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楊修之死,楊修爸爸楊彪之過錯也。楊彪是楊修的父親,也是四世三公的代表人物,可是他卻不求上進,沒有雄霸之心。以至於兒子被曹操宰了,他連一句埋怨的話都不敢說。如果楊彪混的好一點,他兒子會有這樣的下場嗎?
同樣是四世三公,人家袁家出了兩位諸侯,無不是依靠家族力量和遍布天下的門生故吏。楊彪有著相同的資源,為何不去利用呢?他對大漢朝還有痴心,這說明他壓根就不懂得什麼叫做時事。
平庸的父親卻生了一個不平庸的兒子,楊修的確要比楊彪聰明很多。他明白天下大勢已經傾向於曹操,所以果斷加入曹操陣營。結果呢?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聰明反被聰明誤,大概指的就是他這樣的。
01雞肋的說法有些牽強。
當時曹操正在跟劉備打漢中之戰,一天晚上曹操正在吃雞,真的是在吃雞。就有人進來問今天晚上的巡夜口號是什麼,曹操恰好吃到雞肋,所以就讓他以雞肋作為口號。
這個時候的曹操正在遭逢劉備集團的猛烈反攻,此刻已經沒有什麼逗留的意思了,因為再打下去,依舊還是無法奪回漢中。此刻的漢中對曹操來說,那就是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所以當巡夜的口令傳出來的時候,楊修聽到這一口令,立刻讓大夥收拾行囊,準備為回家。為什麼呢?因為雞肋就是沒意思的意思,看來曹操覺得漢中之戰已經索然無味,準備回家了。等到曹操出來看到大家在收拾包袱,心裡咯噔一聲。他詢問這是怎麼回事,原來是楊修過分解讀了曹操的心意。所以曹操才會把楊修給殺了,殺他的理由很簡單,那就是在軍中造謠生事。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似乎沒什麼不對勁。可問題是,曹操沒多久果然就撤退回家了,這個時候曹操才想起了楊修的話,心裡倍感愧疚,給楊修風光大葬。
及操自平漢中,欲因討劉備而不得進,欲守之又難為功,護軍不知進止何依。操於是出教,唯曰「雞肋」而已。外曹莫能曉,修獨曰:「夫雞肋,食之則無所得,棄之則如可惜,公歸計決矣。」乃令外白稍嚴,操於此回師。修之幾決,多有此類。修又嘗出行,籌操有問外事,乃逆為答記,敕守舍兒:「若有令出,依次通之。」既而果然。如是者三,操怪其速,使廉之,知狀,於此忌修。且以袁術之甥,慮為後患,遂因事殺之。---《後漢書》
那麼這件事是真的嗎?顯然沒什麼道理。畢竟楊修是天下大才,他不會 不清楚軍中規矩。而且提前收拾行裝,若是被敵軍知曉,可是有被偷襲的危險。
所以楊修幹不出這種蠢事。唯一可以解釋的是,曹操早就看楊修不順眼了,這次隨便找了個藉口,就把他殺了。那麼曹操為什麼看楊修不順眼呢?
02楊修有意扶持曹植,奪嫡失敗是他必死的原因。
當時曹操的兒子當中,能夠繼承大位的,其實有兩個。一個是曹丕,也就是魏文帝。還有一個則是曹植了,也就是後來的陳王。
曹丕那邊有司馬懿作為謀臣,所以曹植為了爭奪大位,也必須要有一個謀士,那就是楊修。楊修的才華絕對不輸司馬懿,尤其是在謀略方面。當然了,司馬懿在軍事上的成就是楊修遠不可及的。同樣的道理,曹丕在各方面雖然都不突出,可是每一樣都能拿得上手。而曹植則完全不同,他是一個偏科的孩子,在文學方面,幾乎是天下無敵。可是在軍事和政治上卻顯得十分幼稚,完全不是曹丕的對手。國家不需要一個只懂得舞文弄武的人來統治,而是需要一個文治武功樣樣在行的人來管理。曹操心裡是有一桿秤的,他雖然也喜歡曹植,可是未必就放心將天下交給曹植。
反觀曹丕為人,深沉內斂,極有城府。當時天下還沒有穩定下來,很多事情都是未知之數。選擇曹丕對曹家的未來來說,更加穩妥,這是無疑的。
植既以才見異,而丁儀、丁廙、楊脩等為之羽翼。太祖狐疑,幾為太子者數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彫勵,飲酒不節。文帝御之以術,矯情自飾,宮人左右,並為之說,故遂定為嗣。二十二年,增置邑五千,並前萬戶。植嘗乘車行馳道中,開司馬門出。太祖大怒,公車令坐死。---《三國志》
嘴上沒毛辦事不牢,曹操還是希望找個說話辦事都謹慎小心的人來繼承自己的大位。所以多年的比拼過後,曹植自然是掉隊了。而支持曹植的楊修,將來必然會成為曹丕上位之路上重要的障礙。
以曹操的為人,睡個覺都會起來殺人,更別說如此心腹大患了。所以楊修的死,自從曹植失去奪嫡希望的時候,就已經註定了。
03楊修和曹操的政治觀點是完全相反的。
別看楊修是曹操的秘書,其實這兩個人的思想是完全不同的。我們需要注意楊修的出身問題,這非常重要。
首先楊修的父親是楊彪,四世三公弘農楊氏的代表人物。其次楊修的母親是大司徒袁安的曾孫女,按照輩分算是袁術的妹妹,又是一個四世三公的豪族家庭。楊修是強強聯合的產物,是東漢最強大的兩個士族家庭的聯合體。所以楊修的特殊身份,就註定了一點,他一定會為了維護士族集團的利益,跟曹操做鬥爭。我們都知道,曹操是一個唯才是舉的人,但凡有才能,就能夠在朝中做官。你楊修就算是雙重四世三公的身份在手,如果沒有才能的話,我曹操還是看不起你,還是不會用你。
曹操的目的很簡單,那就是廢除士族集團世襲制的傳統。憑什麼你們家族的人,不管有沒有本事,都能夠做官?在曹操眼裡,四世三公那不是一種光榮的傳統,而是一種恥辱,一種特權主義的象徵。
由是重諸侯科禁,而植寵日衰。太祖既慮終始之變,以楊脩頗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誅脩。植益內不自安。二十四年,曹仁為關羽所圍。太祖以植為南中郎將,行徵虜將軍。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於是悔而罷之。---《三國志》
曹操覺得這世上應該是有才能者的天下,而不是有虛名者的天下。顯然楊彪袁術包括袁紹這些人,都是有虛名之人,而他曹操才是那個有才能的人。
所以面對要廢除家族前程的曹操,楊修會無動於衷嗎?換句話來說,眼看著四世三公的楊家,又出現一位曠世奇才了,那曹操會無動於衷嗎?當然不會。唯才是舉,就必須要從他自己做起。所以曹操殺楊修的目的很簡單,那就是為了捍衛自己的政治觀點。
總結:舉孝廉到了東漢後期,基本上就是貴族們進入官場的敲門磚了。
舉孝廉在西漢時期實行的還算不錯,正直的官員比較多,這就造成了當時舉孝廉出來的官員質量都比較高。
可是後來情況發生了轉變,因為那些已經做了官的人,希望讓自己的兒子孫子也能夠做官,可是舉孝廉的條件太苛刻,所以他們開始找關係。
這麼一來大家就舉薦自己的子弟做官,後來怕朝廷追查起來不好解釋。所以各大家族就換著舉孝廉,你舉我家的兒子,我舉他的兒子,他再舉你家的兒子。這麼一來朝廷也不好說什麼了。
所以到了東漢後期,也就出現了貴族集團壟斷官場的狀況。官員們的子孫全都在朝中做官,而且有些甚至每一代人都能做到三公級別。
這就是楊修家和袁術家出現四世三公的原因。因為貴族集團的互相扶持,所以他們把東漢官場壟斷。曹操想要做出改革,那就必須要對他們這些貴族迎頭痛擊,殺楊修包括殺孔融,那都是這個目的。
參考資料:
《三國志》
《後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