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官人法」,使曹魏穩定下來的制度,科舉前最完善的選拔制度

2020-12-27 騰訊網

前言

「九品官人法」就是我們現在所熟悉的「九品中正制」,而創造出他的人正是東漢末年曹魏重臣——陳群。可以說陳群創造出的這種選拔制度,完完全全的將曹魏政權從東漢末年已經腐朽透頂的「察舉制」中拯救了出來,讓曹魏政權在完成「代漢」之後一步步走向穩定局面。但是這個「九品中正制」也不全然是優點,畢竟古時候的制度完全是上位者維護自身利益的一種手段,所以也導致的如今很多人對「九品中正制」的厭惡程度。

九品中正制

陳群

要了解「九品中正制」,首先要了解陳群,不管陳群所創立的制度是否真的完善,也都不能否認陳群對曹魏政權和天下安定所作出的貢獻。陳群的功績有兩樣被人熟知,一項就是「九品中正制」,另一項便是《魏律》了。雖然陳群一開始是追隨劉備,但是曹操入主徐州的時候,劉備拋家棄小一個人獨自逃命了,所以陳群也是無奈的跟隨了曹操,從此之後陳群在曹魏政權一直都是平步青雲,陳群一人就經歷了曹操、曹丕、曹叡三代,而陳群在這段時間之內,也證明了自己確實擁有突出的治世能力,為曹魏政權起草了比較完善的禮法和其他制度,不過因為年代久遠,這些珍貴的制度早已經遺失,如今我們也只能在史書中才能領略陳群所制定的規章制度來猜測三國時期的民俗民情了。

陳群

古代選拔制度

說起古代如何選拔官員,可能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科舉考試」,但是科舉是我國隋朝時期才出現的一種選拔人才的方式,而在「科舉制」之前,可以說就數漢朝時期的「察舉制」最為有名,而承接了這兩個時代的選拔制度,就是陳群創造的「九品官人法」。

「九品官人法」是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因為這些缺點,「九品官人法」逐漸淪為了大家士族手裡的工具,畢竟一個大型家族完全有能力操控人才的品評,將一些利於自己家族或者是自己家族子弟安排在一些關鍵位置,而一些寒門子弟或者不願意隨波逐流的高潔名士終其一生也只能當個小官。但是「九品官人法」的出現確實非常利於當時的環境,可以說在當時的情況下,沒有什麼比「九品官人法」更合適的選官制度了。

古代士族

九品官人法的好處

東漢末年,原本漢朝所倚重的「察舉制」其中的缺點很明顯的擺放在眾人面前,那就是「有德不代表有才」,如果說一個小縣官只是有德行,但是本身卻沒有任何治理經驗,那麼這個小縣官可能將這片地區治理的一塌糊塗,在和平時期,這種缺點還沒有那麼明顯。但是到了比較動蕩的年代,這種方法所展現出的短處是致命的。為何曹操手下會出現「猛將成群,名士如雨」的局面,正是曹操的用人方針是「重才而輕德」。而「九品官人法」的出現,可以說是打破了「察舉制」將一些只有德行,沒有才能的花架子選拔提升的局面。

而且當時曹魏政權剛剛「代漢」,天下人心不穩。而東漢末年世家大族的力量可以說是空前的大,包括曹操本人也是依靠士族的力量才能穩定北方。所以為了穩定這些世家大族的心,「九品官人法」可以說是將選舉的一部分權力交給了這些世家大族,從而換取這些家族對曹魏政權的支持,穩定北方局勢。而且「九品官人法」也將官吏的任免重新收回中央,也是加強了中央集權制的統治穩定。

九品官人法

尾言

但是這種辦法畢竟不是永恆的,到了隋朝,隨著門閥制度的衰落和「科舉制」的興起,這種「九品官人法」也成為了歷史,但是創造了這種選官制度的陳群卻能垂名史書,被後人所知。至於陳群身上究竟是罵名多一些,還是讚美之聲多一些,這就不得而知了。

科舉考試

相關焦點

  • 《大軍師司馬懿》 之「九品官人法」漫談
    近期最熱的歷史劇,非《大軍師司馬懿》莫屬。在這部熱播劇中,魏文帝曹丕代漢立國後不久,一天深夜,陳群隻身來到司馬府,找司馬懿謀劃商量新的人事制度。兩人一宿沒睡,徹夜研討,終是出具了一套新制度,即魏晉「九品官人法」的雛形,從而開啟魏國新政時期,大膽從宗親將軍手中搶人事權,以士族來壓制曹氏宗親,兩股勢力角力平衡,從而達到對宗親將軍的權力進行約束,進一步富國強兵,一統三國的目的。
  • 魏晉時期選官制度:曹魏興盛原因與九品中正制的發展
    不過魏朝設立的九品中正制度,由於其歷史獨創性,最終得到司馬氏繼承,並一直延續到隋朝前期。由此,九品中正制度大行於世四百餘年,並成為古代三大選官制度之一,對後世影響深遠。 中國古代選官制度,大概可分為世官制、察舉制與科舉制。而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的九品中正制,其本質便是對察舉制的繼承、揚棄和發展。因此研究魏晉時期的選官制度,也有助於我們更好了解當時王朝更迭的根本原因。 一、從選官角度看曹魏興盛原因 東漢末年,有諸侯割據一方,也有不少梟雄爭雄一時。
  • 九品中正制對各個朝代的影響,為何最終被科舉制所取代?
    九品中正制是由三國時期魏國吏部尚書陳群提出由魏文帝曹丕採納實施的一種選官制度,它結合兩漢以來的察舉制度奠定了以世家門閥子弟為主要群體的選官制度。它對於各個朝代的影響是深遠的,在隋朝開始被皇帝察覺到其中弊端,隋煬帝實施科舉試圖改良取代,直至唐朝才被科舉制度所取代。
  • 科舉制度始於哪個朝代又是誰廢除的? 揭科古代科舉制度的起源與廢除
    熟悉中國古代史的人都知道秦朝以前國家是通過世襲制選拔人才,它的弊端在於它只不能選拔有才有抱負的平民。漢朝則是察舉制和徵辟制,通過舉薦來徵集民間優秀人才。     科舉製圖片   魏晉九品中正制初期為國家廣收人才,但是後期受到貴族的阻擾,此時的人才選拔制度阻礙了社會的進步。但此時已有了科舉制度的萌芽。
  • 歷史學家宮崎市定:科舉制度是壞制度嗎?
    按:「金榜題名」「狀元及第」是人們對高考生的期待和祝福,這些詞語均出自中國古代實行的人才選拔制度——科舉。作為古代中國的人才選拔制度,科舉制的利弊是什麼?又應當如何看待科舉制的崩潰?日本歷史學家宮崎市定以《科舉史》一書回應了以上問題。宮崎市定(1901-1995),日本知名歷史學家、京都學派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曾榮獲日本學士院獎和法蘭西學院頒發的儒蓮獎。
  • 【書評】把真實的歷史還給九品官人法:讀陳長琦先生《官品的起源》有感
    通過對賜官、賜爵、襲爵與資品獲得方式的研究,對察舉考試、學校考試獲得資品方式的研究,兩相對比,陳著認為,我們可以更深刻地洞察九品官人法的實質;它在適應世襲、貴族制與學校、考試制度間搖擺,左右逢源,試圖在人才選拔的新機制與貴族特權的保留間取得平衡,以期實現朝廷的長治久安(第189頁)。陳著為我們觀察魏晉南北朝貴族制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和論證,彌足珍貴。
  • 高考的前身,歷史上的選官制度是如何發展的?官員是如何選拔的?
    提起高考,人們就會想到隋唐時啟用的科舉制,提起科舉制又會讓人想到九品中正制這樣的貴族門閥選材制度,而九品中正制又是兩漢時期的察舉制演變而來的。不管是什麼樣的選官制度,都印證了中國封建社會對於人才選拔的重視,也正是因為如此,「學而優則仕」的思想深深地紮根於封建社會人民的心中。
  • 科舉制度的利與弊
    科舉制度是中國歷史上考試選拔官員的一種基本制度。他淵源於漢朝,創始於隋朝,確立於唐朝,完備於宋朝,興盛於明、清兩朝,廢除於清朝末年,歷經唐、宋、元、明、清五朝。出身貧寒的底層大好人才還是不能更好的被選拔上來。2、由於科舉制度的考試內容使得科舉成為束縛文人知識分子思想的枷鎖。明太祖將源於元朝的八股文體正式定為科舉考試文體。文人們一心想要中舉,思想局限於統治者所出的考試內容裡,缺乏創新。3、科舉制度也造成了很多家庭的悲劇。
  • 科舉與九品中正的區別:給芝麻小官,選拔嚴格,但有利於國與寒門
    △魏晉時期主張唯才是舉當時的統治者也是焦頭爛額的,迫切需要改革為官制度,於是就採用新的制度「科舉制」並且取代「九品中正」的為官制度。正是因為科舉制度,符合了統治者的選拔人才的需求,服務於自己的統治,同時,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打破了「貴族」子弟為官的機制,寒門也是能夠做官的。
  • 又是一年高考季——淺談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
    中國的科舉制初創於隋朝,隋朝之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官吏選拔採用的是「九品中正制度」,即各州郡推薦本地的人才,並分為從「上上」至「下下」共九個等級,以此作為吏部授官的依據。這種吏製造成的結果就是「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弊端是顯而易見的。到了隋朝,隋文帝廢除了「九品中正制度」,開創了科舉制。
  •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舉制度下歡喜的讀書人,寒門也出將相
    接下來,我們從政治、教育、文化藝術等方面,對科舉制度來個全方面的介紹。 一、古代選拔人才這件事,還是「科舉」考試最公平、給力 「科舉」制度的產生,歷經了漫長的歷史歲月,它誕生於隋唐時期,其形成的過程中吸收了先秦到隋唐時期這個階段內選拔人才失敗的「教訓」和成功的「經驗」。
  • 曹丕用九品中正製取代察舉制,對於曹魏政權來說,有哪些影響?
    導語:東漢末年,天下混亂,漢武帝開始的國家人才選拔體系,舉孝廉的察舉制名存實亡,曹丕在陳群的建議下,於州郡設立中正來進行人才選拔,將潛在候選者分為九等錄用,開啟了新的人才選拔系統,這就是著名的九品中正制。這項制度歷經四百年,直到隋朝才被科舉制度取代。制度施行的年代,實際為中央政權分崩離析,門閥並起的年代,這中間是有著深刻的因果關係的。
  • 2020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公基:中國古代選官制度
    質樸、敦厚、遜讓、有行(或作節儉)是四種品行,也是「光祿四行」的選拔標準。   ⑤明經。「明經」就是通曉經學。所謂「經」,原指先秦經典,漢武帝尊崇儒學後,「經」就專指儒家經典。漢代有許多名臣皆以明經科入仕,重經之風一直延續到隋唐時期的科舉考試。   五、徵辟制   徵辟,即徵闢,是漢代一種自上而下的選官制度。
  • 選拔優秀人才,西周的人才選拔制度究竟如何?
    而人才的選拔在此顯得極其重要了。而西周選舉制度是我國古代歷史上最早,較完整的選舉形式。而作為我國最早的選拔制度,其究竟如何?又對後世的人才選拔制度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在周滅商前地處「戎狄之間」,當時的文化非常比起其他地區相對落後。無法在短期內培養更多的管理人才接任當時的殷商人員。為此,西周統治者開始逐步建立了人才選拔制度。
  • 立賤人為皇后,葬禮中學驢叫,率性曹丕卻實行了有利世族的九品官人法!
    後來的情況似乎正應驗了曹操的預感 , 曹丕代漢之際便頒行了陳群提出的「九品官人法」, 為世族入仕鋪平了道路。雖然九品官人法在客觀上也促進司馬家族逐漸控轄曹魏的軍政大權 , 並為其子孫篡魏奠定了基礎,我仍舊不得不說,從創立的初衷和基本精神及其制度體系來看,九品官人法是一個在當時比較進步的選舉制度。
  • 他打下了完善制度的基礎
    隋文帝從自身出發,再到國家上下的各項制度,他都是盡最大的努力去完善,目的就是為了保住國家。不過,根據史料典籍的記載,隋文帝完善的這些制度,從實際出發他是白給人家「打工」的。都知到唐朝,是一個繁榮富強鼎盛時期,如若沒有隋煬帝多方面的制度改革,唐朝的繁榮局面會直接性地受到影響。
  • 科舉制度:寒門學子想要考上科舉做官,都是很困難的
    從隋朝開始,科舉制度就出現了,這個制度被使用到清朝末期才沒有再使用。科舉制度從建立到廢除經歷了一千多年,影響極其深遠,儘管這個制度是為了向中央選拔有才學的人,但是它存在著很多漏洞。有一部分擁有真才實學的人因為很多客觀原因從而導致考不上。
  • 清末科舉制度廢除原因再探
    然而在這些解釋與分析中,雖然通過廣泛引據當時報刊言論及所謂「有識之士」對科舉制度的批判,以此證明科舉制度在清末已是積弊難返。但實際上對於科舉的批判,早在明末清初即已存在,並伴隨著科舉制度的改革與完善,貫穿了有清一代。不過,清末時期對科舉的批判已出現明顯區別,其中最為關鍵的莫過於將新式學堂引入國家求才的討論中,並與科舉制度形成「分庭抗禮」的對峙局面。
  • 【專題梳理】古今中外官員的選拔與管理
    一、秦漢至魏晉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 察舉制與九品中正制、上計考核制與刺史巡視監察制度的建立與完善,是這一時期官員選拔與管理的主要內容。
  • 九品中正制既然差評無數,為什麼還延續了近400年?
    這種賞罰分明的制度使士兵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再戰果然取勝。曹操說:「能用度外之人,所任各盡其力,必能濟大事者也。」所以九品中正制才開始只是曹操唯才是舉的政策之一。直到公元220年,曹魏政權建立,曹丕稱帝,完善後的九品中正制在全國正式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