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宋朝成立之初,王朝內外的勢力都十分的不穩定,在西南部的交趾地區地區,同樣也並不太平,當時的曲氏在968年建國,在越南史上被稱做丁朝,本來是屬於大唐王朝的,在宋朝拿下南漢之後,丁朝和宋朝就成為了鄰居,此時的丁朝看到了南漢的前車之鑑,於是主動向宋朝納貢稱臣,開啟了兩國關系所謂的自主時代。
但是丁朝成立的根基並不穩固,內亂十分嚴重,搖搖欲墜,之後,黎桓便篡了位,宋太宗極其不滿,於是兩國刀劍相向,爆發了長達十幾年的軍事衝突。
隨著時間的發展,越南的李朝建立了,兩個國家的關係也開始了慢慢的回溫,越南歷史上的李朝是與中國保持宗藩關係最久的一個朝代。
停刀戈,共和平,當宗藩關係確定下來了之後,兩國的關係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兩國交往日益密切。
確定藩屬關係,調整國家政權
宋朝的文化底蘊影響了李朝雖然在中國歷史上,宋朝一直是積弱的代表,不僅僅因為宋朝重文輕武,但是正是因為重文,宋朝在制度和文化方面十分的發達,在宋朝這一時期,不管是國家政治制度以及文化的輸入,都對越南產生了極為大的影響。
越南在宋朝的影響下,李朝封建社會也開啟了一個新的階段,不僅民族封建制度得到了極大的穩固,而且開啟了越南自主時代。
從上到下改革李朝的官員體系在李朝獨立、政權穩定之後,李太祖李公蘊針對本國情況,開始由上到下的改革國家政治體系。
他當時的做法是向宗主國宋朝看齊,宋朝的宋太祖在獲得了國家政權的穩定,並不需要打仗了之後,就開始將一些武將的權力越弱,畢竟是武定國、文安邦,於是,開始倚重文官。
在宗主國宋朝的影響下,李太祖同樣也實行了這一策略,穩定政權之後,開始提高文官的地位,改十道為二十四路,每路的官員全部都是文官擔任。
不僅李太祖這樣做,之後李朝的皇帝同樣走上了重用文官的道路,在李仁宗時期設定了文官班和武官班,文武皆為九品,文官以尚書為首,武官以都統為首。
經過幾代皇帝的變革,一個最適合李朝的官員制度就此誕生。
同時,只調整文武官員的權力僅僅是不夠的,還要將帝國的命脈——軍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李朝的軍隊中有騎兵、投石兵和番兵,並且軍隊的所屬權都是由皇帝的心腹親信直接控制,就這樣將兵權牢牢地掌握在皇帝的手中。
和宋朝一樣重視文官,國內儒學盛行
儒臣的地位越來越高宋朝是一個重視文官的朝代,儒學也十分的發達,在宋朝的影響下,此時李朝的統治者就開始發現,傳統的佛學並不能夠很好地幫自己維持統治,而儒學的三綱五常理論和忠孝概念則對維護政權穩定政權有著切實、有效的作用,李太宗即位後,同樣會用儒家觀念鞏固自己的權力。
《越史略》:夏四月,王幸武寧州松山寺,見其頹殿中有柱石欹壓,上慨然有重修之意,石柱忽然復正,因命儒臣作賦以紀其異。
在1043年的時候,李太宗在松山寺"見證"了一個異象,倒下的石柱自己恢復原位,在中國古代歷史上這種奇怪的現象並不在少數,正如陳勝、吳廣那樣以異像起兵,古代的皇帝們同樣也會利用所謂的"異像"製造祥瑞來維持統治。
李太宗見證"異像",並讓隨行的儒臣記錄,由此可見,李朝的儒臣開始登上歷史的舞臺。
開闢科舉制度,大力推行儒學並且在1075年的時候,李仁宗開闢了科舉制度,選拔了人才入朝做官,但是跟宋朝的有所不同,李朝主要考的是書法、刑律、和計算等等。
當學習儒學和政治仕途聯繫在一起的時候,極大地增加人們學習儒學的動力,再加上不定期的科舉考試,也為當時的李朝選拔了大量出色的官員。
次年,李仁宗在京都設立國子監,作為太子和文官學習入學的場所,此後,翰林園、孔子廟相繼建立。並且,在1196年的時候,李高宗還曾下詔尋求賢良之人,足可見在李朝儒學受重視的程度之深。
儒學的盛行為李朝提供了大量的人才,當時的科舉制度在李朝僅僅是在發展的初級階段,連科舉都是不定期舉行的,稱不上是社會的主導地位,但是它的影響卻極為深遠。
在當時,佔據主導地位的僧侶階層也會通過儒學來參與政治活動,離李高宗時的阮常就是這樣一個學習儒家學說的僧侶,由此可見,當時儒學對於李朝的影響力度可見一斑。
宋朝的文化輸出也在其它領域影響李朝
本國文字的創造和興文風格隨著宋朝文化的不斷輸入,對越南李朝的其他領域也影響頗深。因為在李朝官方的公告或者是科舉考試中,使用的文字都是漢字,就連非常重要的史書、醫書,同樣也會用漢字記錄,即便是現在的京語也保留著大量的漢語詞彙。
在13世紀的時候,李朝就借鑑了漢字,從而創新出一種新型的字體叫做"字喃"。但是,隨著科舉制度範圍的增大,漢字成了成為了每個讀書人必備的技能,漢字在李朝的使用人群並不小,再加上字喃本身又相對複雜,這種字體就沒有流傳下來。
在文學方面,漢文化對於越南文化的影響同樣非常的深遠,在晚唐和北宋時期,禪宗和禪師盛行,在越南佛教和禪宗同樣也非常的受歡迎,許多有文化的僧人通常會寫一些七言絕句和五言律詩,並且深受唐詩的感染,文風工整絢麗,散文則樸實無華。
對其他領域的技術傳播隨著經濟貿易的發展,兩國的交流不斷加深,宋代時期的印刷術同樣也被帶進了越南,除了印刷經書之外,散文集、兒童讀物、小說、傳記等,同樣也是他們經常印刷的書籍,印刷術的出現給李朝的文化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醫藥方面,雖然越南的醫學歷史悠久,和朝鮮、日本一樣,他們的醫學依舊是源自於中國醫學。早在隋唐時期,《內經》和《脈經》等重要的中醫著作已經流傳到了越南,李朝還經常來到宋朝採購藥材。
後來,在宋朝分裂、社會動蕩的時候,宋朝的大批流亡的人民來到了越南謀生,他們帶去的不僅僅是人力資源,還帶去了先進的藥物和醫療技術,越南的醫藥發展再次登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除了文化方面,宋朝先進的土木工程、水利和製造技術等同樣是李朝學習的地方。在李朝遷都的時候就運用了這些技術,不僅參照了宋朝都城的格局,他們的水利灌溉技術同樣也參照了宋朝的經驗。宋朝的織造技術被傳到李朝後,被李朝賜給大臣,當做官服來使用。
作為藩國,李朝也會存有自己的"小心思"
作為宋朝的藩國,除了能從宋朝學到先進的技術之外,還需要給宋朝派遣使者納貢,自從建立藩屬關係之後,李朝經常會進貢珍珠,象牙、馴象等十分華麗昂貴的裝飾性物品,但是對於宋朝來說,這種物品實在是用處不大。
在李朝朝貢後,宋朝通常會回贈價值遠高於朝貢的物品給李朝,李朝嘗到甜頭後,每次納貢時都會特別的積極,有時候甚至會拿一些大部分人都不認識的長相奇特的物品(動物)來糊弄宋朝。
《東都事略》:宋嘉祐間,交趾貢麒麟二,狀如牛,身被肉甲,鼻端有角,食生芻果,必先以杖擊其角而後食。既至樞密使田況辨其非麟,答詔止稱異獸雲,時以為得體。
在公元1058年的時候,李朝朝貢,自稱帶來了"麒麟",這個東西呢,長得有點像牛,但是身上卻有厚厚的肉甲,鼻子上還長有一對角,並且平時以瓜果蔬菜為食,越南李朝稱之為"麒麟"。
但是這件事被樞密使田況拆穿:什麼麒麟,這不是山犀嗎?糊弄誰呢,真當我們沒見過?直言指出了李朝的弄虛作假的欺騙行為。李朝除了會弄虛作假之外,並且還喜歡進貢一些宋朝不僅用不到,收下了還很頭疼的東西,說的就是馴象。
對於李朝來說,象可是個好幫手,但是對於宋朝來說,這裡壓根兒就沒有用到它的地方,還十分的擾民,之後,宋高宗就制止了李朝納貢訓象的行為。
由於李朝每次進貢的物品,基本都是華而不實的,對宋朝大部分都用不上,並且還要費心力去維護的東西,同時還要回贈價值更高的東西,但是,出於從大的時局方面考慮,李朝和宋朝的藩屬關係還是持續了將近900年。
結語
總的來說,宋朝和李朝建立藩屬關係之後,兩國貿易交流極為頻繁,在貿易行為上,兩國交易互換貨物為主,而在文化交流方面形式就多種多樣,越南的漢詩雖然發展的較晚,但是經過長時間的沉澱,寫出的詩和中國文人沒有很明顯的區別,從"文化沙漠"變成"文獻之邦"。
因為和中國接壤,學習先進文化要比日本方便得多,並且日本能寫漢字的人或官員僅僅佔據很小一部分,在歷史上,被稱作「南天小中華」的越南的經濟文化水平遠超古代日本。
李朝的政治制度、文字、文化、醫學以及技術等方面,時刻受到宋朝的影響,給李朝的政權的穩定打下了基礎。
雖然宋朝在歷史上是重文輕武的朝代,但是它以發達的制度和科技水平影響了周圍藩國,在越南李朝進入自主時代之後,深受中國文明渲染是不可忽視的,即便在後期脫離了宋朝的管制,但是,學習中華文明、制度文化的腳步依舊沒有停止,一直到法國入侵越南之後,漢字、漢詩的生存空間所剩無幾,以至於現在的越南人大部分不懂詩。
中越自古聯繫頗深,一直保持著密切的交往,雖然李朝在名義上是自主獨立的,但是從制度到文化,從文字到技術方面,無不效仿宋朝,可見受中華文化輸出影響之深遠。
參考文獻: 《越史略》 《東都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