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廢除科舉後,農村寒門士子最受傷,唯一能出人頭地的機會沒了

2021-01-18 騰訊網

1905年,清政府廢除了延續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在此之前,科舉制度一直是寒門士子出人頭地,魚躍龍門的一個大好機會。雖然許多寒門士子為其窮其一生,能考上的卻寥寥無幾,但是它仍然給了很多人一個夢想。

科舉考試每幾年才舉辦一次,難度極大。許多考生苦苦準備了幾年,結果沒有考上,這種打擊和心理落差之大,讓人想想都覺得可怕。範進中舉就是一個例子,雖然這是一個虛構的人物,可像範進這樣盼著以金榜題名來改變生活現狀的人不在少數。

榜單

科舉制度突然被取消後,大部分寒門士子的結局是相當悲慘的。今天我就舉個例子,來管窺一下清朝末年科舉制度消亡後的文人百態。

朱峙三出生在湖北的一個普通農村家庭,雖然家境貧寒,但是家人對他寄予厚望,省吃儉用供他讀書。在那個年代,朱峙三成了家裡唯一的希望,全家人都盼著他能出人頭地。其實當時普通寒門子弟並沒有太多人「妄想」中狀元,只要中個進士,就足以改變門楣,使生活質量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就算是中個秀才,鄉人都會高看一眼。

朱峙三日記

可是,雖然朱峙三發憤圖強,立志高中。但考了很多次後,愣是連科舉考試的第一關府試都沒能過。朱峙三在經歷了接二連三的失敗後,意識到自己可能真的與科舉考試無緣了。他在日記裡寫道:「科舉取士,寒士可以出頭,然老死其間未能得青一衿者,蓋十分之九也。」說的一點都沒錯,寒門士子既沒有良好的學習環境,又沒有富人家的教育資源,最重要的是考生數量龐大,光緒九年,參加會試考試是16000人,而考中的只有308人。

朱峙三生活的年代,是小農經濟往近代化發展的過渡階段,此時的科舉考試顯然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潮流了,社會需要具備多種知識的人才。所以,科舉考試的廢除是必然的。

私塾

1901年,朝廷廢除了八股格式,朱峙三通過老師知道這個消息後,毅然選擇離開私塾,到當地一所民辦小學堂去學習「時文」寫作。1903年,清政府頒布了《奏定學堂章程》,從此民間開始傳言要廢除科舉,興辦新式學堂。朱峙三不知道這個消息是真是假,所以進退兩難。

親戚告訴他,只要去省城的師範學堂去上學,畢業後就可回鄉做一名老師,薪水也很高。朱峙三聽完後徹夜難眠,他不知道自己該高興還是該失落。自己多年的努力,可能瞬間化為烏有,而如果上新式學堂,只要自己想學,謀生便不成問題。於是他開始四處託人,希望能去省城的新式學堂上學。但是,去省城上學的費用,又豈是這種貧寒家庭能承受得起的呢?

新式學堂

湖北作為九省通衢之地,消息十分靈通。所以朱峙三能夠提前兩年知道科舉制度就要「涼了」,並積極應對,可對於信息沒那麼發達的地區來說,寒門士子更加悲慘。

山西有個叫劉大鵬的考生,他也是屢次考試不中。他的家鄉信息閉塞,當他得知科舉被廢除後,已經是一個多月以後的事了。他把所有精力都傾注於考試之上,突然得知這個消息後信念頓時被瓦解。他在日記中寫道:「世變如此,殊可畏懼,甫曉起來心若死灰,看得眼前一切,均屬空虛,無一可以垂永久。」

劉大鵬

朱峙三能在科舉被廢除前就知道消息,並做好了心理準備,積極為自己謀求另外的出路,其實他是萬千寒門士子中比較幸運的一類人。大部分人在聽到這個消息後,都像劉大鵬一樣手足無措。他們既不能像大戶人家的子孫一樣,把科舉當成一種錦上添花的東西,又拿不出資金出國留學,甚至連到新式學堂去學習的錢都沒有。

所以,在那個時代,寒門士子唯一能出人頭地的機會算是沒了。

相關焦點

  • 科舉制的廢除加快了清朝滅亡?清政府為何要廢除科舉制?
    科舉制度歷史悠久,創製於隋,直到清朝末年被廢。科舉制到明朝時達到鼎盛,趨於成熟,為何到了清朝就被廢除,而且廢除後的第六年清朝就滅亡了,是不是清朝的滅亡與科舉制有關?清代科舉制度基本沿襲了明代的八股取士,主要禁錮文人思想。科舉制度在選拔人才上體現了公平公正,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它的劣勢也越來越明顯。尤其是到了近代,科舉制根本無法跟上時代的步伐。因此,清朝科舉制度的廢除也有一定的歷史原因。如果想要了解科舉制如何被廢除,那麼要從根源出發,了解科舉制度的發展過程。
  • 科舉制度的廢除是加速清朝的滅亡兇手之一
    清朝作為封建時期的最後一個王朝,其存在的周期也比較長,但是最終也逃脫不了被滅亡的原因,它滅亡的原因有很多,不管是在政治還是軍事或者在教育等多種因素,但是在這裡面,清朝廢除科舉制度加快了清王朝的滅亡。古代科舉考試在古代封建社會裡,最大的特點就是古代的科舉制度,科舉自隋朝開始建立,一直到清朝被廢除,其經歷了一千多年,在這一千多年的歷史裡,科舉考試對於古代的發展以及人才的選拔都有了一定的作用
  • 清朝廢除科舉制後,為何沒有引起強烈反對,這6個措施很重要
    就這樣,在我國歷史上,延續了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就這樣退出了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新式學堂。 科舉制度在我國歷史上,前後經歷了一千三百餘年,可謂是整個封建時代,所能採取最公平的人才選拔形式了。無數出身寒門的子弟,因科舉改變了自己的一生。既然科舉如此重要,為何清朝宣布廢除時,竟沒有引起社會強烈反對呢?
  • 1905年清廷廢除科舉制,這是否加速了清朝的滅亡?
    在這之前列國普遍採用「世卿世祿」制度選拔官員,主要在貴族中選,平民百姓根本沒機會改變社會地位。秦國實行軍功授爵制以後,爵位與戰場上獲取的敵人首級掛鈎,只要夠勇猛,平民也有機會改變自己的命運。秦朝滅亡後,漢朝選拔人才的制度主要是察舉制,它的特徵是讓地方官員在自己的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報給中央,中央經過對所推薦的人試用考核後再任命官職。
  • 科舉制度廢除後,為何鄉村學子成了犧牲品?淺談科舉廢除後的陣痛
    1905年一紙令下,伴隨著中國社會1000多年的科舉制度終於被廢除了。而新式學堂也開始登上了中國的歷史舞臺,發揮出它的作用。對於科舉考試的廢除,有些人俯首稱讚,也有些人氣急悲歡。但是其實科舉考試的廢除在中國歷史上來說確實顯得有一點倉促,在當時鴉片戰爭結束之後,清政府認識到自身各種力量的不足,想要快速的去把自己國防力量提高。沒經過仔細的思考,一紙令下將科舉考試廢除,卻沒有找到去解決繼承科舉制度的途徑,倉促之間讓很多人都措手不及。
  • 清政府廢除科舉後,明明加速了清朝覆滅,為何慈禧還同意了
    科舉制度的出現,讓多少寒門子弟,有了可以晉升的途徑,雖然這條路要比察舉制更加艱難和漫長,但科舉打破了血緣世襲制度以及世族的壟斷,允許自己報名參加,不必非由長官推舉,前後有1300多年的歷史,成為了世界延續時間最長的選拔人才的方式。
  • 科舉到底該不該廢除?
    人們早就傳說,科舉要廢,於是趕末班車的人嗚嗚泱泱的。但科舉真的廢了,大體波瀾不驚。只有極少數落後地區,出現過秀才抗議的現象。泰晤士報駐中國記者莫理循很興奮,覺得連一個實行了一千多年的制度被廢除,都能這樣,可見中國今後的改革,將十分順利。然而,後來的新政改革,並不順利,革命發生了。革命斷送了清王朝,也斷送了清廷的新政改革。
  • 廢除科舉制加速了清朝的滅亡
    滿清廢除科舉制度加速了清朝的覆滅,因為葬送了支持自己的一個階層。實際上就是與滿清在同一條船上的,同一個既得利益階層被拋棄了。船上就滿清自己了,滿清認為安全了,但實際上,滿清這條船就沉了,為這個王朝殉葬的只有他自己。
  • 清朝在廢除科舉制度後,做官的人是怎麼選來的?
    殊不知,在古代的學子,也同樣深受考試的「折磨」,古代的科舉制度就是,層層選拔,擇優入仕,而士農工商在古代又是主流職業,所以無數學子寒窗苦讀多年,只為了考取功名,由此可見競爭有多大了,而科舉考試制度也是古代官員選拔的主要制度。那麼廢除了科舉制度的清朝,是怎樣選拔官員的呢?當時清朝選拔的官員主要來自於國外留學輸送的人才、新式學堂培育出來的人才和滿清皇貴族裡。
  • 科舉制:寒門子弟的新的晉升機會與現實之下的衝突
    而這造成的最現實的結果,就是統治階級內部的參差不齊,由於世家大族把握了仕途晉升的渠道,所以使得寒族和上層士族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而統治階級內部也被上層士族牢牢掌控。二、寒門子弟的為難——現實下的無奈1.層層科舉之路的無奈雖然科舉制度的施行成為了非常重要的取士途徑,但是科舉之路就真的很順利嘛,其中的艱辛是非常人可以比的,一個底層的士人要想攀登至朝廷之上,參與國家決策,其所遇到的困難是一般人難以想像的。而這其中的苦難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科舉制本身的艱難;另一個則是在古代資源稀缺情況之下培養一個讀書人的困難。
  • 科舉制度:寒門學子想要考上科舉做官,都是很困難的
    從隋朝開始,科舉制度就出現了,這個制度被使用到清朝末期才沒有再使用。科舉制度從建立到廢除經歷了一千多年,影響極其深遠,儘管這個制度是為了向中央選拔有才學的人,但是它存在著很多漏洞。有一部分擁有真才實學的人因為很多客觀原因從而導致考不上。
  • 科舉制度始於哪個朝代又是誰廢除的? 揭科古代科舉制度的起源與廢除
    這樣,科舉制度誕生了。科舉制度就是國家組織大規模的考試以此來招募人才。科舉制度雖然是面對全國平民,但是它分為嚴格的鄉試、會試和殿試,優勝劣汰,所選拔的人才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隋朝的安定與繁榮,並且改變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現象。   雖然科舉制度始於隋朝,但是它卻是在唐朝完善的。
  • 誰是最應該感謝科舉制的人?農村出身的寒門子弟,停止批判高考吧
    那麼對於寒門的我們就真的沒有希望了嗎?錯!如果你仍處在寒門這個階層說明你的祖上仍然沒有意識到知識的重要性,雖然你想成為貴子很難,但是改變我們家族的命運完全可以從你開始,並且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如果你是年輕人,還沒到達改變人生的第一個路口----高考,你就還有時間和機會努力。
  • 科舉制被廢除後,為何有很多人後悔了,科舉制的這個好處太過明顯
    隋朝雖然歷二世而亡,但唐朝建立後還繼續使用科舉制來選拔人才。之後歷代王朝都使用這個制度來選拔人才。一直到1905年,清朝才正式下旨廢除科舉制。這在我國實行了1300多年的制度正式結束,成為了歷史。不過科舉制剛廢除就有很多人後悔了。1905年清政府正式宣布:「自丙午(1906)科為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至此,中國歷史上的科舉制度最終結束。
  • 多人考試作弊,科舉制為何還沒被廢除?
    這一年,兵部左侍郎舒赫德認為,科舉制沒必要存在了。這一意見,是舒赫德八月主考完順天鄉試後提出的。考試中,他搜出了 42 名夾帶小抄的考生。舒赫德認為,科舉制「已非為官擇人之良法矣」,選不到好官,不如廢掉。乾隆帝高度重視,把奏章發給考試主管部門禮部討論,後者強烈反對。禮
  • 廢除科舉是如何將清朝逼上死亡之路的?
    文|逆北01武昌起義影響很大,但自身規模有限傳統的歷史敘事中,多喜歡把1911年的武昌起義,視為是清朝滅亡的主要原因。但是,筆者認為,清朝的滅亡,遠非一場武裝暴動所能做到。因為如果我們細究歷史,將會發現,起義軍攻佔武昌城後,很快就遭到了忠於清廷部隊的反擊。
  • 那個曾經被廢除了的科舉
    這次,他們選擇了武舉和科舉考試中八股作為改革試驗田,停考了武舉、廢除了八股改為試策論之後,初期效果還可以。於是,在1904年,大清一鼓作氣又推出了《奏定學堂章程》(也稱「癸卯學制」),把學制分為三段七級,開始興辦學堂,為廢除科舉做進一步的準備。
  • 晚清時期,袁世凱為啥要廢除「科舉」制度?他為何如此痛恨科舉?
    科舉制度,又稱科舉,中國古代時期通過考試來選拔出優秀的人才。它淵源於漢朝,創始於隋朝,確立於唐朝,完備於宋朝,興盛於明、清兩朝,於清朝末年廢除,當中持續了1300多年。科舉制的出現促進了時代的進步,讓許多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可以進入社會上層,獲得施展才智的機會。
  • 清朝廢除科舉制為何沒引起巨大反彈?因為六個善後方法很到位
    一、先來說說科舉制為什麼會被廢除 在晚清時代,隨著西方科技的衝擊,清朝不只是興辦了洋務運動,更是帶動了社會方方面面的進步,因此科舉制度在質疑中被不斷改善,而新式學堂亦在同治、光緒年間興起。
  • 【講堂】廢除科舉是新舊中國的分水嶺?
    從隋煬帝公元605年開始設立進士科開始算起,嚴格意義的科舉制度在中國經過了1300多年,選出了我們民族大部分政治家、文學家、教育家或學者。  美國歷史學家威爾·杜蘭在《世界文明史》一書中談到中國科舉制時說:「這些官員是經由人類所發展出的選擇公僕的方法中最奇特、最令人讚賞的方法所選舉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