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時,隋文帝創立了科舉制。通過考試來選拔人才,這改變了之前靠出身來選拔人才的九品中正制。隋朝雖然歷二世而亡,但唐朝建立後還繼續使用科舉制來選拔人才。之後歷代王朝都使用這個制度來選拔人才。一直到1905年,清朝才正式下旨廢除科舉制。這在我國實行了1300多年的制度正式結束,成為了歷史。不過科舉制剛廢除就有很多人後悔了。
1905年清政府正式宣布:「自丙午(1906)科為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至此,中國歷史上的科舉制度最終結束。在科舉制廢除前,要求廢除科舉的呼聲很高,最早出現的是在戊戌變法時期。當時康有為、梁啓超等人要求廢除科舉制。之後張之洞、袁世凱等封疆大吏也要求廢除科舉,所以清朝才在1905年廢除了這個制度。不過這個制度廢除後,所有人都後悔了,因為科舉制的這個好處太明顯了。其他制度都無法取代。
隋文帝創立科舉制之後,確立了考試選拔人才的方式。之後歷朝歷代都是用考試來選拔人才。雖然是考試,但內容和方式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歷代王朝根據時代和統治的需要,決定考試具體的方式和內容。這樣才能確保通過科舉制選拔出來的人才符合社會的需要,科舉制也才能推動社會的發展。唐詩、宋詞就是因科舉而繁榮的。可見科舉制的影響很大。
不過到了明清兩道,科舉制改成靠八股文了。八股文有嚴格的模式要求,考生必須按照要求來寫文章,很難發揮參賽者的其他才能。而且禁錮了人們的思想。雖然如此,但這種模式也算適應明清兩朝的需要。因為明清時期君主專制達到了頂峰,皇帝需要的與其說是人才不如說是聽話的奴才。通過考八股文選拔上來的人,確實滿足了皇帝的需要。而且對維護明清兩朝的統治有很大的作用。不過在鴉片戰爭後,卻發生了變化。
鴉片戰爭後,我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朝被迫和西方各國進行交流,不過卻沒有了解世界的人才。西方文化不斷進入我國,這更讓人們看到了我國與世界的差距。所以很多人才覺得科舉制不能滿足社會需要了,需要進行改變。隨著西方入侵的加劇,大家覺得科舉制嚴重阻礙了社會的發展,培養出來的人才根本無法使用社會的需要。於是,很多人開始需要其他的方式來培養人才,京師同文館就是最好的例子。到最後,大家甚至覺得科舉制缺點太明顯了,所以就要求廢除科舉,清朝也是在這種狀況下才廢除科舉制的。
不過科舉制廢除之後,大家發現了更大的問題。首先是科舉制被廢除後,清朝並沒有建立新的選官制度。這使得當時的選官非常亂,沒有統一的標準;其次是選拔上來的官員是五花八門,也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第三是由於沒有統一的選官渠道,很多官職出現空缺後,沒有新的官員來上任,人才缺失越來越嚴重;第四是整個社會思想非常混亂,科舉在當時不僅是選官這麼簡單,也是控制當時的思想。而科舉制廢除之後,由於沒有新的統治思想,所以整個社會思想混亂。
這些都是科舉制廢除後出現的問題,而清朝並沒有好的辦法來解決。這時要求廢除科舉制的那些人都後悔了,比如梁啓超就明確地說科舉制不應該廢除。因為這時候他們發現,科舉制並沒有出現問題,通過考試來選拔人才這種方式也沒有問題。唯一有問題的是考試的內容,只要改變考試內容,就能選拔出適合社會需要的人才。這樣才能更好地服務社會,促進社會的發展。這個優點是其他制度都無法取代的。
雖然這些人後悔了廢除科舉,但是既然都廢除了,也無法恢復。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建立。當時提出的是五權分立,分別是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這說明國家再一次通過考試來選拔人才,和科舉制的性質是一樣的。這也算是對科舉制的一種集成。到目前為止,全球絕大多數國家選拔人才都是通過考試來進行的。可以說,這也算是某種程度的科舉。
如果清朝當時改變科舉的內容,這樣科舉制也就不需要廢除了,也能滿足社會的需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