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九品中正制」到了後期,已經嚴重製約了社會的發展?

2020-12-23 騰訊網

通過《三國演義》的講述與演繹,三國時期的歷史事件與英雄人物流傳得非常廣泛。

然而,有人喜歡這本書,是因為它的情節十分有趣,很吸引人;有人喜歡這本書,是因為書中人物的英雄氣概。在一般人看來,所謂的英雄,就是建立了偉大功績、成就了家國之業的人。其實不然,一些總結了時代成果、推動歷史發展的人,也可以被稱為英雄,比如:拿破崙、陳群等人。

其中,拿破崙建立了法蘭西第一帝國,陳群創立了九品中正制。

接下來,我們就詳細的講講「九品中正制」。

根據歷史記載,九品中正制出現的社會背景,是這樣的:東漢統治末年,統治階級內部混亂不堪,君主沉迷玩樂,宦官把控朝廷;統治階級外部,農民拿起武器反抗,史稱「黃巾起義」。不久之後,黃巾起義被鎮壓。本以為漢朝可以延續統治,但不曾想,各地諸侯竟然要擁兵自立。

一時之間,漢朝統治四崩五裂,中央無力繼續管轄地方。後來,曹操挾持天子以令天下諸侯。就這樣,曹操徹底掌控了國家權力,使得此時的漢朝只剩下了「國家」的名義,而無「國家」的實權。此後,經過長年累月的戰爭與徵討,許多諸侯被覆滅了,只剩下了袁紹、曹操等幾個強大的諸侯。

到了公元200年,袁紹與曹操在官渡一帶進行了決勝戰,史稱「官渡之戰」。在這場戰爭中,曹操以少數兵力戰勝了擁有幾十萬大軍的袁紹。最終,在公元220年,曹操的兒子曹丕在一眾世族的支持和擁護下,建立魏國。然而,雖然國家已經建立起來了,但由於長期的割據混戰,國家體制早已被破壞。

尤其是用人選官方面,以至於,在當時官員的任用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面對這種情況,陳群就提出了「九品中正制」。緩解了中央政府與世家大族的緊張關係,促成魏晉實現全國的統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其實,所謂的「九品中正制」,就是指在各個州郡中選出一名大中正,由大中正決定小中正的人選。注意,這裡的「中正」只是一個判定人才好壞的官職名稱,並沒有實際意義。

當大中正和小中正都被選出來以後,朝廷會下發一張表給他們。這張表是人才調查表,大中正和小中正必須先將自己選定的人才其相關信息寫入表中,比如:出生年月、曾經是否擔任過官職等。之後,分別給這些人評定等級,並寫上自己對這些人的評價與看法。

在填制完表格後,大中正和小中正會一起檢查表中內容是否完整,然後,將其整理上交吏部。最後,依據表格信息,吏部會決定官員的升遷和罷黜。然而,九品中正製作為一種制度,其必然存在一定的積極作用或消極作用。在過去,人們普遍認為:九品中正制是一種消極的體制,並不斷批評它。

那麼,九品中正制的出現到底是好是壞呢?

綜合多方面的因素考慮,我們認為九品中正制主要有以下幾點作用:

一、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魏國建立之初無人可用的問題,結束了地方機構隨意任用官員的現狀,使官員的選撥有了一定的標準;

二、聽取地方官員和百姓的意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主性質,不僅為後世人事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典範,還向世界證明了中國在幾千年前就已經產生了民主思想;

三、緩解了朝廷和各個世族之間的關係,為魏國後來統一中國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礎;

四、通過中正的舉薦,各地人才幾乎全部都集中到了朝廷,不僅使地方機構沒有賢才可用,還導致了地方行政效率日益下降,使得經濟與思想的發展速度跟不上朝廷的發展速度,以至於,最終魏國被滅;

五、因為吏部根據中正的評價與看法任用官員,所以,從某個角度來說,中正掌控著官員的升遷與罷黜權。以至於,人們都爭搶著當中正或者賄賂中正,使自己評上一官半職,連其它部門的官員都只為追求中正之位,不做實事;

六、隨著時間的推移,世家大族逐漸掌控了官員的任用權,之後,這些世族利用手中的權力,隨意安插貴族進入朝廷。這不僅讓有才之人得不到重用,還使得官員不能正常任職,最終,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現象。

除此之外,這不僅催生了門閥制度的產生,還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魏晉南北朝的混亂。

七、從實質上來說,九品中正制只是一種臨時性的救急制度,它僅限於魏國建立之初的特殊社會環境中使用。然而,人們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反而將其沿用了數百年。最終,使得中央與地方在人事制度上的矛盾越來越大。

綜上所述,九品中正制到了後期已經嚴重阻礙了社會的發展。

九品中正制創立之初,評議人物的標準就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並重。梁朝史學家沈約,甚至說:「它是蓋以論人才優劣。」後趙主石勒曾清定九品,石虎亦恢復雍秦二州望族免役特權,但似乎並未設中正之職。北魏初﹑中期,未行九品中正制。崔浩曾欲恢復分別族姓的做法,因而被殺。孝文帝改制,班定族姓,始立九品中正制。但自河陰之變後,此制亦流於形式。

因此,在隋唐以後,不論是皇帝還是庶族地主階級,亦或是普通的老百姓,他們都要求建立新的選官制度,以打破門閥士族的壟斷地位。

最終,科舉製取代了九品中正制,成為了中國古代最重要的選官制度。

參考資料:

【《魏晉南北朝史》、《九品中正制度試釋》、《三國志·魏志·陳群傳》】

相關焦點

  • 九品中正制與士族的崛起
    九品中正制其實是在世家大族的範圍內,按漢魏、魏晉易代的貢獻,重新分配官品等政治資源。西晉品官佔田蔭客制進一步按官品分配經濟權益。九品中正制還在順應士林輿論的基礎上將清議納入體制,並與選官相配合。藉助於以九品中正制為核心的門閥制度,魏晉將王朝權威與制度性權力植根於社會之中,完成對統治基礎的培育。
  • 九品中正制的來源
    曹丕稱帝後採納了吏部尚書陳群建議,創立了九品中正制、具體辦法是在州郡設立"中正」、由中央將賢有識鑑的官員依照他們所屬的籍貫兼任。中正的職責是考察本地的土人,根據他的家世、德行和才能定為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並寫出評語上報朝廷、朝廷在選任官吏的時候,主要依據中正對士人評定的品級、授予相應的官職。
  • 九品中正制:為何從社會前進的助力演變成了阻礙?
    在選拔合適官吏這一方面,我國古代曾先後出現過世官制、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等制度,而其中的九品中正制是由魏文帝曹丕所推行,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被作為了主要的選官方式。
  • 九品中正制既然差評無數,為什麼還延續了近400年?
    曹操說:「能用度外之人,所任各盡其力,必能濟大事者也。」所以九品中正制才開始只是曹操唯才是舉的政策之一。直到公元220年,曹魏政權建立,曹丕稱帝,完善後的九品中正制在全國正式推行。九品中正制的優處顯而易見:它成功的解決了選拔無標準的問題,破除察舉制原有的束縛,讓人才選用出現一派新氣象,並緩解了中央政府和世家大族之間的矛盾,使一些寒門學子有機會突破階級,走入社會上層。
  • 魏晉時期選官制度:曹魏興盛原因與九品中正制的發展
    就在各路梟雄並起之時,曹操率先注重到人才的重要性,他不拘一格賞拔人才,為曹魏興盛之始打下堅實基礎。 出於時代局限,庶族出身的曹劉孫三家最終被代表門閥士族的司馬氏取代。不過魏朝設立的九品中正制度,由於其歷史獨創性,最終得到司馬氏繼承,並一直延續到隋朝前期。由此,九品中正制度大行於世四百餘年,並成為古代三大選官制度之一,對後世影響深遠。
  • 九品中正制的誕生:進步還是退步?
    這個時候,出身中原名門的昌武亭侯、尚書陳群提出了「九品中正法」,建議改革官員人事制度。這項制度一經提出,立刻獲得了世族大家的一片讚賞之聲。九品中正制到底是一項什麼制度呢?九品中正制的關鍵詞,或者說主要內容有兩項。第一,九品。就是綜合考量天下士人的德才、門第,評定人才的等級,共分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
  • 九品中正制對各個朝代的影響,為何最終被科舉制所取代?
    九品中正制是由三國時期魏國吏部尚書陳群提出由魏文帝曹丕採納實施的一種選官制度,它結合兩漢以來的察舉制度奠定了以世家門閥子弟為主要群體的選官制度。它對於各個朝代的影響是深遠的,在隋朝開始被皇帝察覺到其中弊端,隋煬帝實施科舉試圖改良取代,直至唐朝才被科舉制度所取代。
  • 曹操採用「唯才是舉」,曹丕為什麼換成「九品中正制」
    曹操採用「唯才是舉」,曹丕為什麼換成「九品中正制」曹操死後,曹丕上位,而後司馬氏奪權。司馬氏的奪權,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不少學者認為,司馬氏奪權的機會,其實是曹丕給的,因為曹丕上位以後,沒有繼承曹操的「唯才是舉」,而是實行了一項新政策,「九品中正制」。
  • 從唯才是舉到九品中正,這是僅存在45年的曹魏政權滅亡的原因嗎
    ,而曹操的兵權不是掌控在自己手中,就是在夏侯氏和曹氏宗親手中,所以唯才是舉的人才推薦方式,說到底還是落到了世家大族和官宦世家手中。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的大概內容就是:由朝廷命令中正官,負責品評人才,將人才分為九個等級,分等級的標準有三個,分別是:家世、才能、道德。
  • 九品中正制:「官職高」和「品級高」哪個更厲害一點?
    九品中正制:「官職高」和「品級高」哪個更厲害一點?文/老揚歷史說大家都看過一個電影叫《九品芝麻官》,小編小時候也看過,那時小編對官職和品級有了最初的一個概念:九品是芝麻大的官位,那麼一品肯定是最大的!今天小編就以「九品中正制:「官職高」和「品級高」哪個更厲害一點?」為題來帶大家區分一下品級和官位。在清朝的官職中,衡量一個官員地位的就是職務和官階,官職大家都知道,大家聽過的什麼大學士啊、戶部尚書、縣令這些都叫官職。官階又是一個概念,把官員分為不同的「品級」。除了大家熟知的一品到九品,每一品還分為正、從兩級,說的簡單點就是正的和副的,所以一共18個品級官位。
  • 曹丕用九品中正製取代察舉制,對於曹魏政權來說,有哪些影響?
    一.察舉制的破產和九品中正的產生1.後期畸形的察舉制嚴格的講,在漢朝那樣的政治環境下,是不可能有公正的人才選拔制度的,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大量的權貴集團插手孝廉的選拔,讓完全依靠州郡長官個人鑑別的制度,成為了一場鬧劇。
  • 曹丕為何剛即位就顛覆了曹操的用人策略,將唯才是舉改為九品中正
    歷史上著名的「九品中正制」造成了六朝時期「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是社會弊病,其創始人正是曹操的兒子曹丕。 公元220年,曹丕代漢稱帝,即位之初就將曹操之前「唯才是舉」的用人方略改成了「九品中正制」,在人才選用上是一個根本性的變動。
  • 《軍師聯盟》沒有告訴你的「九品中正」 | 民基法律評論
    第一季播完,朋友們聊起這劇時,大多都說「曹操死了之後這劇追不下去了」。是的,曹操活著時都是刀光劍影,一個不留神人頭落地,十分緊張刺激。曹操死了之後就開始播曹丕新政,在皇帝的猜疑下,幾個中年大臣打打嘴仗,毫無新意。但《軍師聯盟》沒有告訴你,這新政提出的「九品中正制」,才是魏國對後世影響最大的IP,沒有告訴你的,還有更多的消息。
  • 科舉與九品中正的區別:給芝麻小官,選拔嚴格,但有利於國與寒門
    △魏晉時期主張唯才是舉當時的統治者也是焦頭爛額的,迫切需要改革為官制度,於是就採用新的制度「科舉制」並且取代「九品中正」的為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官職等級示意圖科舉的臨時科與常設科隋文帝當政後,正式將「九品中正制」給廢除,採用「科舉制」選拔人才。
  • 【書評】把真實的歷史還給九品官人法:讀陳長琦先生《官品的起源》有感
    他明確提出魏晉官品是官階制度的看法,並將之作為考察魏晉南北朝官僚等級制度的基石,成為其「中國官階發展的五階段」說的主要立論之一(閻步克《品位與職位: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制度研究》,中華書局,2002年,第48—71頁)。但傳統的主流觀點是站不住腳的,關鍵在於其面對魏晉南北朝的歷史文獻時,缺乏應有的解釋力。
  • 高考的前身,歷史上的選官制度是如何發展的?官員是如何選拔的?
    提起高考,人們就會想到隋唐時啟用的科舉制,提起科舉制又會讓人想到九品中正制這樣的貴族門閥選材制度,而九品中正制又是兩漢時期的察舉制演變而來的。不管是什麼樣的選官制度,都印證了中國封建社會對於人才選拔的重視,也正是因為如此,「學而優則仕」的思想深深地紮根於封建社會人民的心中。
  • 漢朝為什麼用察舉制選拔人才,與後來的科舉制有什麼不同?
    漢朝為什麼用察舉制選拔人才,與後來的科舉制有什麼不同?很多人似乎都以為察舉制是「推薦當官」。其實錯了。察舉制也要通過考試。察舉制,也考試。科舉制,也考試。區別在哪裡呢?考試資格。察舉制時代,州郡官員負責推薦人選,通過考核之後就可以為官。
  • 「九品官人法」,使曹魏穩定下來的制度,科舉前最完善的選拔制度
    前言 「九品官人法」就是我們現在所熟悉的「九品中正制」,而創造出他的人正是東漢末年曹魏重臣——陳群。可以說陳群創造出的這種選拔制度,完完全全的將曹魏政權從東漢末年已經腐朽透頂的「察舉制」中拯救了出來,讓曹魏政權在完成「代漢」之後一步步走向穩定局面。
  • 《大軍師司馬懿》 之「九品官人法」漫談
    當然,電視劇對歷史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改編,史書記載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重要的人事制度,由陳群而非司馬懿獻於策魏文帝,黃初元年(公元220年)全面推廣執行。從曹魏始至隋唐科舉的確立,九品官人法約存在了四百年之久。
  • 唐承隋制,為何隋朝二世而亡,而唐朝可以傳承289年?
    新王朝建立承襲前朝的政治制度這是很常見的,而一個王朝的興盛和滅亡與施行什麼樣的制度關係不大,和國家內部的社會環境,外部的區域環境卻是有很大聯繫的。我們都知道隋朝時期的科舉制度,以及三省六部制度,可以說是皇帝管理官員最有效的手段,是一個國家穩定發展的基本官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