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許多歷史影視劇的影響,許多人都認為科舉考試就是寫寫八股文就好了。其實錯了,唐朝是科舉考試的興盛時期,那時候還沒有八股文這回事,科舉考的還是經文、詩賦和時政評論。
在唐朝,想要通過科舉做官,需要經歷兩次「高考」,這還不算,你還得準備個人的作文集,到處去找權貴、考官混臉熟、求賞識、拉關係,這樣才能考得上。實在太難了,幸好不是古代人。
唐代科舉考什麼科目?
唐朝的時候科舉主要考的科目就是明經、進士。
啥叫明經?簡單來說,主要考的內容就是在經書裡抽出一些字句,根據這些字句寫出經書原文的上下文,很像今天的課文填空,不過默寫的要多一些、難一些。
另外,還會給你經書中的一段話,讓你結合實際政治來分析議論一下。這樣下來,大家也看明白了,明經的考試很依賴對經書的死記硬背。管它怎麼考,背書是最重要的。相比之下,就沒有那麼難,考中的人也就比較多。
啥叫進士?這一科特別重視文辭,明經要考的,它全部都要考,還要加考時務策和詩賦。簡單來說,進士考試測試的是文學修養,考生需要精通經書、歷史、文學和時政,才有機會考上。進士核心要考的是詩賦,考生需要精通音韻格律才有機會脫穎而出。很顯然,進士的難度比明經高出了一大截,考中的人很少。所以才有了「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俗語,意思是三十歲考中明經,已經算老了;五十歲考中進士,卻還算年輕的。
參加兩次「高考」是怎麼回事?
好了,假設你作為一個唐朝考生,從小勤勤懇懇背書、學習詩賦,準備好了一切。那你就可以去參加唐朝的「高考」了,只不過唐朝的「高考」有兩次。
第一次「高考」叫做「鄉試」,不過不是全國統一組織的考試,而是由各州府自行考核。考生需要去參加府州檢定資格考試,合格之後才有機會參加由中央舉辦的省試,也就是第二次「高考」。
鄉試一般是在秋天舉行,因此也被稱為「秋闈」。這時候考中第一名的就叫做解元啦。
當然,也有保送生,他們不用參加鄉試就有資格去參加省試。什麼樣的人可以成為鄉試保送生呢?他需要有文名或者寫過聞名鄉裡的優異作品,這樣的人可以被保送錄取。
第二次「高考」是由中央尚書省主持的全國考試,因為是由尚書省主持的考試,因此被叫做省試。通過鄉試的人和鄉試保送生會進入一個名單,在名單之內的人才有資格參加省試。省試是在春天舉行,因此也叫作「春闈」。
省試的考場是在尚書省的禮部貢院,由禮部侍郎主持,有時候也由皇帝指派的特殊大臣來主持。這個大唐第二次高考的主考官被稱為「知貢舉」。
正式開考的時候,會日以繼夜,一直到夜深三根蠟燭燒完了才收卷。唐朝高考簡直就是體力活。
考生們可以在禮部貢院前面看到考試成績,上榜的就是考試合格的,也就成為進士了,省試的第一名就是我們熟知的狀元。
想要通過考試,必須準備作文集找考官拉關係?
唐朝的科舉考試,沒有機器統一改卷,考試是否合格的名單由主考官來定,因此考生們在考試之前找主考官刷臉、混臉熟、拉關係就顯得尤其重要。主考官賞識的考生比較容易考中,主考官鄙視的考生則很難及第。
於是,為了增加考中的機率,考生們需要到處找社會名賢和主考官推薦自己,和他們拉關係。
考生自薦的最主要的辦法就是準備自己的作文集,用作品去打動名賢和考官,以獲得他們的賞識。
考生們要隨身攜帶名片和作文集,到名賢公卿家裡去拜訪。有的人身上準備了三百張用高貴的稜紋紙做成的名片,隨時準備投遞。當時的名片叫做「名刺」,這些隨身帶著大量名片的人,就被諷刺為「名刺奴」。
唐朝考生們的作文集通常是寫成捲軸,投獻給名公、權貴和考官,這叫做「行卷」,注意不是行賄,而是行卷,用自己的作品打動對方。
一般來說,大家都是準備一到兩卷的作文集,都是選取作品中最滿意的部分。有的行卷比較少,只有十九首五言詩,更少的甚至只有五首詩。但也有一些不按常理出牌的考生,準備了超級厚重粗大的作文集以顯示自己的獨特,有三、四卷之多。
有個叫做劉子振的考生,甚至準備了四十卷的作文集,因此聲名鵲起,簡直不給其他考生活路。這就像是高考作文,約定俗成考生人均寫八百字,有人神經病一口氣寫了八萬字。
唐代考生拿著作文集拉關係的做法,時人習以為常。白居易當年行卷,拿著作文集去找顧況,顧況看到他的名字「白居易」,說「長安米貴,在這裡居住可是不容易啊。」當顧況看了白居易的「離離原上草」之後,被他的才華打動,馬上改口,說:「有你這樣的才華,居天下都不難。」白居易因此聲名大振,為他後來的考試鋪好了路。
為了拉關係,考生準備了名片和作文集還不夠。他們還需要經常找出七大姑八大姨的宗族關係和主考官套近乎,什麼「我是你爺爺的兄弟的兒子的孫子」之類的。甚至搬出老鄉關係,也能增加考官好感度。
考試第一名不一定有官做?
你在大唐參加了兩次高考,拿了第一名,很興奮。但還不能當官,這是為什麼呢?原來,唐朝選人和選官考試是分開的。
選人考試就是進士考試,也就是前面說的省試。通過了省試,只能表明你是個人才,有了做官的資格,但最終能不能做官,還要再經歷一次選官考試。
進士考試由禮部侍郎主持,叫做禮部試;選官考試由尚書省下面的吏部主持,叫做吏部試。
選官考試,也就是這個吏部試,需要面試加筆試。
面試考察你的身材樣貌是否豐偉,大概就是看長得是否端正;考察你的言辭言語是否辨正,大概就是看說話怎麼樣,思路是否清晰,會不會說話。
至於筆試,考的是你的書法是不是遒美,也就是字寫得好不好;還要考你的文理是否優長,這是考核的最重要的一點。
以上四個方面「身、言、書、判」都合格了,才能當官。當時普通士人都穿白衫,通過吏部試之後可以脫去白衫、換上官服,因此這個考試也被叫做「釋褐試」。
原創文章,抄襲必究。
我是文史有意思,關注我,了解有趣好玩的文史知識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