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為何不殺司馬懿,反而除掉楊修?3年後,劉備發現曹操的高明

2020-12-25 凡人侃史

曹操雄才大略,自刺殺董卓以來,他便下定決心拯救天下百姓。曹操四處招攬謀士、武將,經過30年的時間,終於佔據兩分天下。公元220年,整個天下能與曹操較真兒可就只剩下孫權與劉備了。

劉備相比孫權而言,手段老道、殺人無形、極善收買人心,是曹操最大的敵手。公元217年,剛剛過完年,曹操就急著攻打孫權,而且還在濡須口打敗了孫權。孫權不得已向曹操投降,《三國志》:二十二年春,權令都尉徐詳詣曹公請降,公報使脩好,誓結婚。但是就在這個時候,劉備卻突然進攻漢中,劉備這一招,可以說是搞得曹操措手不及。

這個時候,曹操終於明白,呂布為什麼要罵劉備是叵信之輩,狡猾之徒。曹操不得已親自帶兵進入長安,以防止劉備攻佔漢中。然而,劉備出其不意,而且佔盡兵力、人員、地勢上的優勢。在與曹操對峙數月,老將黃忠除了夏侯淵之後,曹操便決定放棄漢中了。

《三國志》有這樣的記載,「夏侯淵與劉備戰於陽平,為備所殺。夏五月,引軍還長安。",可以看出,在漢中一戰之中,是劉備贏了。但是曹操就徹底輸了嗎?答案是否定的!

在漢中之戰,曹操雖然沒能打敗劉備,但是曹操卻做了幾件大事情,不但算計了劉備,就連東吳的孫權,也在曹操的算計之中。那麼,曹操當時到底做了幾件什麼事情呢?

第一件事情,就是除掉了當時的隨軍主簿楊修!這讓很多人搞不明白,楊修是一個文官,相當於只是一個參謀而已。為什麼曹操偏偏把他給除掉了,而放棄了極富野心的司馬懿?司馬懿與楊修相比起來,司馬懿的威脅可是遠要比楊修大多了。但是曹操,為什麼偏偏要除掉楊修呢?

其實,曹操處死楊修主要有4個方面的原因。3年後,也就是在劉備臨死之前才發現當時曹操的高明!

其一,楊修自以為是,教唆軍士收拾行裝,觸犯軍法。

楊修才能出眾,當時曹操便帶著楊修上了漢中戰場。由於是急軍上陣,曹操最至始至終都沒有佔到任何便宜,反而使整個戰局變得非常的被動。操屯兵日久,欲要進兵,又被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恥笑。其實,曹操當時心中是非常的鬱悶的。用兵數十年,曹操遇到這樣的情況也是不多的。

是夜,夏侯惇前往曹操營帳,詢問曹操當夜口號是什麼?曹操便見自己碗之中有「雞肋!」,同時回想起自己引兵來與劉備相爭漢中,勞兵費時,終究毫無戰果。於是,便對夏侯惇道:「雞肋!」,後來,當夜口號傳到楊修耳中,楊修便教軍士裝備收拾行裝。

楊修之舉驚動了夏侯惇,同時也把曹操給惹怒了。隨後曹操,便給楊修安了一個「惑亂軍心」的罪名,把楊修給正法了。其實,古代行軍打仗,最在乎的就是軍心。楊修觸犯軍法,其罪不小也!

其二,楊修乃是原漢室幹族代表系人物,與曹操所建立的曹魏政權相左。

眾所周知楊修乃是弘農楊氏的傑出人物,其父楊彪官至太尉,勢力很大。《後漢書》「自震至彪,四世太尉」,這說出來,感覺有點類似袁紹的家底。如此強大的勢力,肯定是曹操建立曹魏政權路上的絆腳石。

曹操其實一直在尋找機會,早就想打壓原先的漢朝政治勢力。如此一來,便可以殺雞儆猴,從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楊修當時之舉,雖然耍了小聰明,但是卻最終是死在了曹操的算計之下。

其三,楊修參與立嗣之爭,植敗則修休!

在曹操稱王之後,一來加強對外用兵的頻率,二來也在尋找自己的接班人。畢竟曹操他知道,自己上了年紀了,想要在今生一統天下,那幾乎是不太可能的事情。怎麼辦呢?選擇一位靠譜的接班人來繼承自己的霸業。

在曹操的眾多兒子之中,只有曹衝最聰明,但是曹衝早夭。除此之外的話,就是曹植,還有就是曹丕。曹植相比曹丕來說,更擅長於文章的寫作,愛好作詩,軍事方面的才能欠佳。而曹丕不但繼承了曹操的狠辣,而且權謀也是非常了得。

王位的繼承人,當然在曹植與曹丕兩人之中來選擇。那麼,到底選擇誰呢?曹操,出題來考驗兩個兒子。起初都是曹植佔了風頭,但是「知子莫若父」,明知曹植更長於寫文,為什麼考驗他的軍事題目他也能夠做上來。

後來,曹操發現,原來是楊修在背後幫助曹植。其實,在這個時候,曹操便想要除掉楊修。只不過,這條罪名不足以讓楊修正法而已。

其四,曹植落榜,曹操為曹丕打壓曹植勢力。

在古代生在帝王之家,其實大部分的人結局都是悲催的。為了爭權奪利,很多兄弟相殘,姐妹互撕,甚至是母子,父子之間的慘鬥。當然了,曹操作為歷史上少有的雄才。他當然得考慮到後面的事情,如果把王位留給曹丕,那麼曹植肯定會心懷不滿。

那麼,如何避免悲劇的發生呢?很簡單,打壓曹植的勢力。在曹植手下,楊修則是第一謀臣。因此,除掉楊修,曹操他只需要等待一個時機。除了處死楊修之外,曹操還把曹植的妻室崔妃給處死,這恰好驗證了曹操是在為曹丕鋪路。

綜上分析來看,楊修雖然才華出眾,但是為人恃才放曠,最終撞在了曹操的槍口之下。楊修的死,其實是必然的。

當時,曹操是魏王。而劉備先是漢中王,而後自己稱帝。在劉備稱帝之後,蜀漢勢力大大降低,關張身死,黃忠、馬超,等五虎上將皆身死。最後,劉備還在夷陵之戰中敗給了陸遜。倘若曹操知道,恐怕要笑出內傷來。

在關羽張飛死後,劉備痛定思痛,特別是在夷陵之戰過後,劉備更是開始總結人生。劉備他在分析,自己的事業到底到什麼時候才能成功,蜀漢政權的最終歸途又是哪裡?在白帝城彌留之際,劉備開始異常的清醒。

他把蜀漢大權全部交給信得過的諸葛亮,而且還把各個派系之間的關係搞得非常精妙。最後對丞相諸葛亮說,「我看,馬謖之才不能用之。」,為什麼劉備會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提出這個人事建議。能說明什麼問題?

很簡單,劉備他肯定在分析曹操的一生。他曹操為什麼會如此成功?而他劉備卻混得如此的狼狽?最後劉備提到馬謖這個人,其實就是看透了馬謖並無實學。同時提醒諸葛亮日後用人一定要看能力,千萬別看是哪個派系的。

其實在劉備眼裡,馬謖,就有點類似於曹魏的「楊修」一樣,楊修有才,但是立場不對。然而,馬謖,胸無大才,而還自以為了不得!實乃是,禍端所在也!

其實除了馬謖,楊儀同樣如此。《三國志·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有這樣的記載:「先主稱尊號,東徵吳,儀與尚書令劉巴不睦,左遷遙署弘農太守。」,這段介紹說的就是關於楊儀的故事。當年,楊儀與劉巴不和,後來劉備就給楊儀安排了一個虛職。讓他,沒有當權之日!

其實劉備當時對楊儀的人事任命,包括建議諸葛亮慎用馬謖,都是參考了曹操的用人方式。特別是在對曹植一事,還有楊修事件身上,找到相應的處理方式。

曹操不愧為梟雄,有資格讓劉備學習。

同樣的,司馬懿雖然更加有才,有深懂兵法,謀略,但是他基本才不外露,特別是軍事才能。像這樣的人,留之無害,除之必損,只要控制他的地位,便是成功。這或許也是曹操,為什麼沒有除掉司馬懿的根本原因。

相關焦點

  • 曹操臨死前為何不除掉司馬懿?這其實是曹操一石三鳥之計,真高明
    三國歷史上被稱為「雞肋」事件,這個雞肋,實際上有兩個意思,一個是指漢中之地,另一個是指楊修這個人。後漢書中,修獨曰:「夫雞肋之人,食之則無所得,棄之則無遺憾,公歸計也。於是因事而死。可從這一段記載中發現,楊修這個人除了有才外,情商確實不高,不會自我包裝。又愛耍些小聰明,但最終楊修也死在自己多嘴、妄自猜測主帥的軍事行動上。總的來說,楊修死得並不值得。
  • 同樣是曹操主簿,為何司馬懿能權傾朝野,楊修卻見疑被殺
    眾所周知,曹操曹孟德是一個多疑且有容人之量的複雜結合體。在他手底下辦事,一個不小心就是要掉腦袋的大事,那麼他手底下的主簿會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筆者仔細校對了史書後,發現大名鼎鼎的「冢虎」司馬懿竟然和有著「雞肋」之名著稱的楊修,同時為曹操主簿。
  • 司馬懿比楊修更有才華,為何曹操臨死前只殺楊修,卻不殺司馬懿?
    在劇中有一段異常經常的片段,是發生在司馬懿和楊修身上。兩個同樣才華橫溢的人,上演了一場精彩絕倫的辯論大賽。真實的歷史當中,楊修的命運還是比較坎坷的,曹操在臨死之前斬殺了楊修,留下了司馬懿。那麼這裡就出現了一個問題,為什麼曹操殺了楊修,卻不殺比楊修更有才華的司馬懿呢?
  • 曹操在臨終前,為何殺了楊修,留下司馬懿?原因沒那麼簡單
    ,而在曹魏集團中最出色的就只有兩個人,他們一個叫楊修,一個叫司馬懿,但最後獲得曹魏江山的就是司馬氏家族,那曹操如此精明的人物,為何在臨終之前卻殺了楊修,而留下司馬懿呢?兩個人都有很高的才華,曹丕很像曹操,是一個非常有雄心壯志的人,而曹植才華比較高,也不遜色於曹丕,所以他讓司馬懿和楊修輔佐兩位世子,世子之爭也是謀士之爭,只有在奪嫡之爭中笑到最後的人才能讓曹操託付天下,而楊修確實是一個聰明人,
  • 曹操為何殺楊修?和司馬懿有啥關係?
    曹操 為什麼殺楊修這事一直以來就存在著非常大的爭議,有的人說是因為 楊修 過多幹預了曹操立儲的事,有的人則說是因為多疑的曹操發現楊修可以看透自己的心思
  • 曹操臨死前只斬楊修卻不殺司馬懿,大有深意!
    ,他們兩人同樣是才華橫溢,為什麼曹操臨死之前只斬楊修,而不殺「狼顧之相」的司馬懿呢?在影視劇之中,曹操出徵漢中,楊修隨軍,在曹操出徵劉備,接連失敗,進退兩難之際,正巧將軍夏侯前來求見:「主公,請問今夜營中口令是什麼?」 曹操仿佛在自言自語:「雞肋...」 就憑營中口令「雞肋」,楊修才思敏捷,一語道破天機,「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於是乎,就說曹操要退軍了,洩露機密,渙散軍心,氣的曹操恨恨地說:「依照軍法,斬!」
  • 同樣出身世家大族,曹操為何沒殺野心勃勃的司馬懿,而殺了楊修
    作為意在天下的諸侯,按照常理,曹操應該會殺死鷹顧狼視、野心勃勃、殘忍陰鷙的司馬懿,然而曹操卻選擇對一屆文人楊修舉起屠刀。這是為何? 首先,從家庭出身看
  • 曹操只殺楊修,卻放過更加聰明的司馬懿,是精明還是失誤?
    曹操只殺楊修,卻放過更加聰明的司馬懿,是精明還是失誤?大家都知道,在三國演義當中有這樣的一齣戲碼,就是曹操在漢中與劉備對峙,卻是遲遲無法獲勝,而有一次軍營中向曹操徵求對號,曹操便以"雞肋"作為對號,結果楊修聽到以後,便要求眾將士收拾東西,準備撤退。
  • 曹操臨死前,為何殺了楊修卻不是司馬懿,楊修有多重要?
    曹操作為《三國》中的一名梟雄,他的一生也是相當精彩的。先不論他這個人做的事情的對錯,就拿這個人來講,他不管是從軍事才能還是從文學成就上都有很高的造詣。記得在中學課本上就學過他寫的詩詞,從當中就可以看出他的豪情壯志,確實令人佩服。
  • 為何曹操憤怒地殺了楊修,卻放過了發動高平陵之變的司馬懿?
    那為什麼老謀深算的曹操要殺楊修而不是司馬懿呢? 我們逐一來進行分析。雖然楊修很有天賦,但他太自大了,認為世界上最聰明的人就是自己。我們先來看看楊修做了什麼讓曹操厭惡。曹操在一個新建的院子的門上寫了一個活字。當其他人不知道這意味著什麼時,楊修猜到了這是「闊」的含義,讓人們建造一堵牆來遮擋它。
  • 笑看青梅煮酒:張遼獻計殺劉備楊修斟酒坑曹操,曹操爛醉劉備開溜
    曹操處處挖坑,劉備從容應對,最後是曹操放下戒心,劉備嚇得趕緊找藉口開溜。在《三國演義》和《三國志》中,青梅煮酒論英雄都像平靜的海面之下暗潮洶湧,而在宋元雜劇中,青梅煮酒論英雄被搬上舞臺,卻成了一幕喜劇:張遼獻計殺劉備,楊修斟酒坑曹操,曹操爛醉如泥,劉備成功開溜,曹操一怒之下將楊修重打四十軍棍轟了出去。
  • 曹操、曹丕、曹叡都很聰明,為何不除掉司馬懿以絕後患呢?
    經過幾十年的戰鬥,以曹操建立的曹氏政權和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還有孫權建立的東吳政權三分天下,最終卻讓司馬懿一家人竊取了勝利的果實,司馬家也成為了那個時代最大的贏家。很多朋友不理解,司馬懿很早就在曹營裡面做事,為何曹家三代人都不殺他呢?今天我們來聊一聊這件事。
  • 曹操臨死前,為啥要殺了楊修而不是司馬懿,楊修真有那麼重要?
    曹操在臨死之前斬殺了楊修,而不是斬殺了給他的魏國帶來最大威脅的司馬懿,楊修真的那麼重要嗎?其實不是楊修重要,曹操這樣做的原因一共有三條。其一,楊修的才能很高,而且他特別喜歡顯露出來,不可否認的是,曹操很是喜歡那些才能很高的人,並且願意將他們收為己用。
  • 曹操臨終之前,為何只斬楊修,卻放過了司馬懿?
    我們從歷史的結局當中,都知道了三國的未來被司馬家族所統治,並且「狼顧之相」也是曹操發現的,可為何曹操在自己臨終之前只斬殺了楊修,卻放過了威脅更大的司馬懿呢
  • 曹操死之前,為何殺掉楊修而非司馬懿,楊修真有那麼重要嗎
    對於三國相信很多人非常熟悉吧,曹操是最大的一個諸侯,但是,在曹操死之前,卻殺掉了楊修,而放任司馬懿不管,那麼曹操為什麼這樣做呢?難道楊修比司馬懿還要重要嗎?
  • 司馬懿鷹視狼顧,曹操死之前為什麼不把司馬懿殺了?
    曹操生前有沒有發現司馬懿以後會圖謀不軌呢?曹操生前看出了,據記載,司馬懿被曹操徵召做官後,曹操逐漸察覺司馬懿「有雄豪志」,又發現他有「狼顧之相」,心裡很忌諱。因此對曹丕說,司馬懿不是甘為臣下的人,必會幹預我們的家族之事。
  • 曹操發現了司馬懿有狼顧之相,為何不派人制約,或者乾脆殺了他
    意思就是說:司馬懿是不甘心做為人臣的,一定會幹預我們的家事。曹操的言外之意就是叫曹丕防備司馬懿,但這裡有個問題,曹操為什麼不自己解決這個隱患,派人制約,或者乾脆殺了司馬懿,不就解決了,而非要讓曹丕防著司馬懿?
  • 《軍師聯盟》:為何曹操傲視群雄,司馬懿卻能取而代之?
    不久後,曹操一篇《招賢令》公布於眾,只論才德、不論仁義,一反大漢四百年「舉孝廉」傳統,可見其求賢之誠。 然也正是《招賢令》的頒布,漢獻帝藉此機會,血書「衣帶詔」,命董承刺殺曹孟德。事件敗露後,百名漢臣入獄,以司馬懿、楊修為主的世家公子登上舞臺。而後曹丕、曹植爭奪世子之位,司馬懿、楊修也各出奇謀。
  • 曹操是愛才之人,為何非殺楊修不可,因為雞肋?真當曹操是傻子啊
    曹操一向愛才惜才,會只是因為楊修看透自己的計策而惱羞成怒嗎?當然不會。曹操要是這麼輕易就被激怒了,史學家才不會這麼大方地讚譽他是「超世之傑」呢。而後世對楊修的評價也頗高,《三國志》裡直接點明「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為太祖所器」,嗯,看來兩個人還是君君臣臣,相安無事過一陣子的。然而,不過幾年,楊修卻因「擾亂軍心」被曹操斬了,這是為什麼?
  • 曹操為何要殺楊修,雞肋是小事,關鍵他帶壞了曹植
    楊修字德祖,是東漢末年著名大臣太尉楊彪的兒子,可以說聰明絕頂才華橫溢。建安年中,楊修被曹操任命為自己的主簿。當時,各種軍國大事,楊修都參與協商制定,曹操認為他很有貢獻。我們都知道曹操的計謀很多,腦子反應快,當初行軍途中部隊戰士沒有水喝,乾渴難忍,這時曹操就謊稱前面有片梅子林,在他的誘惑下,士兵們口生唾沫,最後走出了險境,後來才知道被曹操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