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中正制對各個朝代的影響,為何最終被科舉制所取代?

2021-01-07 谷菱的紀實

九品中正制是由三國時期魏國吏部尚書陳群提出由魏文帝曹丕採納實施的一種選官制度,它結合兩漢以來的察舉制度奠定了以世家門閥子弟為主要群體的選官制度。它對於各個朝代的影響是深遠的,在隋朝開始被皇帝察覺到其中弊端,隋煬帝實施科舉試圖改良取代,直至唐朝才被科舉制度所取代。那麼他究竟有什麼樣的優勢延續了如此長的時間,又有怎樣的弊端被時代所遺棄呢?今天筆者就帶你走進九品中正制的世界。

陳群獻上九品中正選官制度

三國時期,曹魏佔據中原河北地區,在文化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東漢末年時期,著名的世家幾乎全部集中在曹魏領土之中,一場戰爭的落幕和一塊土地的奪取導致大量的新興力量渴望參與到新的勢力的政治群體中,而東漢末年的察舉制被門閥世家所壟斷,新興力量與門閥間矛盾尖銳。魏文帝曹丕為了緩解這種矛盾使用九品中正製取代舊東漢的察舉制,通過設立中正官考評地方人才,並由中正官推舉至中央,由朝廷決定如何安置人才,確定官階。但由於門閥勢力反抗尖銳,推行並不順利,最終達成了妥協的九品中正制度,中正官大部分由門閥世家有名望的人擔任,許多有才能出生不好的人才沒能出頭,人才反而被世家所籠絡掌握,最終導致世家尾大不掉,曹魏政權也因此被司馬氏篡奪。

司馬篡魏

兩晉時期,由於政權由以司馬氏核心的世家所篡奪,司馬氏只能完善鞏固九品中正制,以此維護新興政權,因而九品中正制在西晉被完善成最終形態,門閥成為統治階層以下的主要力量。八王之亂後五胡亂華,漢人衣冠南渡,大量世家南遷,導致東晉時期世家成為與王權分庭抗禮的階層。著名的「王與馬共天下」說的就是這樣一種士族權力與皇權共同統治一個朝代的情況。九品中正制達到前所未有的巔峰。

王與馬共天下

在東晉時期,由於士族擁擠在狹窄的南方區域,九品中正制負重崩潰,因為領土減少,治理國家所需要的人才也隨之減少,但人才密度的增加,導致中正官無法很好通過才學篩選人才。於是產生了清談玄學,許多士族子弟通過清談增加名望,通過養望來吸引中正官以及朝廷的注意以此謀求官位。所謂的「清談誤國」由此而生,九品中正制因為缺少甄別人才才能的客觀手段,全憑中正官的主觀意願和士族子弟聲名來擢拔人才,因而導致大量空有聲望而無實幹的士族進入官場,導致國家政務繚亂,官場一片清談之風,不以政績來品評官員為官能力,最終致使東晉滅亡。

東晉清談之風

到了南北朝時期,由於少數民族的入侵,政權統治者多仰賴本部民族勢力,輔助以士族子弟治理,對人才選拔沒有一套確切的制度,九品中正制這樣一套選官制度只作為一個參考在南北朝時期並不活躍。

到了南北朝後期,統治者意識到本部民族勢力對國家穩定和發揮戰爭潛力有極大的阻礙和損害,認為民族融合才能發揮國家的強盛實力,於是九品中正制才被正式復用,作為官員選拔的一種方式為統治者所採用。

五胡亂華

隋煬帝時期,楊廣為了限制世家門閥實力,意圖扶持一股能夠制衡關中門閥的勢力,於是以舊南朝士族山東高門為主體,妥協性地推行科舉制,初期的科舉制所選拔的人才七成出生於世家門閥,它們生活在得天獨厚的培養土壤環境中,但仍然有三成的寒門子弟踴躍出來,科舉制的出現使得寒門子弟得以出頭。最重要的是,通過科舉選拔保證了無論世家子弟還是寒門子弟一定是有真才實學才能被錄用為官。很大程度了避免了官員素質良莠不齊尸位素餐的情況,它確定了一套明確的客觀考評人才的制度,比之九品中正制主觀性質的察舉推薦更具有科學性和教育性。

科舉制度的推行

九品中正選官制度和科舉選官制度,它們的共同點都是統治階層為了維護國家統治的需要而實施的一種人才選拔制度,而先進的制度取代老舊腐朽的制度是符合科學發展的規律的。因而科舉制度取代九品中正制是必然的的趨勢,且對後世的人才選拔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相關焦點

  • 科舉與九品中正的區別:給芝麻小官,選拔嚴格,但有利於國與寒門
    △魏晉時期主張唯才是舉當時的統治者也是焦頭爛額的,迫切需要改革為官制度,於是就採用新的制度「科舉制」並且取代「九品中正」的為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官職等級示意圖科舉的臨時科與常設科隋文帝當政後,正式將「九品中正制」給廢除,採用「科舉制」選拔人才。
  • 九品中正制:為何從社會前進的助力演變成了阻礙?
    在選拔合適官吏這一方面,我國古代曾先後出現過世官制、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等制度,而其中的九品中正制是由魏文帝曹丕所推行,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被作為了主要的選官方式。
  • 九品中正制與士族的崛起
    九品中正制其實是在世家大族的範圍內,按漢魏、魏晉易代的貢獻,重新分配官品等政治資源。西晉品官佔田蔭客制進一步按官品分配經濟權益。九品中正制還在順應士林輿論的基礎上將清議納入體制,並與選官相配合。藉助於以九品中正制為核心的門閥制度,魏晉將王朝權威與制度性權力植根於社會之中,完成對統治基礎的培育。
  • 魏晉時期選官制度:曹魏興盛原因與九品中正制的發展
    東漢末年,察舉徵辟制度崩壞,門閥世族掌控仕途升遷之路,致使王庭得不到人才補充,最終走向衰亡。就在各路梟雄並起之時,曹操率先注重到人才的重要性,他不拘一格賞拔人才,為曹魏興盛之始打下堅實基礎。 出於時代局限,庶族出身的曹劉孫三家最終被代表門閥士族的司馬氏取代。
  • 為什麼說「九品中正制」到了後期,已經嚴重製約了社會的發展?
    其實,所謂的「九品中正制」,就是指在各個州郡中選出一名大中正,由大中正決定小中正的人選。注意,這裡的「中正」只是一個判定人才好壞的官職名稱,並沒有實際意義。
  • 九品中正制的來源
    曹丕稱帝後採納了吏部尚書陳群建議,創立了九品中正制、具體辦法是在州郡設立"中正」、由中央將賢有識鑑的官員依照他們所屬的籍貫兼任。中正的職責是考察本地的土人,根據他的家世、德行和才能定為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並寫出評語上報朝廷、朝廷在選任官吏的時候,主要依據中正對士人評定的品級、授予相應的官職。
  • 科舉制被廢除後,為何有很多人後悔了,科舉制的這個好處太過明顯
    通過考試來選拔人才,這改變了之前靠出身來選拔人才的九品中正制。隋朝雖然歷二世而亡,但唐朝建立後還繼續使用科舉制來選拔人才。之後歷代王朝都使用這個制度來選拔人才。一直到1905年,清朝才正式下旨廢除科舉制。這在我國實行了1300多年的制度正式結束,成為了歷史。不過科舉制剛廢除就有很多人後悔了。
  • 九品中正制的誕生:進步還是退步?
    這個時候,出身中原名門的昌武亭侯、尚書陳群提出了「九品中正法」,建議改革官員人事制度。這項制度一經提出,立刻獲得了世族大家的一片讚賞之聲。九品中正制到底是一項什麼制度呢?九品中正制的關鍵詞,或者說主要內容有兩項。第一,九品。就是綜合考量天下士人的德才、門第,評定人才的等級,共分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
  • 九品中正制既然差評無數,為什麼還延續了近400年?
    曹操說:「能用度外之人,所任各盡其力,必能濟大事者也。」所以九品中正制才開始只是曹操唯才是舉的政策之一。直到公元220年,曹魏政權建立,曹丕稱帝,完善後的九品中正制在全國正式推行。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吏部根據「狀」、「品」、「簿伐」三個標準,將人才選拔分為九個等級(見下圖)。「狀」是評語;「品」是品級;「簿伐」是家庭門第。
  • 科舉制:寒門子弟的新的晉升機會與現實之下的衝突
    一、科舉制的出現對底層士子的影響1.從九品中正到科舉取士其實科舉制的誕生也是坎坷的,尤其是在隋唐之前士族門閥當政,從魏晉時期所開始施行的九品中正制,在世家大族的把持下逐漸由選拔賢良的舉薦制度變成了世家大族維護自身利益的制度。
  • 九品中正制:「官職高」和「品級高」哪個更厲害一點?
    九品中正制:「官職高」和「品級高」哪個更厲害一點?文/老揚歷史說大家都看過一個電影叫《九品芝麻官》,小編小時候也看過,那時小編對官職和品級有了最初的一個概念:九品是芝麻大的官位,那麼一品肯定是最大的!今天小編就以「九品中正制:「官職高」和「品級高」哪個更厲害一點?」為題來帶大家區分一下品級和官位。在清朝的官職中,衡量一個官員地位的就是職務和官階,官職大家都知道,大家聽過的什麼大學士啊、戶部尚書、縣令這些都叫官職。官階又是一個概念,把官員分為不同的「品級」。除了大家熟知的一品到九品,每一品還分為正、從兩級,說的簡單點就是正的和副的,所以一共18個品級官位。
  • 曹丕用九品中正製取代察舉制,對於曹魏政權來說,有哪些影響?
    導語:東漢末年,天下混亂,漢武帝開始的國家人才選拔體系,舉孝廉的察舉制名存實亡,曹丕在陳群的建議下,於州郡設立中正來進行人才選拔,將潛在候選者分為九等錄用,開啟了新的人才選拔系統,這就是著名的九品中正制。這項制度歷經四百年,直到隋朝才被科舉制度取代。制度施行的年代,實際為中央政權分崩離析,門閥並起的年代,這中間是有著深刻的因果關係的。
  • 科舉制度始於哪個朝代又是誰廢除的? 揭科古代科舉制度的起源與廢除
    漢朝則是察舉制和徵辟制,通過舉薦來徵集民間優秀人才。     科舉製圖片   魏晉九品中正制初期為國家廣收人才,但是後期受到貴族的阻擾,此時的人才選拔制度阻礙了社會的進步。但此時已有了科舉制度的萌芽。魏晉動亂之後,隋文帝楊堅統一全國,建立隋朝。
  • 唐承隋制,為何隋朝二世而亡,而唐朝可以傳承289年?
    我們都知道隋朝時期的科舉制度,以及三省六部制度,可以說是皇帝管理官員最有效的手段,是一個國家穩定發展的基本官僚制度。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隋朝,楊堅建立了隋朝,在他執政期間,採取了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在隋文帝楊堅統治時期,國庫逐漸充盈,百姓的生活相對得到提高。
  • 曹操採用「唯才是舉」,曹丕為什麼換成「九品中正制」
    曹操採用「唯才是舉」,曹丕為什麼換成「九品中正制」曹操死後,曹丕上位,而後司馬氏奪權。司馬氏的奪權,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不少學者認為,司馬氏奪權的機會,其實是曹丕給的,因為曹丕上位以後,沒有繼承曹操的「唯才是舉」,而是實行了一項新政策,「九品中正制」。
  • 「九品官人法」,使曹魏穩定下來的制度,科舉前最完善的選拔制度
    前言 「九品官人法」就是我們現在所熟悉的「九品中正制」,而創造出他的人正是東漢末年曹魏重臣——陳群。可以說陳群創造出的這種選拔制度,完完全全的將曹魏政權從東漢末年已經腐朽透頂的「察舉制」中拯救了出來,讓曹魏政權在完成「代漢」之後一步步走向穩定局面。
  • 科舉制「高考」讓唐朝強盛,讓寒門學子努力讀書,改變家庭命運
    但是他們卻不知在唐朝之前,統治階層採取的選官用人制度是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最初是要考察人的品行、才能和學識,參與的主觀因素太多,其結果可想而知,最後也只能淪為了達官貴人的工具,形成了所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而這種選拔人才的制度的弊端被隋煬帝發現,他創立了進士科,通過考試的辦法來選官用人,後來到了唐朝便開始大力地推廣科舉制。
  • 多人考試作弊,科舉制為何還沒被廢除?
    意見獲當時滿洲重臣、大學士鄂爾泰強力支持。皇帝最終採納了反對意見,批示「毋庸議」。「歷代皆無廢科目之虞」,大清兵部左侍郎舒赫德提請廢除科舉,真是因為那屆科舉不行嗎?如果看看舒赫德的監考報告,你大概會對他的提議抱以「同情之理解」。清代鄉試每三年舉行一次,中試者為舉人,取得做官資格。
  • 鴻都門學,為科舉制照亮前程,探路人漢靈帝卻背上了「昏君」惡名
    這所創下世界第一記錄的「皇家藝術大學」,僅僅維持了十年,隨著漢靈帝的駕崩,也煙消雲散。既然有太學,漢靈帝為何還要設立鴻都門學?文人士大夫們又為何那麼痛恨鴻都門學?鴻都門學引發的政治鬥爭如果鴻都門學僅僅是一所專科大學,或許們可以到鴻都門學學個「選修」,亦或者完全可以合併到太學。
  • 哪個朝代最流行「老子英雄兒好漢」這句話?
    原標題:哪個朝代最流行「老子英雄兒好漢」這句話?所以一旦官官相護起來,舉薦的結果大受影響,當時被推舉的人四分之三都是現任官吏或官員子弟,平民中的優秀人才大多被拒之門外。特別到了東漢後期,任人唯親、唯財、唯勢,豪門世家幾乎把持了察舉的結果,選出的官吏都是自己人,代代傳承的官僚體系開始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