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這是蘇軾在《潮州韓文公廟碑》中對韓愈的評價。
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最開始知道韓愈都是從「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這些詩句開始的,等到後來,又開始學習「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這種詩句,以及《師說》《祭十二郎文》這些名篇。
所以,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只知道韓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是一個著名詩人,文學家。或許學習韓愈文章的時候,作者簡介裡面會提到一些,但很多時候僅僅是介紹了一些和文章相關的東西。相信大家都知道韓愈是一個政治家,但可能絕大多數對歷史文學不太感興趣的,對韓愈的了解也僅限於「政治家」這個字面意思,具體怎樣的政治,卻又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那麼,韓愈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科舉是隋唐之後大多數讀書人入仕的必經之路,韓愈也不例外。
唐代的科舉和後世的科舉不一樣,當時的科舉,能否中第並不完全取決於考試,名人的「公卷」延譽和「通榜」也推薦至關重要。
科舉前,考生要把自己的詩文呈給名儒評判,提高自己的地位和影響,這就是「公卷」延譽。朝中名儒碩學對考生呈送的文章進行評判,向主考官推薦一個預選榜,這就是「通榜」推薦。
當時的科舉並不採用糊名制度,由主試者決定取捨。所以,主考官通常是根據「通榜」推薦和試捲來排名次的。換句話來說,也就是想完全依靠自己考場的實力,幾乎沒有可能中舉,必須要有考場之下,名儒世家的推送才行。
韓愈本來想找自己的族兄韓弇當自己「公卷」延譽的人,但當時韓弇重任在身。當韓愈到長安後,韓弇卻因為吐蕃劫盟遇害。
韓愈不僅期望落空,甚至連生計都成了問題。最後,韓愈的故人馬燧請韓愈到自己家,給兩個兒子當老師,韓愈的生活才有了著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