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讀書人科舉入仕指南,太難了,幸好不是古代人

2020-12-21 文史有意思

受到許多歷史影視劇的影響,許多人都認為科舉考試就是寫寫八股文就好了。其實錯了,唐朝是科舉考試的興盛時期,那時候還沒有八股文這回事,科舉考的還是經文、詩賦和時政評論。

在唐朝,想要通過科舉做官,需要經歷兩次「高考」,這還不算,你還得準備個人的作文集,到處去找權貴、考官混臉熟、求賞識、拉關係,這樣才能考得上。實在太難了,幸好不是古代人。

唐代科舉考什麼科目?

唐朝的時候科舉主要考的科目就是明經、進士。

啥叫明經?簡單來說,主要考的內容就是在經書裡抽出一些字句,根據這些字句寫出經書原文的上下文,很像今天的課文填空,不過默寫的要多一些、難一些。

另外,還會給你經書中的一段話,讓你結合實際政治來分析議論一下。這樣下來,大家也看明白了,明經的考試很依賴對經書的死記硬背。管它怎麼考,背書是最重要的。相比之下,就沒有那麼難,考中的人也就比較多。

啥叫進士?這一科特別重視文辭,明經要考的,它全部都要考,還要加考時務策和詩賦。簡單來說,進士考試測試的是文學修養,考生需要精通經書、歷史、文學和時政,才有機會考上。進士核心要考的是詩賦,考生需要精通音韻格律才有機會脫穎而出。很顯然,進士的難度比明經高出了一大截,考中的人很少。所以才有了「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俗語,意思是三十歲考中明經,已經算老了;五十歲考中進士,卻還算年輕的。

參加兩次「高考」是怎麼回事?

好了,假設你作為一個唐朝考生,從小勤勤懇懇背書、學習詩賦,準備好了一切。那你就可以去參加唐朝的「高考」了,只不過唐朝的「高考」有兩次。

第一次「高考」叫做「鄉試」,不過不是全國統一組織的考試,而是由各州府自行考核。考生需要去參加府州檢定資格考試,合格之後才有機會參加由中央舉辦的省試,也就是第二次「高考」。

鄉試一般是在秋天舉行,因此也被稱為「秋闈」。這時候考中第一名的就叫做解元啦。

當然,也有保送生,他們不用參加鄉試就有資格去參加省試。什麼樣的人可以成為鄉試保送生呢?他需要有文名或者寫過聞名鄉裡的優異作品,這樣的人可以被保送錄取。

白居易

第二次「高考」是由中央尚書省主持的全國考試,因為是由尚書省主持的考試,因此被叫做省試。通過鄉試的人和鄉試保送生會進入一個名單,在名單之內的人才有資格參加省試。省試是在春天舉行,因此也叫作「春闈」。

省試的考場是在尚書省的禮部貢院,由禮部侍郎主持,有時候也由皇帝指派的特殊大臣來主持。這個大唐第二次高考的主考官被稱為「知貢舉」。

正式開考的時候,會日以繼夜,一直到夜深三根蠟燭燒完了才收卷。唐朝高考簡直就是體力活。

考生們可以在禮部貢院前面看到考試成績,上榜的就是考試合格的,也就成為進士了,省試的第一名就是我們熟知的狀元。

想要通過考試,必須準備作文集找考官拉關係?

唐朝的科舉考試,沒有機器統一改卷,考試是否合格的名單由主考官來定,因此考生們在考試之前找主考官刷臉、混臉熟、拉關係就顯得尤其重要。主考官賞識的考生比較容易考中,主考官鄙視的考生則很難及第。

於是,為了增加考中的機率,考生們需要到處找社會名賢和主考官推薦自己,和他們拉關係。

考生自薦的最主要的辦法就是準備自己的作文集,用作品去打動名賢和考官,以獲得他們的賞識。

考生們要隨身攜帶名片和作文集,到名賢公卿家裡去拜訪。有的人身上準備了三百張用高貴的稜紋紙做成的名片,隨時準備投遞。當時的名片叫做「名刺」,這些隨身帶著大量名片的人,就被諷刺為「名刺奴」。

唐朝考生們的作文集通常是寫成捲軸,投獻給名公、權貴和考官,這叫做「行卷」,注意不是行賄,而是行卷,用自己的作品打動對方。

唐代捲軸

一般來說,大家都是準備一到兩卷的作文集,都是選取作品中最滿意的部分。有的行卷比較少,只有十九首五言詩,更少的甚至只有五首詩。但也有一些不按常理出牌的考生,準備了超級厚重粗大的作文集以顯示自己的獨特,有三、四卷之多。

有個叫做劉子振的考生,甚至準備了四十卷的作文集,因此聲名鵲起,簡直不給其他考生活路。這就像是高考作文,約定俗成考生人均寫八百字,有人神經病一口氣寫了八萬字。

唐代考生拿著作文集拉關係的做法,時人習以為常。白居易當年行卷,拿著作文集去找顧況,顧況看到他的名字「白居易」,說「長安米貴,在這裡居住可是不容易啊。」當顧況看了白居易的「離離原上草」之後,被他的才華打動,馬上改口,說:「有你這樣的才華,居天下都不難。」白居易因此聲名大振,為他後來的考試鋪好了路。

為了拉關係,考生準備了名片和作文集還不夠。他們還需要經常找出七大姑八大姨的宗族關係和主考官套近乎,什麼「我是你爺爺的兄弟的兒子的孫子」之類的。甚至搬出老鄉關係,也能增加考官好感度。

考試第一名不一定有官做?

你在大唐參加了兩次高考,拿了第一名,很興奮。但還不能當官,這是為什麼呢?原來,唐朝選人和選官考試是分開的。

選人考試就是進士考試,也就是前面說的省試。通過了省試,只能表明你是個人才,有了做官的資格,但最終能不能做官,還要再經歷一次選官考試。

進士考試由禮部侍郎主持,叫做禮部試;選官考試由尚書省下面的吏部主持,叫做吏部試。

選官考試,也就是這個吏部試,需要面試加筆試。

面試考察你的身材樣貌是否豐偉,大概就是看長得是否端正;考察你的言辭言語是否辨正,大概就是看說話怎麼樣,思路是否清晰,會不會說話。

至於筆試,考的是你的書法是不是遒美,也就是字寫得好不好;還要考你的文理是否優長,這是考核的最重要的一點。

以上四個方面「身、言、書、判」都合格了,才能當官。當時普通士人都穿白衫,通過吏部試之後可以脫去白衫、換上官服,因此這個考試也被叫做「釋褐試」。

原創文章,抄襲必究。

我是文史有意思,關注我,了解有趣好玩的文史知識呀。

相關焦點

  • 看古代科舉考試的具體步驟,才知道,古代入仕當官簡直太難了
    科舉制度是古代選拔官員的制度之一,它由隋文帝創建,完善於唐朝。作為我國古代版的"高考"制度,科舉制度也頗為歷代統治者所重視,從隋朝開始一直到清朝,科舉制度大約走過了一千三百年的歷程,而歷次科舉考試選拔出來的士子,也成為了歷朝歷代舉足輕重的官吏,今天就來了解一下古代士子的科舉歷程。
  • 唐朝人想當官只能通過科舉嗎?平民在當時一共有8種渠道可以當官
    但科舉考試雖然為廣大中下層階級,製造了「居廟堂之上」的機會,卻不是有所人都可以一舉中第。難道在唐朝時無法通過科舉考試就不能做官了嗎?很顯然科舉考試並不是唯一的做官途徑。
  • 廢科舉之後,百萬之士入仕,朝廷又是如何處置?
    千百年來,科舉制是制度下固定的選才方式,也是天下讀書人入仕的主要途徑。清末科舉制度已不能適應時代發展,隨著新式學堂的出現,廢除科舉制度勢在必行。清王朝廢除科舉制度並不難,難的是怎麼做好後宮。幾百萬的秀才、貢生、舉人都要知道,一下子失去了登進之路,後果將是不堪設想的。
  •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舉制度下歡喜的讀書人,寒門也出將相
    【注,唐朝以道教為國教,故道家典籍也在科考行列。】 選拔專業性人才的科舉考試又稱為「制考」,它的考期和考試的內容,都不像進士科和明經科那般穩定,往往存在著皇帝臨時起意,突然特詔下令招收某類人才的現象。
  • 考過科舉筆試就能當官?唐朝任官制——文人們的「面試官」
    圖 | 唐代官員一、 路漫漫其修遠兮:複雜的任官程序唐代是科舉制度飛速發展的時期,可能大多數人都認為只要科舉及第就可以封官加爵,甚至提到登榜考生,腦海裡全是皇帝賜官封爵的畫面,但其實在唐朝成為官員卻並不是這麼容易的事情。
  • 假如穿越到唐朝,除了參加科舉,還可以通過哪些途徑當上官?
    自從科舉制度被創立以後,一談起在唐及之後的朝代做官,人們便想起科舉考試,似乎只有這一種方法了。其實不然,假如我們穿越到唐代,還可以用好幾種辦法做官。要注意的是,我所說的是做文官。穿越到唐朝之後,不論想通過我下面所說的哪種方式做官,我們都要立即去聘請一個老師,再買一部《文選》。為啥?
  • 古代學子科舉金榜題名,如何慶祝?有沒有「謝師宴」?
    隋唐時期建立的科舉制度,成為了之後中國古代封建王朝選拔人才的核心方式。而科舉制度也為在中國古代的學子提供了一個入朝為官的機會,無論身份貴賤,只論知識高低。因此那些有幸金榜題名的學子們,也會像今天高考考上心儀的學校的學生們一樣,舉辦宴會來慶祝。而這種類型的宴會還有專門的命名的名字,叫做「謝師宴」。
  • 科舉到底該不該廢除?
    眾多讀書人,通過進士、舉人、生員,以及生員之外的眾多參加過考試但沒有考上的芸芸眾生,構成了一個金字塔。這個金字塔,就是引導士子歸心朝廷熱心功名的那個彀,即唐太宗說,「天下英雄盡入我彀中」的那個彀。說成是紐帶,也不離譜。但是,廢科舉之時,操辦此事的諸公,並沒有意識到科舉實際上是一個選官考試制度,而是當成教育體制的。
  • 唐朝文人愛「狎妓」,甚至還以有「蝨」為榮,這種風氣是怎麼形成
    直截了當地說,唐朝文人愛「狎妓」,和當時的科舉制度有很大的關係。唐朝入仕的途徑一般有三種:流外入流、門資入仕、科舉考試。前兩個的限制非常的高,因此作為中下層文人,想進入仕途只有參加科舉一途。唐朝時期,科舉考試十分的寬泛,開放了錄取的規模,還打破了傳統,不敢是官宦子弟、將校子弟,甚至連寒門、商人子弟,都有入仕的機會。
  • 「尊崇古法,科舉取士」——論宋代科舉對官學教育的影響
    一、宋初——重科舉而輕官學在古代,科舉考試的唯一目的,就是集天下之英才,選拔統治階級所需要的各級官員。對於廣大士大夫而言,在數千年儒家傳統"學而優則仕"思想的影響下,投身於政治活動是他們寒窗苦讀的終極目標,更是他們實現自身價值的重要途徑。
  • 唐朝的滅亡,原因是一位書生考砸了?
    翻開我國的歷史,你會發現有兩種人是惹不起的,一個是鹽販子,例如程咬金、張士誠等,還有一個就是落榜的讀書人,例如洪秀全、吳用等,為什麼說他們是惹不起的呢?因為這些人都是造過反的。而今天所講的此人,他兩種身份兼具,而且還把偌大的唐朝成功給覆滅了,這個人就是黃巢。
  • 古琴、佩劍、書箱,古代讀書人的「三大件」
    文/劉英傑古琴、佩劍、書箱,是古代讀書人的「三大件」。明代話本小說《喻世明言》中,但凡描寫讀書人,都離不開「琴劍書箱」之語,可見「琴劍書箱」是古代讀書人「行走江湖」不離須臾的必備物什。羅貫中所著《殘唐五代演義》中黃巢科舉失意,「寫下詩詞『馬前但得三千卒,敢奪唐朝四百州』,即收拾琴劍書箱,出了長安城,對天誓曰:『黃巢若得寸進,定要奪取唐朝天下!』」可知琴劍書箱當真要緊,即便造反也要收拾停當。「琴棋書畫」作為文人四事,琴為之首,「君子之座,必左琴右書」,「士無故不撤琴瑟」。在讀書人眼中,琴不僅是抒發性情的樂器,還代表了士子修身養德的立場。
  • 天才橫溢的李白為何終生不參加科舉考試?
    李白為何終生不參加科舉考試?說法一:李白生平裡,有件事非常可疑。李白終生不參加科舉考試,這是為什麼呢?當然李白自己說我是天才,天才哪有參加考試的?果真如此麼?唐代的一個讀書人不去參加科舉考試,這是不可想像的事情。
  • 廢除科舉是如何將清朝逼上死亡之路的?
    (武昌起義軍)從此點來看,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真正搞垮清帝國的,不是革命黨人(即使他們傷亡無數,視死如歸),而是各省政治精英不謀而合的「自治」選擇。那麼問題來了,這夥人怎麼會有如此巨大的影響力呢?02科舉的意義筆者認為,要想搞清楚此問題,還得再把時間提前到六年前,因為就在六年前,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科舉制的廢除。
  • 為何說唐朝的科舉是「豪門貴族」內部的科舉?難怪唐之後再無貴族
    ·為何說唐朝的科舉是唐朝貴族內部之間的科舉為了抑制門閥歷代統治者都費盡了腦筋,但在2000年的封建王朝中卻一直消除不了,其本質原因就是皇帝自身就是帝國中最大的地主,他怎麼又能控制住他人的增長呢?首先,唐朝的科舉是在京城舉辦,你讓南詔(雲南)附近的學子不遠萬裡跑到京城去和京官的子弟們去競爭,這不是找死嗎?而且,僅僅路上的花費和提前一年的到京備考,有幾個家庭能承受得起的?其次,當時最好的教育學府全部都集中在京城。
  • 中國古代讀書人除了科舉外,還能靠什麼生存?鄭板橋告訴你答案!
    古代的讀書人想要養活自己,當然最好是有個正當的職業,首選就是做官,甭管官是大是小,至少自己和家人吃飯的問題可以解決了,而且吃的可是好飯,精米白面,大魚大肉什麼的,那是沒什麼問題的。可是,畢竟不可能是個讀書人就能當官走仕途,科舉考試一層一層的選拔,著實太難了,要麼花點錢買個小官做做,那前提是你手上也得有存款呀。所以,大部分的讀書人,是吃不上官家這口飯的。
  • 唐詩三百首,唐朝遍地是詩人?詩詞歌賦,道出大唐不一樣的味道
    隋文帝建立隋朝和統一中國後,農耕經濟有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庶族寒門地主和自耕農階層的力量迅速壯大,他們要求打破門閥士族把持政權的局面,當朝者也希望擁有更多的血液來分散世族權力,在這種形式下,科舉制度逐漸建成,而唐朝對於科舉制度又有了許多創新和發展,科舉要求士子們具有較全面的文化修養,詩、文、書法得樣樣精通,才有可能中第。有一句話流傳至今,"寒窗苦讀十年,為求一功名"。
  • 唐宋八大家的故事之韓愈科舉篇(上)
    科舉是隋唐之後大多數讀書人入仕的必經之路,韓愈也不例外。唐代的科舉和後世的科舉不一樣,當時的科舉,能否中第並不完全取決於考試,名人的「公卷」延譽和「通榜」也推薦至關重要。科舉前,考生要把自己的詩文呈給名儒評判,提高自己的地位和影響,這就是「公卷」延譽。
  • 科舉制的廢除與四民社會的解體(上)
    劉大鵬指出:「書院為作育人才之地」,而此中養成的人才,是為了「貢之朝廷之上,為舟楫、為鹽梅;上者致君為堯舜之君,下則使民為堯舜之民」。[18]但部分因為清代可以通過捐納得功名,仕進之途已多元化。靠捐納得來的功名雖不被視為正途且只能補低級官職,對許多未中進士的中下層儒生來說,低級官職也正是他們所期望者。
  • 科舉制度始於哪個朝代又是誰廢除的? 揭科古代科舉制度的起源與廢除
    唐朝增加了明經和進士兩科,而武則天執政期間,增加了武舉考試,自此文武雙全,人才輩出。科舉制度萌發於魏晉,產生於隋朝,定型於唐朝,從此沿用一千三百多年的人才選拔制度給中國歷史產生了極其深遠影響。   科舉制度廢除時間   科舉制度在中國封建社會歷史舞臺上盤踞著一千三百多年,最終還是退出了歷史舞臺。那麼,科舉制度廢除的時間是哪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