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中國古代的中心繁盛時期,這一時間,中國的科技文化遠遠超過世界眾多國家。唐朝自身的強大和燦爛的文明引起了周邊許多國家的嚮往與畏懼,其中就包括一海相隔的日本。
當時的日本只能算是一個小島國,科技文化程度遠遠落後中國。日本在很久以前就受到過中華文化的影響,在唐朝時,更是渴望有機會輸入唐朝文化與科技,為此日本曾多次派遣遣唐使前往中國,對日本社會各個方面的發展都產生了深刻影響。
正因為唐朝的鼎盛與強大,它的科技文化都在世界處於領先地位,日本的遣唐使身負政治任務來唐其主要目的便是為了搬運唐朝的科技與文化
在唐朝貞觀之治時,日本便派遣遣唐使來到中國。這時的唐朝國力強盛,繁榮強大,唐朝在社會的各個方面都推行改革,無論是在軍事上的治理邊疆,還是土地政策和教育制度,唐朝都有一套十分完善的系統和法治。
國內政治繁榮強大,思想進步開放使得唐朝也熱衷於開展對外交流活動。唐朝在每個海域港口都會設立外來使臣的接待所,並且唐朝對外來使臣的待遇也是相當不錯的,這也是「禮儀之邦」應體現的風度。正因為如此,各國也都願意與唐朝保持友好往來,進行海上貿易活動,相互促進經濟發展。
圖丨抵達唐朝港口的日本遣唐使船(《東徵傳畫冊》第四卷)
而日本在很早以前就有與中國的文化交流往來。在隋朝時,日本曾派遣遣隋使,後來,遣隋使將中國的佛教文化和醫學文化傳入日本,日本的社會也因此發生了巨變。日本得到發展後,國內許多有識之士便意圖繼續吸收中國優秀文化,以促進本國強大。日本對中國文化的嚮往和熱情,促使唐朝時大量遣唐使被派遣到大陸。
唐代詩人王維的《送秘書晁監還日本國》中寫道:
「鄉樹扶桑外,主人孤島中。別離方異域,音信若為通。」
這些肩負政治使命的遣唐使本著促進鄰國和睦的目的與中國交往,實際上卻是為了輸入中國優秀的科技和文化。遣唐使的一個團隊一般由很多人組成,包括醫師,射手,翻譯等等,但從不例外的是一個使團的組成包括精通書墨的文人,也包括一些建築家,大多都是某一領域的大才,這種組合可以幫助整個團隊更好的吸收理解並挑選優秀科技文化。
圖丨唐朝時的中日文化交流
當這些遣唐使回到日本後,便會將這些新吸收的外來優秀科技文化在整個社會領域迅速傳播開來,促進國內各個領域的發展。除此之外,每隊遣唐使都會在回國前帶上大量的書籍與器物,比如一些天文用的測量儀,測量尺,或是關於各個方面的書籍,在回國後,書籍和器物都會被學問家研究或者複製。
唐代詩人李白同樣也寫過關於遣唐使的詩文《哭晁卿衡》:
「日本晃卿辭帝都,徵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
李白當時誤以為遣唐使阿倍仲麻呂(晁衡)沉船遇難,於是便悲痛寫下了這首詩,由此可見當時文化交流的頻繁。
吉備真備就是眾多遣唐使中的一員,他在唐朝時便鑽研典籍,一些不懂的地方便會四處請教,作為外來使臣,他「留學受業,研覽經史,賅涉眾藝」。他也多能接觸一些唐朝的文學大家,對其學習唐朝文化有巨大幫助。在回國後,他憑藉自己的才能和學習的文化在日本領導了多項改革,並取得了輝煌的成績。
圖丨吉備真備畫像
像這些遣唐使抱著興國的信念來唐求教,日夜苦讀書籍,不倦的吸收中國的科技文化,目的便是將這些中國的優秀文化制度帶回日本,並且為國所用。
經過各種途徑遣唐使將唐朝的各種科技文化傳入日本,正是因為中國的這些領先思想和科技的影響,日本各個產業領域甚至風俗文化都得到巨大改變
遣唐使多是一些有才能有作為的人,他們在唐朝時學習唐朝的文化制度,在回到日本後便將這些吸收的科技文化傳播開來,一些功臣便會被天皇賜予官職。除了遣唐使之外還有一些留學生會在唐朝學習文化,因為文化的多樣與豐富,有的留學生留學的時間甚至會達到二三十年之久。他們在學成歸國後也多被重用,並對政治文化進行改革,使日本社會的各個文化領域都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1.農業與飲食文化
日本本來是沒有柑橘這一水果的,最早是由播磨兄弟從唐朝帶到日本的,他們因此獲得了天皇的嘉獎。
日本僧人最澄本是一名唐朝的留學生,在發現唐朝茶葉之味美後,便將茶種帶回了日本,同時也將茶葉的栽培之法帶回了日本,由此之後,茶葉便在世界範圍內傳播開來。但由於氣候和地域原因,茶葉在日本仍然稀少,最開始以藥用為主,直到後來才廣泛用於茶飲中。
圖丨唐代《宮樂圖》中的茶道
2.手工業與建築業
遣唐使在回日本前,都會花大量的金錢來購買一些書籍和器物,其中就包括了許多精良的手工品,如銅鏡,刀劍等。這些手工入在傳入後,日本對其工藝進行反覆研究,並在唐朝手工技藝的基礎上,創造出自己獨特的漆工藝。
值得一提的是,在日本現存的許多唐朝時引進的手工藝產品中,家具類的手工藝品佔很大部分,且種類繁多製作精良,可見這些工藝品對日式家具的發展產生過重要影響。
圖丨日本唐破風的歷史原型——唐代抱廈
3.醫學與香料貿易
在日本遣唐使的團隊中,都會有醫師這一職業,一方面是為了確保遣唐使在出使的過程中有病可醫,順利到達中國,另一方面,很有可能是為了在唐朝學習中國的傳統醫術。醫學這個科目在外行人看來是很難懂的,想要學習中國的醫術就需要有專業人員的配合。
《日本文德天皇實錄》仁壽三年六月辛酉條記載:
「(管原)棍成右京人也。業練醫術,最能處療。承和元年,從聘唐使渡海。朝廷以娓成明達醫經,令其請問疑義。」
唐朝的法律是不允許私自與外國交易香藥的,可這些遣唐使仍會冒著風險私下與人交易並運往日本,許多藥學著作也會被運上遣唐使的船隊。
圖丨唐朝時期的對外貿易
4.天文著作
據統計,日本遣唐使曾一共帶回日本四百多部天文學的著作。當時的日本在天文學方面是相對薄弱的,而中國的許多天文發現和科學器件都是日本所不具有的。
遣唐使們在唐朝常常研讀天文著作,在回國後對國家的曆法進行了重要改革。測影鐵尺是測量天文的重要工具,被日本遣唐使帶回國後,對日本天文觀測器具的製造起到重要影響。
遣唐使所傳播的唐朝科技文化不僅對當時相對落後的日本產生了巨大影響,由於中國與日本的地域位置、環境發展方向相似,更是推動了日本後世科技文化的發展
中國從奴隸制時便開始推廣精耕細作的農業,並且由於中國地域面積廣,氣候適宜,中國擁有著世界前列的農業文明。而日本作為一個農業落後的國家,必然希望從中國那裡得到一些精耕細作的經驗。
中國和日本地理位置相近,且氣候差異也不大,但日本是島國,地域面積較小,不適合大規模農作,所以日本也希望可以從中國那裡學到一些耕作方式,以提高產量解決國內糧食問題。
由於遣唐使的多次交流,帶回了柑橘的種子和耕作方式。在農業制度方面,日本會在驛站旁邊種植果樹,這樣就可以方便路人充飢解渴。
圖丨近代日本農民形象
除此之外,日本還將唐朝的制水車的技術傳到了日本,日本便以中國的農具為模板模仿製造了許多農具。農具和農業制度的變化讓日本的農業生產效率更高,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日本精耕細作農業的發展。
唐朝的冶金和紡織技術極為精妙,灌鋼法也在唐朝得到普及。唐朝的手工業技術在這一時期相當發達,因此吸引了許多日本人到唐朝來學習手工業技術。遣唐使回到日本後,不僅僅將唐朝的器物帶回來日本,更重要的是帶回了這些器物的製作方法,他們在這一基礎上不斷創新,無論是紡織業還是冶金產業,日本人都在此後不斷創新出了自己的工藝技術,在這成功的其中離不開唐朝手工業技術的奠基。
隋唐時期的建築工藝已經相當完善,加上國內經濟的高度繁榮,唐朝時期建築業已經發展的十分迅速了。而其中最為人稱道的建築工藝便是整個長安城的設計,初來唐朝的遣唐使們更是無一不被這大國都城所震驚。日本人吸收其對稱的建築特點,對日本後世平城京和平安京的設計建築都有巨大影響。
圖丨唐長安城平面圖與日本平安京平面圖
中國的建築在傳統的影響下都注重一種意境的建築特點,因此在唐朝之後的日本建築都體現了一種意境,最普遍的意境形式便是在庭院中栽種花草樹木。除此之外,日本的建築同時注重靜雅對稱之美,這也是從長安城等唐朝建築中吸取的風格。
雖然此後的建築類型更是變化萬千,但都離不開古典的靜雅對稱,唐朝的建築文化特點在日本建築理念中已經根深蒂固,在建築藝術不斷的演變中,其風骨韻味卻都不曾改變。
結語
在唐朝這幾百年的統治中,日本遣唐使不斷地吸收學習中國的科技文化,用以強大日本,改善社會現狀,推動了整個國家的進步與發展。他們在出使唐朝的同時,由於制船技術和醫學技術的局限,有許多人犧牲在出使的途中,但即使這樣,仍有許多日本人懷著對中國文化的無限憧憬和熱情漂洋過海,只為一睹唐朝盛世的風彩,並且學習研究先進的科技文化。
日本遣唐使對日本發展所做出的貢獻是不可估計的。因為這些遣唐使,日本在建築、天文、醫學等領域都少走了許多彎路,並且豐富了日本產業與文化的種類。不僅是對當時的日本,對日本後世更是起到巨大的奠基與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舊唐書》
《新唐書》
《入唐求法巡禮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