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士楊修之死,是曹操對士族門閥的打壓,也是為曹丕鋪路

2021-01-18 壯壯想旅遊

公元前219年,四十四歲的楊修死了,死在了曹操的一道命令之下,罪名是「前後漏洩言教,交關諸侯」。這樣的罪名一眼看去便是莫須有之罪,然而在曹操眼中,楊修必須死,不僅僅是楊修,還有著很多和他一樣身份的人也必須死。究竟是怎樣的原因讓曹操對這位出生三國第一門閥士族的子弟動了殺心呢。

楊修,父親楊彪,乃是弘農楊氏四世三公之中最後一位在漢代位列三公之人。家族地位顯赫,對於曹操來說這樣的人才應該拉攏,而不是打壓,畢竟其手下的荀彧、荀攸等人皆是出生士族門閥。

而且在曹操之後,曹丕更是設立九品中正制度,拉拉攏士族門閥,穩定統治。其實曹操選擇殺掉楊修,其中圖謀眾多,一方面關係曹魏政權的未來走向,一方面也涉及曹操的家事。

一、曹操對於士族門閥的打壓與變相拉攏

1、曹操對士族不冷不熱的態度

首先我們要明白,曹操對於士族門閥的態度其實並不是很好,基本就是不冷不熱。在三國時期的三股政權之中,唯有曹操是唯一一個拉攏寒族,打壓士族門閥的掌權者。其實用打壓並不對,畢竟曹操手下的荀彧、荀攸、司馬懿等皆是出身大族。

但是曹操對這些大族其實一點都不關注,甚至說有時候採取的手段都非常強硬,尤其是不配合的士族。

楊修所在弘農楊氏便是和曹操極為不配合的家族,楊修父親楊彪屢屢拒絕曹操的出仕邀請。

可以說,楊修的死其實和楊彪的不配合關係重大,曹操心中很大程度存有殺雞儆猴的意思。但是由於楊氏的巨大影響了也不能做的太過分,因此只得對楊修動手。

其實曹操在之後對於自己的元老荀彧都下得去手,何況一個楊修。作為跟隨曹操打天下的元老,荀彧因為反對曹操被逼得自盡而亡。

2、為曹丕留下了未來拉攏士族的空間

其次曹操對於士族的打壓是沒問題的,同樣曹操打壓士族也是再給曹丕留一條後路。這些世家大族其實都是吃軟不吃硬的主,曹操打壓他們無異於給曹丕繼位之後留下了更多騰挪的空間。

事實也證明曹操的做法沒有錯,當初曹操在世之時有過取代漢獻帝的想法。但是如荀彧這些老臣極為反對,甚至說曹操殺人之後這種聲音都沒有結束。這種明目張胆之間的對抗,其實在曹操活著的時候非常多。

3、讓曹丕拉攏士族

等到曹丕上位之後卻不一樣了,首先曹丕上位之後第一件事就是拉攏士族。例如對於楊修之父楊彪,請他出仕擔任太尉,自然楊彪不會出仕。但是曹丕卻對他禮遇有加,極為尊敬,這極大緩解了楊氏和曹氏一族的矛盾。

而且曹丕上位之後還施行了九品中正制度,這一制度根本就是明目張胆的對世家大族拋出橄欖枝。

九品中正制度從各個方面看,都是全面有利於世家大族的,只要不是落魄寒族,哪怕是最底層的士族也能夠享受曹丕帶來的利益。

二、楊修個人的性格矛盾

1、楊修恃才傲物

楊修這個人有一個缺點,那就是恃才傲物,其實對於人才,曹操是非常欣賞的,但是對於恃才傲物之人卻並沒有好感。對於楊修的才華,其實曹操非常看重,即便楊修恃才傲物,曹操其實也能夠容忍。

曹操所不能夠容忍的其實是楊修對於其家庭內部之事的幹預,也就是曹植和曹丕之間的繼承人之爭。

對於曹植和曹丕究竟是來當繼承人,其實曹操對其二人都有想法。但是由於曹植也是一位多才之人,經常口出狂言,性格不太穩重,最終喪失了繼承人的地位。

2、楊修幹預曹操家事

在這之後,曹操就有著明確的命令,曹植身邊不允許再有謀士以及大臣與其相走太近。然而楊修卻不聽命令,依舊和曹植相互往來,極為密切。

其實楊修在最初深受曹操信任,但是楊修參與自己的家事就使得曹操極為惱火。最終還是選擇除掉了楊修,來打消曹植想要依靠楊修東山再起的念頭,同時也是告誡其他人,繼承人之事已經決定,不得幹涉。

總結:

楊修的死,其實很大程度上就是一個替罪羊或者說是曹操的不得已而為之。一方面是曹操個人要立威,對士族門閥要立威,不和曹操合作的下場就如同楊修一樣;

對眾多臣子立威,自己的決定的事情是不能夠更改的,尤其是自己的家事,更加不容置疑。

另一方面則是楊修性格上的突出,楊修恃才傲物,無論何時都是鋒芒畢露,從而使得很多人對於楊修不滿。楊修的死,其中有著不少人的煽風點火,曹操也是無可奈何最終選擇將其殺死。

相關焦點

  • 曹丕為何能最終戰勝曹植?你看看他的朋友圈,連曹操都不得不低頭
    曹植的四友是:楊修、邯鄲淳、丁儀、丁廙。要強調一下,不要一看司馬懿這個名字,就立刻驚叫,說他最牛。因為在曹操活著時司馬懿比誰都老實,而他的影響力,是沒法跟楊修比的。司馬懿雖代表著河內司馬家,是當時的門閥士族。但比起楊修家族來,司馬家族不值一提。因為楊修的家族力量,絲毫不亞於當初的袁紹家族,河內司馬家族拿什麼跟弘農楊氏家族對抗?
  • 面對曹操、曹丕和曹叡,司馬懿最怕誰?答案讓人有些意外
    其一活得長,所謂人老成精,晚年之時的司馬懿,還真跟個妖精差不多了。其二背景硬,出於門閥士族之家,這就決定了他起點很高。對比草根出身的張郃就清楚了。徵戰一生,立功無數的張郃,卻成了一直擔任文官的司馬懿的副手,最終還被司馬懿逼著追擊諸葛亮時被射死,真是官大一級壓死人。若非司馬懿出身門閥士族,他豈能這麼輕鬆壓過張郃?其三就是對手太強悍。
  • 曹丕、曹植奪嫡之爭
    另一方面,也是曹操本人多疑、多變、矛盾的性格使然,態度搖擺反覆,使奪嫡鬥爭充滿戲劇性。       面對曹操的長期考驗,曹植恃寵而驕、放浪形骸,最終導致曹操的失望;曹丕戒急用忍、矯情自飾,取得了一批朝臣和士族的支持,贏得了太子之位。雖然曹操在臨死之際改變想法,意圖由曹植嗣位,但也被曹丕成功化解。曹丕成為奪嫡鬥爭的最終贏家,並代漢自立為帝。
  • 才華橫溢的曹植為什麼會輸給曹丕?看看他的老婆是誰,幹了件何事
    而德才兼備為保護曹操而死的長子曹昂,他的生母竟然是曹操正室丁夫人的隨嫁侍女…… 所以曹植曾是曹操最中意的兒子。為了培養曹植,曹操允許他隨著自己西徵,得勝回來後,就封曹植為臨淄侯。而當曹操東徵孫權時,則選中了曹植守鄴城,並說道:「兒啊,老爸當年也是23歲時當縣令,至今這段經歷還讓老爸受益匪淺……」
  • 曹操只殺楊修,卻放過更加聰明的司馬懿,是精明還是失誤?
    原來楊修認為曹操以"雞肋"為對號,是表示出了對漢中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無奈,並且已經有撤兵的意思了,而第二天曹操一見大軍都在收拾東西準備撤退,便裝作一臉的震驚,最後將楊修以蠱惑軍心的罪名給殺害了。當然,在正史當中,曹操要殺楊修自然不是這麼簡單的原因,畢竟在那個士族門閥的時代,楊修的楊家可是出過四世三公的家族,其實力就是曹操也要對其恭敬三分,但是曹操依舊殺了楊修,這是因為楊修有他的取死之道。
  • 曹操臨死前為何不除掉司馬懿?這其實是曹操一石三鳥之計,真高明
    這個史實說的就是,當年關羽北伐,曹操打算讓曹植去援救曹仁,作為判斷曹植軍力如何,是否只是紙上談兵?但是結果卻是曹植誤酒誤事,後來曹操也只好放棄曹植,而將王位讓給了曹丕。為使曹丕無後顧之憂,曹操還在臨死前將其手下的首輔楊修處死。那時候,曹操帶楊修去參加漢中之戰,其實是為了抓住楊修的把柄,好趁機把他趕走。漢中之戰爆發前,楊修因私自猜測曹操的兵意而被處死。
  • 才華橫溢的曹植為何會輸給曹丕?你看看他的老婆是誰,幹了件啥事
    而德才兼備為保護曹操而死的長子曹昂,他的生母竟然是曹操正室丁夫人的隨嫁侍女……但就是這些地位低微的母親,卻為曹操生出了這麼多有能力,有才華的兒子,故而說這是曹操最神奇的一件事。不過歷來萬事都有利就有弊。曹操雖神奇,讓人羨慕地的生出了這麼多有出息的兒子,但當他做上丞相,當了魏王后卻痛苦的發現,世子寶座只有一個,傳給誰呢?
  • 曹操臨死前,為啥要殺了楊修而不是司馬懿,楊修真有那麼重要?
    曹操在臨死之前斬殺了楊修,而不是斬殺了給他的魏國帶來最大威脅的司馬懿,楊修真的那麼重要嗎?其實不是楊修重要,曹操這樣做的原因一共有三條。其一,楊修的才能很高,而且他特別喜歡顯露出來,不可否認的是,曹操很是喜歡那些才能很高的人,並且願意將他們收為己用。
  • 曹操為何不殺司馬懿,反而除掉楊修?3年後,劉備發現曹操的高明
    如此強大的勢力,肯定是曹操建立曹魏政權路上的絆腳石。曹操其實一直在尋找機會,早就想打壓原先的漢朝政治勢力。如此一來,便可以殺雞儆猴,從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楊修當時之舉,雖然耍了小聰明,但是卻最終是死在了曹操的算計之下。其三,楊修參與立嗣之爭,植敗則修休!
  • 《上陽賦》最大的亮點就是表現了士族門閥制度,但真實的士族更牛氣
    摘要:《上陽賦》雖然是部架空歷史劇,劇情編得更是爛,但最大的亮點的就是表現了一下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士族門閥制度,劇中的士族大家,也是有原型的
  • 同樣是曹操主簿,為何司馬懿能權傾朝野,楊修卻見疑被殺
    眾所周知,曹操曹孟德是一個多疑且有容人之量的複雜結合體。在他手底下辦事,一個不小心就是要掉腦袋的大事,那麼他手底下的主簿會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筆者仔細校對了史書後,發現大名鼎鼎的「冢虎」司馬懿竟然和有著「雞肋」之名著稱的楊修,同時為曹操主簿。
  • 曹操為何殺楊修?和司馬懿有啥關係?
    曹操沒有除掉司馬懿,證明那個時候的司馬懿並沒有威脅到曹操,這也是司馬懿聰明的地方,知道要避其鋒芒。三國 時期,曹操當上魏王后,以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幫助曹丕在儲位之爭中獲得勝利。曹丕臨終的時候,讓司馬懿和 曹真 等為輔助大臣,輔佐魏明帝曹叡。但是,到三國中後期,司馬氏漸漸掌握了曹魏的大權。最後,司馬懿的孫子 司馬炎 拿下了曹魏,建立了西晉。
  • 楊修是袁術的外甥?曹操因此才會殺他嗎?其實他父親楊彪也有責任
    導語:楊修之死,楊修爸爸楊彪之過錯也。楊彪是楊修的父親,也是四世三公的代表人物,可是他卻不求上進,沒有雄霸之心。以至於兒子被曹操宰了,他連一句埋怨的話都不敢說。如果楊彪混的好一點,他兒子會有這樣的下場嗎?
  • 曹操臨死前只斬楊修卻不殺司馬懿,大有深意!
    ,他們兩人同樣是才華橫溢,為什麼曹操臨死之前只斬楊修,而不殺「狼顧之相」的司馬懿呢?在立世子的鬥爭中,由於司馬懿的幫助,曹丕最後取得了勝利,當上了太子,而曹操深知楊修的聰明,為避免自己死後,楊修再鼓動曹植,兄弟之間再出現殘殺和分裂,除掉楊修勢在必然。所以這一切是曹操在為曹丕鋪路。楊修死後一百多天,曹操也死了,按理說曹操臨死之前忌憚楊修幹涉內政,怕曹丕曹植兄弟之間出現權爭,那為什麼不殺擁有「狼顧之相」的司馬懿呢?曹操早有言: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
  • 讀不懂荀彧之死,就讀不懂三國政治主線,也弄不懂曹操為何不稱帝
    荀彧的功績 荀彧堪稱曹操的首席謀士,曹操的謀士眾多,最著名的是郭嘉,我們知道一句話叫「郭嘉不死,臥龍不出」,意思是郭嘉不死,諸葛亮都不敢出山
  • 曹操在臨終前,為何殺了楊修,留下司馬懿?原因沒那麼簡單
    ,而在曹魏集團中最出色的就只有兩個人,他們一個叫楊修,一個叫司馬懿,但最後獲得曹魏江山的就是司馬氏家族,那曹操如此精明的人物,為何在臨終之前卻殺了楊修,而留下司馬懿呢?兩個人都有很高的才華,曹丕很像曹操,是一個非常有雄心壯志的人,而曹植才華比較高,也不遜色於曹丕,所以他讓司馬懿和楊修輔佐兩位世子,世子之爭也是謀士之爭,只有在奪嫡之爭中笑到最後的人才能讓曹操託付天下,而楊修確實是一個聰明人,
  • 託孤司馬懿 曹丕和曹睿做錯了嗎?
    在三國的歷史上,司馬懿算是曹魏的四朝老臣了,這傢伙生生熬死了曹操、曹丕、
  • 楊修的死並不是因為雞肋,你們太不懂曹操了
    ,可惜曹衝卻英年早逝,而楊修卻沒有適當的收斂,最終惹來殺身之禍,而他的死只是讓那個時代的悲劇更重一些罷了。楊修而楊修確實聰明絕頂,時常在人前賣弄,特別是在曹操面前,曹操早就看出他想升官發財的心思,所以多次都只是付之一笑,誰知道楊修卻以此為樂,以此變本加厲。
  • 曹植與曹丕爭王位失敗後,曹植後半生是如何度過的?
    可是曹丕卻是嫡長子,按理說魏王位應該給曹丕,後來曹操允許兩兄弟爭奪魏王位,於是曹丕與曹植的爭鬥開始了。在當時來說,曹操問過自己的謀士,應該立誰為魏王。大部分謀士都說是曹丕,原因很簡單,謀士的想法與曹操肯定不一樣。當時的謀士告訴曹操,當年之所以能夠一統北方,原因就是袁紹的兩個兒子袁譚和袁術不和,於是曹軍才看到了機會。從郭嘉的建議之下,一統北方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