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殺楊修的真正原因是什麼?雞肋只是藉口,他害怕的是這件事

2021-02-13 魚羊史記

關注微信公眾號「朕聽」(zhentingwx),給小主講講你不知道的奇聞趣事

「楊修之死」一直被視為在上司面前耍「小聰明」作死的反面教材。

「雞肋事件」是楊修被殺的導火索。曹操大軍駐紮斜谷很長一段時間進退維艱。一日,夏侯惇去討領導指示,正趕上曹操在吃雞肋,連說了幾聲「雞肋」。於是下面傳令「雞肋」。作為行軍主簿的楊修得令後,立刻讓軍士收拾行裝,準備撤退。問之何故,楊修解釋「雞肋」的意思就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結果曹操大怒,以動搖軍心之罪殺了楊修。

這是《三國演義》中的故事,楊修真實的死因到底是什麼呢?

楊修之「才」

楊修二十五歲時,因才名被曹操選為貼身秘書(主簿),內外事務楊修都打理得井井有條,曹操很是「稱意」。楊修也混得如魚得水,春風得意,「自魏太子已下,並爭與交好」。

楊修的確有才華,而且很有存在感。《世說新語 捷悟篇》中對他的才華有記載,不過都是圍繞「猜字謎」。比如,有次曹操家新修了大門,曹操視察時一言未發,只是在門上寫了個「活」字。楊修見狀,讓工人趕快把門拆了,因為門裡有「活」是「闊」的意思,丞相嫌門太高調了。

再有一次,有人送曹操一杯酪。曹操在盒子上寫了「一盒酥」三個字後就出門了。楊修見到後,讓大家把東西分吃了。曹操回來後問緣故,楊修解釋:「一盒酥」就是「一人一口酥」。曹操面對空盒子也只能呵呵了。

楊修的這些做法顯得很「小聰明」,曹操倒也不計較,還覺得自己不如楊修才思敏捷。

兩人曾經路過曹娥碑。見碑後面有八個字「黃絹幼婦,外孫齏臼」。曹操問楊修知道啥意思不?楊修回答知道。曹操讓他別說出答案,他也猜一猜。走了三十裡後,曹操寫出了答案,和楊修的一模一樣。曹操感慨:「我還是不如你呀!多走了三十裡。」

這些小故事可見曹楊二人關係不錯,楊修可以和老闆開玩笑,老闆還不惱;二是曹操心胸寬廣,對人才的確有包容的雅量。可是曹操後來又為何翻臉殺楊修呢?

楊修之「過」

《三國志》裡說楊修死因是:「太祖既慮終始之變,以楊修頗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誅修。」這裡要說到楊修的身世。

1、家庭出身與環境讓楊修自然站在漢室一邊,與曹操政見不同

楊修出自名門望族「弘農楊氏」。「弘農楊氏」有多牛?後來的隋朝皇帝就是該家族。在楊修之前四代,都是東漢位列三公的人物。著名清官楊震就是楊修的高祖父。楊修父親楊彪官至太尉,母親是袁術的妹妹。這樣的家庭背景對楊修的三觀影響甚大,一是他天生認同漢室,因為家族的榮耀來自漢室的青睞;二是楊修強硬的背景會加重他骨子裡的「傲」,對很多人和事都不屑。曹操曾給楊修爸爸寫信說:「足下賢子,恃豪父之勢,每不與吾同懷,即欲直繩,顧頗恨恨。」意思是,你兒子仗著你家勢力大,不與我一條心,我屢次教誨都無效,心裡生恨。

楊彪是個堅定的保守派,維護漢室,對曹操很不感冒。建安元年,漢獻帝遷都許昌,在宮廷宴會上,曹操曾見楊彪一幅不高興的樣子,嚇得推說上廁所趁機開溜。之後楊彪宦海沉浮,一會兒免了,一會兒又恢復原職,經過一番折騰,到了建安十一年,就乾脆託病不做官了。這期間,袁術形成割據勢力,曹操因此陷害楊彪入獄。

有這樣的家庭,老爸又有如此經歷,註定楊修和曹操難以「一條心」,為日後悲劇種下「因」。

2、給曹植當謀士參與奪嫡,結果又站錯了隊

曹丕和曹植都是曹操所器重的兒子,兩人都有才華,具備爭奪王位的實力。兄弟倆身邊都有一群謀士為其奪嫡大業效勞。不過,曹丕的謀士更實用些,側重於政治、軍事方面;而曹植由於自身的文人氣質,其謀士也是文人,楊修作為曹植的老師,又是名士,成為曹植集團的大拿。

曹操對兩個兒子出題考試這個環節,楊修發揮了巨大作用,在他的指導下,曹植每次都能給出完美答案。後來曹操知道是楊修幕後參與「作弊」,非常生氣。

再說立太子屬於曹操的家事,外人不該過多摻和。楊修作為曹操的貼身秘書,應該為曹操效勞,而不是在老闆還沒死就開始給自己另謀新主,這也是犯忌諱的事。

建安二十二年,曹植奪嫡失敗。楊修明知應該和他疏遠,可是為時已晚,他倆已經成了一條繩上的螞蚱了。即使曹操放楊修一馬,楊修恐怕也難逃曹丕的報復。曹丕繼位後,曹植的另兩位謀士都落了個滿門抄斬。

3、魏諷謀反事件,讓曹操對楊修動了殺心

建安二十四年,對曹操來說外有戰事紛擾,內有謀逆之事,簡直就是流年不順。

這一年發生的魏諷謀反事件,卻把楊修的死期提上日程了。魏諷是個文人,無一兵一卒,可是靠三寸不爛之舌,「有惑眾才」,居然也敢謀反。「魏諷有重名,自卿相已下皆傾心交之。」魏諷是不是和楊修很像?況且楊修不但是名士,還有強大的家庭背景。這些一下子加重了曹操的心病。所以當魏諷謀反事件發生後,按照「蝴蝶效應」,楊修的腦袋不保了。

楊修死時四十四歲,正當壯年。後來曹操有次碰見晚年失子的楊彪,問他為何如此消瘦?楊彪引經據典把曹操奚落了一頓:「我後悔沒有金日磾殺子的決斷,我也有老牛舐犢的愛子之心啊!」

作者:劉櫻姝,魚羊秘史籤約作者。

版權聲明:本文由「魚羊秘史」原創製作,並享有版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朋友圈。

相關焦點

  • 楊修的死並不是因為雞肋,你們太不懂曹操了
    百味讀者涼亭 楊修也算得上是三國裡面為數不多的智者,當然他不懂軍事,更多地只是小聰明,但是其中也有很多事大智慧,曹操卻只看到了曹衝身上的這種智慧
  • 楊修的破嘴
    於是,世人都論曹操因此大不快,要殺楊修。人的心思被人看出而不快,是小肚雞腸之人。曹操這個人家長裡短的事是愛管的,但他不是斤斤計較的人,還是個有胸襟的大肚人。        楊修看破曹操的心事,最有味的是兩件。一件是曹府修花園,曹操在門上寫個「活」字,就走開了。眾人猜不出曹操的用意。
  • 雞肋事件,楊修到底犯了什麼錯
    楊修是三國時期有名的才子,一開始也很受曹操的重視,史書上說:「是時,軍國多事,修總知外內,事皆稱意」,可他為什麼會因為一個「雞肋事件」而喪命呢?曹操打劉備,進攻會損兵折將,想要收兵回去,又怕人笑話,一時間猶豫不決。這時候,廚師送來雞湯,曹操看見碗中有雞肋,有些感想。這時,夏侯惇入帳,稟請夜間口號,曹操隨口答道:「雞肋!雞肋!」
  • 王蘭生 ‖ 曹操殺楊修新解
    隨軍秘書楊修得知夜間口令是「雞肋」後,私下吩咐隨行軍士,各收拾行裝,準備撤退歸國。楊修能詩善文,他是古代知識分子群體中的精英人物,被曹操招聘為機要秘書,是曹操身邊的核心幕僚。夏侯惇聞訊大驚,不知楊修葫蘆裡賣得是什麼藥,在他的眼裡,楊修是個通天人物,丞相意圖領會得深。他遂請楊修至軍營中問道:「公何收拾行裝?」
  • 三國演義中,楊修作死事件,除了雞肋之事,還有另外一件更加瘋狂
    四大名著中的《水滸傳》、《紅樓夢》和《西遊記》,也都出現了「作死」這個詞,唯獨《三國演義》中,沒有「作死」這兩個字眼,但是《三國演義》中,卻出現了一位十分「作死」的角色,他便是——楊修。楊修、字祖德,是東漢著名的文學家,當時是太尉楊彪之子,楊修天資聰慧,學識淵博,舉孝廉後被任命為丞相府主簿,因此也被稱為「楊主簿」。
  • 楊修是袁術的外甥?曹操因此才會殺他嗎?其實他父親楊彪也有責任
    他對大漢朝還有痴心,這說明他壓根就不懂得什麼叫做時事。平庸的父親卻生了一個不平庸的兒子,楊修的確要比楊彪聰明很多。他明白天下大勢已經傾向於曹操,所以果斷加入曹操陣營。結果呢?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聰明反被聰明誤,大概指的就是他這樣的。01雞肋的說法有些牽強。
  • 東拉西扯《三國演義》(65)楊修不是死於雞肋
    正好皰官送雞湯進來,曹操看到碗中的雞肋有感於懷。沉吟間夏侯惇來問晚間的口令,曹操便隨口答道:「雞肋!雞肋!」口令傳到行軍主簿楊修那裡,就叫軍士收拾行裝準備歸程。夏侯惇問其故,楊修說:「雞肋者,食之無肉,棄之有味。」斷定曹操必定退兵,於是大家都準備歸計。這件事被曹操知道了,曹操便以蠱惑軍心之名砍了楊修的頭。
  • 楊修被曹操所殺,真是一隻「雞肋」惹的禍?
    然而,在曹操未統一天下之際,正需要籠絡各種人才和有威望的人,而楊修無論個人才能還是家族威望,都應該是難得的人選,可是,即使如此,曹操竟然在天下未定之際將楊修殺害。而關於楊修之死,歷史上爭論頗多,根據《三國志》的記載,按照陳壽的觀點是「太祖既慮終始之變,以楊修頗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誅修」。
  • 《三國》裡殺死楊修的「雞肋」與企業定位的自我催眠
    在吃肉這件事情上,大家對自己的認知各有不同,同事之間也有相互的認知,既然達不成一致,就只有通過「不點」來統一,因為按偏好點一遍,實在是太壕了,打工人不能這麼敗家。說回我自己,「喜食雞肋」沒什麼不好,列位看,《三國》裡,曹操那麼牛叉的人,不也「愛」雞肋嗎?
  • 曹操為何要殺楊修,雞肋是小事,關鍵他帶壞了曹植
    但是曹操不,他不允許楊修立即說出答案,因為曹操也愛表現,他對自己的智商頗有自信,曹操非得自己想出答案來不可。結果曹操跑出去了三十裡,腦袋都憋大了,才猜出了答案。大家都覺得曹操挺沒用面子,但曹操不這樣認為,儘管自己輸了,但是體現了重在參與的體育精神。碰到這樣自我感覺良好,什麼事都想插一槓子的領導,最好什麼事都讓他一點,省得給自己帶來麻煩。
  • 《三國演義》第187回 說雞肋曹操疑楊修
    曹操這時候,正用那筷子夾著那塊雞肋端詳呢,是吃了好啊~~還是把它扔掉好呢?夏侯惇一問,「嗯?」曹操連頭都沒抬,眼睛盯著這塊雞肋,他是脫口而出,「雞肋呀~~雞肋。」夏侯惇轉身就走。怎麼回事兒?他明白了,今天晚上的口令~~雞肋。當時就傳出去了。這兩軍作戰吶,這口令~~沒有什麼遵循和規範。什麼常青啊~~翠柏啊~~都可以當作口令。
  • 楊修因何而死,是恃才傲物,還是站錯了隊
    楊修之死是三國時期的著名案件,後來此案還進了九年級語文教材,更被人們所熟知。課本中說,楊修恃才傲物,數次猜中曹操的心意,為曹操所忌。於是曹操借「雞肋」之事定了楊修擾亂軍心的罪,並斬首示眾,這便是楊修之死。這些內容節選自《三國演義》,只是一本演義小說,所以跟真實的歷史還有一定的差距。對於楊修之死的真正原因,歷來眾說紛紜,絕對不是曹操單純的猜忌。
  • 【默小默的一畝三分甜】 楊修的雞肋
    【默小默的一畝三分甜】   楊修的雞肋 中午,我倆一人手裡拿一大塊羊骨頭啃,啃著啃著
  • 曹操臨死前只斬楊修卻不殺司馬懿,大有深意!
    在影視劇之中,曹操出徵漢中,楊修隨軍,在曹操出徵劉備,接連失敗,進退兩難之際,正巧將軍夏侯前來求見:「主公,請問今夜營中口令是什麼?」 曹操仿佛在自言自語:「雞肋...」 就憑營中口令「雞肋」,楊修才思敏捷,一語道破天機,「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於是乎,就說曹操要退軍了,洩露機密,渙散軍心,氣的曹操恨恨地說:「依照軍法,斬!」
  • 三國楊修因太聰明釀成大禍?遇到這些事,你是否會跟他一樣?
    楊修正在思考然後曹操一看號啕大哭,說這事怨不得我,你不應該在我睡夢中接近我,我好夢中殺人,實在是無心之失,最後下令將這侍從厚葬。楊修來了四下看看,指著侍從說人死了,原因不是曹公在夢中,是君在夢中啊,意思就是曹操在夢中他醒著呢,是侍從在夢中沒聽明白他這話。等於說楊修一下把曹操的真實想法給揭開了,曹操能不生氣嗎?所以楊修再三顯示自己的聰明,結果反而聰明反被聰明誤。
  • 《三國演義》有聲朗讀版在線聽書MP3 第187回 說雞肋曹操疑楊修
    曹操這時候,正用那筷子夾著那塊雞肋端詳呢,是吃了好啊~~還是把它扔掉好呢?夏侯惇一問,「嗯?」曹操連頭都沒抬,眼睛盯著這塊雞肋,他是脫口而出,「雞肋呀~~雞肋。」夏侯惇轉身就走。怎麼回事兒?他明白了,今天晚上的口令~~雞肋。當時就傳出去了。這兩軍作戰吶,這口令~~沒有什麼遵循和規範。什麼常青啊~~翠柏啊~~都可以當作口令。
  • 曹操是愛才之人,為何非殺楊修不可,因為雞肋?真當曹操是傻子啊
    楊修,也是三國故事中不可或缺的一筆,曹操身邊屢出奇策的謀士數不勝數,楊修卻是那個畫風最出眾的,沒了楊修,不知會少了多少軼事!而把曹操和楊修放在一起看,那典故就多了,什麼「一人一口酪」,「門上加活」「絕妙好辭」,最出名的就是「雞肋說」,公認這是楊修惹怒曹操自取其禍的直接原因。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
  • 曹操只殺楊修,卻放過更加聰明的司馬懿,是精明還是失誤?
    當然,在正史當中,曹操要殺楊修自然不是這麼簡單的原因,畢竟在那個士族門閥的時代,楊修的楊家可是出過四世三公的家族,其實力就是曹操也要對其恭敬三分,但是曹操依舊殺了楊修,這是因為楊修有他的取死之道。可是直到這一切的曹操並不高興,因為經過長時期的觀察,他發現曹植根本就不適合當一個政治家,而楊修這個人過於聰明,知道的東西也有很多,所以曹操不禁有些擔心,自己將來如果傳位給曹植的話,曹植恐怕會成為楊修的傀儡。
  • 《三國演義》中的楊修,因擅自揣測意思,最終因小聰明而丟了性命
    不管是什麼時候,人們總是愛猜測領導的心思,就算是在三國也同樣如此。不能說這樣的行為不好,只能說,此舉如果猜對了,那麼你就會被重用,但是猜錯了的話,很有可能就丟了性命。三國的時候,曹操有一個謀士,名叫楊修,此人非常的聰明,但是他的聰明都是小把戲,他最愛做的事情就是猜測曹操的想法,不管曹操做什麼,他都會猜猜其心裡想什麼,就這樣,他因為猜對了而被重用,也因為猜錯了,而被處斬。
  • 論楊修:從他約眾人吃「一合酥」開始,就註定了他的人生悲劇
    這就是他在耍小聰明、得意忘形的時候了,人往往在得意忘形中就開始倒黴了,只是自己還不知道而已。一會曹操來了,問:是誰吃了這盒酥?楊修得意地說:是我按照您的指示分著吃了,「一合酥」分開來就是「一人一口酥」。從這可以看出楊修很聰明,但這時候聰明可不是什麼好事啊。這事要是放在平常可能沒什麼,但現在是什麼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