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一直深受中華文化影響,那麼科舉制傳到日本後有何變化?

2020-12-24 桃煙讀史

中華文化是東亞文化中最璀璨的存在,他的博大精深深深的影響了華夏周邊的文明,科舉制度是中華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人才在時代的局限性下的儘可能的公平的選撥,科舉內容的選擇,科舉人才在政治上的運用,華夏的科舉制度被周邊大量的國家運用。

其中的越南,廢除科舉制度居然比科舉的故鄉中國還要晚,可見華夏文化在古代社會深遠的影響力。日本作為華夏文明周邊最強大的文明之一,在大化改新照搬唐朝的制度後,就用大寶律令和養老律令,兩道政府條令,確立了科舉制度的翻版,貢舉制度在日本的形成。

然而,科舉這項制度在日本一直不溫不火,日本政府制定的詳盡的高度類似唐朝科舉條例的制度,沒有為日本選拔出什麼了不起的人才,日本人對於貢舉的熱情不高,這項制度,在實行了兩百年以後,就漸漸的廢止了。

江戶時代的學問吟止可以看成科舉制度另一種形式的存在,總的來說,科舉制在日本的特點是貴族化,榮譽化和內容華夏化。比起朝鮮,越南等國家,科舉制在日本確實沒有成為主流的人才選拔制度。

一.貴族化為日本科舉制度最大特點

1.日本與中國迥然不同的政治環境

隋唐科舉的興起和後世科舉的繁榮,都是建立在魏晉以來門閥政治衰落的基礎上的,貴族們不再壟斷政治人才的選拔,科舉成為了寒門介入政治生活最重要的途徑。

然而日本卻沒有這樣的現象,大化改新以後,雖然日本統治者將自己的名諱從大王改成了天皇,並且制定了大量的削弱貴族的政策,然而,沒有經過大的戰爭洗禮的,沒有徹底洗牌的日本政壇,貴族仍然佔據著重要的地位,並且隨著時光的流逝,貴族的地位沒有絲毫的動搖。

日本的階級固化非常的嚴重,在經過了明治維新這樣的西化改革後,社會上還有大量的階級壓制存在,現在日本的門閥政治,本質上就是階級固化在政治上的傳承,這樣的土壤,沒有公平面對寒門的人才的選拔制度的立足之地,日本的貢舉,是對唐朝拙劣的模仿

2.貢舉的對學生資格的認定與考試的運行

日本的科舉制度,要求應試的學生必須是大學和國學的學生,而大學和國學都是中央和地方貴族的子弟才能去的教育單位。

從生源上的貴族化看,窮人的孩子根本沒有參加貢舉的資格,日本的制度只是貴族的自娛自樂。日本科舉的內容,照搬唐朝的秀才,進士,明經,明法,這些漢字記載的文獻,沒有點基本的文字基礎,小貴族的子弟連理解都很困難,又怎麼可能考好,他是異域的學識,從認同性來講,和日本社會有割裂感。

只有有大格局和大見識的孩子,才能在策論中獲得褒獎,這些品質和貴族的家教門風存在緊密的聯繫,科舉完全成了鑑定貴族底蘊的工具。

3.考不考好意義不大

日本的貴族從姓氏開始,都是有嚴格的等級制度的,上位貴族的子侄,出身就能獲得中位的官職,他是階級固化的表象,經過了嚴格的學習出類拔萃的人才,經過了幾十年的官場磋磨,可能還達不到大貴族子弟入門的水平,這樣的科舉,又有什麼意義呢?

同時,日本的地方基層官員,相當於中國吏員的位置,是被家族繼承制把控著的,我們現在有些人吹噓的工匠精神,日本人在古代是全方位的運行的,做了幾百年的飯糰,做了幾百年的陶藝,可以看成追求技術的極致,然而其實根本不是,就是階級甚至職位都固化了。

家族做個幾百年的縣令,則是科舉制最大的夢魘,你選拔的人才根本沒有打入政治生活的切入點,日本的學問神菅原對於文史管理系統的家族壟斷,表明了文人的極致,也不推崇自由競爭,我做的好,我的子孫做的更好,這就是日本人的邏輯。

從出生開始人生就被基本安排妥帖的日本古代民眾,底層的參加不了科舉,參加科舉的打入不了高層的圈子,筆者強烈懷疑貢舉制度的重要場所,大學寮在1177年是被一個鬱悶的考生放火燒毀的。

二.日本科舉的榮譽化

1.對於漢學精通的認可

漢字在古代日本,是做為貴族的文字使用的,而日本的貢舉制度,在現實選拔人才上的無力,讓他蛻變成了炫耀漢學的一種制度,他成為了榮譽的象徵

日本的階級固化,官僚家族化後面,還有一點點的縫隙給鑽營的人,科舉就是這些人前進的道路,從日本的文學名著源氏物語可以看出,古代日本在文字表達方面也是乏善可陳的。

日本社會一些最精華的東西,都有華夏的烙印,雖然日本是中國周邊文明一直對漢文化抱有警惕的存在,貢舉內容的全盤漢化還是表明日本人明白自己的斤兩的。

2.學問吟止為朱學在日本的傳承

江戶時代儒家在日本的二次興起,是以南宋朱熹的朱學為主要傳播內容的,日本人的老習慣,考核的人選限定在了旗本等日本中層貴族中,他是貢舉制度在江戶時期的死灰復燃嗎?其實他還完全不如貢舉制度。

貢舉再怎麼貴族化,他還是產生了一些低品的官位的,學問吟止則完全是知識競賽性質的考試了,高分者能證明自己漢學淵博,卻得不到絲毫政治上的好處,當然,旗本們可能能得到大名的垂青。

總的看來,日本人意識到了科舉的好處,然而,他是沒有空白的政治資源來給科舉制度分享的,榮譽化是日本科舉重要的特點,惠而不費是幕府將軍們辦學的宗旨。

三.內容同華夏雷同,日本和華夏周邊科舉的宿命

1.科舉僅為制度

科舉制度的運行,最重要的難道不是內容嗎?朝鮮半島的朝鮮孔子,越南的越南版小燕子,越南版流星花園流行的暢通無阻,都是古代中國文化侵入的後果,這些國家可憐的一些原生態的文化知識,在博大的華夏文化面前,毫無抵抗的能力。

四書,五經,周禮等考試內容,是中華文化的精髓,越南朝鮮考了幾千年,這裡面的學問還是好像取之不盡的,從人才選拔上華夏的文化觀,價值觀就教導了這些國家最基本的教育,他們能不漢化嗎?

日本在周邊文明中漢化程度最低,可能就是科舉制度被貴族化鉗制的後果,不客氣的講,雖然現在日本被包裝成了靠動漫輸出價值觀的文化輸出者,古代日本文化那點東西是充實不了他們的貢試的。

沒有華夏文化,日本人根本沒有東西可以考,這是不爭的事實,日本明治維新對於中國洋務運動的成功,從文化上來講,就是他的舊的阻力太少,沒什麼東西,空瓶子才更容易灌上新墨水。我們呢,文化的包袱太重了,滿清雖然實行文化禁錮的政策,但是那麼絢爛的華夏文化,那麼大的盤子,遺留的東西還是太多。

2.從科舉制度在日本的失敗看科舉

日本從實行科舉到廢除,經過了兩百年,說明了這是一個在日本水土不服的制度,他沒有改變日本的階級形態,從隋唐以後華夏文明的特點來講,尚武的民風被大大的遏制了,科舉事實上造成了以文御武的形態。

日本的武士階級一直到江戶時代,門戶開放時代的堅挺,很可能就是沒有流行科舉制的原因,武士這個階級作為保護日本的支柱力量,從精神上沒有受到削弱,是不是近代日本一段時間武功昌盛的原因呢?

日本對唐代和西方制度的引進,都是取其表象,不取其本質,他的政治制度還是門閥為底蘊的假民主,他對華夏的精髓科舉制度也是消化不了,這表明大和文明是竭力維護自身特點的文明。

結語:

日本人在唐代如饑似渴的吸納中華文化的精髓,對於隋唐發展起來的,影響了中國上千年的科舉制度,也是照單全收。

然而科舉制是和日本的政治土壤高度不協調的,他沒有對日本政治結構產生影響,日本的階級固化現象如此的嚴重,科舉提倡的人才選拔的平等化和貴族政治的特權化是無法調和的,他經過兩百年的掙扎後失敗了。

貴族化是日本科舉制度最大的特點,由於沒有政治資源可以瓜分,科舉榮譽化成了日本貢舉和學問吟止制度的另一個特點,這表明日本人還是鼓勵漢學的研究的,同時日本科舉內容華夏文化壓倒性的優勢,表明古代日本根本沒有能和中華抗衡的精神食量,從廣度和深度來講,中國碾壓的優勢是明顯的。

參考資料:

《龐氏家訓》

《通典》

《資治通鑑》

相關焦點

  • 越南李朝——中華文化輸出的爆炸時代
    宋朝的科舉制度在文學方面,漢文化對於越南文化的影響同樣非常的深遠,在晚唐和北宋時期,禪宗和禪師盛行,在越南佛教和禪宗同樣也非常的受歡迎,許多有文化的僧人通常會寫一些七言絕句和五言律詩宋朝的織造技術被傳到李朝後,被李朝賜給大臣,當做官服來使用。作為藩國,李朝也會存有自己的"小心思"作為宋朝的藩國,除了能從宋朝學到先進的技術之外,還需要給宋朝派遣使者納貢,自從建立藩屬關係之後,李朝經常會進貢珍珠,象牙、馴象等十分華麗昂貴的裝飾性物品,但是對於宋朝來說,這種物品實在是用處不大。
  • 日本文化與美國音樂的互相影響一直是存在的
    「Tohji等人的出現,讓我覺得有必要開始好好分享日本的東西了。」自二戰以來,美國文化對日本產生的巨大影響一直是存在的,這種影響可以說表現在日本國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當然,包括音樂。就在《Rapper's Delight》發行的一年後,一位日本年輕人嗅到了這股將在未來爆發的浪潮,並將這個尚處於萌芽階段的文化帶回了家鄉日本。
  • 「滿漢一體」:制度與文化相伴相生,談清代科舉制中的文化包容
    《清實錄》曾記載自入關後,順治帝便有意識地提高漢族官員的政治地位,而後歷任皇帝,「意促滿漢一體」。而重視漢族的一個重要體現就是清代科舉制的特色之處,其中內涵蘊意不可謂清朝統治者之心思巧妙。  一、淺析清代科舉制度的主要內容及流程  《中華通史》中詳細記載科舉制度起源於隋朝,形成於唐朝,但是到了清朝又與前代有了明顯的區別。
  • 日本和韓國都學習中華文化,為何日本傳承得這麼好,韓國卻變文盲
    主要的民族是朝鮮族,大約有5145萬人口,首都是首爾。韓國是一個比較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以前曾是亞洲四小龍之一。但是,這麼發達的一個國家,為什麼會被日本人嘲笑沒文化呢?其實,這也是他們咎由自取的,現在就讓我們從韓國的歷史來了解一下原因吧。因為幾千年來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在二十世紀初期的韓國,處處都能看到漢字。無論是商鋪的名字、報紙書籍、街道路牌上的名稱等通通都含有漢字。
  • 科舉制被廢除後,為何有很多人後悔了,科舉制的這個好處太過明顯
    通過考試來選拔人才,這改變了之前靠出身來選拔人才的九品中正制。隋朝雖然歷二世而亡,但唐朝建立後還繼續使用科舉制來選拔人才。之後歷代王朝都使用這個制度來選拔人才。一直到1905年,清朝才正式下旨廢除科舉制。這在我國實行了1300多年的制度正式結束,成為了歷史。不過科舉制剛廢除就有很多人後悔了。
  • 日本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習俗有哪些淵源?日本人是從哪裡來的
    縱觀日本人的基因組成,就會發現,日本人實際上是蒙古人、中國東北的通古斯人、長江下遊的吳越人、雲南少數民族人、朝鮮人、韓國人,在演變的過程中,遷徒流動,穿過白令海峽,沿著如今的俄羅斯南下,到達日本島,與當地土著人通婚後,形成的雜交人種,並不是單一的一個人種的後裔。02日本文化有哪些來自中國傳統文化習俗?
  • 「留學受業,賅涉眾藝」,遣唐使如何學習並影響日本科技文化?
    日本在很久以前就受到過中華文化的影響,在唐朝時,更是渴望有機會輸入唐朝文化與科技,為此日本曾多次派遣遣唐使前往中國,對日本社會各個方面的發展都產生了深刻影響。正因為唐朝的鼎盛與強大,它的科技文化都在世界處於領先地位,日本的遣唐使身負政治任務來唐其主要目的便是為了搬運唐朝的科技與文化在唐朝貞觀之治時,日本便派遣遣唐使來到中國。
  • 哪些日本文化影響了《破壞之王》?
    大家都知道,周星馳電影中經常有對經典電影或類型片的惡搞,比如惡搞007的《國產凌凌漆》(可見第二條推送《國產凌凌漆》中的迷影文化)、惡搞《本能》
  • 日本的飲食文化!
    日本列島在彌生時代(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3世紀)開始出現以水稻為主的農業,進入農耕時代。這個時期的日本人由於學會了種稻、飼養牲畜,所以開始將主副食分開,此外也學會了釀酒和在食物中添加佐料,奠定日本菜的基礎。奈良時代,日本社會的上層貴族開始與中國有文化交流,中國的夥食文化和宴席制度被引進日本。
  • 日本風俗文化介紹(三十二)日本拉麵
    日本拉麵源自中國。日本最早關於中國麵條的記載是明朝遺臣朱舜水流亡到日本後,用麵條來款待日本江戶時代的大名--水戶藩藩主德川光國。「ラーメン」(日語羅馬字:ramen)的名稱的來源有多種說法。被最多人認同的說法是來自漢語的「拉麵」,所以漢字寫做「拉麵」。另外的說法包括:老面、滷麵、柳面(一個姓柳的中國人拉麵師傅)。
  • 課程 | 透視日本的歷史與文化
    那麼,日本電影「小清新」背後有什麼樣的東亞共同體情感?是枝裕和的電影為什麼被稱作「偽家庭情節劇」?其他日本電影導演還創作了哪些經典日劇呢?這些疑問,都會在課程中得到解答。而且,他們的作品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既因為音樂本身的吸引力,更有日本影視動漫產業的支持。那麼當代日本音樂與中國音樂有何異同?「邦樂」與「洋樂」如何在日本並存?日本音樂與「二次元」如何相互作用?在課程中,從音樂看日本,也是一道獨特的文化景觀。
  • 日本料理101|西方文化對日本料理的影響
    我們都知道日本料理受到了很多中國文化的影響,但其實,文化深遠、源遠流長的日料其實
  • 以我國古代文化為例,淺析對日本政治經濟帶來的影響和改變
    一、我國古代文化對日本的政治文化有哪些影響  我國古代文化對日本文化的影響是多個方面的。綜上所述,中國的文化對日本文化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長期影響,從日常生活到政治文化。尤其對政治文化影響深刻。  但是這個時期日本依然是奴隸制社會,持續受到唐朝制度改革影響自上而下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得日本社會進入了律令制的形成期,即是大化革新。  雖然中日學者間對大化革新的性質莫衷一是,但無疑大化革新深受隋唐制度改革影響,一系列改革措施也深刻的影響了日本社會,對日本政治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
  • 日本為何痴迷於妖怪文化?
    於是乎,日本就有了百鬼夜行這個人見人怕的典故但是百鬼夜行也出現在了那個年代的很多繪畫藝術作品中妖怪也成為日本文化元素之一所以,我們今天來說說日本的妖怪文化>日本民間有著大量關於妖怪的傳說甚至有妖怪學這個門類日本人還把妖怪分門別類著成《日本妖怪物語》、《日本妖怪大全》等圖書而隨著妖怪文化的盛行植根於日本強大的ACG文化中
  • 日本繼承了唐朝文化,韓國繼承了明朝文化,如何反駁這兩種觀點?
    但是唐朝文化的兼收並蓄,擁抱世界的胸懷日本好像沒有。中國文化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包容,歷史上的很多民族紛紛融合到中華民族裡,唐朝天子善待諍臣,敢下罪己詔,日本天皇千方百計逃避戰爭罪責,日本民族拒絕反省戰爭罪行,心胸狹窄如此,何談繼承了中華文化?
  • 九品中正制對各個朝代的影響,為何最終被科舉制所取代?
    九品中正制是由三國時期魏國吏部尚書陳群提出由魏文帝曹丕採納實施的一種選官制度,它結合兩漢以來的察舉制度奠定了以世家門閥子弟為主要群體的選官制度。它對於各個朝代的影響是深遠的,在隋朝開始被皇帝察覺到其中弊端,隋煬帝實施科舉試圖改良取代,直至唐朝才被科舉制度所取代。
  • 《中國妖怪故事》為什麼妖怪文化起源於中國盛行於日本?
    一、為什麼妖怪文化在國內是封建迷信,在日本卻百鬼夜行?近代,隨著西方文化的衝擊和受思想解放運動的影響,妖怪文化受到極大的破壞,還被貼上了「封建迷信」「腐朽落後」等標籤。日本著名妖怪學者水木茂稱,「如果要考證日本妖怪的起源,至少有70%的原型來自中國,20%來自印度,剩下的10%才是日本本土的妖怪」。比如我國上古傳說中的姑獲鳥,這種九頭鳥身的妖怪,是怨婦的化身,往往在夜間抱走人類的孩子,而日本神話中,姑獲鳥卻有撫育孤兒的現象,可見,同類妖怪在不同的地緣文化中,有著不同的存在意義。
  • 世界多元文化花園裡的一朵奇葩,日本AV文化
    世界多元化的文化中,日本以AV文化一枝獨秀。在中國的主流媒體中談「色」色變。中國傳統文化中也指出:萬惡淫為首。日本很多文化都是從中國復刻過去的,那麼中國傳統儒家精英思想為何沒有影響日本?其實中國傳統上思想也沒有那麼保守,告子說過:食色性也。
  • 日本妖怪文化 第一回
    但是事實上,由於日本受中華文化的深遠影響,其境內形形色色的妖怪中,究其源頭有百分之七十來自中國。然而日本人為何會對「妖怪」如此痴迷呢?妖怪到底長什麼樣?中國的鬼與日本的妖怪有什麼區別?今天就為大家介紹日本的妖怪文化。首先來解決一個認知問題,日本妖怪到底是個怎樣的存在?
  • 從《蜜桃女孩》看日本辣妹文化的面貌變化
    導語:20年的時間裡,日本的辣妹文化發生了不小的變化。下面就和筆者一起來看看日本這一流行文化的發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