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清政府廢除了延續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在此之前,科舉制度一直是寒門士子出人頭地,魚躍龍門的一個大好機會。雖然許多寒門士子為其窮其一生,能考上的卻寥寥無幾,但是它仍然給了很多人一個夢想。
科舉考試每幾年才舉辦一次,難度極大。許多考生苦苦準備了幾年,結果沒有考上,這種打擊和心理落差之大,讓人想想都覺得可怕。範進中舉就是一個例子,雖然這是一個虛構的人物,可像範進這樣盼著以金榜題名來改變生活現狀的人不在少數。
榜單
科舉制度突然被取消後,大部分寒門士子的結局是相當悲慘的。今天我就舉個例子,來管窺一下清朝末年科舉制度消亡後的文人百態。
朱峙三出生在湖北的一個普通農村家庭,雖然家境貧寒,但是家人對他寄予厚望,省吃儉用供他讀書。在那個年代,朱峙三成了家裡唯一的希望,全家人都盼著他能出人頭地。其實當時普通寒門子弟並沒有太多人「妄想」中狀元,只要中個進士,就足以改變門楣,使生活質量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就算是中個秀才,鄉人都會高看一眼。
朱峙三日記
可是,雖然朱峙三發憤圖強,立志高中。但考了很多次後,愣是連科舉考試的第一關府試都沒能過。朱峙三在經歷了接二連三的失敗後,意識到自己可能真的與科舉考試無緣了。他在日記裡寫道:「科舉取士,寒士可以出頭,然老死其間未能得青一衿者,蓋十分之九也。」說的一點都沒錯,寒門士子既沒有良好的學習環境,又沒有富人家的教育資源,最重要的是考生數量龐大,光緒九年,參加會試考試是16000人,而考中的只有308人。
朱峙三生活的年代,是小農經濟往近代化發展的過渡階段,此時的科舉考試顯然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潮流了,社會需要具備多種知識的人才。所以,科舉考試的廢除是必然的。
私塾
1901年,朝廷廢除了八股格式,朱峙三通過老師知道這個消息後,毅然選擇離開私塾,到當地一所民辦小學堂去學習「時文」寫作。1903年,清政府頒布了《奏定學堂章程》,從此民間開始傳言要廢除科舉,興辦新式學堂。朱峙三不知道這個消息是真是假,所以進退兩難。
親戚告訴他,只要去省城的師範學堂去上學,畢業後就可回鄉做一名老師,薪水也很高。朱峙三聽完後徹夜難眠,他不知道自己該高興還是該失落。自己多年的努力,可能瞬間化為烏有,而如果上新式學堂,只要自己想學,謀生便不成問題。於是他開始四處託人,希望能去省城的新式學堂上學。但是,去省城上學的費用,又豈是這種貧寒家庭能承受得起的呢?
新式學堂
湖北作為九省通衢之地,消息十分靈通。所以朱峙三能夠提前兩年知道科舉制度就要「涼了」,並積極應對,可對於信息沒那麼發達的地區來說,寒門士子更加悲慘。
山西有個叫劉大鵬的考生,他也是屢次考試不中。他的家鄉信息閉塞,當他得知科舉被廢除後,已經是一個多月以後的事了。他把所有精力都傾注於考試之上,突然得知這個消息後信念頓時被瓦解。他在日記中寫道:「世變如此,殊可畏懼,甫曉起來心若死灰,看得眼前一切,均屬空虛,無一可以垂永久。」
劉大鵬
朱峙三能在科舉被廢除前就知道消息,並做好了心理準備,積極為自己謀求另外的出路,其實他是萬千寒門士子中比較幸運的一類人。大部分人在聽到這個消息後,都像劉大鵬一樣手足無措。他們既不能像大戶人家的子孫一樣,把科舉當成一種錦上添花的東西,又拿不出資金出國留學,甚至連到新式學堂去學習的錢都沒有。
所以,在那個時代,寒門士子唯一能出人頭地的機會算是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