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曾言「三代以上出於學,戰國至秦出於客,漢以後出於郡縣吏,魏晉以來出於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於科舉」。對於隋唐之後的封建王朝,科舉對於戍族老百姓可謂是最直接的,拿沈騰的話來說就是「人生的天梯」。而成為一個真正考取功名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像現在一個筆試加一個面試就ok了,但是在古代,如果是童生的話,要經歷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才能成為真正的國之棟梁。當然如果考取進士的話那就是京官了。所以不要小瞧範進,在當時範進還是很有水平的。那麼古代的科舉究竟是什麼樣的呢?
科舉制產生於隋朝,既是隋朝社會政治、經濟等因素髮展的結果,又是中國古代選士制度發展的必然產物。科舉制經過唐代的發展,逐步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備的考試制度,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典型。兩宋之際的科舉考試制度,在隋唐初步發展的基礎上,經過了科場的變通,健全了科場法規,培養和發掘了大批人才,達到了科舉的興盛時期。「科舉制」一詞,源於「分科舉人」,意即,「按照不同的科目來選舉人才的制度」。科舉制的生源一般有兩個:生徒和鄉貢。生徒即為學校培養的學生,而鄉貢是非學校學習而學有所成的人。科舉的時間一般定在每年的十一月一日,一般分為常科和制科,在周唐時增加武舉。常科每年都舉行,制科只在皇帝認為需要時才舉行。常科科目主要有:秀才科,明經科,進士科,明法科,明字科,明算科,方法主要是帖經,口試,默義, 策問。
科舉制的價值:
第一,科舉制在整個封建社會中選拔了大量的人才。在漫長的 1300 年的科舉制度中,曾產生了 700 多名狀元,近 11 萬名進士,數百萬名舉人。其中,湧現出了一大批善於治國安邦的名臣、名相和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 更有眾多的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詩人、教育家、科學家和外交家等,如唐代的狄仁傑、宋璟、王維、張九齡、韓愈、柳宗元、劉禹錫、顏真卿、柳公權、白居易,宋代的歐陽修、王安石、蘇東坡、司馬光、朱熹、包拯、海瑞、張之洞、蔡元培等。這些出自士和舉人的名人都是中華民族的精英,為中華民族的富強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其豐功偉績彪炳史冊。當今高考選拔人才不也是繼承了科舉選拔人才的優良傳統嗎?這同樣是科舉考試給我國高考改革的寶貴財富。
第二,相對於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科舉制選拔人才更公平。科舉考試中開創的自由報名、公開考試、公平競爭、平等擇優的原則,深得人心。科舉製作為一種選士制度,為統治階級選拔出了一批批優秀的人才。為確保考試的公正合理而建立的一系列防範措施,比以前任何一種選士制度都更為公正客觀,這對以後考試制度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科舉所體現的『公平競爭、擇優入取』的原則具有超越封建時代的特徵,不會隨著時光的流逝而失去其存在的意義。科舉制為世界文官考試制度的形成提供了榜樣,是中國對世界的一大貢獻。中國的科舉制曾傳到了高麗、越南等東南亞國家以及英國、美國等國家。韓國歷史上模仿中國,實行了九百餘年的科舉制。科舉考試人員,不論出身、門第、分數面前人人平等。我國的高考制度正是吸取了這樣的精髓,當今的高考選拔人才,承襲了公平、公開、公正、擇優錄取的競爭機制,為我國選拔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優秀人才。可見,科舉的價值功不可沒。這正是科舉考試給我國高考改革的重要啟示。
第三,科舉制有利於鞏固中央集權,促進國家穩定。科舉制將選士大權從地方官吏手中收歸到中央政府,適應了中國封建社會後期不斷強化中央集權制的大趨勢。經過層層的考試選拔,相對提高了封建官吏的文化素養, 從而保證了封建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有利於國家的長治久安,有助於封建國家的穩定和發展,這也正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統治者極為重視科舉制的原因所在。科舉制度是一種以考試為中心的選士制度,為歷代統治階級選拔出了許多優秀人才。其中湧現出了一大批善於治國安邦的名臣、名相和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有利於鞏固統治秩序。
第四,科舉制促進了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科舉制倡導的「學而優則仕」的教育目標有巨大的吸引力,客觀上拉動了教育的飛速發展。科舉考試牽引著學校教育的發展方向。考試內容直接影響著各級學校的教學內容;取士標準就是學校的培養目標。以考促學,以考促教,科舉成為整個教育的重心和引擎。科舉極大地激發了人們勤奮讀書的熱情,而教育的發展又有力地推動了社會文化水平的提高。
高考與科舉的淵源:
第一,選拔人才較為公正客觀,這與當今高考選拔人才的標準一致。科舉制在其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套完備的制度,考試有一定的內容,分級進行考試,不同的科目採用不同的方法,為確保考試的公正合理而建立的一系列防範措施, 比以前任何一種選士制度都更為客觀公正。這對以後考試制度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科舉考試重視考生的學識和才幹,而不是出身和門第,允許平民子弟參加考試。科舉舉才依照考試成績決定是否錄取,在分數面前人人平等,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平等原則。當今的高考正是體現了公平、公開、公正這一原則,分數面前人人平等。因此選拔人才更為客觀。
第二,與賢能治國、精英統治的儒家理論相符合,但與當今高考選拔的目的不同科舉制度是一種以考試為核心的選士制度,為歷代統治階級選拔出了許多優秀人才。科舉考試的內容,主要是考核儒家經義和詩賦、策論等。另外還考核文字理論和書法、算術等。明清時還採用八股文,要想通過考試,必須具備深厚的文化素養,從而保證了官員隊伍具有較高的素質,使精英治國的理想成為現實。我國的高考制度的建立和發展有著深遠的歷史淵源和深厚的文化土壤。高考制度之所以長期存在,也是適應我國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而產生的。高考選拔人才的標準更是從更高層次、多渠道選拔的,選拔出的人才更優秀。但選拔的目的不同於科舉制。我國高考選拔人才,不是為了選拔官員,而是為了向高校輸送優秀的人才,更好地提高人才的素質,從而更好地為國家做出貢獻。
第三,科舉時代投考者可以自由報考,以使平民子弟得以有較公平的競爭機會;還制定了嚴格的防範措施。大部分朝代對主考官和朝官子弟作一些限制。宋代健全科法規:實行十人互保連坐制,彌封、謄錄、對讀制,實行鎖院、禮部侍郎親族的別頭試。清代規定「凡試官不得將其親屬入院,徇私取中」。其實,我國當今的高考已經沿用了這一優良傳統。對高考工作人員和監考人員及考試規則都有嚴格規定。凡是子女參加考試的一律不準參加監考。這是科舉考試給我國高考改革的又一啟示。
因此,只要是普通老百姓,科舉可謂是成就人生巔峰最為便捷的道路了,其作用於如今的公務員考試基本相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