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修是袁術的外甥?曹操因此才會殺他嗎?其實他父親楊彪也有責任

2020-12-24 歷史鑑賞者

導語:

楊修之死,楊修爸爸楊彪之過錯也。楊彪是楊修的父親,也是四世三公的代表人物,可是他卻不求上進,沒有雄霸之心。以至於兒子被曹操宰了,他連一句埋怨的話都不敢說。如果楊彪混的好一點,他兒子會有這樣的下場嗎?

同樣是四世三公,人家袁家出了兩位諸侯,無不是依靠家族力量和遍布天下的門生故吏。楊彪有著相同的資源,為何不去利用呢?他對大漢朝還有痴心,這說明他壓根就不懂得什麼叫做時事。

平庸的父親卻生了一個不平庸的兒子,楊修的確要比楊彪聰明很多。他明白天下大勢已經傾向於曹操,所以果斷加入曹操陣營。結果呢?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聰明反被聰明誤,大概指的就是他這樣的。

01雞肋的說法有些牽強。

當時曹操正在跟劉備打漢中之戰,一天晚上曹操正在吃雞,真的是在吃雞。就有人進來問今天晚上的巡夜口號是什麼,曹操恰好吃到雞肋,所以就讓他以雞肋作為口號。

這個時候的曹操正在遭逢劉備集團的猛烈反攻,此刻已經沒有什麼逗留的意思了,因為再打下去,依舊還是無法奪回漢中。此刻的漢中對曹操來說,那就是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所以當巡夜的口令傳出來的時候,楊修聽到這一口令,立刻讓大夥收拾行囊,準備為回家。為什麼呢?因為雞肋就是沒意思的意思,看來曹操覺得漢中之戰已經索然無味,準備回家了。等到曹操出來看到大家在收拾包袱,心裡咯噔一聲。他詢問這是怎麼回事,原來是楊修過分解讀了曹操的心意。所以曹操才會把楊修給殺了,殺他的理由很簡單,那就是在軍中造謠生事。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似乎沒什麼不對勁。可問題是,曹操沒多久果然就撤退回家了,這個時候曹操才想起了楊修的話,心裡倍感愧疚,給楊修風光大葬。

及操自平漢中,欲因討劉備而不得進,欲守之又難為功,護軍不知進止何依。操於是出教,唯曰「雞肋」而已。外曹莫能曉,修獨曰:「夫雞肋,食之則無所得,棄之則如可惜,公歸計決矣。」乃令外白稍嚴,操於此回師。修之幾決,多有此類。修又嘗出行,籌操有問外事,乃逆為答記,敕守舍兒:「若有令出,依次通之。」既而果然。如是者三,操怪其速,使廉之,知狀,於此忌修。且以袁術之甥,慮為後患,遂因事殺之。---《後漢書》

那麼這件事是真的嗎?顯然沒什麼道理。畢竟楊修是天下大才,他不會 不清楚軍中規矩。而且提前收拾行裝,若是被敵軍知曉,可是有被偷襲的危險。

所以楊修幹不出這種蠢事。唯一可以解釋的是,曹操早就看楊修不順眼了,這次隨便找了個藉口,就把他殺了。那麼曹操為什麼看楊修不順眼呢?

02楊修有意扶持曹植,奪嫡失敗是他必死的原因。

當時曹操的兒子當中,能夠繼承大位的,其實有兩個。一個是曹丕,也就是魏文帝。還有一個則是曹植了,也就是後來的陳王。

曹丕那邊有司馬懿作為謀臣,所以曹植為了爭奪大位,也必須要有一個謀士,那就是楊修。楊修的才華絕對不輸司馬懿,尤其是在謀略方面。當然了,司馬懿在軍事上的成就是楊修遠不可及的。同樣的道理,曹丕在各方面雖然都不突出,可是每一樣都能拿得上手。而曹植則完全不同,他是一個偏科的孩子,在文學方面,幾乎是天下無敵。可是在軍事和政治上卻顯得十分幼稚,完全不是曹丕的對手。國家不需要一個只懂得舞文弄武的人來統治,而是需要一個文治武功樣樣在行的人來管理。曹操心裡是有一桿秤的,他雖然也喜歡曹植,可是未必就放心將天下交給曹植。

反觀曹丕為人,深沉內斂,極有城府。當時天下還沒有穩定下來,很多事情都是未知之數。選擇曹丕對曹家的未來來說,更加穩妥,這是無疑的。

植既以才見異,而丁儀、丁廙、楊脩等為之羽翼。太祖狐疑,幾為太子者數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彫勵,飲酒不節。文帝御之以術,矯情自飾,宮人左右,並為之說,故遂定為嗣。二十二年,增置邑五千,並前萬戶。植嘗乘車行馳道中,開司馬門出。太祖大怒,公車令坐死。---《三國志》

嘴上沒毛辦事不牢,曹操還是希望找個說話辦事都謹慎小心的人來繼承自己的大位。所以多年的比拼過後,曹植自然是掉隊了。而支持曹植的楊修,將來必然會成為曹丕上位之路上重要的障礙。

以曹操的為人,睡個覺都會起來殺人,更別說如此心腹大患了。所以楊修的死,自從曹植失去奪嫡希望的時候,就已經註定了。

03楊修和曹操的政治觀點是完全相反的。

別看楊修是曹操的秘書,其實這兩個人的思想是完全不同的。我們需要注意楊修的出身問題,這非常重要。

首先楊修的父親是楊彪,四世三公弘農楊氏的代表人物。其次楊修的母親是大司徒袁安的曾孫女,按照輩分算是袁術的妹妹,又是一個四世三公的豪族家庭。楊修是強強聯合的產物,是東漢最強大的兩個士族家庭的聯合體。所以楊修的特殊身份,就註定了一點,他一定會為了維護士族集團的利益,跟曹操做鬥爭。我們都知道,曹操是一個唯才是舉的人,但凡有才能,就能夠在朝中做官。你楊修就算是雙重四世三公的身份在手,如果沒有才能的話,我曹操還是看不起你,還是不會用你。

曹操的目的很簡單,那就是廢除士族集團世襲制的傳統。憑什麼你們家族的人,不管有沒有本事,都能夠做官?在曹操眼裡,四世三公那不是一種光榮的傳統,而是一種恥辱,一種特權主義的象徵。

由是重諸侯科禁,而植寵日衰。太祖既慮終始之變,以楊脩頗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誅脩。植益內不自安。二十四年,曹仁為關羽所圍。太祖以植為南中郎將,行徵虜將軍。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於是悔而罷之。---《三國志》

曹操覺得這世上應該是有才能者的天下,而不是有虛名者的天下。顯然楊彪袁術包括袁紹這些人,都是有虛名之人,而他曹操才是那個有才能的人。

所以面對要廢除家族前程的曹操,楊修會無動於衷嗎?換句話來說,眼看著四世三公的楊家,又出現一位曠世奇才了,那曹操會無動於衷嗎?當然不會。唯才是舉,就必須要從他自己做起。所以曹操殺楊修的目的很簡單,那就是為了捍衛自己的政治觀點。

總結:舉孝廉到了東漢後期,基本上就是貴族們進入官場的敲門磚了。

舉孝廉在西漢時期實行的還算不錯,正直的官員比較多,這就造成了當時舉孝廉出來的官員質量都比較高。

可是後來情況發生了轉變,因為那些已經做了官的人,希望讓自己的兒子孫子也能夠做官,可是舉孝廉的條件太苛刻,所以他們開始找關係。

這麼一來大家就舉薦自己的子弟做官,後來怕朝廷追查起來不好解釋。所以各大家族就換著舉孝廉,你舉我家的兒子,我舉他的兒子,他再舉你家的兒子。這麼一來朝廷也不好說什麼了。

所以到了東漢後期,也就出現了貴族集團壟斷官場的狀況。官員們的子孫全都在朝中做官,而且有些甚至每一代人都能做到三公級別。

這就是楊修家和袁術家出現四世三公的原因。因為貴族集團的互相扶持,所以他們把東漢官場壟斷。曹操想要做出改革,那就必須要對他們這些貴族迎頭痛擊,殺楊修包括殺孔融,那都是這個目的。

參考資料:

《三國志》

《後漢書》

相關焦點

  • 同樣是曹操主簿,為何司馬懿能權傾朝野,楊修卻見疑被殺
    按理說,如果曹操起了疑心,依著「寧可錯殺一千,不放走一個」的原則,不僅楊修會被處死,司馬懿也必死無疑。但是,卻發生楊修死,司馬懿生的事實。因此,這就和當時的歷史背景產生了關聯,是某件事或者某個人在曹操心中地位很重要,導致他違背了自己的原則。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同樣出身世家大族,曹操為何沒殺野心勃勃的司馬懿,而殺了楊修
    經過發展,曹操集團出現兩大高才,弘農楊氏出身的楊修和河內司馬氏出身司馬懿,兩人皆有大才,但是也有致命弱點,楊修狂妄,司馬狡詐。 弘農楊氏中的楊修 ,身份高貴,漢朝時同袁紹一族一樣四世三公,董卓亂政的時候,唯有楊修的父親楊彪敢和董卓據理力爭,楊彪對漢室可中心耿耿,漢獻帝東遷許都的時候
  • 曹操殺楊修的真正原因是什麼?雞肋只是藉口,他害怕的是這件事
    楊修的確有才華,而且很有存在感。《世說新語 捷悟篇》中對他的才華有記載,不過都是圍繞「猜字謎」。比如,有次曹操家新修了大門,曹操視察時一言未發,只是在門上寫了個「活」字。楊修見狀,讓工人趕快把門拆了,因為門裡有「活」是「闊」的意思,丞相嫌門太高調了。再有一次,有人送曹操一杯酪。曹操在盒子上寫了「一盒酥」三個字後就出門了。楊修見到後,讓大家把東西分吃了。
  • 東拉西扯《三國演義》(65)楊修不是死於雞肋
    曹操生性多疑、暴戾兇殘,楊修在揣磨、分析、判斷、預見曹操心理活動方面,卻是相當準確迅速敏捷的,並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楊修也正是因為這種先期預見的準確,才為此丟了性命,成了典型的聰明反被聰明誤的範例。演義中楊修可以說是自己作死的,但是正史中楊修並沒有在死於漢中退兵的七月,而是班師後在秋天被曹操以「前後漏洩言教,交關諸侯」凡罪收殺,楊修嘆息:「我固自以死之晚也。」
  • 曹操為何殺楊修?和司馬懿有啥關係?
    ,有的人說.那麼楊修的死因真的是如此嗎?首先,楊修和司馬懿都是十分聰明的人。就曹操殺楊修這事來說,由於受到《後漢書》《三國演義》的影響,大多數後人都認為楊修就是敗在了太會耍小聰明,且言之鑿鑿地舉出多個證據。但是從根本原因上來說,楊修之死很可能是因為立場與曹操對立。楊修的爸爸 楊彪 為尚書令時,就對曹操有所看法,更不必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就有著更加不可協調的矛盾。在這一點上, 荀彧 也是因為和曹操有不同意見,最後也被逼自盡。
  • 楊修被曹操所殺,真是一隻「雞肋」惹的禍?
    」,也就是說楊修之所以聲名遠播,根本原因還是因為祖上四代都是高官,當然,即使如此,還是因為楊修自己很有才能,否則,即使世代為官,如果自己才能太平凡,那也只能享受待遇而已,但楊修卻能做到曹操的主薄,那說明他自己確實非普通人。
  • 曹操臨死前,為啥要殺了楊修而不是司馬懿,楊修真有那麼重要?
    《三國演義》中最符合動亂時代帝王要求的主公其實就是曹操了。曹操是算得上梟雄的人物,他雖然胸懷大志,足智多謀,但是同時他又很多疑奸詐,妒賢嫉能。
  • 曹操為何要殺楊修,雞肋是小事,關鍵他帶壞了曹植
    楊修字德祖,是東漢末年著名大臣太尉楊彪的兒子,可以說聰明絕頂才華橫溢。建安年中,楊修被曹操任命為自己的主簿。當時,各種軍國大事,楊修都參與協商制定,曹操認為他很有貢獻。我們都知道曹操的計謀很多,腦子反應快,當初行軍途中部隊戰士沒有水喝,乾渴難忍,這時曹操就謊稱前面有片梅子林,在他的誘惑下,士兵們口生唾沫,最後走出了險境,後來才知道被曹操耍了。
  • 謀士楊修之死,是曹操對士族門閥的打壓,也是為曹丕鋪路
    公元前219年,四十四歲的楊修死了,死在了曹操的一道命令之下,罪名是「前後漏洩言教,交關諸侯」。這樣的罪名一眼看去便是莫須有之罪,然而在曹操眼中,楊修必須死,不僅僅是楊修,還有著很多和他一樣身份的人也必須死。究竟是怎樣的原因讓曹操對這位出生三國第一門閥士族的子弟動了殺心呢。楊修,父親楊彪,乃是弘農楊氏四世三公之中最後一位在漢代位列三公之人。
  • 諸葛亮要叫袁術爺爺?!!來看看三國的冷知識吧……
    1,袁術和袁紹並不是堂兄弟關係,其實是同父異母的親兄弟。只不過袁紹是庶子,被過繼給叔父袁成。所以袁術一直看不起袁紹,但是在最後袁術稱帝已經是強弩之末時還是想託人把玉璽帶給袁紹,畢竟肥水不流外人田。2,曹洪是曹魏名將,但是不受曹丕的待見。原因是曹洪家裡很有錢但是吝嗇,曹丕年輕時曾經向他借錢未果,懷恨在心。
  • 三國演義中,楊修作死事件,除了雞肋之事,還有另外一件更加瘋狂
    四大名著中的《水滸傳》、《紅樓夢》和《西遊記》,也都出現了「作死」這個詞,唯獨《三國演義》中,沒有「作死」這兩個字眼,但是《三國演義》中,卻出現了一位十分「作死」的角色,他便是——楊修。楊修、字祖德,是東漢著名的文學家,當時是太尉楊彪之子,楊修天資聰慧,學識淵博,舉孝廉後被任命為丞相府主簿,因此也被稱為「楊主簿」。
  • 曹操為何不殺司馬懿,反而除掉楊修?3年後,劉備發現曹操的高明
    在與曹操對峙數月,老將黃忠除了夏侯淵之後,曹操便決定放棄漢中了。在《三國志》有這樣的記載,「夏侯淵與劉備戰於陽平,為備所殺。夏五月,引軍還長安。",可以看出,在漢中一戰之中,是劉備贏了。但是曹操就徹底輸了嗎?答案是否定的!
  • 寂寞曹操平生唯一知己是誰?
    其實,曹操可不是那麼好騙的,難道會因為劉備故意示弱就沾沾自喜,放鬆對劉備的警惕嗎?不會。劉備得以逃亡,是託了郭嘉的福。  據《魏書》記載,呂布打的劉備滿地找牙,為了活命只能投靠曹操。當時謀士程昱曾經勸說曹操:「劉備此人素有大志,有英雄之氣,如果不早點解決掉,以後必定會成為大患!」曹操拿不定主意,就問郭嘉。郭嘉說:「確實如此!劉備此人不得不防。
  • 曹操臨死前只斬楊修卻不殺司馬懿,大有深意!
    ,他們兩人同樣是才華橫溢,為什麼曹操臨死之前只斬楊修,而不殺「狼顧之相」的司馬懿呢?在立世子的鬥爭中,由於司馬懿的幫助,曹丕最後取得了勝利,當上了太子,而曹操深知楊修的聰明,為避免自己死後,楊修再鼓動曹植,兄弟之間再出現殘殺和分裂,除掉楊修勢在必然。所以這一切是曹操在為曹丕鋪路。楊修死後一百多天,曹操也死了,按理說曹操臨死之前忌憚楊修幹涉內政,怕曹丕曹植兄弟之間出現權爭,那為什麼不殺擁有「狼顧之相」的司馬懿呢?曹操早有言: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
  • 曹操殺害的5位蓋世奇才,有4人純屬自尋死路,只有1人死得冤枉
    、果於殺戮著稱,但凡反對他或被他視作潛在隱患的人,往往遭遇其毒手,真可謂「人擋殺人,佛擋殺佛」。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在南徵荊州之前,因為擔心孔融會再次發表怪論、散播流言,從而不利於大後方的穩定,便授意親信路粹誣告孔融,以「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朝儀」等罪名將其處死,並誅殺其全家。孔融遇害時,年僅55歲。楊修,字德祖,弘農郡華陰縣人,太尉楊彪之子,袁紹、袁術兄弟的外甥,自幼聰慧過人、才思敏捷,在詩賦、文章、書法等方面造詣頗深。
  • 軍師聯盟:楊修死於作死?不,他只是站錯了隊
    初中有《楊修之死》的課文,講了楊修如何作死的與小肚雞腸的曹操鬥志鬥勇,屢屢讓曹操處處難堪,最後死於曹操出於妒忌處死了楊修,楊修這麼一個聰明的人的形象,曹操奸雄的形象就這樣刻在腦子裡。 等等,歷史真是這樣的嗎?真如中學語文老師說的那樣,梟雄曹操出於小肚雞腸的嫉妒就殺了楊修?這樣的胸襟還是不是亂世梟雄曹操?
  • 楊修因何而死,是恃才傲物,還是站錯了隊
    果然,不久曹操就下令班師回朝了,將漢中讓給了劉備。根據這段正史記載,曹操是故意拿「雞肋」暗示眾將,楊修說出他的意圖,雖然透著耍小聰明的討厭勁兒,但罪不至死。原文也的確沒說曹操因此事治了楊修的罪,楊修猜透「雞肋」真意後,緊接就說撤軍了,壓根沒提斬首之事。
  • 曹操的父親被陶謙部下張闓所殺 張闓的結局是什麼樣的?
    說到三國時期的一件事情小編覺得還是挺可怕的,這件事情就是曹操的父親和家人被殺的事情,話說其實就是陶謙殺的,但是其實陶謙有沒有真正的下命令還是有待考證的
  • 楊修的死因,不是耍小聰明,而是參與了曹魏繼承人之爭
    楊修是《三國演義》中筆墨不多但卻十分聰明的一個人物,憑藉著才思敏捷,聰穎過人,舌辨之士楊修得到了曹操的賞識和器重,並讓他擔任「總知外內」主簿的官職,是曹操身邊的一個高級謀士。但因為之後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導致曹操對楊修心存芥蒂和不滿,楊修最終被殺。
  • 司馬懿比楊修更有才華,為何曹操臨死前只殺楊修,卻不殺司馬懿?
    在劇中有一段異常經常的片段,是發生在司馬懿和楊修身上。兩個同樣才華橫溢的人,上演了一場精彩絕倫的辯論大賽。真實的歷史當中,楊修的命運還是比較坎坷的,曹操在臨死之前斬殺了楊修,留下了司馬懿。那麼這裡就出現了一個問題,為什麼曹操殺了楊修,卻不殺比楊修更有才華的司馬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