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受業,賅涉眾藝」,遣唐使如何學習並影響日本科技文化?

2021-01-17 華太師

唐朝是中國古代的中心繁盛時期,這一時間,中國的科技文化遠遠超過世界眾多國家。唐朝自身的強大和燦爛的文明引起了周邊許多國家的嚮往與畏懼,其中就包括一海相隔的日本。

當時的日本只能算是一個小島國,科技文化程度遠遠落後中國。日本在很久以前就受到過中華文化的影響,在唐朝時,更是渴望有機會輸入唐朝文化與科技,為此日本曾多次派遣遣唐使前往中國,對日本社會各個方面的發展都產生了深刻影響。

正因為唐朝的鼎盛與強大,它的科技文化都在世界處於領先地位,日本的遣唐使身負政治任務來唐其主要目的便是為了搬運唐朝的科技與文化

在唐朝貞觀之治時,日本便派遣遣唐使來到中國。這時的唐朝國力強盛,繁榮強大,唐朝在社會的各個方面都推行改革,無論是在軍事上的治理邊疆,還是土地政策和教育制度,唐朝都有一套十分完善的系統和法治。

國內政治繁榮強大,思想進步開放使得唐朝也熱衷於開展對外交流活動。唐朝在每個海域港口都會設立外來使臣的接待所,並且唐朝對外來使臣的待遇也是相當不錯的,這也是「禮儀之邦」應體現的風度。正因為如此,各國也都願意與唐朝保持友好往來,進行海上貿易活動,相互促進經濟發展。

圖丨抵達唐朝港口的日本遣唐使船(《東徵傳畫冊》第四卷)

而日本在很早以前就有與中國的文化交流往來。在隋朝時,日本曾派遣遣隋使,後來,遣隋使將中國的佛教文化和醫學文化傳入日本,日本的社會也因此發生了巨變。日本得到發展後,國內許多有識之士便意圖繼續吸收中國優秀文化,以促進本國強大。日本對中國文化的嚮往和熱情,促使唐朝時大量遣唐使被派遣到大陸。

唐代詩人王維的《送秘書晁監還日本國》中寫道:

「鄉樹扶桑外,主人孤島中。別離方異域,音信若為通。」

這些肩負政治使命的遣唐使本著促進鄰國和睦的目的與中國交往,實際上卻是為了輸入中國優秀的科技和文化。遣唐使的一個團隊一般由很多人組成,包括醫師,射手,翻譯等等,但從不例外的是一個使團的組成包括精通書墨的文人,也包括一些建築家,大多都是某一領域的大才,這種組合可以幫助整個團隊更好的吸收理解並挑選優秀科技文化。

圖丨唐朝時的中日文化交流

當這些遣唐使回到日本後,便會將這些新吸收的外來優秀科技文化在整個社會領域迅速傳播開來,促進國內各個領域的發展。除此之外,每隊遣唐使都會在回國前帶上大量的書籍與器物,比如一些天文用的測量儀,測量尺,或是關於各個方面的書籍,在回國後,書籍和器物都會被學問家研究或者複製。

唐代詩人李白同樣也寫過關於遣唐使的詩文《哭晁卿衡》:

「日本晃卿辭帝都,徵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

李白當時誤以為遣唐使阿倍仲麻呂(晁衡)沉船遇難,於是便悲痛寫下了這首詩,由此可見當時文化交流的頻繁。

吉備真備就是眾多遣唐使中的一員,他在唐朝時便鑽研典籍,一些不懂的地方便會四處請教,作為外來使臣,他「留學受業,研覽經史,賅涉眾藝」。他也多能接觸一些唐朝的文學大家,對其學習唐朝文化有巨大幫助。在回國後,他憑藉自己的才能和學習的文化在日本領導了多項改革,並取得了輝煌的成績。

圖丨吉備真備畫像

像這些遣唐使抱著興國的信念來唐求教,日夜苦讀書籍,不倦的吸收中國的科技文化,目的便是將這些中國的優秀文化制度帶回日本,並且為國所用。

經過各種途徑遣唐使將唐朝的各種科技文化傳入日本,正是因為中國的這些領先思想和科技的影響,日本各個產業領域甚至風俗文化都得到巨大改變

遣唐使多是一些有才能有作為的人,他們在唐朝時學習唐朝的文化制度,在回到日本後便將這些吸收的科技文化傳播開來,一些功臣便會被天皇賜予官職。除了遣唐使之外還有一些留學生會在唐朝學習文化,因為文化的多樣與豐富,有的留學生留學的時間甚至會達到二三十年之久。他們在學成歸國後也多被重用,並對政治文化進行改革,使日本社會的各個文化領域都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1.農業與飲食文化

日本本來是沒有柑橘這一水果的,最早是由播磨兄弟從唐朝帶到日本的,他們因此獲得了天皇的嘉獎。

日本僧人最澄本是一名唐朝的留學生,在發現唐朝茶葉之味美後,便將茶種帶回了日本,同時也將茶葉的栽培之法帶回了日本,由此之後,茶葉便在世界範圍內傳播開來。但由於氣候和地域原因,茶葉在日本仍然稀少,最開始以藥用為主,直到後來才廣泛用於茶飲中。

圖丨唐代《宮樂圖》中的茶道

2.手工業與建築業

遣唐使在回日本前,都會花大量的金錢來購買一些書籍和器物,其中就包括了許多精良的手工品,如銅鏡,刀劍等。這些手工入在傳入後,日本對其工藝進行反覆研究,並在唐朝手工技藝的基礎上,創造出自己獨特的漆工藝。

值得一提的是,在日本現存的許多唐朝時引進的手工藝產品中,家具類的手工藝品佔很大部分,且種類繁多製作精良,可見這些工藝品對日式家具的發展產生過重要影響。

圖丨日本唐破風的歷史原型——唐代抱廈

3.醫學與香料貿易

在日本遣唐使的團隊中,都會有醫師這一職業,一方面是為了確保遣唐使在出使的過程中有病可醫,順利到達中國,另一方面,很有可能是為了在唐朝學習中國的傳統醫術。醫學這個科目在外行人看來是很難懂的,想要學習中國的醫術就需要有專業人員的配合。

《日本文德天皇實錄》仁壽三年六月辛酉條記載:

「(管原)棍成右京人也。業練醫術,最能處療。承和元年,從聘唐使渡海。朝廷以娓成明達醫經,令其請問疑義。」

唐朝的法律是不允許私自與外國交易香藥的,可這些遣唐使仍會冒著風險私下與人交易並運往日本,許多藥學著作也會被運上遣唐使的船隊。

圖丨唐朝時期的對外貿易

4.天文著作

據統計,日本遣唐使曾一共帶回日本四百多部天文學的著作。當時的日本在天文學方面是相對薄弱的,而中國的許多天文發現和科學器件都是日本所不具有的。

遣唐使們在唐朝常常研讀天文著作,在回國後對國家的曆法進行了重要改革。測影鐵尺是測量天文的重要工具,被日本遣唐使帶回國後,對日本天文觀測器具的製造起到重要影響。

遣唐使所傳播的唐朝科技文化不僅對當時相對落後的日本產生了巨大影響,由於中國與日本的地域位置、環境發展方向相似,更是推動了日本後世科技文化的發展

中國從奴隸制時便開始推廣精耕細作的農業,並且由於中國地域面積廣,氣候適宜,中國擁有著世界前列的農業文明。而日本作為一個農業落後的國家,必然希望從中國那裡得到一些精耕細作的經驗。

中國和日本地理位置相近,且氣候差異也不大,但日本是島國,地域面積較小,不適合大規模農作,所以日本也希望可以從中國那裡學到一些耕作方式,以提高產量解決國內糧食問題。

由於遣唐使的多次交流,帶回了柑橘的種子和耕作方式。在農業制度方面,日本會在驛站旁邊種植果樹,這樣就可以方便路人充飢解渴。

圖丨近代日本農民形象

除此之外,日本還將唐朝的制水車的技術傳到了日本,日本便以中國的農具為模板模仿製造了許多農具。農具和農業制度的變化讓日本的農業生產效率更高,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日本精耕細作農業的發展。

唐朝的冶金和紡織技術極為精妙,灌鋼法也在唐朝得到普及。唐朝的手工業技術在這一時期相當發達,因此吸引了許多日本人到唐朝來學習手工業技術。遣唐使回到日本後,不僅僅將唐朝的器物帶回來日本,更重要的是帶回了這些器物的製作方法,他們在這一基礎上不斷創新,無論是紡織業還是冶金產業,日本人都在此後不斷創新出了自己的工藝技術,在這成功的其中離不開唐朝手工業技術的奠基。

隋唐時期的建築工藝已經相當完善,加上國內經濟的高度繁榮,唐朝時期建築業已經發展的十分迅速了。而其中最為人稱道的建築工藝便是整個長安城的設計,初來唐朝的遣唐使們更是無一不被這大國都城所震驚。日本人吸收其對稱的建築特點,對日本後世平城京和平安京的設計建築都有巨大影響。

圖丨唐長安城平面圖與日本平安京平面圖

中國的建築在傳統的影響下都注重一種意境的建築特點,因此在唐朝之後的日本建築都體現了一種意境,最普遍的意境形式便是在庭院中栽種花草樹木。除此之外,日本的建築同時注重靜雅對稱之美,這也是從長安城等唐朝建築中吸取的風格。

雖然此後的建築類型更是變化萬千,但都離不開古典的靜雅對稱,唐朝的建築文化特點在日本建築理念中已經根深蒂固,在建築藝術不斷的演變中,其風骨韻味卻都不曾改變。

結語

在唐朝這幾百年的統治中,日本遣唐使不斷地吸收學習中國的科技文化,用以強大日本,改善社會現狀,推動了整個國家的進步與發展。他們在出使唐朝的同時,由於制船技術和醫學技術的局限,有許多人犧牲在出使的途中,但即使這樣,仍有許多日本人懷著對中國文化的無限憧憬和熱情漂洋過海,只為一睹唐朝盛世的風彩,並且學習研究先進的科技文化。

日本遣唐使對日本發展所做出的貢獻是不可估計的。因為這些遣唐使,日本在建築、天文、醫學等領域都少走了許多彎路,並且豐富了日本產業與文化的種類。不僅是對當時的日本,對日本後世更是起到巨大的奠基與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舊唐書》

《新唐書》

《入唐求法巡禮行記》

相關焦點

  •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遠渡重洋的遣唐使,到底給日本帶回了什麼?
    根據日本學者木宮泰彥考證,日本歷次遣唐留學生實際到了大唐的總共也就118人。人雖然不多,但是學的還是相當不錯的。那既然是留學,那他們都學什麼呢?無非是三種,一種是學習儒學,一種是學習佛學,還有就是學習雜學。所謂雜學就是什麼天文地理醫卜星象之類的其他學問。
  • 日本通過派遣遣隋使和遣唐使,學習中國文化,端午風俗傳入日本
    中國端午節風俗傳入日本與當時的推古天皇對佛教的信奉和對中國文化的崇拜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日本有關五月五日節日儀式活動的記載,最早可追溯到公元611年的《日本書記》:「推古天皇十九年(公元611年)五月五日在菟田野(現奈良縣宇陀市榛原區足立)舉行『藥獵』,佛曉參加者集合在藤原池附近,天亮出發。」文獻中描述的「藥獵」是指在野外獵取鹿角,採集菖蒲和艾蒿等藥草。此記載也是日本相關歷史資料中最早關於「藥獵」活動的描述。
  • 一千多年前的國際大都市,遣唐使從這裡給日本帶回了什麼?
    唐代的強大文化當然也對處在周邊的日本產生了深遠影響。為了學習先進國的文化,日本派出遣唐使,帶回唐朝各方面的信息。從8世紀左右開始,中國方面與日本約定,以20年為周期派遣遣唐使。但日本實際上派遣遣唐使的周期還是比約定的短。
  • 19次、20次、15次、12次,日本到底向唐朝派遣了多少次遣唐使?
    尤其對當今世界第二科技強國——日本,學習了我大唐264年有懷疑。有人懷疑教科書中的說法。日本二戰敗給美國也才低頭學了75年(1945~2020年),他的遣唐使制度怎能持續264年?【"濤說精彩歷史"唐史系列】那個偉大朝代和國家,讓學習力超強的日本人,學了2個多世紀日本是個學習能力超強的國家。1945年日本投降美國,1985年廣場協議籤訂,僅花40年時間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強國、科技強國,美國老大耍賴打壓,才按下去老二。
  • 唐朝的佛教文化對日本佛教的形成與發展影響有多大
    唐代長安城不但是當時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而且也是佛教的中心。長安城內宏偉的佛教寺院、規模空前的譯經事業、諄諄善誘的高僧,吸引著遠道而來的日本學問僧、請益僧。(學問僧,來唐學習佛法的僧侶;請益僧,已在本國學有專長,帶著疑難問題來唐質疑問難的僧侶。)波濤洶湧的東海,並不能阻擋日本僧人追求佛理、質疑問難的決心。
  • 西日本地區留學人員舉辦學術文化沙龍探討中日文化交流
    神州學人網訊 12月12日,以「絲綢之路的開拓往來與中國牽牛織女傳說的日本當代敘事」為主題的西日本留學人員線上學術文化沙龍活動舉行。活動由駐大阪總領館教育處主辦,立命館大學中國留學生學友會協辦。駐大阪總領館教育處參贊吳勁松出席,教育領事、西日本地區中國留學人員、日本大學生等參加。
  • 學純藝為什麼要來日本留學?日本純藝專業全攻略
    選擇純藝專業的同學們會選擇來日本留學嗎?很多小夥伴都存在著這個疑問。今天名美泥巴王來給大家分析一下為什麼來日本學習純藝專業物超所值,如果你還在理所應當的認為學純藝專業就要去歐美留學的話就太OUT了。其實,日本除了在設計,動漫,工藝領域領跑業界一流水平外,純藝類專業坐擁眾多名校和超強的師資與教育環境,也是有很深文化底蘊的!通常在日本純藝專業指的是:日本畫,油畫,版畫,雕塑。【日本畫專業】日本畫專業顧名思義,和中國畫一樣是用國家名字命名的,是日本獨特藝術文化的旗幟。
  • 阿倍仲麻呂,遣唐使眼中大唐,是萬邦來朝還是大廈將傾?
    在余光中眼裡,李白就是盛唐的代名詞,關於李白我們學的太多了,然而盛唐卻遠不止李白一人,今天要以特殊的一人——阿倍仲麻呂為點,以他的生平經歷為線,勾畫出整個大唐,在這個日本人眼裡的大唐盛世是如何。遣唐使——阿倍仲麻呂時間線回到公元七世紀,當時的日本正處於社會大變革時期,國內的經濟政治文化都十分落後,而鄰國卻是繼漢朝之後又一個大統一繁榮的王朝——唐。為了能夠擺脫自身貧弱的現狀,日本先後向唐朝派出去十幾次遣唐使團,向唐朝全方面的學習,包括律令制度、文化藝術、科學技術以及風俗習慣等。
  • 中國醫學如何影響朝鮮半島?
    劇集多次呈現中國醫學對半島的影響,主線劇情的展開同樣與中國息息相關。歷史上,中國醫學對朝鮮半島影響究竟如何?本文為您揭曉。朝鮮半島與中國山水相鄰、唇齒相依。歷史上,其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發展,均受到過中國的密切影響。朝鮮半島古代的醫學體系實際上也是中國古典醫學體系的一個重要分支。
  • 影響日本文化的巖波書店
    如何「置頂」我們的公眾號點擊上方「一曉時「 ➡️ 點擊右上角
  • 「和服|款式、花紋、色彩,日本服飾到底吸取了哪些」唐文化「?」
    在對外國際貿易和交往中,唐朝與周邊的諸多小國家或是小部落等交往,尤其是日本。有史料記載,唐朝前後與日本直接的貿易、文化等交往高達13次之多,而且為了顯示盛唐,在日本派遣遣唐使的期間,朝廷派專業且對口的人員,向遣唐使們講解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軍事、農業等各個領域,尤其是中國的先進絲綢技術,無保留的傳授給日本,加快了日本服飾文化的發展。
  • 百濟、新羅都曾派遣唐使,頻率遠超日本,為何只有日本學得最好?
    眼看著唐朝蒸蒸日上,軍隊強大,文化繁榮,於是被打怕的日本就開始向唐朝派遣使節,以學習先進文化。 不過日本的遣唐使出行次數並不是很多,總計也不到二十次,頻率也不是很密集。要知道朝鮮半島上的百濟和新羅平均不到兩年就要派遣一次使節,日本的平均出行頻率則差不多是二十年。
  • 阿部寬將出演中日合拍電影《妖貓傳》 飾演遣唐使阿倍仲麻呂
    人民網東京11月23日電 日本演員阿部寬將在由陳凱歌導演、染谷將太主演的電影《妖貓傳》中飾演遣唐使阿倍仲麻呂。
  • 人物訪談:走近尚藝美業董事長張澤全
    說到美容美髮,大家想到的可能更多是洗剪吹、燙染護之類,但其實也不盡然,如今這個產業的涉及領域,簡直可說是由裡至外,面面俱到,其中還不乏採用了最新科技打造而成的尖端技術,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能為我們實現改頭換臉的夢幻效果。  今天,我們得到了一個採訪機會,對象是尚藝美業董事長張澤全先生,這個名字對我們來說也許有點陌生,但對於美業人,卻是如雷貫耳。
  • 飛鳥奈良時代:日本服飾走「唐風化」路線,服飾與等級制度並駕齊驅
    魏晉時期,日本國聘請過中國專業的縫紉人才,例如雄略天皇時期中國南朝就派出過縫衣技工,日本還組織有關人士到中國觀摩學習,日本派出遣唐使多達20多次,這些交流人士在對日本古代製造技術的發展中產生了很重要的作用。關於這一點還有記載《正倉院刊》"唐代運來的各種高貴織物對日本的技術有啟發。"
  • 揭秘:日本歷史上鮮為人知的「抵制唐貨」運動
    公元600年(推古天皇八年),日本第一次派遣遣唐使到達隋朝,希望學習上國先進的科技文化。儘管隋煬帝不滿日本聖德太子「東天皇」的自稱,但對於日本的朝貢還是表示歡迎。 日本寬平六年(公元894年),日本上層發起「廢止遣唐」運動,兩國關係遂告中斷。 然而隨著日本政府推行閉關鎖國政策以來,兩國之間的民間關係並未隨之中斷。期間,日本僧侶、商人繼續東渡中國,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再加上日本貴族都喜愛「唐物」,走私活動也就應運而生。這種崇拜唐物的行為類似於今天國人喜歡「日貨」,甚至於前往日本搶購的行為。
  • 去日本留學有哪些風俗習慣要提前了解?
    日本為中國的鄰國,是一衣帶水的鄰邦。早在唐朝時期日本就派出了遣唐使向中國學習文化,所以在日本文化中隨處可見中國文化的影子。在日本有著名的「三道」,即日本民間的茶道、花道、書道,也是那時從中國傳入。但也有一些日本特色的風俗習慣,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一下。
  • 最新解讀:2021年日本、韓國留學該如何準備?
    作為亞洲地區的留學主流國家,日本和韓國不僅在經濟水平上比較發達,地理位置距離中國比較近,氣候、飲食習慣等也和中國相似,因此日本留學和韓國留學一直備受中國學生青睞。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日本、韓國留學的一些注意事項。 - 日本篇 -
  • 以我國古代文化為例,淺析對日本政治經濟帶來的影響和改變
    一、我國古代文化對日本的政治文化有哪些影響  我國古代文化對日本文化的影響是多個方面的。綜上所述,中國的文化對日本文化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長期影響,從日常生活到政治文化。尤其對政治文化影響深刻。  而中國古代文化對日本的影響遠遠沒有結束。
  • 一位當代日本留學僧在中國寺院參學自述
    公元六七世紀,日本派遣遣隋使、遣唐使和眾多留學僧來華學習中國文化,並由他們將中國大乘佛教和儒家文化傳回日本,並逐步熔鑄成日本的民族文化。到了近代,日本明治維新以後又開始向西方國家學習,在科技方面取得了領先的地位,在佛學研究方面也取得了豐碩成果,為世界學術界所矚目。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赴日留學者不少,其中就有不少人學的是佛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