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被廢除後,為何有很多人後悔了,科舉制的這個好處太過明顯

2021-01-18 多邊形的歷史

隋朝時,隋文帝創立了科舉制。通過考試來選拔人才,這改變了之前靠出身來選拔人才的九品中正制。隋朝雖然歷二世而亡,但唐朝建立後還繼續使用科舉制來選拔人才。之後歷代王朝都使用這個制度來選拔人才。一直到1905年,清朝才正式下旨廢除科舉制。這在我國實行了1300多年的制度正式結束,成為了歷史。不過科舉制剛廢除就有很多人後悔了。

1905年清政府正式宣布:「自丙午(1906)科為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至此,中國歷史上的科舉制度最終結束。在科舉制廢除前,要求廢除科舉的呼聲很高,最早出現的是在戊戌變法時期。當時康有為、梁啓超等人要求廢除科舉制。之後張之洞、袁世凱等封疆大吏也要求廢除科舉,所以清朝才在1905年廢除了這個制度。不過這個制度廢除後,所有人都後悔了,因為科舉制的這個好處太明顯了。其他制度都無法取代。

隋文帝創立科舉制之後,確立了考試選拔人才的方式。之後歷朝歷代都是用考試來選拔人才。雖然是考試,但內容和方式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歷代王朝根據時代和統治的需要,決定考試具體的方式和內容。這樣才能確保通過科舉制選拔出來的人才符合社會的需要,科舉制也才能推動社會的發展。唐詩、宋詞就是因科舉而繁榮的。可見科舉制的影響很大。

不過到了明清兩道,科舉制改成靠八股文了。八股文有嚴格的模式要求,考生必須按照要求來寫文章,很難發揮參賽者的其他才能。而且禁錮了人們的思想。雖然如此,但這種模式也算適應明清兩朝的需要。因為明清時期君主專制達到了頂峰,皇帝需要的與其說是人才不如說是聽話的奴才。通過考八股文選拔上來的人,確實滿足了皇帝的需要。而且對維護明清兩朝的統治有很大的作用。不過在鴉片戰爭後,卻發生了變化。

鴉片戰爭後,我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朝被迫和西方各國進行交流,不過卻沒有了解世界的人才。西方文化不斷進入我國,這更讓人們看到了我國與世界的差距。所以很多人才覺得科舉制不能滿足社會需要了,需要進行改變。隨著西方入侵的加劇,大家覺得科舉制嚴重阻礙了社會的發展,培養出來的人才根本無法使用社會的需要。於是,很多人開始需要其他的方式來培養人才,京師同文館就是最好的例子。到最後,大家甚至覺得科舉制缺點太明顯了,所以就要求廢除科舉,清朝也是在這種狀況下才廢除科舉制的。

不過科舉制廢除之後,大家發現了更大的問題。首先是科舉制被廢除後,清朝並沒有建立新的選官制度。這使得當時的選官非常亂,沒有統一的標準;其次是選拔上來的官員是五花八門,也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第三是由於沒有統一的選官渠道,很多官職出現空缺後,沒有新的官員來上任,人才缺失越來越嚴重;第四是整個社會思想非常混亂,科舉在當時不僅是選官這麼簡單,也是控制當時的思想。而科舉制廢除之後,由於沒有新的統治思想,所以整個社會思想混亂。

這些都是科舉制廢除後出現的問題,而清朝並沒有好的辦法來解決。這時要求廢除科舉制的那些人都後悔了,比如梁啓超就明確地說科舉制不應該廢除。因為這時候他們發現,科舉制並沒有出現問題,通過考試來選拔人才這種方式也沒有問題。唯一有問題的是考試的內容,只要改變考試內容,就能選拔出適合社會需要的人才。這樣才能更好地服務社會,促進社會的發展。這個優點是其他制度都無法取代的。

雖然這些人後悔了廢除科舉,但是既然都廢除了,也無法恢復。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建立。當時提出的是五權分立,分別是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這說明國家再一次通過考試來選拔人才,和科舉制的性質是一樣的。這也算是對科舉制的一種集成。到目前為止,全球絕大多數國家選拔人才都是通過考試來進行的。可以說,這也算是某種程度的科舉。

如果清朝當時改變科舉的內容,這樣科舉制也就不需要廢除了,也能滿足社會的需要了。

相關焦點

  • 科舉制的廢除加快了清朝滅亡?清政府為何要廢除科舉制?
    科舉制度歷史悠久,創製於隋,直到清朝末年被廢。科舉制到明朝時達到鼎盛,趨於成熟,為何到了清朝就被廢除,而且廢除後的第六年清朝就滅亡了,是不是清朝的滅亡與科舉制有關?清代科舉制度基本沿襲了明代的八股取士,主要禁錮文人思想。科舉制度在選拔人才上體現了公平公正,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它的劣勢也越來越明顯。尤其是到了近代,科舉制根本無法跟上時代的步伐。因此,清朝科舉制度的廢除也有一定的歷史原因。如果想要了解科舉制如何被廢除,那麼要從根源出發,了解科舉制度的發展過程。
  • 多人考試作弊,科舉制為何還沒被廢除?
    這一年,兵部左侍郎舒赫德認為,科舉制沒必要存在了。這一意見,是舒赫德八月主考完順天鄉試後提出的。考試中,他搜出了 42 名夾帶小抄的考生。舒赫德認為,科舉制「已非為官擇人之良法矣」,選不到好官,不如廢掉。乾隆帝高度重視,把奏章發給考試主管部門禮部討論,後者強烈反對。禮
  • 清朝廢除科舉制後,為何沒有引起強烈反對,這6個措施很重要
    就這樣,在我國歷史上,延續了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就這樣退出了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新式學堂。 科舉制度在我國歷史上,前後經歷了一千三百餘年,可謂是整個封建時代,所能採取最公平的人才選拔形式了。無數出身寒門的子弟,因科舉改變了自己的一生。既然科舉如此重要,為何清朝宣布廢除時,竟沒有引起社會強烈反對呢?
  • 為什麼要廢除千年科舉制?是歷史的潮流還是人為因素?
    它至少有兩個不容忽視的好處:一是為選拔人才提供了一種相對公正的方法和程序;二是提供了一條可供普通人向上流動的途徑。一介平民從此可以通過科舉之路改變自己的社會身份,實現從下層社會向上層社會的正常流動,在鐵板一塊的王朝當中輸入平民的血液,王朝也因此獲得了新的活力。多少像「範進中舉」之類的悲劇由此而來,多少「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的夢想也由此而來。
  • 長達1300餘年的科舉制,是如何被袁世凱和張之洞聯合廢除的?
    但西方人更有活力,他們後來居上,發現科舉制的一些弊端,所以就果斷進行改革。他們結合工業革命和民主、人權的需要,把考試內容徹底改變。他們的考試內容可不是幾篇文章的事情。他們把考生的智力水平、知識結構、實用技能、心理素質等,統統納入考試的範圍。  除了筆試方式,歐美「科舉」中最重要的是口試和面試製度的確立,比中國的「殿試」,由皇帝一人御筆欽點的手段,要完善得多。
  • 科舉制的廢除與四民社會的解體(上)
    從漢代發端到唐宋成熟的通過考試選官的科舉制,是一項集文化、教育、政治、社會等多方面功能的基本建制(institution)。在政治方面,它充分體現了「政必須教、由教及政」這一具有指導意義的傳統中國政治理論。古代中國的學校,本身也是官吏養成之地,其一個主要目的即造成有良好訓練的官吏。而教育和政治在制度上的連接,正落實在科舉制之上。科舉制的功用並不止於此。
  • 廢除科舉制加速了清朝的滅亡
    滿清廢除科舉制度加速了清朝的覆滅,因為葬送了支持自己的一個階層。實際上就是與滿清在同一條船上的,同一個既得利益階層被拋棄了。船上就滿清自己了,滿清認為安全了,但實際上,滿清這條船就沉了,為這個王朝殉葬的只有他自己。
  • 廢除隋朝推舉制,建立科舉制,看天下能人,考試時太宗說漏一句話
    唐朝在建國以後,有很多制度上,都繼承了隋朝的制度,而且將其發揚光大。所以在唐朝的發展過程中,我們都經常說唐承隋制。唐朝在繼承隋朝的制度中,就繼承了隋朝時期的推舉制度。隋朝的推舉制度,也叫做察舉制。隋朝時期的察舉制度,除了有一部分的考試之外,還有一段時間的觀察期。通過對這個人的品行,以及為人等方面的考察,然後再推舉入朝為官。
  • 科舉制度始於哪個朝代又是誰廢除的? 揭科古代科舉制度的起源與廢除
    熟悉中國古代史的人都知道秦朝以前國家是通過世襲制選拔人才,它的弊端在於它只不能選拔有才有抱負的平民。漢朝則是察舉制和徵辟制,通過舉薦來徵集民間優秀人才。     科舉製圖片   魏晉九品中正制初期為國家廣收人才,但是後期受到貴族的阻擾,此時的人才選拔制度阻礙了社會的進步。但此時已有了科舉制度的萌芽。
  • 2020中考歷史熱點押題:「科舉制被廢除115周年」考點,考前必背
    唐代宰相共計368人,進士出身者就有142人,高級官員和地方封疆大吏也多出於進士。自唐高宗、武則天開始,到唐玄宗時,在崇尚文學的社會風尚的影響下,進士科的考試內容在逐漸轉化為以考詩賦為王。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袁世凱張之洞奏請立停科舉,以便推廣學堂,鹹趨實學……隨後,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最終被廢除,科舉取士與學校教育實現了徹底分離。材料四: 清代來華的西方人對科舉制大為讚嘆。
  • 晚清時期,袁世凱為啥要廢除「科舉」制度?他為何如此痛恨科舉?
    科舉制度,又稱科舉,中國古代時期通過考試來選拔出優秀的人才。它淵源於漢朝,創始於隋朝,確立於唐朝,完備於宋朝,興盛於明、清兩朝,於清朝末年廢除,當中持續了1300多年。科舉制的出現促進了時代的進步,讓許多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可以進入社會上層,獲得施展才智的機會。
  • 清政府廢除科舉後,明明加速了清朝覆滅,為何慈禧還同意了
    科舉制度的出現,讓多少寒門子弟,有了可以晉升的途徑,雖然這條路要比察舉制更加艱難和漫長,但科舉打破了血緣世襲制度以及世族的壟斷,允許自己報名參加,不必非由長官推舉,前後有1300多年的歷史,成為了世界延續時間最長的選拔人才的方式。
  • 【講堂】廢除科舉是新舊中國的分水嶺?
    中國科舉制「柏拉圖會很感興趣」  我跟嶽麓書院有非常深的淵源,曾任嶽麓書院的兼職教授,嶽麓書院已成為我的一處精神家園。在嶽麓書院這個千年學府講千年科舉,有特別的意義。這個方法柏拉圖會很感興趣;雖然這個方法已經失敗,今天已不再採用,但是柏拉圖一定會因為中國這套辦法而喜愛中國。就理論上來說,這個方法最能調和貴族政治和平民政治:人人皆有平等做官的機會,但只有那些適合做官的人才有機會做官。」他還認為:「這個制度是有缺點的,凡由人類所構想和推行的政府機構有哪個是沒有缺點的呢?所以這個制度的缺點是人為的,而不是制度本身的。」
  • 考試機制不斷進化,科舉制被沿用,朱元璋為何廢止十年才重新啟用
    當時中原大地百廢待興,因此,他也實行了科舉制,從鄉試開始,目的就是選擇一批人才,為國家做一些貢獻。但是在朱元璋時期,科舉制並沒有持續使用,過了四年,公元1373年的時候,朱元璋就正式廢除了科舉制,十年之後才重新啟用,到底是何原因,讓他廢除了科舉制,又在十年之後重新啟用了呢?
  • 清朝在廢除科舉制度後,做官的人是怎麼選來的?
    現在大多數學生不管是小學中學還是大學想必都為考試頭疼過吧?三天兩頭的考試,周考、月考、期中考、期末考等等讓許多學生都抱怨,要是生在古代就好了,這樣就不用有這麼多煩人的考試了。殊不知,在古代的學子,也同樣深受考試的「折磨」,古代的科舉制度就是,層層選拔,擇優入仕,而士農工商在古代又是主流職業,所以無數學子寒窗苦讀多年,只為了考取功名,由此可見競爭有多大了,而科舉考試制度也是古代官員選拔的主要制度。那麼廢除了科舉制度的清朝,是怎樣選拔官員的呢?當時清朝選拔的官員主要來自於國外留學輸送的人才、新式學堂培育出來的人才和滿清皇貴族裡。
  • 日本文化一直深受中華文化影響,那麼科舉制傳到日本後有何變化?
    其中的越南,廢除科舉制度居然比科舉的故鄉中國還要晚,可見華夏文化在古代社會深遠的影響力。日本作為華夏文明周邊最強大的文明之一,在大化改新照搬唐朝的制度後,就用大寶律令和養老律令,兩道政府條令,確立了科舉制度的翻版,貢舉制度在日本的形成。
  • 科舉制度廢除後,為何鄉村學子成了犧牲品?淺談科舉廢除後的陣痛
    1905年一紙令下,伴隨著中國社會1000多年的科舉制度終於被廢除了。而新式學堂也開始登上了中國的歷史舞臺,發揮出它的作用。對於科舉考試的廢除,有些人俯首稱讚,也有些人氣急悲歡。但是其實科舉考試的廢除在中國歷史上來說確實顯得有一點倉促,在當時鴉片戰爭結束之後,清政府認識到自身各種力量的不足,想要快速的去把自己國防力量提高。沒經過仔細的思考,一紙令下將科舉考試廢除,卻沒有找到去解決繼承科舉制度的途徑,倉促之間讓很多人都措手不及。
  • 晚清時期科舉制度為什麼會被廢除?為什麼沒有引起大家的反對?
    至此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了一千三百多年之久的科舉制,徹底的退出了歷史舞臺,成為過去式。  那麼如此重要的科舉制廢除以後,為何沒有引起社會動蕩,舊學出身的舉人等為何沒有反對呢?  一、先來說說科舉制為什麼會被廢除
  • 清末科舉制度廢除原因再探
    因此,科舉制度與其說亡於「積弊難返」的致命性,不如說是亡於與新式學堂之爭中。那麼,歷時千餘年而具有神聖地位的科舉,為何會亡於推廣僅十幾年的新式學堂?同時,科舉與學堂為何會被置於同一視域下進行比較?本文旨在通過探究清末廢除科舉思路的形成,釐清科舉與學堂兩者屬性、功能方面的差異,剖析科舉制度停廢的原因。
  • 九品中正制對各個朝代的影響,為何最終被科舉制所取代?
    那麼他究竟有什麼樣的優勢延續了如此長的時間,又有怎樣的弊端被時代所遺棄呢?今天筆者就帶你走進九品中正制的世界。魏文帝曹丕為了緩解這種矛盾使用九品中正製取代舊東漢的察舉制,通過設立中正官考評地方人才,並由中正官推舉至中央,由朝廷決定如何安置人才,確定官階。但由於門閥勢力反抗尖銳,推行並不順利,最終達成了妥協的九品中正制度,中正官大部分由門閥世家有名望的人擔任,許多有才能出生不好的人才沒能出頭,人才反而被世家所籠絡掌握,最終導致世家尾大不掉,曹魏政權也因此被司馬氏篡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