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東漢末年,天下混亂,漢武帝開始的國家人才選拔體系,舉孝廉的察舉制名存實亡,曹丕在陳群的建議下,於州郡設立中正來進行人才選拔,將潛在候選者分為九等錄用,開啟了新的人才選拔系統,這就是著名的九品中正制。
這項制度歷經四百年,直到隋朝才被科舉制度取代。制度施行的年代,實際為中央政權分崩離析,門閥並起的年代,這中間是有著深刻的因果關係的。
曹丕和曹植爭奪曹魏政權的鬥爭也使得原本穩固的曹魏政治架構出現了裂縫,九品中正制正是曹丕和士族集團的和解,也是他對父親曹操唯才是舉政策不露聲色的糾正。儘管他的本意是要中央把控人才選拔權,但是幼稚的制度和毫無監督的事實,反而讓那些士族大佬們在本鄉本土製度化的擁有了壟斷人才選拔的權力。
因此,這所實施的政策實則不過是是鳩酒,讓曹魏稱帝得到了士人集團的默許,但是他讓士人門閥化的舉措事實上造成了階級固化,而這種上下沒有交流,政治生態一潭死水的狀態是歷史的倒退,也是魏晉在歷史的長河中越來越疲弱的重要原因。
一.察舉制的破產和九品中正的產生
1.後期畸形的察舉制
嚴格的講,在漢朝那樣的政治環境下,是不可能有公正的人才選拔制度的,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大量的權貴集團插手孝廉的選拔,讓完全依靠州郡長官個人鑑別的制度,成為了一場鬧劇。
士人們為了擠入國家官員的門檻,為了彰顯自己的孝順,在父母的身後事上大作文章,一時間以陪葬品的優厚來判斷是否孝順的社會風氣風靡一時,這實際上和對長安官員的賄賂一起,成為了買官的實際舉動之一了,同鄉提攜的體系是客觀存在的,一個個世人集團拔地而起。
謀士為了爭奪在主公前的話語權,甚至不惜犧牲整個團隊的利益,袁紹集團潁川士人和汝南士人和河北士人錯綜複雜的關係,直接影響了北方的戰略形勢,士人們的淺薄,貪婪,毫不顧忌大局,和他們受到的儒家教育大相逕庭。
2.九品中正制的產生
雖然陳群的奏摺是官方運行九品中正制的象徵,然而曹操早在壽章之戰的時候,就臨時在軍中運行了軍功評級制度,這也是曹魏集團軍事實力迅速攀升的原因,他和軍屯制度,方面大員人質抵押制度,州郡兵制度一起,成為了武功方面曹魏強大的主因。
九品中正制中正的選拔首選就是上品之人,簡單的講,高門第把控了地方人才的選拔,更可怕的是,他居然用本鄉本土的士族來主持中正的工作,曹丕難道真的認為這些人會犧牲家族的利益來選拔為曹魏忠心的人才?
3.九品中正制的實行意義
曹操是試圖用唯才是舉來壓制士人集團的影響的,然而曹丕和曹植奪嫡對整個曹魏集團的撕裂,和曹丕可能對士人的許諾,造成了事實上中央集權的被削弱。而曹丕對漢朝正式的取代受到的微乎其微的反彈,也和他與世家大族的默契是分不開的。
簡單的講,曹丕制度性的犧牲了中央的權力,大大的團結了居心叵測的實力派,他用中央的本土人士來行使的權力,實在是打開了豪門大閥的潘多拉魔盒。
本來可能沒有地方根基的中央大員,家族化的把持了從地方到中央的權力,因為政權是人來掌控的,把握了人才的選拔就把握了政權的根本,特別是這樣的權力經營受到的監督還是微乎其微的。
二.九品中正制於曹魏政權的確立所產生後果
1.階級固化自此開始
客觀的講,士人集團由於掌握了奢侈品-知識,他們在魏晉的優越地位應該是被肯定的,然而士人集團畢竟在漢末還只是一個鬆散的結合體,他受到很多條件的制約,鄉土朋黨雖然已經出現,他在中央政權,特別是軍隊掌控權面前還是無力的書生。
用本土的中正完全根據門第的高低來選拔人才,事實上這樣的選拔就是後臺的較量,利益的交換,中正們默契的在地方製造出一個個龐大的家族式的官僚集團,低門第的讀書人,和漢朝的境遇大大的不同了,他們基本喪失了上升的通道,高門第士人的矛盾和低門第士人的矛盾超越了士人和平民間的矛盾,這種仇恨造成了深遠的後果。
五胡亂華的時候,大批沒有任何希望的士人投靠了異族,讓他們漢人的心臟暫時停止跳動,去報復那些幾年,數十年,甚至上百年奪取他們前程的高門第士人。
2.曹魏初始的中央掌控力迅速下降
曹丕和士人集團妥協,出賣了關鍵的選拔人才利益,從而順理成章的取得了漢家的江山,然而州郡兵制度和九品中正制聯合起來產生的效果是驚人的,從中央到地方,從兵到糧,各個士人現在都更像是曹家的合作者了。
這也是曹魏無論如何,也要牢牢的把各方面軍司令抓在手中的原因,高平陵之變的時候,曹魏那些功勳子弟很少為中央出頭,固然有他們和司馬家族更交好的因素,本身的野心,靜觀其變以圖天下的想法,從鍾會這些頂級士人說反就反的魄力可見一斑,而司馬家對鍾家的大逆不道只是象徵性的懲罰,到底是念舊情還是忌憚鍾家從中央到地方的實力,就更是耐人尋味了。
3.夏侯玄所作的最後掙扎
曹魏集團做為一個龐大的集團,並不是沒有人看到九品中正制的弊端,這種中正壟斷人才選拔的行為,是對每個曹魏宗親子弟核心權力的威脅。
夏侯玄提出的限制中正的權力,讓中正只是負責品鑑,而不負責具體實施人才考核的舉措,是曹魏制度性的自救,是將人才選拔再一次奪回手中的嘗試,然而改革是失敗的。
蜀漢間接的幫了夏侯玄的忙,王平的勇猛大大的幫助了司馬懿,夏侯玄和曹爽企圖藉助勝利的戰爭,提高在軍隊中威望的舉措失敗了,他的政治影響力也再不能支撐對於九品中正制的改革,士族集團們笑到了最後。
三.曹魏的倒臺與晉的軟弱
1.高平陵之變
曹丕的行為說明,政治上飲鳩止渴是可怕的,曹魏在掌控力還強大的時候,完全沒有必要做出如此大的犧牲取悅士人,政治鬥爭中無節操的損害本階級的利益是可怕的。
九品中正制大大的加強了士人集團的力量,制度上他們掌握了人才上升所有的通道,至少文官集團是如此,曹魏在文治方面,莫名其妙的和幾乎所有的大官僚都站在了對立面上,假如曹爽不是那麼急躁,雙方還可以虛與委蛇的共存下去,既然你急著奪權,你不仁也不要怪士人不義了。
司馬懿軍隊中的權威,司馬師對一支禁軍的掌控,士人集團的默許,讓文武方面,曹魏都喪失了最後的依仗,負責任的講,即使曹爽睿智的無理由誅殺了司馬全族,大概率發生的事情是北方內亂,而不是曹魏中興,這就是制度性的破壞中央集權制度的威力所在,所謂覆水難收。
2.九品中正制度對後世歷史深重的影響
門第從曹丕開始,成為了人一生下來的烙印,漢末的高門大族固然特權多多,卻還能做到和低門第士人來往,甚至交友,九品中正制慢慢的把這扇大門關上了。上品無寒門,門閥的政治利益超越了國家的利益,晉到南北朝一個個鮮活的事例都說明了這樣的現象。
漢那種中央集權制的強大,莫名其妙的被從根本上削弱了,既然門第高過了才能,沉迷於玄學而不是治世的學問就是必然的社會風氣了,上下脫節,階級對立,門閥並起,中央疲敝,成為了從晉到隋的王朝特質。
結語:
曹丕出於篡漢的急迫,出於團結士人集團壓制宗族內反對勢力的需要,推出了九品中正制,這是屬於中央權力對士人階層的妥協,這一政策的實施也意味著在永遠不可能停止的君權和臣權的鬥爭中,豎起了軟弱的橄欖枝,讓魏晉的中央統治力下降到了秦以後的冰點。
對於曹魏政權本身來說,只是稍微的露出一絲猙容,整個政權就被士人集團的代表連根拔起,徹底被打垮了。
在政治中堅定可能是最可貴的品質,在根本利益上的妥協,對整個階級,甚至整個民族的傷害都是可怕的。沒有九品中正制,哪怕內戰,曹魏的精兵強將猶在,又何必如此的示弱於士人豪族。越害怕鬥爭,越以妥協求合作,就越是會鬥爭,越是危險,這是自古以來恆久不變的真理。
然而具體到人才選拔上,古代政權的本質確實也讓他們難以找出本末兼顧的制度。只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赤裸裸的拿住本階級的利益,模糊化其他事宜甚至挑唆別的階級的敵對,才是帝王之道,曹操的兒子居然想不通其中的道理,實在是讓人惋惜的。
參考資料:
《三國演義》
《三國志》
《晉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