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舉考試,哪些情況會延期|進士|貢舉|士子|鄉試_網易訂閱

2021-01-18 網易

  

  [明]《徐顯卿宦跡圖》

  2020年因為新冠肺炎疫情,高考延遲一個月,在7月舉行。在一定意義上,高考有如現代的科舉,科舉有如古代的高考。那麼,科舉考試時間是非常固定的嗎?在中國延續了1300多年的科舉史上,也出現過延期嗎?

  「三年大比」制度的形成

  作為「國家掄才大典」,成熟期的科舉制度,其考試時間是非常穩定的,一般都是三年一個周期,這體現出科舉制的權威性和嚴肅性。

  在中國科舉史初期的唐五代,每年都舉行科舉。地方上州縣舉行的科舉解送考試通常在秋天,所以有「槐花黃,舉子忙」的謠諺;全國性的省試則安排在春天杏花開的時候,但一般都沒有固定的日期。

  宋代開科的時間,最初並無明確規定。宋太祖時和唐代一樣,多是一年開科一次。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冬,各州舉人已會集京師,卻因太宗要親徵北漢而暫時停罷,其中還有一個潛在的原因是錄取數額大增之後,需要延長開科周期。此後多間隔一年或二年開科,但不穩定。到淳化四年(993)以後,因身體欠佳等原因,先前十分「留意科目」的宋太宗竟然連續5年(993-997)停止貢舉,這是唐五代以來未開科舉年份最長的一次。宋真宗朝開科較頻繁一些,但到仁宗朝開科年份又很沒規律。從天聖二年(1024)開科以後,有3次是間隔2年,有6次是間隔3年才開科。這種開科間隔太長且沒有規律的狀態給士子備考應舉帶來不便,遲早必須加以改變。

  嘉祐二年(1057)發生的一個科場事件促成了開科時間的固化。事件的主角是大名鼎鼎的以省元(即相當於明清時期的會元)進士出身的歐陽修。據《文獻通考》卷31《選舉考》載,當時科場流行奇僻的文風,進士科舉子「鉤章棘句,浸失渾淳」。嘉祐二年(1057),被後人譽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知貢舉,他對科場中競相炫奇用僻的文體十分憂慮,在考試時嚴禁挾帶參考書籍入場,在評卷時對不夠平實的試卷痛加裁抑。發榜之後,當時舉子中所推譽的人皆榜上無名。於是在一天早晨,「澆薄之士」聚眾等候在歐陽修上朝必經的路上,圍堵詆毀歐陽修。甚至還有人寫了祭文投到歐陽修的家中,最後未能將肇事者繩之以法。

  之所以會發生這次考生聚眾鬧事事件,原因之一是由於相當長時期以來都是四年一開科,各地士子客居京師以待省試者常有六七千人,「一有喧噪,其徒眾多,勢莫能禁」。多年來形成了這麼一種態勢,發榜之後出現落第舉子群聚遮詆主考官的情況也就不足為奇了。而且,此時又有人上言說:因為開科間隔時間太長,「中下之士往往廢學數年,才學之士不幸有故,一不應詔,沉淪十數年,或累舉留滯,遂至困窮,老且死者甚眾,以此毀行冒法幹進者不可勝數。宜間歲一貢舉」。

  正好此段時間仁宗請侍臣講解《周禮》,講到「三年大比,大考州裡,以贊鄉大夫廢興」之處,仁宗說:「古者選士如此,今率四五歲一下詔,故士有抑而不得進者,今為之計,孰若裁其數而屢舉也。」於是下請有關官員研議,參與商議者聯合上奏說:「臣等謂易以間歲之法,無害而有利,不足疑也。」仁宗聽取了奏請,於是下詔,改為每隔一年舉行一次科舉,並將進士和諸科的錄取數額減半。這次改制一時間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歐陽修本人因銳意改變科場文風而遭到落第舉子的羞辱,但他的改革舉動卻著實改變了科場文風,並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開科時間的固定化,對科舉制度的改進具有積極的意義。

  到了北宋中葉,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鑑於二年一開科稍顯頻繁且錄取機會總體而言並未增加,各地到京城參加省試的舉子路遠辛苦,於是最終確定為三年一開科。結果是「恩典不增而貢舉期緩,士得休息,官不以煩矣」,這是一次貢舉時間上的重要改革,從此三年一個周期的「三年大比」成為定製,並一直延續至清末科舉制終結。

  科場「歲月等陰陽之信」

  從唐代以後,科舉成為統治者選拔英才的首要方式和士人實現人生抱負的主要途徑,因此,無論朝野都高度重視。例如,五代十國時期戰亂頻仍,烽火連天,政局動蕩不安,在短短的52年中經歷了5次改朝換代,前後有14個皇帝走馬燈似地登上中原政治舞臺。但即便在這樣動亂的年代,除了後梁有3年因考慮「舉子學業未精」等原因、後晉有2年因「員闕少而選人多」而停舉外,其他年份一如既往照樣不斷開科取士。科舉在王冠亂落的年代中生生不絕。朝代可以改,皇帝可以換,但每年科場卻不可不開,這說明科舉制在唐代以後已帶有強大的歷史慣性,能夠與時遷徙,與世偃仰,成為跨越時代的一種基本政治和文教制度。

  唐後主李煜是一位風雅善文的亡國之君,即使是在國運日危之時,猶然留意於科第。北宋開寶八年(975),宋兵已將唐都金陵城團團圍住,南唐政權危在旦夕,還照樣舉行科舉考試。當時,「舉國皆知亡在旦暮,而光政副使張洎猶謂北師已老,將自循去,後主益甘其言,晏然自安,命戶部員外郞伍喬於圍城中放進士孫確等三十八人」。

  兩宋統治者高度重視科舉,即使在激烈的宋金戰爭、宋蒙戰爭過程中,科舉考試一如既往。南宋建炎元年(1127)宋高宗開科取士詔指出:「國家設科取人,制爵待士,歲月等陰陽之信,法令如金石之堅。」所謂「歲月等陰陽之信」,意思是說開科的時間非常固定,其準確可信等同於自然界晝夜季節的變化,具有高度的穩定性和規律性。有關科舉的法令則有如金石般的剛性,得到普遍的貫徹。到明清兩代,科舉制更是進入超穩定性階段,三年開科一次的社會活動已經成為類似於歲月和季節一樣輪迴的自然現象。

  元代以後開始實行省一級的鄉試,也都是安排在秋天,通常是在桂花開的八月,所以鄉試發榜又稱「桂榜」。明清時期的科舉定式,每三年一個周期舉行鄉試和會試。鄉試凝定在子、午、卯、酉年,即每隔三年的農曆八月中秋以前的九天中進行,八月初九日第一場,十二日第二場,十五日第三場,都是先一日點名入場,次一日放出。全國性的會試則在鄉試次年,即辰、戌、醜、未年的二月中舉行,三場考試日期與鄉試同。春天二月是杏花盛開的時節,因此,從唐宋的省試到明清會試發榜,又稱為「杏榜」。明清500多年間,絕大多數鄉試和會試都嚴格遵守固定的時間開考。偶爾遇到戰亂和重大天災等不可抗拒的變故才停科,一般也儘可能選擇次年補行或易地開科。

  清人李漁有一首為江南貢院明遠樓所題的著名對聯:「矩令若霜嚴,看多士俯伏低徊,群囂盡息;襟期同月朗,喜此地江山人物,一覽無餘。」其中的「襟期同月朗」,也是與「歲月等陰陽之信」指意相同。

  科舉延期事出有因

  考試時間是舉行科舉的首要因素,因此中國科舉史上最為完備的科舉法規——清代《欽定科場條例》60卷,其中第1卷就是「鄉會試期(附改期)」。

  總體而言,在中國科舉史上,科舉考試的時間是相對固定的。尤其是明清500多年科舉歷史上,鄉試和會試時間高度凝定,不到萬不得已,不會改變法定的時間,絕大多數科次也都是按法定時間開考。不過,也出現過一些延期開考的情況。以下主要以清代為例,可以看出大體上有三種情況導致科舉延期。

  一是因為天災導致科舉延期。嘉慶六年(1801),因為京師「雨水連綿,貢院牆垣、號舍多有坍塌滲漏之處。現在考試期近,已飭令趕緊動工修葺。惟氣候蒸溼,恐難如期修竣。……且近畿一帶道路泥濘,士子等來京應試,跋涉維艱」,因此決定該年順天鄉試,從原定的八月初八日首場改期到九月初八日舉行。道光十一年(1831)、二十九年(1849),也都因水災而將科舉延期一月。

  道光元年(1821)舉行恩科鄉試,原定在通常舉行鄉試的八月開科,但是上諭說:「本年八月,天氣尚覺暑熱,京城內外,兼有時疫流行。因念貢院中號舍湫隘,士子等萃處鬱蒸,恐致傳染疾疫,非所以示體恤。今科順天鄉試,著展期一月,於九月舉行。」也就是說,這次順天鄉試是因為擔心疫病流行傳染,推遲了一個月開考。

  道光二十三年(1843)六月間,「河南中河廳黃河漫口,各屬州縣被淹處所甚多。現在秋汛方長,黃水長落無定,積潦難消」。士子因險阻在途,難於跋涉,未能剋期抵達省城開封。因此河南巡撫鄂順奏請獲準展期至十月初八日舉行鄉試。黃河決口在過去是一個大災,洪水短時間不會退去,所以是推遲兩個月舉行河南鄉試。

  二是因為戰爭導致科舉延期或取消。以福建為例,清代共開科112次,福建在清初順治康熙年間因為戰爭有6科沒有舉行。此後都一直按常規在八月舉行鄉試,清代福建106科鄉試中,只有5科不在八月開科,其中3次是恩科,2次是因為太平天國戰爭導致改期。鹹豐同治年間,因太平天國戰爭,江南、江西、浙江、福建、湖北、湖南、河南、山東、四川、雲南、貴州、廣西鄉試都受到影響,或者停科,或者延期,有的省份多科鄉試受到影響。有的年份補行鄉試,如同治四年補行鄉試,該年只有浙江、福建兩省舉行鄉試。

  光緒二十六年(1900)庚子科鄉試,因義和團事件、八國聯軍入侵,未能如期舉行;次年辛丑(1901)補行庚子恩科鄉試,也僅有甘肅、廣東、廣西、雲南、貴州5省舉行,順天、江南等另外12直省則於1902年補行庚子、辛丑恩正併科鄉試。由於順天貢院被八國聯軍毀壞,光緒二十七(1901)年十月決定順天鄉試次年八月間借在開封的河南貢院辦理,而河南本省鄉試則推遲兩個月,在十月舉行。光緒二十九年(1903)舉行恩科鄉試,順天鄉試照樣借闈河南,而河南的恩科鄉試還是延期到十月舉行。在中國科舉史上,首都的鄉試借闈他省貢院舉行是極其罕見的事情。

  乾隆二十六年(1761)以後,科舉考試時間固定為三月會試,四月二十一日殿試。也是因順天貢院被毀無法舉行會試,所以1903、1904年最後兩科會試地點也在開封,而殿試仍然在北京紫禁城內舉行,由於考慮到有的中式貢士無法按時趕到北京參加殿試,於是展期在五月二十一日舉行殿試。這也是因為戰爭導致的科舉延期。

  三是因為天氣原因推遲開科。多數情況下都是因早春天氣寒冷、體恤考生而推遲考試時間。南宋建都臨安(今杭州),「光宗初(1190),以省試春淺,天尚寒,遂展至二月朔卜日,殿試於四月上旬」。這是為避免嚴寒推遲到農曆二月舉行中央一級的科舉考試。

  歷史往往出現驚人的相似之處。清雍正四年(1726)上諭說:「明年乃會試之期,春季適有閏月。二月節候尚早,各省舉子途次遠來,及闈中考試,恐其寒冷辛苦,朕心軫念。著將場期改至三月。」而且還聲明嗣後如果會試之年,遇有閏月,要禮部奏聞,也就是考慮照例推遲會試時間。「軫念」的意思是深切的思念或悲憫的思念。雍正皇帝體恤舉子考試的艱辛,所以將遇有閏月年份的會試時間延期一個月,以免舉子受寒。不過,對沒有閏月的年份舉行會試,還是照舊在二月舉行。

  清乾隆九年(1744),乾隆皇帝親臨順天貢院視察,留下了《幸翰林院賜大學士及翰林等宴因便閱貢院乃知雲路鵬程誠不易也得詩四首》,其中有「寸晷簷風實苦辛」句。次年初,乾隆發布上諭,說自己去歲視察貢院時,「遍觀堂所,周覽號舍,矮屋風簷,備極艱辛,深可軫念」。為了「慎重科名,厚待良士」,於是提及,「今歲會試,已展限三月,以待春暖,嗣後即以為例」。此後直到1905年,無論是否遇有閏月的年份,會試都是固定在三月初九、十二、十五日舉行。由於考生在貢院入場搜檢時特別寒冷,在號舍裡面坐臥起居每場又要兩天兩夜,三場合計要六天六夜,而號舍沒有門,北京的農曆二月還相當冷,參加會試的舉人,尤其是南方到北京參加會試的舉人更是怕冷,因此將會試時間推遲一個月,對考生來說會好得多。因此,科舉時代兩次將會試時間延後,都是出於為考生著想的改變,是人性化的改革,在今天看來仍值得稱道。

  作為具有高度穩定性和權威性的考試,無論是古代的科舉還是現代的高考,延期舉辦都事關重大,因此做出延期的決策都是非常慎重的事情。高考作為大家心目中崇高神聖的考試,遇到特殊情況是否延期也要經過反覆斟酌。回顧過去科舉延期的歷史,對我們理解高考延期可以提供不少歷史參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看古代科舉考試的具體步驟,才知道,古代入仕當官簡直太難了
    科舉制度是古代選拔官員的制度之一,它由隋文帝創建,完善於唐朝。作為我國古代版的"高考"制度,科舉制度也頗為歷代統治者所重視,從隋朝開始一直到清朝,科舉制度大約走過了一千三百年的歷程,而歷次科舉考試選拔出來的士子,也成為了歷朝歷代舉足輕重的官吏,今天就來了解一下古代士子的科舉歷程。
  • 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彙編14|童生試、鄉試、會試與殿試
    古代文化常識是高考必考內容,但龐雜的內容往往讓不少學生望而生畏。但其實,只要把知識專題化、系統化,每天積累一點,就會有很好的效果。古代教育與科舉是學習文常繞不開的部分,而且是跟古代官職聯繫最緊密的部分。
  • 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連中三元是何意思,有誰獲得過他們成就如何?
    古代的科舉是當時讀書人取得仕途之路的主要途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科舉考試中最重要的考試有三場,也就是我們所說是的鄉試、會試、殿試,這三場考試每一場都比上一場難,其中鄉試的第一名稱之為解元,會試的第一名成為會元,殿試的第一名稱為狀元,它們在一起被稱之為三元。
  • 話說歷史上的科舉考試,以及狀元、會元、解元
    隋帝國建立後,587年,隋文帝正式設立科舉制度,在唐帝國時期發展成型,並一直延續到清帝國末年的1905年,持續了一千三百多年。現代社會的高考、以及公務員選拔制度,亦是從科舉制度演變而來。中國的科舉制度是古代中國的一項重要政治制度,對中國社會和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直接催生了不論門第、以考試產生的「士大夫知識分子」階層。
  • 多人考試作弊,科舉制為何還沒被廢除?
    這一年,兵部左侍郎舒赫德認為,科舉制沒必要存在了。這一意見,是舒赫德八月主考完順天鄉試後提出的。考試中,他搜出了 42 名夾帶小抄的考生。舒赫德認為,科舉制「已非為官擇人之良法矣」,選不到好官,不如廢掉。乾隆帝高度重視,把奏章發給考試主管部門禮部討論,後者強烈反對。禮
  • 古代學子科舉金榜題名,如何慶祝?有沒有「謝師宴」?
    但是總體來說,有一種「科舉四宴」是科舉考試之後的舉辦的宴會名稱,即鹿鳴宴、鷹揚宴、瓊林宴和會武宴。而且這四種宴會會在科舉考試揭榜之後,都會舉辦。舉辦這種「謝師宴」的原因在於,中國古代的上京赴考的學子可能沒有盤纏或者落腳的地方,因此官方政府就會安排免費的吃喝住的場所。
  • 古代學霸的考試成「神」之路(上)
    由於新冠肺炎疫情,這屆考生經歷了線上教學、高考延期,以及極端天氣的「挑戰」。老舍先生說,「考而不死是為神」。從古至今,一個「苦」字,恐怕可以概括歷來關於考試的種種記錄。在我國古代,也有「高考季」,那時候的高考叫科舉考試。
  •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代教育的什麼級別
    唐德宗貞元十三年,即公元797年,已經四十六歲的孟郊登科進士之後,心中喜悅之情難以訴表,於是寫下了「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這樣的詩句。 通常我們在讀書或者觀看影視作品時,會經常看到秀才、舉人、進士之類的稱謂。大家也都清楚,這樣的級別稱謂是古代讀書人踏入仕途、向上攀登的必經之路。
  • 科舉制度始於哪個朝代又是誰廢除的? 揭科古代科舉制度的起源與廢除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科舉制度始於哪個朝代又是誰廢除的? 揭科古代科舉制度的起源與廢除 科舉制,又稱科舉、科舉制度,它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用現代的話來說那就是古代的高考,眾所周知,現如今的考試制度是沿襲了古代的科   原標題:科舉制度始於哪個朝代又是誰廢除的? 揭科古代科舉制度的起源與廢除     科舉制,又稱科舉、科舉制度,它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
  • 清代科舉的「大挑」制度:範進中舉後,他究竟能當多大的官?
    小說描寫廣東學道周進,到廣州上任,先考兩場生員,考完兩場以後,第三場是南海、番禺兩縣的童生來進行考試。童生裡就有範進,範進考完這場考試後取得了第一名,當了秀才,人們稱他為「相公」。範進進了學以後想進一步考舉人,考上舉人後人們就會稱他為「老爺」。受一些現代文學、影視作品的影響,我們認為中國古代讀書人,起碼得中個進士,然後才能去做官。
  • 文獻中的科舉與明清社會生活
    例如,《新刻金姑看羊劉永新歌》裡的劉永、《陳世美不認前妻》裡的陳世美,都是未經地方考試直接上京赴考的。另有歌仔冊如《最新玉堂春三會審歌》(《全集》本)則明白唱道:「趁此鄉試好科期,嗡望(希望)金榜掛名時。中了舉人去會試」。上京赴試者未經地方考試與必經地方考試,兩種說法於傳唱中並行不悖。
  • 唐朝讀書人科舉入仕指南,太難了,幸好不是古代人
    受到許多歷史影視劇的影響,許多人都認為科舉考試就是寫寫八股文就好了。其實錯了,唐朝是科舉考試的興盛時期,那時候還沒有八股文這回事,科舉考的還是經文、詩賦和時政評論。在唐朝,想要通過科舉做官,需要經歷兩次「高考」,這還不算,你還得準備個人的作文集,到處去找權貴、考官混臉熟、求賞識、拉關係,這樣才能考得上。
  • 加官進爵青雲夢,科舉對各種習俗的影響有哪些?
    這些拳令中,直截了當地與科舉掛鈎的有「三元及第」—指科舉考試的鄉試、會試、殿試中都中第一名,即連中解元、會元、狀元,是為科舉考試的無上榮耀;「五子登科」——泛指個個兒子都中進士或舉人,都能獲得功名。間接與科舉相聯繫的有「一品當朝」——希望能當宰相,位列三公;「雙生貴子」——生一對雙胞胎的「高官」兒子;「六(祿)位高升」——俸祿的增加與官職的高升。
  • 古代的科舉,今天的高考、考公,中國人為何這麼愛考試?
    像現在一個筆試加一個面試就ok了,但是在古代,如果是童生的話,要經歷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才能成為真正的國之棟梁。當然如果考取進士的話那就是京官了。所以不要小瞧範進,在當時範進還是很有水平的。那麼古代的科舉究竟是什麼樣的呢?科舉制產生於隋朝,既是隋朝社會政治、經濟等因素髮展的結果,又是中國古代選士制度發展的必然產物。
  • 屢試不第呂秀才,子曾經曰過:你真的了解科舉嗎?
    明清時代,秀才是專指府學、州學、縣學的生員,是古代讀書人獲取功名的起點,只有通過童試才能獲得"秀才"功名。而現代學者對古代科舉的研究主要涉及鄉試、會試、殿試,我們應當認識到明朝童試製度的重要性。明英宗正統元年(1436)正式創立童試製度,童試又稱童生試,考試內容圍繞四書五經,考生需作八股文、論、策問等,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級。
  • 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我」的鄉試裡沒有八股文
    其實在周代,已有選士做官的情況存在,如《禮記.王制》云:「大樂正論造士之秀者,以告於王,而升之司馬,日進士。司馬辯論官材,論進士之賢者,以告於王,而定其論。論定,然後官之;任官,然後爵之;位定,然後祿之。」這一期,我想來寫寫蒲松齡的故事,主要是最近我看了電視劇《聊齋先生》有感而發,其實,我想先談談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那麼這就開始吧。
  • 宋朝的科舉有利於「寒門出貴子」 拍一拍宋朝
    針對宋朝的話題,這裡簡單說一說宋朝的科舉制度及如何避免寒門貴子入仕途。科舉制度,始於隋發於唐完善於宋朝,這是史學家公認的。那麼宋的科舉制度要點有哪些?宋代的科舉,主要有貢舉、制舉兩種,另外還有「童子舉」。宋禮部貢設進士、九經、五經、開元禮、三史、三禮、三傳、學究、明經等科。經解試、省試、殿試三種形式。
  • 並不是考不上進士的舉人就不能做官,姚啟聖、左宗棠都是舉人出身
    鄉試作為掄才大典的第一級考試,其中式之舉人例稱一榜或乙榜,而再經考試取中之進士則稱兩榜或甲榜,以示等級之區別。舉人無論會試取中與否,無須再應鄉試,可以按科無限期應會試,亦可授官。科舉中式例賜出身,鄉試中式之舉人,亦稱之出身。
  • 古代的科舉與官職
    隋唐以後實行科舉制 科舉制 隋以後各封建王朝設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分科取士而得名。明、清形成了完備的科舉考試制度。共分四級(見後表)。漢代已有考試取士之法,但系臨時措施,並未形成定製。隋文帝廢除貴族壟斷的九品中正制,於開皇七年(587)設志行修謹、清平幹濟二科。煬帝時始置進士科。
  • 廢科舉之後,百萬之士入仕,朝廷又是如何處置?
    千百年來,科舉制是制度下固定的選才方式,也是天下讀書人入仕的主要途徑。清末科舉制度已不能適應時代發展,隨著新式學堂的出現,廢除科舉制度勢在必行。清王朝廢除科舉制度並不難,難的是怎麼做好後宮。幾百萬的秀才、貢生、舉人都要知道,一下子失去了登進之路,後果將是不堪設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