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崇古法,科舉取士」——論宋代科舉對官學教育的影響

2020-12-24 青山空語

#拍一拍宋朝#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讀書人所參加的人才選拔考試,在我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對於維繫中央集權君主專制起到過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社會政治與經濟狀況的影響下,宋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發生重大轉變的時期,自太祖趙匡胤開始,非常重視科舉取士,在招賢納才方面一改以往的僵化形式,更加注重實用性與合理性的結合。

宋代科舉制度的革新,對當時的社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尤其是對同處教育領域的官學教育影響更甚,在宋初三朝,官學教育的發展呈現出一片慘澹景象。下面,本文就將從多個角度來論述宋代科舉對官學教育的影響

一、宋初——重科舉而輕官學

在古代,科舉考試的唯一目的,就是集天下之英才,選拔統治階級所需要的各級官員。對於廣大士大夫而言,在數千年儒家傳統"學而優則仕"思想的影響下,投身於政治活動是他們寒窗苦讀的終極目標,更是他們實現自身價值的重要途徑。

1.淵源——以文治國政策下科舉的重要地位

⑴尊崇古法,科舉取士

宋朝是科舉制承前啟後的朝代,也是臻於成熟的朝代。宋太祖黃袍加身奪取後周政權後,吸取唐末和五代十國戰火連綿、政權更迭的慘痛教訓,為了避免地方軍閥手握重兵權傾一方,陷入藩鎮割據與混戰不休的泥潭,維護宋王朝政權的長治久安,建國後趙匡胤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取信文人士大夫,通過"杯酒釋兵權"加大對軍隊的控制,實行重文輕武,文人治國的基本國策,甚至還立下了"不殺士大夫"的祖訓。終宋一代,"崇文輕武"的文治思想都被統治者作為治國之本。正因如此,宋朝統治者開始重用讀書人,並十分重視科舉考試。

⑵周期性長:官學教育無法避免的局限性

北宋王朝政權是在唐末五代藩鎮割據的狀態下建立起來的,統治者迫切需要大批能夠治國理政的政治人才,但由於官學教育在人才培養方面有著較長的周期性,決定了其無法及時充分地滿足朝廷對人才的急切需要,統治者不得不尋求一種更為快速便捷的方法。能夠在短期之內選拔出可用之才,補吏員之不足的科舉制在此時就顯得成熟而又有效了。

2.體現——官學勢微,生徒至寡

宋初三朝,官學教育的發展可以說是十分蕭條。據楊億在《武溪新集》的記述,太宗年間"學舍雖存,殊為湫隘;生徒至寡,僅至陵夷",足可見當時中央官學發展的滯後。而這種勢微與當時科舉制度的發展不無關係。可以說正是由於朝廷和讀書人對科舉看重,才導致學校地位相對衰微這種情況的出現。

首先,自太宗朝起,朝廷便取消了科舉考試中對門第的限制,廣大有學識的寒門士子不必再受身份的地位的限制,皆可憑藉真才實學入仕為官,到景德元年,還取消了請託行卷,廢除了舉薦制度的殘餘,此後,真宗一朝又建立了糊名謄錄制度,至此,經過近幾十年的發展,科舉制度日臻成熟,並得到了廣泛應用,許多讀書人在統治者的因勢利導下紛紛投入到科舉考試之中。

二、內容——以應付科舉為執教要義

科舉考試與學習教育相輔相成,科舉取士人數的不斷增多,會極大地促進教育的發展。科舉時代,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官學的學生都期望通過科舉考試,步入仕途,因而科舉考試便自然而然成為了當時學校教育強有力的指揮棒,極大程度上影響甚至操縱著中央與地方學校的發展方向。兩宋學校教育尤其發達,書院遍布天下,"取士不問家世"的社會風氣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天下士子入學讀書,科舉出仕的積極性

1.無法與考試緊密銜接,"僅一二十人聽講"

官學作為作為最正統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機構,所教授的內容基本上以傳統儒家經典為主,即學生們主要學習的是"四書五經",但這與當時科舉考試所考查的要點並不能做到十足的貼合。就以進士科的考試內容為例,據《宋史》的介紹,為"試詩、賦、論各一首,策五道,帖《論語》十帖,對《春秋》或《禮記》墨義十條",在全部試題中,起首要決定性作用當屬詩賦,更有甚者如李燾在《續資治通鑑長編》中認為當時是"以詩賦進退,不考文論",可見當時詩賦在考試中的重要地位。

但與此同時,只教學生"分習五經"的官學學習內容就顯得與科舉考試格格不入,對於眾多讀書人而言,官學教育從功利的角度而言意義不大,因而他們到學校進行學習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在平時的教學中則"無一二十人聽講者",科舉制度的發展對官學教育的影響由此便可見一斑。

2.興學變革——從經術課程到詩賦策論

太祖時期,天下初定,取士人數相對較少,到了太宗時期,社會趨於穩定,朝廷急需能夠幫助其治理國家的人才,因而統治者不斷擴大科舉取士規模,鼓勵士人讀書仕進,積極贊助文教,公私各方面踴躍辦學。《宋史·選舉志》記載太宗即位後下的一道詔書中說"朕欲博求俊彥於科場,非敢望拔十得五,止得一二,亦可得政治之具亦"。

到了慶曆年間,為了培養更多的有道之士,範仲淹向朝廷提出發展教育的主張,同時,還指出官學教育應"敦之以詩書禮樂,辨之以文行忠信",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興學改革轟轟烈烈的拉開了序幕。在範仲淹看來,科舉的題中之義本應是"使人不專辭藻,必明理道",但在發展過程中,科舉考試因自身固有的弊端而對教育、培養和選拔人才有著許多的局限性,因而為了順應教育的發展,培養所需人才,朝廷改革科舉科目的設置與考試要求的行動刻不容緩。

就這樣,北宋政府開始大力推行官學教育,在全國範圍內興辦官學,不僅如此,還將官學的中及第率與官員的考課掛鈎,科舉及第人數的多少成為評價辦學成效與官員工作的重要指標。由此一來,上至中央下至地方各級官學,都紛紛一改以前單一刻板的經術課程,轉而開始教授學生對詩賦策論方面內容的學習。就這樣,朝廷介入後的官學教育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一如《司馬光奏議》中所言,自慶曆四年興辦官學以來,"隅繳塞四方百裡之外,莫不皆有學"。

三、宋中後期——官學地位得到提高

1.客觀上:相關硬性規定幫助生源重回官學

為了進一步鞏固、振興官學教育,宋代範仲淹對參加科舉考試作出了許多條件性的補充。據《文獻通考·選舉考四》的記載,在當時士子們要想參加科舉考試,"士須在學三百日,乃聽預秋賦,舊嘗充賦者,百日而止",也就是說士子必須要學滿三百日才能應舉,至於應過試的,亦須再進入官學學習一百天方可應試。這一舉措,將在官學學習的時間作為參加科舉考試的先決條件,能夠為中央與地方官學的生源提供保障,客觀上有利於宋代官學教育的發展。

2.物質上:規模擴大,福利優厚

《宋史·選舉三》中有載,公元1104年,即宋徽宗崇寧三年,朝廷下令"始定諸路增養縣學弟子員,大縣五十人,中縣四十人,小縣三十人。"可見徽宗年間,為了學校職能的更好發揮,所有的州縣不僅一律可以設置學校,其規模亦有所擴大。同年十月,又下令在京城南門外營建了一所可以容納3000名學生的"外學",用以招待四方匯聚於此的求學之士。

徽宗一朝對官學改革的貢獻絕不僅限於對官學建制與規模有所擴大,更為重要的是在政治上與經濟上提高太學生的待遇。就經濟待遇而言,有"養士費"的設立,簡言之就是由公家供給學習費用,再如對凡參加過公、私複試的州縣學生一概免除戶役。在諸如此類福利政策的推動作用下,徽宗年間太學學生的總人數已經達到了3800餘人,甚至超過了盛唐時期。

3.鼎盛時期:短暫的取而代之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此時官學教育的地位較之前已經有了很大發展,但科舉的決定性地位仍未發生改變,諸多讀書人仍以科舉為重,並不專於學習。

為了改變這種社會風氣,促進官學教育目的實現,宋徽宗又下詔"取士悉由學校升貢,其州郡發解及試禮部並罷",自此,官學考試開始取代科舉考試,至崇寧五年,隨著"三舍法"的全面推行,官學教育很好的將養士與取士相結合,學校考試完全取代了科舉考試。儘管科舉只被取消了很一段時間,但從士人教育的角度來看,對影響到了升學體系的健康發展,整個官學教育再次產生了負面的影響。

四、結語

通過上文的敘述,我們大致了解了宋代科舉對官學教育的影響。即在宋初,受到統治者以文治國思想的影響,重科舉而輕官學的思想在整個社會大行其道。到了宋中期,隨著社會的穩定與經濟的發展,朝廷對人才的需求也不斷擴大,科舉制的重要地位愈發凸顯,與此同時,為了能更好的適應考試的需要,宋朝廷開始對官學教育的內容進行改革,加入了與現實相關的詩賦與策論。

正是對官學教育一次次的變革,使得官學能夠適應時代的需要,煥發生機,甚至還短暫的將科舉取而代之。科舉制對官學教育的影響絕不是單方面的,他們二者作為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是相輔相成,相互配合的關係。

參考文獻:

1.《宋史》

2.《文獻通考》

3.《武溪新集》

4.《範仲淹全集》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宋代科舉取士錄取的考生中布衣子弟多?
    作者:趙心放今年初,筆者發表過一篇有關古代科舉制度的拙文,文中說道:漢代選拔人才實行的是地方推薦和朝廷徵召相結合的察舉、徵辟制。曹魏時制訂了九品中正制,即九品宮人法,作為新的選舉制度。隋朝統一全國後,隋煬帝朝創置了進士科,由此標誌科舉制正式創立。
  • 宋代科舉制度除了比唐公平合理,還傾向寒門,國家還包路費和住宿
    上篇文章講了唐代科舉制度限制中下層地主官僚子弟的科舉入職,同時門閥和世家把控著名額。對於底層百姓子弟更是難以通過科舉進入順利的仕途。這篇我們講一下宋代科舉制度有多麼的偏向中下層和貧寒家庭。從打破階層固化的角度而言,跟隋唐時期相比,宋代科舉有幾項制度創新是可圈可點的。科舉制度本為是為國選拔人才的,用底層人才向上流動來打破階層固化形成的保守腐朽集團。
  • 【講堂】廢除科舉是新舊中國的分水嶺?
    劉海峰:廈門大學考試研究中心主任、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兼任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7月30日上午,首屆全球華人國學大典的第一場活動在千年學府嶽麓書院開啟。著名學者劉海峰教授登上嶽麓書院講壇,縱論「千年科舉與中國傳統文化」。持續存在1300多年之久、被廢止100餘年,科舉制的功過如何?
  • 宋朝的科舉有利於「寒門出貴子」 拍一拍宋朝
    針對宋朝的話題,這裡簡單說一說宋朝的科舉制度及如何避免寒門貴子入仕途。科舉制度,始於隋發於唐完善於宋朝,這是史學家公認的。那麼宋的科舉制度要點有哪些?宋代的科舉,主要有貢舉、制舉兩種,另外還有「童子舉」。宋禮部貢設進士、九經、五經、開元禮、三史、三禮、三傳、學究、明經等科。經解試、省試、殿試三種形式。
  • 歷史學家宮崎市定:科舉制度是壞制度嗎?
    《科舉史》[日]宮崎市定 著 馬雲超 譯後浪丨大象出版社 2020-06一、科舉教育:官方讓渡政治權力給民間將科舉與原本性質不同的學校制度相混合……這並不是從清朝開始的,而是明朝就已經存在的現象,這一事實也是中國近世官場腐敗墮落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上所述,科舉是「取士」的環節,是純粹的官員錄用制度,學校是「養士」的環節,應當是教育制度。
  • 李鴻章:廢除科舉制度也有我的一份功勞
    自明朝以後,封建王朝以八股取士,科舉成為知識分子晉身統治階級的唯一途徑。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外國資本主義的興起,一批憂民愛國之士逐漸認識到,八股取士使知識分子學用脫節,不通中外。為了破除傳統科舉和教育的空疏無用,這些憂民愛國人士紛紛要求改革科舉制度,培養時代需要的新式人才。
  • 宋代榜下擇婿:書中自有顏如玉,捉個狀元當女婿
    宋代當官的主要途徑是科舉,科舉制度的發展使及第者的社會地位提高,這種科舉出身與門第出身一樣,都被社會尊重。科舉出身者社會地位提高了,他們的經濟特權也就隨之擴大,社會地位與經濟特權的獲得,促使世人對及第者心生厚愛。其次,宋代擇婿之風興起,表明當時人們的擇偶觀念發生了改變。在宋代以前,人們擇偶十分注重門第,但隨著科舉制度的衝擊,這種門第觀念逐漸變淡。
  • 科舉制度的利與弊
    2、在教育、社會風氣方面:科舉制度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讀書人用功讀書的風氣盛行。科舉制度一起來掀起狂熱的讀書潮,人人都想當官,有了科舉制度夢想可以實現了。3、文學藝術方面:科舉制度也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發展,進士科重視考詩賦,大大有利於唐詩的繁榮。大大有了文人騷客的用武之地。
  • 科舉制度始於哪個朝代又是誰廢除的? 揭科古代科舉制度的起源與廢除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科舉制度始於哪個朝代又是誰廢除的? 揭科古代科舉制度的起源與廢除 科舉制,又稱科舉、科舉制度,它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用現代的話來說那就是古代的高考,眾所周知,現如今的考試制度是沿襲了古代的科舉制,科舉制度始於哪個朝代呢?下面小編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     科舉制度始於哪個朝代     關於科舉制度始於哪個朝代這個問題根據記載就知道是隋朝。
  • 清末取消科舉制度,是清朝滅亡的主要原因還是重要標誌?
    科舉制度為何被取消科舉制度之所以會被取消,根本原因在於這種取士制度已經不能滿足時代的發展和需求。19世紀80年代以後,清廷在認識到自身的落後之後,也開始尋求一定的變革,而隨著西學的傳播和洋務運動的發展,科舉制度這種覆蓋面較窄的取士方式,顯然已經不能滿足朝廷的用人需求和時代的發展規律。
  • 古代的科舉,今天的高考、考公,中國人為何這麼愛考試?
    「科舉制」一詞,源於「分科舉人」,意即,「按照不同的科目來選舉人才的制度」。科舉制的生源一般有兩個:生徒和鄉貢。生徒即為學校培養的學生,而鄉貢是非學校學習而學有所成的人。科舉的時間一般定在每年的十一月一日,一般分為常科和制科,在周唐時增加武舉。常科每年都舉行,制科只在皇帝認為需要時才舉行。常科科目主要有:秀才科,明經科,進士科,明法科,明字科,明算科,方法主要是帖經,口試,默義, 策問。
  • 2020中考歷史熱點押題:「科舉制被廢除115周年」考點,考前必背
    材料三:因科舉為利祿所在,人們趨之若鶩,新式學校難以發展。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袁世凱張之洞奏請立停科舉,以便推廣學堂,鹹趨實學……隨後,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最終被廢除,科舉取士與學校教育實現了徹底分離。
  • 古代的科舉與官職
    隋唐以後實行科舉制 科舉制 隋以後各封建王朝設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分科取士而得名。明、清形成了完備的科舉考試制度。共分四級(見後表)。漢代已有考試取士之法,但系臨時措施,並未形成定製。隋文帝廢除貴族壟斷的九品中正制,於開皇七年(587)設志行修謹、清平幹濟二科。煬帝時始置進士科。
  • 科舉制:寒門子弟的新的晉升機會與現實之下的衝突
    導語:在中國古代封建時代的發展中,科舉制的出現有著重要的作用,從政治上來說,為中下層階級的士人打開了新的晉升道路,使得統治階級的構成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統治階層發生了下移;從文化上來說,科舉制的出現使得文化下移,對教育的重視由上而下產生了巨大的變化。
  • 古代文化常識分類助記(中):官職和科舉+地理知識
    宋代州官稱知州,縣官稱知縣。明、清改州為府,稱知府。此外,漢代也設州,天下分十幾個州,基本上是監察區,中央派官員去刺探情況,稱刺史。隋、唐全國分十幾個道,也稱監察區,中央派官員前往巡視,稱黜陟使。宋代全國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設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務。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機構叫行中書省,明代改稱承宣布政使司,習慣上仍稱為「省」。
  • 清末科舉制度廢除原因再探
    實際上,《奏請變通科舉折》全篇對於科舉自身的歷史積弊或者時代局限性,並無任何批判,其認為科舉應停廢的唯一立足點,即是泰西諸國無科舉而有學校。其後的各種廢科舉的社會輿論,更是將這種觀點闡述至深至細,在比較科舉與學堂的利弊之前必先引述西國之情形:考泰西各國,人才之所以勝於中國者,取士之法不同也……無論何項人才,皆須由學堂出身,限以別也之期,予以及格之照。故人皆發奮鼓舞,不敢存濫竽之心。
  • 近代社會的轉型:科舉制度廢除,給中國帶來了什麼?
    1905年9月2日,遲暮的清政府頒布了這一詔令,意味著曾經在中國延續了上千年的科舉制度,徹底走到了窮途末路。但不得不說這是一件好事,科舉制度的廢除,是中國邁向近代化進程中的一個裡程碑,給當時的中國社會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舉制度下歡喜的讀書人,寒門也出將相
    二、考科舉,從考什麼聊起 唐代的科舉考試考察的範圍,大致分為兩類:以進士科和明經科為主選拔通用人才的科目;以算數、天文、律法、書法、醫學等內容為主選拔專業性人才的科目。 進士科,以詩賦為主,兼論時務策論,其題材和用韻都有考究,詩賦多用五言六韻的格式。
  • 事業單位:科舉有關成語
    在事業單位考試中,科舉有關常識是考試的重要內容。科舉制是世界上延續時間最長的考試制度,同時產生了許多與之相關的成語。今天我們就來系統總結與科舉有關的較為常見的成語。一、知識介紹(一)科舉制形成過程簡介科舉制持續了1300多年,是世界上延續時間最長的選拔人才的制度。隋文帝時,開始分科考試選拔官員。隋煬帝設進士科,是科舉制的真正開始。唐代的考試主要分為常科和制科兩種。武則天破格用人,創立「自薦求官」制度、「武舉」制度,設殿試。宋朝考試分為解試(州試)、省試、殿試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