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中正制的來源

2020-12-27 南堤

曹丕稱帝後採納了吏部尚書陳群建議,創立了九品中正制、具體辦法是在州郡設立"中正」、由中央將賢有識鑑的官員依照他們所屬的籍貫兼任。中正的職責是考察本地的土人,根據他的家世、德行和才能定為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並寫出評語上報朝廷、朝廷在選任官吏的時候,主要依據中正對士人評定的品級、授予相應的官職。九品中正 製成為魏晉南北朝時期選用官吏的重要制度,它在實行的初期體現了唯才是舉的精神,選撥了不少人才,到魏晉後期在評定品級時越來越注重家世門第,這一制度逐漸轉化成世家大族維持特權的工具、並促使門閥世族的形成與發展。九品中正制創立之初,評議人物的標準是家世、道德、才能 三者並重,但由於中正權力被門閥士族所壟斷,因而在實際執行過程中,才德標準逐漸被忽略,家世逐漸成為唯一的標準,到西晉時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 族」的局面,成為維護門閥統治的重要工具。隋唐以後,門閥制度衰落,隋文帝改革吏制,用分科考試的辦法選拔官吏,九品中正制從此廢除。

相關焦點

  • 九品中正制與士族的崛起
    九品中正制其實是在世家大族的範圍內,按漢魏、魏晉易代的貢獻,重新分配官品等政治資源。西晉品官佔田蔭客制進一步按官品分配經濟權益。九品中正制還在順應士林輿論的基礎上將清議納入體制,並與選官相配合。藉助於以九品中正制為核心的門閥制度,魏晉將王朝權威與制度性權力植根於社會之中,完成對統治基礎的培育。
  • 九品中正制的誕生:進步還是退步?
    這個時候,出身中原名門的昌武亭侯、尚書陳群提出了「九品中正法」,建議改革官員人事制度。這項制度一經提出,立刻獲得了世族大家的一片讚賞之聲。九品中正制到底是一項什麼制度呢?九品中正制的關鍵詞,或者說主要內容有兩項。第一,九品。就是綜合考量天下士人的德才、門第,評定人才的等級,共分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
  • 九品中正制對各個朝代的影響,為何最終被科舉制所取代?
    今天筆者就帶你走進九品中正制的世界。司馬篡魏兩晉時期,由於政權由以司馬氏核心的世家所篡奪,司馬氏只能完善鞏固九品中正制,以此維護新興政權,因而九品中正制在西晉被完善成最終形態,門閥成為統治階層以下的主要力量。
  • 九品中正制:為何從社會前進的助力演變成了阻礙?
    在選拔合適官吏這一方面,我國古代曾先後出現過世官制、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等制度,而其中的九品中正制是由魏文帝曹丕所推行,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被作為了主要的選官方式。
  • 魏晉時期選官制度:曹魏興盛原因與九品中正制的發展
    (一)九品中正制的特點 九品中正制度,由曹魏名臣陳群率先提出。《傅子》記載:"魏司空陳群,始立九品之制,郡置中正。中正官又分郡中正與州中正,作為基層的郡中正首先出現,但隨著地方勢力擴大,州中正也隨之出現。《魏略·吉茂傳》記載:"先時國家始制九品,各使諸郡選置中正。" 由此可見,郡中正最初由各郡長官推薦出任;不過到晉朝以後,郡中正又逐漸轉為朝中司徒選授。 (二)九品中正制的運轉 中正官選拔人才時,大概可分為三個階段。一是查明薄世。
  • 曹操採用「唯才是舉」,曹丕為什麼換成「九品中正制」
    曹操採用「唯才是舉」,曹丕為什麼換成「九品中正制」曹操死後,曹丕上位,而後司馬氏奪權。司馬氏的奪權,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不少學者認為,司馬氏奪權的機會,其實是曹丕給的,因為曹丕上位以後,沒有繼承曹操的「唯才是舉」,而是實行了一項新政策,「九品中正制」。
  • 為什麼說「九品中正制」到了後期,已經嚴重製約了社會的發展?
    其中,拿破崙建立了法蘭西第一帝國,陳群創立了九品中正制。 面對這種情況,陳群就提出了「九品中正制」。緩解了中央政府與世家大族的緊張關係,促成魏晉實現全國的統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九品中正制既然差評無數,為什麼還延續了近400年?
    所以九品中正制才開始只是曹操唯才是舉的政策之一。直到公元220年,曹魏政權建立,曹丕稱帝,完善後的九品中正制在全國正式推行。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吏部根據「狀」、「品」、「簿伐」三個標準,將人才選拔分為九個等級(見下圖)。「狀」是評語;「品」是品級;「簿伐」是家庭門第。
  • 九品中正制:「官職高」和「品級高」哪個更厲害一點?
    九品中正制:「官職高」和「品級高」哪個更厲害一點?文/老揚歷史說大家都看過一個電影叫《九品芝麻官》,小編小時候也看過,那時小編對官職和品級有了最初的一個概念:九品是芝麻大的官位,那麼一品肯定是最大的!今天小編就以「九品中正制:「官職高」和「品級高」哪個更厲害一點?」為題來帶大家區分一下品級和官位。在清朝的官職中,衡量一個官員地位的就是職務和官階,官職大家都知道,大家聽過的什麼大學士啊、戶部尚書、縣令這些都叫官職。官階又是一個概念,把官員分為不同的「品級」。除了大家熟知的一品到九品,每一品還分為正、從兩級,說的簡單點就是正的和副的,所以一共18個品級官位。
  • 科舉與九品中正的區別:給芝麻小官,選拔嚴格,但有利於國與寒門
    魏晉南北朝時期,選拔人才推行的制度即是「九品中正制」,當時的統治者為了更廣闊地招攬人才,於是就有「唯才是舉」的舉措。不過,後來因弊端百出,致使優秀的人才被摧殘,進而,就有許多寒門以及庶族提出了反對意見,要求廢除,更重要的目的是在於參與國家政治。
  • 曹丕為何剛即位就顛覆了曹操的用人策略,將唯才是舉改為九品中正
    歷史上著名的「九品中正制」造成了六朝時期「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是社會弊病,其創始人正是曹操的兒子曹丕。 公元220年,曹丕代漢稱帝,即位之初就將曹操之前「唯才是舉」的用人方略改成了「九品中正制」,在人才選用上是一個根本性的變動。
  • 《軍師聯盟》沒有告訴你的「九品中正」 | 民基法律評論
    但《軍師聯盟》沒有告訴你,這新政提出的「九品中正制」,才是魏國對後世影響最大的IP,沒有告訴你的,還有更多的消息。「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句話已經深入人心,但事實上曹操令的所謂諸侯們,根本不是東漢王朝分封的一國君主,也稱不上諸侯,大多只是地方豪強、軍政長官。
  • 曹丕用九品中正製取代察舉制,對於曹魏政權來說,有哪些影響?
    2.九品中正制的產生雖然陳群的奏摺是官方運行九品中正制的象徵,然而曹操早在壽章之戰的時候,就臨時在軍中運行了軍功評級制度,這也是曹魏集團軍事實力迅速攀升的原因,他和軍屯制度,方面大員人質抵押制度,州郡兵制度一起,成為了武功方面曹魏強大的主因。
  • 從唯才是舉到九品中正,這是僅存在45年的曹魏政權滅亡的原因嗎
    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的大概內容就是:由朝廷命令中正官,負責品評人才,將人才分為九個等級,分等級的標準有三個,分別是:家世、才能、道德。而陳群向曹丕提出的九品中正制就解決了地方壟斷人才推薦這一問題,把人才推薦權收歸中央,這是有區別的,曹丕在中央和地方上設置中正官,這個相當於人才推薦官,其人事是由朝廷任命的,朝廷對中正有任命權,自然也就能控制人才推薦,而察舉制的人才推薦是由地方官吏推薦的,這些地方官與當地勢力相勾結,曹丕是明白其中的道理的。
  • 【書評】把真實的歷史還給九品官人法:讀陳長琦先生《官品的起源》有感
    但問題在於,「鄉品」概念與「中正的品第」概念都忽略了這個附屬於個人品第的來源之多樣性、多途徑性。因此,將那些不是中正授予的個人品第都統稱為「鄉品」,是不恰當的。陳著通過考證認為,將這一概念定名為「資品」或許合適(第90—99頁)。當然,任何一個新觀點的誕生,都必然要經受學界同行的檢驗甚至挑剔。
  • 「九品官人法」,使曹魏穩定下來的制度,科舉前最完善的選拔制度
    前言 「九品官人法」就是我們現在所熟悉的「九品中正制」,而創造出他的人正是東漢末年曹魏重臣——陳群。可以說陳群創造出的這種選拔制度,完完全全的將曹魏政權從東漢末年已經腐朽透頂的「察舉制」中拯救了出來,讓曹魏政權在完成「代漢」之後一步步走向穩定局面。
  • 《大軍師司馬懿》 之「九品官人法」漫談
    兩人一宿沒睡,徹夜研討,終是出具了一套新制度,即魏晉「九品官人法」的雛形,從而開啟魏國新政時期,大膽從宗親將軍手中搶人事權,以士族來壓制曹氏宗親,兩股勢力角力平衡,從而達到對宗親將軍的權力進行約束,進一步富國強兵,一統三國的目的。
  • 科舉制「高考」讓唐朝強盛,讓寒門學子努力讀書,改變家庭命運
    但是他們卻不知在唐朝之前,統治階層採取的選官用人制度是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最初是要考察人的品行、才能和學識,參與的主觀因素太多,其結果可想而知,最後也只能淪為了達官貴人的工具,形成了所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而這種選拔人才的制度的弊端被隋煬帝發現,他創立了進士科,通過考試的辦法來選官用人,後來到了唐朝便開始大力地推廣科舉制。
  • 唐承隋制,為何隋朝二世而亡,而唐朝可以傳承289年?
    但是一種制度取代另一種制度必然會觸犯既有利益獲得者,而科舉制代替九品中正制,必然會觸及士族門閥的利益,所以隋煬帝楊廣推行科舉制度讓這些世家門閥感到恐慌,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不惜顛覆隋朝,重新物色代言人,在他們的心裡只有自己好了,才會再去想國家,先顧家,才是國!而這個時候,身為關隴貴族門閥的李淵,被選中了,所以才獲得了關隴貴族的支持,要錢給錢,要人給人,要糧給糧!
  • 中正大學
    中正大學 時間:2001-04-09 17:18   來源: 「國立」中正大學 「國立」中正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研究所 「國立」中正大學文學院外國語文研究所 「國立」中正大學文學院歷史研究所 「國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