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科舉,今天的高考、考公,中國人為何這麼愛考試?

2021-01-11 語文教師沐陽

蘇軾曾言「三代以上出於學,戰國至秦出於客,漢以後出於郡縣吏,魏晉以來出於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於科舉」。對於隋唐之後的封建王朝,科舉對於戍族老百姓可謂是最直接的,拿沈騰的話來說就是「人生的天梯」。而成為一個真正考取功名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像現在一個筆試加一個面試就ok了,但是在古代,如果是童生的話,要經歷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才能成為真正的國之棟梁。當然如果考取進士的話那就是京官了。所以不要小瞧範進,在當時範進還是很有水平的。那麼古代的科舉究竟是什麼樣的呢?

科舉制產生於隋朝,既是隋朝社會政治、經濟等因素髮展的結果,又是中國古代選士制度發展的必然產物。科舉制經過唐代的發展,逐步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備的考試制度,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典型。兩宋之際的科舉考試制度,在隋唐初步發展的基礎上,經過了科場的變通,健全了科場法規,培養和發掘了大批人才,達到了科舉的興盛時期。「科舉制」一詞,源於「分科舉人」,意即,「按照不同的科目來選舉人才的制度」。科舉制的生源一般有兩個:生徒和鄉貢。生徒即為學校培養的學生,而鄉貢是非學校學習而學有所成的人。科舉的時間一般定在每年的十一月一日,一般分為常科和制科,在周唐時增加武舉。常科每年都舉行,制科只在皇帝認為需要時才舉行。常科科目主要有:秀才科,明經科,進士科,明法科,明字科,明算科,方法主要是帖經,口試,默義, 策問。

科舉科目之一

科舉制的價值:

第一,科舉制在整個封建社會中選拔了大量的人才。在漫長的 1300 年的科舉制度中,曾產生了 700 多名狀元,近 11 萬名進士,數百萬名舉人。其中,湧現出了一大批善於治國安邦的名臣、名相和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 更有眾多的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詩人、教育家、科學家和外交家等,如唐代的狄仁傑、宋璟、王維、張九齡、韓愈、柳宗元、劉禹錫、顏真卿、柳公權、白居易,宋代的歐陽修、王安石、蘇東坡、司馬光、朱熹、包拯、海瑞、張之洞、蔡元培等。這些出自士和舉人的名人都是中華民族的精英,為中華民族的富強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其豐功偉績彪炳史冊。當今高考選拔人才不也是繼承了科舉選拔人才的優良傳統嗎?這同樣是科舉考試給我國高考改革的寶貴財富。

孔丘

第二,相對於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科舉制選拔人才更公平。科舉考試中開創的自由報名、公開考試、公平競爭、平等擇優的原則,深得人心。科舉製作為一種選士制度,為統治階級選拔出了一批批優秀的人才。為確保考試的公正合理而建立的一系列防範措施,比以前任何一種選士制度都更為公正客觀,這對以後考試制度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科舉所體現的『公平競爭、擇優入取』的原則具有超越封建時代的特徵,不會隨著時光的流逝而失去其存在的意義。科舉制為世界文官考試制度的形成提供了榜樣,是中國對世界的一大貢獻。中國的科舉制曾傳到了高麗、越南等東南亞國家以及英國、美國等國家。韓國歷史上模仿中國,實行了九百餘年的科舉制。科舉考試人員,不論出身、門第、分數面前人人平等。我國的高考制度正是吸取了這樣的精髓,當今的高考選拔人才,承襲了公平、公開、公正、擇優錄取的競爭機制,為我國選拔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優秀人才。可見,科舉的價值功不可沒。這正是科舉考試給我國高考改革的重要啟示。

副舉人

第三,科舉制有利於鞏固中央集權,促進國家穩定。科舉制將選士大權從地方官吏手中收歸到中央政府,適應了中國封建社會後期不斷強化中央集權制的大趨勢。經過層層的考試選拔,相對提高了封建官吏的文化素養, 從而保證了封建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有利於國家的長治久安,有助於封建國家的穩定和發展,這也正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統治者極為重視科舉制的原因所在。科舉制度是一種以考試為中心的選士制度,為歷代統治階級選拔出了許多優秀人才。其中湧現出了一大批善於治國安邦的名臣、名相和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有利於鞏固統治秩序。

第四,科舉制促進了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科舉制倡導的「學而優則仕」的教育目標有巨大的吸引力,客觀上拉動了教育的飛速發展。科舉考試牽引著學校教育的發展方向。考試內容直接影響著各級學校的教學內容;取士標準就是學校的培養目標。以考促學,以考促教,科舉成為整個教育的重心和引擎。科舉極大地激發了人們勤奮讀書的熱情,而教育的發展又有力地推動了社會文化水平的提高。

高考與科舉的淵源:

第一,選拔人才較為公正客觀,這與當今高考選拔人才的標準一致。科舉制在其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套完備的制度,考試有一定的內容,分級進行考試,不同的科目採用不同的方法,為確保考試的公正合理而建立的一系列防範措施, 比以前任何一種選士制度都更為客觀公正。這對以後考試制度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科舉考試重視考生的學識和才幹,而不是出身和門第,允許平民子弟參加考試。科舉舉才依照考試成績決定是否錄取,在分數面前人人平等,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平等原則。當今的高考正是體現了公平、公開、公正這一原則,分數面前人人平等。因此選拔人才更為客觀。

第二,與賢能治國、精英統治的儒家理論相符合,但與當今高考選拔的目的不同科舉制度是一種以考試為核心的選士制度,為歷代統治階級選拔出了許多優秀人才。科舉考試的內容,主要是考核儒家經義和詩賦、策論等。另外還考核文字理論和書法、算術等。明清時還採用八股文,要想通過考試,必須具備深厚的文化素養,從而保證了官員隊伍具有較高的素質,使精英治國的理想成為現實。我國的高考制度的建立和發展有著深遠的歷史淵源和深厚的文化土壤。高考制度之所以長期存在,也是適應我國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而產生的。高考選拔人才的標準更是從更高層次、多渠道選拔的,選拔出的人才更優秀。但選拔的目的不同於科舉制。我國高考選拔人才,不是為了選拔官員,而是為了向高校輸送優秀的人才,更好地提高人才的素質,從而更好地為國家做出貢獻。

人才濟濟

第三,科舉時代投考者可以自由報考,以使平民子弟得以有較公平的競爭機會;還制定了嚴格的防範措施。大部分朝代對主考官和朝官子弟作一些限制。宋代健全科法規:實行十人互保連坐制,彌封、謄錄、對讀制,實行鎖院、禮部侍郎親族的別頭試。清代規定「凡試官不得將其親屬入院,徇私取中」。其實,我國當今的高考已經沿用了這一優良傳統。對高考工作人員和監考人員及考試規則都有嚴格規定。凡是子女參加考試的一律不準參加監考。這是科舉考試給我國高考改革的又一啟示。

科舉大事記

因此,只要是普通老百姓,科舉可謂是成就人生巔峰最為便捷的道路了,其作用於如今的公務員考試基本相當。

相關焦點

  • 古人「高考」也作弊,古代是如何防止科舉舞弊的呢?
    一說到高考,想必大家都會聯想到古代的科舉考試,畢竟我國幾千年來的科舉入仕傳統與如今的高考制度在本質上是相通的。「寒窗苦讀數十載,皆在此一舉」,所以保證高考的公平公正至關重要。但無論是在現代還是在古代,考場舞弊一直都是一個令人很頭疼的問題。古人的科舉考試一般每三年舉行一次,與現在每年一次的高考相比,那時候的考試更為難得。所以,總是會有人想要作弊。但十分令人不解的是在技術和信息手段都極其落後的古代,科舉考生們幾乎不可能作弊,也更加不敢舞弊。
  • 看古代科舉考試的具體步驟,才知道,古代入仕當官簡直太難了
    科舉制度是古代選拔官員的制度之一,它由隋文帝創建,完善於唐朝。作為我國古代版的"高考"制度,科舉制度也頗為歷代統治者所重視,從隋朝開始一直到清朝,科舉制度大約走過了一千三百年的歷程,而歷次科舉考試選拔出來的士子,也成為了歷朝歷代舉足輕重的官吏,今天就來了解一下古代士子的科舉歷程。
  • 又是一年高考季——淺談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
    而每到臨近高考時還都會有各地考生錄取公平性的爭論,但無論如何,高考終歸是給了全國考生一個相對公平的競爭機會,即便貧寒家庭的孩子也有了一個通過寒窗苦讀,從而改變命運的途徑。高考加油中國古代的科舉制也是寒門學子入官為仕的重要途徑,歷史上也誕生了眾多通過科舉成為名臣良將的案例,可以說科舉制是中國選賢任能制度的一個裡程碑。
  • 論古代科舉制與如今高考,同樣是寒門的希望
    科舉制是自隋朝創立,之後千年一直延續的一種選拔人才體制。科舉制打破了只有士族為官的壟斷,對我國古代文化的繁榮和國力的強盛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人生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這是對古代讀書人考中進士後最為直觀的描寫,此句也堪稱千古名句。
  • 天才橫溢的李白為何終生不參加科舉考試?
    李白為何終生不參加科舉考試?說法一:李白生平裡,有件事非常可疑。李白終生不參加科舉考試,這是為什麼呢?當然李白自己說我是天才,天才哪有參加考試的?果真如此麼?唐代的一個讀書人不去參加科舉考試,這是不可想像的事情。
  • 古代科舉考試,哪些情況會延期|進士|貢舉|士子|鄉試_網易訂閱
    [明]《徐顯卿宦跡圖》  2020年因為新冠肺炎疫情,高考延遲一個月,在7月舉行。在一定意義上,高考有如現代的科舉,科舉有如古代的高考。那麼,科舉考試時間是非常固定的嗎?據《文獻通考》卷31《選舉考》載,當時科場流行奇僻的文風,進士科舉子「鉤章棘句,浸失渾淳」。嘉祐二年(1057),被後人譽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知貢舉,他對科場中競相炫奇用僻的文體十分憂慮,在考試時嚴禁挾帶參考書籍入場,在評卷時對不夠平實的試卷痛加裁抑。發榜之後,當時舉子中所推譽的人皆榜上無名。於是在一天早晨,「澆薄之士」聚眾等候在歐陽修上朝必經的路上,圍堵詆毀歐陽修。
  • 2020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公基:中國古代選官制度
    【導讀】寧夏華圖事業單位考試網同步未知發布:2020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公基:中國古代選官制度,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如有疑問請加【2020寧夏事業單位考試交流群匯總】 ,更多資訊請關注寧夏華圖事業單位微信公眾號(nxsyks),寧夏事業單位培訓諮詢電話:0951-6028571 6027571,微信號:ht18295188220   常識的考察不管是公務員考試還是事業單位考試都有涉及,都離不開考生一點一滴的積累,今天寧夏事業單位考試網整理了中國古代選官制度考點
  • 古代學子科舉金榜題名,如何慶祝?有沒有「謝師宴」?
    隋唐時期建立的科舉制度,成為了之後中國古代封建王朝選拔人才的核心方式。而科舉制度也為在中國古代的學子提供了一個入朝為官的機會,無論身份貴賤,只論知識高低。因此那些有幸金榜題名的學子們,也會像今天高考考上心儀的學校的學生們一樣,舉辦宴會來慶祝。而這種類型的宴會還有專門的命名的名字,叫做「謝師宴」。
  • 俗語「破天荒」的由來——這個詞語來自於古代科舉考試的典故
    在古代,常常用『』破天荒『』來比喻某人平日裡默默無聞,因為某件事情而突然得志揚名。破天荒的近義詞有:前所未有、史無前例,都是從來沒有過的意思。為什麼『』破天荒『』會成為一個約定俗成的俗語?有什麼歷史由來?這與古代的科舉考試有關,這裡面有一個十分有趣的典故。
  • 古代「高考」跌破眼鏡的騷操作
    原創 歲生 印客美學今天是高考第一天,遲來了30天的高考依舊是牽動著無數人心情的大事情。不過今天不聊高考,小印來和大家嘮嗑嘮嗑高考的前身——古代的科舉考試。給大家講講關於科舉考試的那麼些個有意思的冷知識。
  • 古代的殿試的考生們,他們會穿什麼衣服赴考?
    高考期間,從考生到家長到老師,心情都是緊張的,那今天為各位同學帶來一個關於考試但卻輕鬆的話題:參加古代的殿試的考生們,也是需要儀式感的,他們會穿什麼衣服赴考?選自 明《三才圖會》古代科舉制度我們現在的教育類考試分為小升初、中考、高考、研究生考試,中國的人口眾多,競爭壓力大
  • 考公上岸難嗎?高考選擇這些考公搖籃院校,畢業後「躺贏」公務員
    而在現實生活中,這樣「躺贏」的機會真是少之又少,無論是比賽中,還是考試中,想要順利通過,非常艱難。例如近年來競爭最為激烈的「公務員考試」,2021年報名人數超過42萬。可以在高考的時候選擇這些高校,畢業後就能躺贏進入公務員的行列。考公上岸難嗎?
  • 古代的八股文考試,是不是真的禁錮人的思想?答案未必如此
    每年高考結束之後,最熱的話題就是關於語文作文。主要也是我們把解數學題忘得差不多了,議論作文比較好。有幾年高考最有名的,是學生寫出了一篇全是文言文的作文,非常吸睛。這種復古的寫法,放在八股文時代會是怎樣?八股文一直被認為是古代文人禁錮,那八股文的規矩從哪裡來呢?
  • 古代學霸的考試成「神」之路(上)
    從古至今,一個「苦」字,恐怕可以概括歷來關於考試的種種記錄。在我國古代,也有「高考季」,那時候的高考叫科舉考試。從隋煬帝時期正式設立,到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廢除,科舉制度在中國歷史上存續了1300多年,大約十萬名進士和百萬名舉人從科場走出。「三場辛苦磨成鬼,兩字功名誤煞人。」
  • 跟玉文化裡的考試祝福比,高考「旗開得勝」的操作弱爆了
    比往年推遲了一個月的高考,終於要開考了。不管參加高考的孩子準備得如何,這場戰鬥已經打響了,他們所能做的就是以筆代槍,在考場上用積攢了多年的知識彈藥贏回儘可能高的分數。作為考生的家長,不少人還在做最後的努力——為孩子加油打氣、送上精神的支持和撫慰。
  • 科舉制度廢除後,為何鄉村學子成了犧牲品?淺談科舉廢除後的陣痛
    一件事情有利必有弊,科舉考試的廢除,可以說結束了中國幾千年來對人們思想一定的束縛,科舉考試,他把考試的內容全部束縛在四書五經的範圍之內,一定程度上去限制了人們的思想,把人們培養成一種,為了一定目的而去讀書。從而使那個時期的中國人缺少了一種獨立自主的創新思想。
  • 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彙編14|童生試、鄉試、會試與殿試
    古代文化常識是高考必考內容,但龐雜的內容往往讓不少學生望而生畏。但其實,只要把知識專題化、系統化,每天積累一點,就會有很好的效果。古代教育與科舉是學習文常繞不開的部分,而且是跟古代官職聯繫最緊密的部分。
  • 假如你是古代考生,你想回哪個朝代考試?
    高考才剛過去不久,高考的熱度已經慢慢下降,但是高考留給我們的記憶,卻不會消失。每當回想起自己參加高考的時候,不管過去了多久,總是會讓人感慨不已。考試,作為選拔人才的手段,已經在中國實行了兩千多年。假 如你可以穿越去古代考試,你最想去哪個朝代考試?那麼考試內容是啥?
  • 古代考個狀元相當於現在什麼學位?有多難考?看完長知識了
    古代考個狀元相當於現在什麼學位?有多難考?看完長知識了人類似乎從有文明歷史以來針對能人的選擇就開始了,不論是推舉制還是科舉制都是為了所謂政權體系能夠有更好更多的人來維繫。我們知道在封建社會,尤其是一些比較大的朝代,幾乎每幾年就要進行一次考試。且不論考試內容為何,他們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一個:選拔人才。就算是到了今天,咱們國家也有相應的學歷制度來證明個人在求學之路上的造詣和成就,其中最高的學歷當屬博士。那麼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就出來了:咱們現在的博士和曾經的科舉制度之中的狀元,是不是等同的呢?古代的狀元有多難考呢?
  • 張之洞向清廷上了一份奏摺,從此中國廢除科舉制度,高考取而代之
    前言由於新冠疫情的持續影響,今年(2020年)的高考從每年的6月7日和8日,改成了7月7日和8日,換言之就是昨天和今天兩天是高考時間,各地新聞對高考的報導都佔了頭條新聞,可見高考在中國教育佔了極其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