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中正制是由三國時期魏國吏部尚書陳群提出由魏文帝曹丕採納實施的一種選官制度,它結合兩漢以來的察舉制度奠定了以世家門閥子弟為主要群體的選官制度。它對於各個朝代的影響是深遠的,在隋朝開始被皇帝察覺到其中弊端,隋煬帝實施科舉試圖改良取代,直至唐朝才被科舉制度所取代。那麼他究竟有什麼樣的優勢延續了如此長的時間,又有怎樣的弊端被時代所遺棄呢?今天筆者就帶你走進九品中正制的世界。
三國時期,曹魏佔據中原河北地區,在文化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東漢末年時期,著名的世家幾乎全部集中在曹魏領土之中,一場戰爭的落幕和一塊土地的奪取導致大量的新興力量渴望參與到新的勢力的政治群體中,而東漢末年的察舉制被門閥世家所壟斷,新興力量與門閥間矛盾尖銳。魏文帝曹丕為了緩解這種矛盾使用九品中正製取代舊東漢的察舉制,通過設立中正官考評地方人才,並由中正官推舉至中央,由朝廷決定如何安置人才,確定官階。但由於門閥勢力反抗尖銳,推行並不順利,最終達成了妥協的九品中正制度,中正官大部分由門閥世家有名望的人擔任,許多有才能出生不好的人才沒能出頭,人才反而被世家所籠絡掌握,最終導致世家尾大不掉,曹魏政權也因此被司馬氏篡奪。
兩晉時期,由於政權由以司馬氏核心的世家所篡奪,司馬氏只能完善鞏固九品中正制,以此維護新興政權,因而九品中正制在西晉被完善成最終形態,門閥成為統治階層以下的主要力量。八王之亂後五胡亂華,漢人衣冠南渡,大量世家南遷,導致東晉時期世家成為與王權分庭抗禮的階層。著名的「王與馬共天下」說的就是這樣一種士族權力與皇權共同統治一個朝代的情況。九品中正制達到前所未有的巔峰。
在東晉時期,由於士族擁擠在狹窄的南方區域,九品中正制負重崩潰,因為領土減少,治理國家所需要的人才也隨之減少,但人才密度的增加,導致中正官無法很好通過才學篩選人才。於是產生了清談玄學,許多士族子弟通過清談增加名望,通過養望來吸引中正官以及朝廷的注意以此謀求官位。所謂的「清談誤國」由此而生,九品中正制因為缺少甄別人才才能的客觀手段,全憑中正官的主觀意願和士族子弟聲名來擢拔人才,因而導致大量空有聲望而無實幹的士族進入官場,導致國家政務繚亂,官場一片清談之風,不以政績來品評官員為官能力,最終致使東晉滅亡。
到了南北朝時期,由於少數民族的入侵,政權統治者多仰賴本部民族勢力,輔助以士族子弟治理,對人才選拔沒有一套確切的制度,九品中正制這樣一套選官制度只作為一個參考在南北朝時期並不活躍。
到了南北朝後期,統治者意識到本部民族勢力對國家穩定和發揮戰爭潛力有極大的阻礙和損害,認為民族融合才能發揮國家的強盛實力,於是九品中正制才被正式復用,作為官員選拔的一種方式為統治者所採用。
隋煬帝時期,楊廣為了限制世家門閥實力,意圖扶持一股能夠制衡關中門閥的勢力,於是以舊南朝士族山東高門為主體,妥協性地推行科舉制,初期的科舉制所選拔的人才七成出生於世家門閥,它們生活在得天獨厚的培養土壤環境中,但仍然有三成的寒門子弟踴躍出來,科舉制的出現使得寒門子弟得以出頭。最重要的是,通過科舉選拔保證了無論世家子弟還是寒門子弟一定是有真才實學才能被錄用為官。很大程度了避免了官員素質良莠不齊尸位素餐的情況,它確定了一套明確的客觀考評人才的制度,比之九品中正制主觀性質的察舉推薦更具有科學性和教育性。
九品中正選官制度和科舉選官制度,它們的共同點都是統治階層為了維護國家統治的需要而實施的一種人才選拔制度,而先進的制度取代老舊腐朽的制度是符合科學發展的規律的。因而科舉制度取代九品中正制是必然的的趨勢,且對後世的人才選拔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