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9年,四十四歲的楊修死了,死在了曹操的一道命令之下,罪名是「前後漏洩言教,交關諸侯」。這樣的罪名一眼看去便是莫須有之罪,然而在曹操眼中,楊修必須死,不僅僅是楊修,還有著很多和他一樣身份的人也必須死。究竟是怎樣的原因讓曹操對這位出生三國第一門閥士族的子弟動了殺心呢。
楊修,父親楊彪,乃是弘農楊氏四世三公之中最後一位在漢代位列三公之人。家族地位顯赫,對於曹操來說這樣的人才應該拉攏,而不是打壓,畢竟其手下的荀彧、荀攸等人皆是出生士族門閥。
而且在曹操之後,曹丕更是設立九品中正制度,拉拉攏士族門閥,穩定統治。其實曹操選擇殺掉楊修,其中圖謀眾多,一方面關係曹魏政權的未來走向,一方面也涉及曹操的家事。
一、曹操對於士族門閥的打壓與變相拉攏
1、曹操對士族不冷不熱的態度
首先我們要明白,曹操對於士族門閥的態度其實並不是很好,基本就是不冷不熱。在三國時期的三股政權之中,唯有曹操是唯一一個拉攏寒族,打壓士族門閥的掌權者。其實用打壓並不對,畢竟曹操手下的荀彧、荀攸、司馬懿等皆是出身大族。
但是曹操對這些大族其實一點都不關注,甚至說有時候採取的手段都非常強硬,尤其是不配合的士族。
楊修所在弘農楊氏便是和曹操極為不配合的家族,楊修父親楊彪屢屢拒絕曹操的出仕邀請。
可以說,楊修的死其實和楊彪的不配合關係重大,曹操心中很大程度存有殺雞儆猴的意思。但是由於楊氏的巨大影響了也不能做的太過分,因此只得對楊修動手。
其實曹操在之後對於自己的元老荀彧都下得去手,何況一個楊修。作為跟隨曹操打天下的元老,荀彧因為反對曹操被逼得自盡而亡。
2、為曹丕留下了未來拉攏士族的空間
其次曹操對於士族的打壓是沒問題的,同樣曹操打壓士族也是再給曹丕留一條後路。這些世家大族其實都是吃軟不吃硬的主,曹操打壓他們無異於給曹丕繼位之後留下了更多騰挪的空間。
事實也證明曹操的做法沒有錯,當初曹操在世之時有過取代漢獻帝的想法。但是如荀彧這些老臣極為反對,甚至說曹操殺人之後這種聲音都沒有結束。這種明目張胆之間的對抗,其實在曹操活著的時候非常多。
3、讓曹丕拉攏士族
等到曹丕上位之後卻不一樣了,首先曹丕上位之後第一件事就是拉攏士族。例如對於楊修之父楊彪,請他出仕擔任太尉,自然楊彪不會出仕。但是曹丕卻對他禮遇有加,極為尊敬,這極大緩解了楊氏和曹氏一族的矛盾。
而且曹丕上位之後還施行了九品中正制度,這一制度根本就是明目張胆的對世家大族拋出橄欖枝。
九品中正制度從各個方面看,都是全面有利於世家大族的,只要不是落魄寒族,哪怕是最底層的士族也能夠享受曹丕帶來的利益。
二、楊修個人的性格矛盾
1、楊修恃才傲物
楊修這個人有一個缺點,那就是恃才傲物,其實對於人才,曹操是非常欣賞的,但是對於恃才傲物之人卻並沒有好感。對於楊修的才華,其實曹操非常看重,即便楊修恃才傲物,曹操其實也能夠容忍。
曹操所不能夠容忍的其實是楊修對於其家庭內部之事的幹預,也就是曹植和曹丕之間的繼承人之爭。
對於曹植和曹丕究竟是來當繼承人,其實曹操對其二人都有想法。但是由於曹植也是一位多才之人,經常口出狂言,性格不太穩重,最終喪失了繼承人的地位。
2、楊修幹預曹操家事
在這之後,曹操就有著明確的命令,曹植身邊不允許再有謀士以及大臣與其相走太近。然而楊修卻不聽命令,依舊和曹植相互往來,極為密切。
其實楊修在最初深受曹操信任,但是楊修參與自己的家事就使得曹操極為惱火。最終還是選擇除掉了楊修,來打消曹植想要依靠楊修東山再起的念頭,同時也是告誡其他人,繼承人之事已經決定,不得幹涉。
總結:
楊修的死,其實很大程度上就是一個替罪羊或者說是曹操的不得已而為之。一方面是曹操個人要立威,對士族門閥要立威,不和曹操合作的下場就如同楊修一樣;
對眾多臣子立威,自己的決定的事情是不能夠更改的,尤其是自己的家事,更加不容置疑。
另一方面則是楊修性格上的突出,楊修恃才傲物,無論何時都是鋒芒畢露,從而使得很多人對於楊修不滿。楊修的死,其中有著不少人的煽風點火,曹操也是無可奈何最終選擇將其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