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熱點材料
材料一:唐朝科舉經常舉行的科目是秀才。明經進士等,其中進士及第是躋身仕途的重要途徑。唐代宰相共計368人,進士出身者就有142人,高級官員和地方封疆大吏也多出於進士。自唐高宗、武則天開始,到唐玄宗時,在崇尚文學的社會風尚的影響下,進士科的考試內容在逐漸轉化為以考詩賦為王。
材料二:一般認為,(歐洲中世紀)最早的大學建於12世紀,隨著貿易和工商業的不斷發展,城市需要更多的管理和服務機構,並需要具備專業知識和業務素養的從業人員,原有的教育機構不論數量、規模還是所設專業都無法滿足時代需要。在1100至1200年間,大量的新知識湧入西歐,這些新知識衝破了大教堂學校和修道院學校的束縛,產生了有學問的職業,它吸引了來自歐洲各地的求知慾旺盛的青年來到巴黎和博洛尼亞,組成那些學術行會,並給予我們對於大學的最初和最好的定義:一個由教師和學生組成的社團。
材料三:因科舉為利祿所在,人們趨之若鶩,新式學校難以發展。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袁世凱張之洞奏請立停科舉,以便推廣學堂,鹹趨實學……隨後,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最終被廢除,科舉取士與學校教育實現了徹底分離。
材料四: 清代來華的西方人對科舉制大為讚嘆。1755年,英國《紳士雜誌》在一篇關於中國的文章中提道:「所有作者一致認為,中國的行政管理水平遠在其他國家之上……·他們的功名頭銜均非世襲……每年一度在中國的都城開科取士。」
02考向猜押
1、分析科舉制對我國古代的積極影響,並談談科舉制體現了一種怎樣的精神?
(1)積極影響:
①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範圍;
②使社會下層獲得一定的做官途徑,有利於社會階層的流動;
③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
④利於培養讀書風氣,推動文化繁榮。
(2)精神:公平競爭、唯才是舉、自由錄取等。
2、請從正反兩方面分析清末廢除科舉制度的影響。
積極:建立了新式學堂,培養了許多適應近代化需要的新式人才;有力推動了中國教育的近代化;傳播了民主與科學的思想;衝擊了儒家傳統觀念,促進了人們思想的解放。
消極:造成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失落和不安;傳統文化一度遭到衝擊。
3、科舉制度為什麼在西方受到推崇?
西方人推崇科舉制是因為科舉制有助於提高官員的文化素質,體現了公正平等的原則,有利於打擊貴族特權。
4、唐朝的用人制度對當今我國科教興國戰略有什麼啟示?
重用人才是興邦安國的重要前提,要重視人才;通過考試制度選拔政府工作人員,有利於提高政府部門的效能,賦予社會革新氣象和創造精神;不斷完善考試制度,考試內容要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調整創新。
5、聯繫科舉制度的發展歷程,請說說你對當前考試制度改革的建議?
建議:制度要適合國情;要善於學習西方,取其精華去其槽粕;考試制度是選拔人才的一種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我們應改革考試制度,通過多種渠道去選拔人才。
032020中考歷史:科舉制被廢除115周年考題預測
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宋代時,嵩陽書院既是教育教學的機關,又是學術研究的機關,盛行講會制度,允許不同學派、不同觀點的人進行講會,開展爭辯,書院的教學,實行「門戶開放」,有教無類,不受地域限制,並且十分注重拉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注意啟發學生的思維能力。明末書院毀於兵火,歷經元、明、清各代重修增建,鼎盛時期,學田有1750多畝,生徒達數百人。清代末年,廢除科舉制度,設立學堂,歷經千餘年的書院教育走完了科舉歷程。
材料二:中世紀後期,大學在義大利法國和藍國的文化中心城市興起。如1150年正式成立的被譽為「歐洲母大學」的巴黎大學,大學的學生來自不同社會階層,大學課程內容大體分為:神學、文藝、法律、醫學四種,學生通過公開籤辯考試 就能獲得學位。學成畢業的各類人才,有的進入城市管理機構,有的從事工商業管理活動,有的從事司法、醫療工作·····
(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國古代教育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我國古代教育的發展趨勢。
特點:重視儒家教育。發展趨勢:至明清以後,科舉考試越來越僵化,不講實際學問。培養守規矩死讀書的人,為封建統治者服務。
(2)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比較中世紀大學與中國古代教育有哪些相同點與不同點。
相同點:都盛行過靈活的教學方式,注重理解和思維能力的培養;也都有過脫離實際的教法。
不同點:中國古代教育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受封建制度下科舉制的影響;西方中世紀大學因城市興起、工商業經濟的發展而產生,滿足城市市民階層的需要;促進了近代社會的到來(文乙復興的興起);深受教會的影響。
(3)綜上所述,你認為影響教育的因素有哪些?我們應該繼承哪些優秀的教育思想?經濟發展、政治制度等都會影響教育。教育要面向現實、面向社會、面向未來,培養德才兼備的社會人才;要採取靈活的教學方法,注重對能力的培養等。
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河南貢院是進行科舉考試的場所,在歷史上歷經變遷、修復,為封建統治者選拔人才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作為科舉制度的終結地,在我國的科舉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我國歷史上的科舉制度,以杜佑《通典》記載的始於隋煬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的說法來算,到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廢除為止。有近1 300年歷史。在河南貢院舉行的最後一場甲辰會試,實質上就是為科舉制度敲響的喪鐘,在中國歷史上有其特殊意義。
材料二 英國文官制度建立於19世紀中葉。19世紀以前,立法權和行政權集中於國王,官員的任免實行恩賜制。在恩賜制下,用人唯親,賣官鬻爵,更治腐敗,效率低下的現象十分普遍。1688年確立了君主立憲制 重要官員的任免由議會多數黨掌握。英國在19世紀中至末期建立的公務員錄用方法,規定政府文官通過定期的公開考試招取,漸漸形成後來為歐美各國所仿效的文官制度。英國文官制的考試原則與方式與中國科舉十分相似,很大程度上吸納了科舉的優點。
(1)中國古代科舉制誕生之前選撥人才的依據是什麼?英國恩賜制產生了什麼影響?用九品中正制選拔官更,選拔人才主要看出身門第的高低。英國恩賜制導致吏治腐敗,行政效率低下。
(2)根據以上材料,比較中國古代料車制度與央國義官制度的共同特點,二者之間有什麼關係?
共同特點:都是從競爭性考試中選拔官員的制度。
二者之間關係:歐洲的文官制度是在中國科舉制度的影響下產生的。
(3)你對今天人才的選拔、培養有什麼建議?
堅持選人用人體制機制創新,注重公開、公平、公正。
中小學每日一練旨在,為中小學生分享最佳的做題技巧和經驗分享,以及知識總結,資料分享。希望童鞋們,可以擺脫對輔導班的依賴,在這裡就能幫助你成績提升。可以關注獲取更多的優質內容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