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是東亞文化中最璀璨的存在,他的博大精深深深的影響了華夏周邊的文明,科舉制度是中華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人才在時代的局限性下的儘可能的公平的選撥,科舉內容的選擇,科舉人才在政治上的運用,華夏的科舉制度被周邊大量的國家運用。
其中的越南,廢除科舉制度居然比科舉的故鄉中國還要晚,可見華夏文化在古代社會深遠的影響力。日本作為華夏文明周邊最強大的文明之一,在大化改新照搬唐朝的制度後,就用大寶律令和養老律令,兩道政府條令,確立了科舉制度的翻版,貢舉制度在日本的形成。
然而,科舉這項制度在日本一直不溫不火,日本政府制定的詳盡的高度類似唐朝科舉條例的制度,沒有為日本選拔出什麼了不起的人才,日本人對於貢舉的熱情不高,這項制度,在實行了兩百年以後,就漸漸的廢止了。
江戶時代的學問吟止可以看成科舉制度另一種形式的存在,總的來說,科舉制在日本的特點是貴族化,榮譽化和內容華夏化。比起朝鮮,越南等國家,科舉制在日本確實沒有成為主流的人才選拔制度。
一.貴族化為日本科舉制度最大特點
1.日本與中國迥然不同的政治環境
隋唐科舉的興起和後世科舉的繁榮,都是建立在魏晉以來門閥政治衰落的基礎上的,貴族們不再壟斷政治人才的選拔,科舉成為了寒門介入政治生活最重要的途徑。
然而日本卻沒有這樣的現象,大化改新以後,雖然日本統治者將自己的名諱從大王改成了天皇,並且制定了大量的削弱貴族的政策,然而,沒有經過大的戰爭洗禮的,沒有徹底洗牌的日本政壇,貴族仍然佔據著重要的地位,並且隨著時光的流逝,貴族的地位沒有絲毫的動搖。
日本的階級固化非常的嚴重,在經過了明治維新這樣的西化改革後,社會上還有大量的階級壓制存在,現在日本的門閥政治,本質上就是階級固化在政治上的傳承,這樣的土壤,沒有公平面對寒門的人才的選拔制度的立足之地,日本的貢舉,是對唐朝拙劣的模仿。
2.貢舉的對學生資格的認定與考試的運行
日本的科舉制度,要求應試的學生必須是大學和國學的學生,而大學和國學都是中央和地方貴族的子弟才能去的教育單位。
從生源上的貴族化看,窮人的孩子根本沒有參加貢舉的資格,日本的制度只是貴族的自娛自樂。日本科舉的內容,照搬唐朝的秀才,進士,明經,明法,這些漢字記載的文獻,沒有點基本的文字基礎,小貴族的子弟連理解都很困難,又怎麼可能考好,他是異域的學識,從認同性來講,和日本社會有割裂感。
只有有大格局和大見識的孩子,才能在策論中獲得褒獎,這些品質和貴族的家教門風存在緊密的聯繫,科舉完全成了鑑定貴族底蘊的工具。
3.考不考好意義不大
日本的貴族從姓氏開始,都是有嚴格的等級制度的,上位貴族的子侄,出身就能獲得中位的官職,他是階級固化的表象,經過了嚴格的學習出類拔萃的人才,經過了幾十年的官場磋磨,可能還達不到大貴族子弟入門的水平,這樣的科舉,又有什麼意義呢?
同時,日本的地方基層官員,相當於中國吏員的位置,是被家族繼承制把控著的,我們現在有些人吹噓的工匠精神,日本人在古代是全方位的運行的,做了幾百年的飯糰,做了幾百年的陶藝,可以看成追求技術的極致,然而其實根本不是,就是階級甚至職位都固化了。
家族做個幾百年的縣令,則是科舉制最大的夢魘,你選拔的人才根本沒有打入政治生活的切入點,日本的學問神菅原對於文史管理系統的家族壟斷,表明了文人的極致,也不推崇自由競爭,我做的好,我的子孫做的更好,這就是日本人的邏輯。
從出生開始人生就被基本安排妥帖的日本古代民眾,底層的參加不了科舉,參加科舉的打入不了高層的圈子,筆者強烈懷疑貢舉制度的重要場所,大學寮在1177年是被一個鬱悶的考生放火燒毀的。
二.日本科舉的榮譽化
1.對於漢學精通的認可
漢字在古代日本,是做為貴族的文字使用的,而日本的貢舉制度,在現實選拔人才上的無力,讓他蛻變成了炫耀漢學的一種制度,他成為了榮譽的象徵。
日本的階級固化,官僚家族化後面,還有一點點的縫隙給鑽營的人,科舉就是這些人前進的道路,從日本的文學名著源氏物語可以看出,古代日本在文字表達方面也是乏善可陳的。
日本社會一些最精華的東西,都有華夏的烙印,雖然日本是中國周邊文明一直對漢文化抱有警惕的存在,貢舉內容的全盤漢化還是表明日本人明白自己的斤兩的。
2.學問吟止為朱學在日本的傳承
江戶時代儒家在日本的二次興起,是以南宋朱熹的朱學為主要傳播內容的,日本人的老習慣,考核的人選限定在了旗本等日本中層貴族中,他是貢舉制度在江戶時期的死灰復燃嗎?其實他還完全不如貢舉制度。
貢舉再怎麼貴族化,他還是產生了一些低品的官位的,學問吟止則完全是知識競賽性質的考試了,高分者能證明自己漢學淵博,卻得不到絲毫政治上的好處,當然,旗本們可能能得到大名的垂青。
總的看來,日本人意識到了科舉的好處,然而,他是沒有空白的政治資源來給科舉制度分享的,榮譽化是日本科舉重要的特點,惠而不費是幕府將軍們辦學的宗旨。
三.內容同華夏雷同,日本和華夏周邊科舉的宿命
1.科舉僅為制度?
科舉制度的運行,最重要的難道不是內容嗎?朝鮮半島的朝鮮孔子,越南的越南版小燕子,越南版流星花園流行的暢通無阻,都是古代中國文化侵入的後果,這些國家可憐的一些原生態的文化知識,在博大的華夏文化面前,毫無抵抗的能力。
四書,五經,周禮等考試內容,是中華文化的精髓,越南朝鮮考了幾千年,這裡面的學問還是好像取之不盡的,從人才選拔上華夏的文化觀,價值觀就教導了這些國家最基本的教育,他們能不漢化嗎?
日本在周邊文明中漢化程度最低,可能就是科舉制度被貴族化鉗制的後果,不客氣的講,雖然現在日本被包裝成了靠動漫輸出價值觀的文化輸出者,古代日本文化那點東西是充實不了他們的貢試的。
沒有華夏文化,日本人根本沒有東西可以考,這是不爭的事實,日本明治維新對於中國洋務運動的成功,從文化上來講,就是他的舊的阻力太少,沒什麼東西,空瓶子才更容易灌上新墨水。我們呢,文化的包袱太重了,滿清雖然實行文化禁錮的政策,但是那麼絢爛的華夏文化,那麼大的盤子,遺留的東西還是太多。
2.從科舉制度在日本的失敗看科舉
日本從實行科舉到廢除,經過了兩百年,說明了這是一個在日本水土不服的制度,他沒有改變日本的階級形態,從隋唐以後華夏文明的特點來講,尚武的民風被大大的遏制了,科舉事實上造成了以文御武的形態。
日本的武士階級一直到江戶時代,門戶開放時代的堅挺,很可能就是沒有流行科舉制的原因,武士這個階級作為保護日本的支柱力量,從精神上沒有受到削弱,是不是近代日本一段時間武功昌盛的原因呢?
日本對唐代和西方制度的引進,都是取其表象,不取其本質,他的政治制度還是門閥為底蘊的假民主,他對華夏的精髓科舉制度也是消化不了,這表明大和文明是竭力維護自身特點的文明。
結語:
日本人在唐代如饑似渴的吸納中華文化的精髓,對於隋唐發展起來的,影響了中國上千年的科舉制度,也是照單全收。
然而科舉制是和日本的政治土壤高度不協調的,他沒有對日本政治結構產生影響,日本的階級固化現象如此的嚴重,科舉提倡的人才選拔的平等化和貴族政治的特權化是無法調和的,他經過兩百年的掙扎後失敗了。
貴族化是日本科舉制度最大的特點,由於沒有政治資源可以瓜分,科舉榮譽化成了日本貢舉和學問吟止制度的另一個特點,這表明日本人還是鼓勵漢學的研究的,同時日本科舉內容華夏文化壓倒性的優勢,表明古代日本根本沒有能和中華抗衡的精神食量,從廣度和深度來講,中國碾壓的優勢是明顯的。
參考資料:
《龐氏家訓》
《通典》
《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