清代科舉制度基本沿襲了明代的八股取士,主要禁錮文人思想。科舉制度在選拔人才上體現了公平公正,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它的劣勢也越來越明顯。尤其是到了近代,科舉制根本無法跟上時代的步伐。因此,清朝科舉制度的廢除也有一定的歷史原因。如果想要了解科舉制如何被廢除,那麼要從根源出發,了解科舉制度的發展過程。
  • 科舉朝堂文,科舉成幼兒園園長
    唐挽:【斜眼】是麼~ 次日,內閣眾臣:謝公,您的鬍鬚呢? 元朗:【摸下巴】捨命陪君子……女扮男裝幹大事權臣 X 才高八鬥傲嬌貴公子 前期科舉官場鬥+後期改革推車輪 劇情流,非無腦甜,主角配角全員智商在線!
  • 科舉制度廢除後,為何鄉村學子成了犧牲品?淺談科舉廢除後的陣痛
    一件事情有利必有弊,科舉考試的廢除,可以說結束了中國幾千年來對人們思想一定的束縛,科舉考試,他把考試的內容全部束縛在四書五經的範圍之內,一定程度上去限制了人們的思想,把人們培養成一種,為了一定目的而去讀書。從而使那個時期的中國人缺少了一種獨立自主的創新思想。
  • 【講堂】廢除科舉是新舊中國的分水嶺?
    中國科舉制「柏拉圖會很感興趣」  我跟嶽麓書院有非常深的淵源,曾任嶽麓書院的兼職教授,嶽麓書院已成為我的一處精神家園。在嶽麓書院這個千年學府講千年科舉,有特別的意義。  科舉制是中國非常重要的一個創造之物,我認為它是中國的第五大發明,是中華民族在精神文明領域中的一個重要發明。這種制度的生成有特定的文化積澱,特別是儒家文化、儒家理論產生的精英治國理念。「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不靠跑官、買官,靠學習來當官,這是一個很先進的理念。  正因為有舉賢才、尚賢這些觀念,漢代出現察舉制,到隋代加大科舉。
  • 「尊崇古法,科舉取士」——論宋代科舉對官學教育的影響
    一、宋初——重科舉而輕官學在古代,科舉考試的唯一目的,就是集天下之英才,選拔統治階級所需要的各級官員。對於廣大士大夫而言,在數千年儒家傳統"學而優則仕"思想的影響下,投身於政治活動是他們寒窗苦讀的終極目標,更是他們實現自身價值的重要途徑。
  • 屢試不第呂秀才,子曾經曰過:你真的了解科舉嗎?
    那麼,你真的了解明朝的科舉嗎?明朝立國之初便施行"科舉必由學校"的文教政策,朝廷以律法規定讀書人必須通過參加科考科舉取得功名,才能走入仕途做官。據歷史學家統計,終明朝一朝有60%的秀才, 40%的舉人, 50%的進士來自平民階層。無數的呂秀才們,可以通過科舉考試,改變自身及家族的命運,真正實現"朝為田舍郎,暮為天子郎"的傳奇。
  • 清朝廢除科舉後,農村寒門士子最受傷,唯一能出人頭地的機會沒了
    1905年,清政府廢除了延續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在此之前,科舉制度一直是寒門士子出人頭地,魚躍龍門的一個大好機會。雖然許多寒門士子為其窮其一生,能考上的卻寥寥無幾,但是它仍然給了很多人一個夢想。 科舉考試每幾年才舉辦一次,難度極大。
  • 漢朝為什麼用察舉制選拔人才,與後來的科舉制有什麼不同?
    漢朝為什麼用察舉制選拔人才,與後來的科舉制有什麼不同?很多人似乎都以為察舉制是「推薦當官」。其實錯了。察舉制也要通過考試。察舉制,也考試。科舉制,也考試。區別在哪裡呢?考試資格。察舉制時代,州郡官員負責推薦人選,通過考核之後就可以為官。
  • 廢除科舉制加速了清朝的滅亡
    公元1905年9月2日,袁世凱、張之洞聯合六位督撫聯銜奏請立停科舉、以西式教育為國家教育體系,從隋朝開始綿延了一千三百年的科舉制度就此結束。滿清政府這一舉措無疑是正確的,科舉制度已經嚴重阻礙了國家的進步和發展。但問題在於,科舉制度是封建制度的根基和靈魂,科舉制度一旦取消了,封建制度和滿清也就完了。
  • 多人考試作弊,科舉制為何還沒被廢除?
    舒赫德查到,42 名作弊者中有 13 名旗人,包括 4 名大臣子弟。所以,他提議廢科舉的理由之一便是:科舉之弊日積而日深,欲仕者,以僥倖苟得為心,而廉恥節義之風微,凡可以弋獲而捷取者,無弗為也,法令密於防奸而奸每伏於所防之外,蓋至於今日而弊斯極矣。
  • 科舉制被廢除後,為何有很多人後悔了,科舉制的這個好處太過明顯
    隋朝雖然歷二世而亡,但唐朝建立後還繼續使用科舉制來選拔人才。之後歷代王朝都使用這個制度來選拔人才。一直到1905年,清朝才正式下旨廢除科舉制。這在我國實行了1300多年的制度正式結束,成為了歷史。不過科舉制剛廢除就有很多人後悔了。1905年清政府正式宣布:「自丙午(1906)科為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至此,中國歷史上的科舉制度最終結束。
  • 五集央視紀錄片《科舉》,觀後讓你耳目一新!
    大型電視紀錄片《科舉》以寬闊的視野、翔實的史料、生動活潑的形式,展現了中國科舉制度的興革存廢,探索至今懸而未決的科舉起源之謎,揭秘王朝如何嫻熟運用科舉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