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科舉之後,百萬之士入仕,朝廷又是如何處置?

2021-01-18 君與祁月同名

千百年來,科舉制是制度下固定的選才方式,也是天下讀書人入仕的主要途徑。清末科舉制度已不能適應時代發展,隨著新式學堂的出現,廢除科舉制度勢在必行。清王朝廢除科舉制度並不難,難的是怎麼做好後宮。幾百萬的秀才、貢生、舉人都要知道,一下子失去了登進之路,後果將是不堪設想的。

因此,清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對他們進行了善後處理,並妥善安置。大體有三種方法:

為使生員能有出路,取消了原來選撥優貢、撥貢的嚴格規定,除年齡較小的人員可以進入師範學堂學習外,凡已入師範學堂者不得參加考試。一九○九年秋,全國各地舉行優貢、拔貢補考,各地生員均由各府州縣會同教官報來,八旗生員則由駐京畿各省的將軍、都統、副都統分別選送到京畿各省。

主考人員由各省學使擔任,並召進士、舉人、優貢拔貢出身者為閱卷官,應試人員可連續考試。考試題型為史論一篇,四書義或經義一篇,要求即時交卷。

新選優貢、拔貢出身的人,在第二年向該省巡撫領取諮文,五月至北京,六月至南京,參加朝拜。因參考人數較多,先在學部組織考試優貢、拔貢,試題為四書一卷,史論一卷,然後派大臣閱卷,分別去取。考試成績分為第一、第二、第三三個等級。

按照規定,一等及二等前十名,中年以下者,委以七品小京官,年老者,授知縣;第三級後,一部分授京官,各部司授之,另一部分授外官,如鹽庫大使、州判、州同、縣丞等;第三級不受。

若生未得優貢、拔貢出身,則準許以佐二官試授。除了選選充任學堂教員外,遊學出使不送考,其餘各生員,在優貢之年,由各州、縣官與教官選保。

考官在優貢試完後,由提學使在省城分兩場進行,第一場講經義,第二場講史論,兩場試時務兩場。考前在算學、輿地、財政、兵政、軍事、軍事事務、鐵路、礦務、警察、外國政法等科,認考某一科後,再考專科,合校兩科,定考與否。

入學人數以大省為100人,中省為70人,小省為50人為宜。考第一科或考第二科者,其考績以典史任用,由吏部分別銓選派送,準許在本省或分省試用,考職限三科後即行停辦。

貢舉考試,即授以官職,或授以官職,如知縣、知府、知縣、知府、知府等。這一制度在道光年間就被廢除了,停止了科舉,改為貢舉,以原舉人、貢生為限,並仿照舊制,舉行了舉人與恩、優、拔、副、年貢的會考。

一九○六年清政學部成立,奏定為三科,每三年,保送貢生數名,按舉人四人,貢生一人計算。但凡已有官職,或學堂教官已定,或學生已定獎賞,或實缺教官,或未與未考優貢、拔貢者,不得保送。

考試分為兩科,第一科以經義、史論各一科,第二科以專業科目各一科。考官赴京城再次應考,1907年四月,清政府在保和殿舉行會考,會考的內容、方法與朝考相同。考期內,皇帝指定閱卷大臣六名,襄校官六名,內監二名,外監四名,此次會考共三百六十七名,按考試成績分為三等。

舉人取一等及二等前十名,分別為京城主事、中書、七品小京官等職,外省主事、知縣等職;舉人取二等前十名,分別為京城主事、知州、知府、縣丞等職;三等不取。

上述舉措,雖不是常年鄉試的強項,但在科舉制廢除後,還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哪些準備參加科舉的生員畢竟也有一條進身之路,不消十年寒窗磨礪。但是,新式教育仍然是主流,那些接受傳統教育的讀者只有一小部分人能夠成功地轉變為讀者。

相關焦點

  • 看古代科舉考試的具體步驟,才知道,古代入仕當官簡直太難了
    科舉制度是古代選拔官員的制度之一,它由隋文帝創建,完善於唐朝。作為我國古代版的"高考"制度,科舉制度也頗為歷代統治者所重視,從隋朝開始一直到清朝,科舉制度大約走過了一千三百年的歷程,而歷次科舉考試選拔出來的士子,也成為了歷朝歷代舉足輕重的官吏,今天就來了解一下古代士子的科舉歷程。
  • 科舉到底該不該廢除?
    革命斷送了清王朝,也斷送了清廷的新政改革。後來的中外史家,將中國的辛亥革命,視為「託克維爾假說」的最好例證:一個傳統王朝,改革更容易引發革命。而具體到當年的中國,最大的敗筆,就是因為新政廢科舉。綜合史家之言,科舉之廢,導致王朝垮臺,原因有二。其一,科舉不僅是上升的階梯,還是王朝與士人之間的紐帶。一旦這個紐帶斷了,王朝出現危機,士子們就不幫忙了。
  • 清末科舉制度廢除原因再探
    另一方面,出於對新局勢的反應,於科考內容中添加新學知識,成為了趨新派的普遍要求。這種要求源於社會對於新學知識重要性的認識,由於科舉制度兼具政治、教育、文化等功能,因此,改革科舉成為肯定新學價值的重要表現,即「欲士之應世變,則不可不習西法」。雖然就總體而言,直至19世紀末,時人對於科舉制度的輿論評價不出於以上兩個方面,即所謂「救之之道當如何?曰痛除八股,而大講西學,則庶乎其有鳩耳」。
  • 古代學子科舉金榜題名,如何慶祝?有沒有「謝師宴」?
    隋唐時期建立的科舉制度,成為了之後中國古代封建王朝選拔人才的核心方式。而科舉制度也為在中國古代的學子提供了一個入朝為官的機會,無論身份貴賤,只論知識高低。因此那些有幸金榜題名的學子們,也會像今天高考考上心儀的學校的學生們一樣,舉辦宴會來慶祝。而這種類型的宴會還有專門的命名的名字,叫做「謝師宴」。
  • 多人考試作弊,科舉制為何還沒被廢除?
    所以,他提議廢科舉的理由之一便是:科舉之弊日積而日深,欲仕者,以僥倖苟得為心,而廉恥節義之風微,凡可以弋獲而捷取者,無弗為也,法令密於防奸而奸每伏於所防之外,蓋至於今日而弊斯極矣。翻譯過來就是,那些想當官的,大多抱著僥倖心理來應試,沒有廉恥之心,投機取巧的人更不會顧及。雖有嚴格的防奸法令,但防不勝防。
  • 「尊崇古法,科舉取士」——論宋代科舉對官學教育的影響
    一、宋初——重科舉而輕官學在古代,科舉考試的唯一目的,就是集天下之英才,選拔統治階級所需要的各級官員。對於廣大士大夫而言,在數千年儒家傳統"學而優則仕"思想的影響下,投身於政治活動是他們寒窗苦讀的終極目標,更是他們實現自身價值的重要途徑。
  • 古人「高考」也作弊,古代是如何防止科舉舞弊的呢?
    一說到高考,想必大家都會聯想到古代的科舉考試,畢竟我國幾千年來的科舉入仕傳統與如今的高考制度在本質上是相通的。「寒窗苦讀數十載,皆在此一舉」,所以保證高考的公平公正至關重要。古人的科舉考試一般每三年舉行一次,與現在每年一次的高考相比,那時候的考試更為難得。所以,總是會有人想要作弊。但十分令人不解的是在技術和信息手段都極其落後的古代,科舉考生們幾乎不可能作弊,也更加不敢舞弊。從另一方面來說,古代的科舉要比現在的高考更加嚴格。那麼,古人是如何防止學生作弊的呢?
  • 科舉制的廢除與四民社會的解體(上)
    由於劉家「究竟不甚寬綽有餘」,劉大鵬自己年長後也不得不與「舌耕」者為伍,像大多數未能做官的讀書人一樣走上教書之路。劉氏在中舉之前,已出任塾師。但中舉後地位變化,對塾師這一身份認同就頗不能釋然,每慨嘆其不得不為此「餬口」之業,曾一度想辭館回家「躬耕事親」。他以為,「讀書之士不能奮志青雲,身登仕版,到後來入於教學一途,而以多得脩金為事,此亦可謂齷齪之極矣!」
  • 【講堂】廢除科舉是新舊中國的分水嶺?
    著名學者劉海峰教授登上嶽麓書院講壇,縱論「千年科舉與中國傳統文化」。持續存在1300多年之久、被廢止100餘年,科舉制的功過如何?它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  科舉制是中國非常重要的一個創造之物,我認為它是中國的第五大發明,是中華民族在精神文明領域中的一個重要發明。這種制度的生成有特定的文化積澱,特別是儒家文化、儒家理論產生的精英治國理念。「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不靠跑官、買官,靠學習來當官,這是一個很先進的理念。  正因為有舉賢才、尚賢這些觀念,漢代出現察舉制,到隋代加大科舉。
  • 臣本布衣——郭靖與士之道統
    在他心中,郭靖忠於朝廷法統,但在郭靖心中,皇權與朝廷並不重要,他在意的是黎民百姓,他堅持的是士之道統。堅守士之道統,帶著不切實際的幻想與迂腐,但在歷史上卻一直如絲如縷不絕。(可惜,歷史越向前發展,這種道統越危殆、越不保,直到完全斷絕。)不是所有讀書人、所有文人都如此,只有真正以天下為己任的讀書人才稱得上士。
  • 科舉制度的廢除是加速清朝的滅亡兇手之一
    《清史稿》中記載:「民智不開之故,皆以八股試士為之。……今群臣濟濟,然無以任事變者,皆由八股致大位之故。眾官在批改試卷清朝自從廢除科舉之後,那麼有志之士,窮苦書生通過科舉改變命運的思想幻滅了。巡視考場在各路的隊伍裡不乏昔日的書生,他們本來為了科舉準備了很多年,但是現在的朝廷卻讓他們的希望破滅了,他們彷徨、猶豫,甚至對清王朝失去了信心,這樣即使這些人不造反,那麼他們對這個朝廷也不會再擁戴了
  • 話說歷史上的科舉考試,以及狀元、會元、解元
    在唐時期,科舉只是政府招納人材的方式之一,同時並用的入仕途徑,還有門蔭入仕、雜色入流。到了唐後期,出身寒門由科舉入仕者漸多,與世族門蔭入仕者,形成兩大官僚派系集團,形成「牛李黨爭」。清所沿襲,至科舉被廢為止。
  • 為什麼宋代科舉取士錄取的考生中布衣子弟多?
    作者:趙心放今年初,筆者發表過一篇有關古代科舉制度的拙文,文中說道:漢代選拔人才實行的是地方推薦和朝廷徵召相結合的察舉、徵辟制。曹魏時制訂了九品中正制,即九品宮人法,作為新的選舉制度。隋朝統一全國後,隋煬帝朝創置了進士科,由此標誌科舉制正式創立。
  • 清朝在廢除科舉制度後,做官的人是怎麼選來的?
    殊不知,在古代的學子,也同樣深受考試的「折磨」,古代的科舉制度就是,層層選拔,擇優入仕,而士農工商在古代又是主流職業,所以無數學子寒窗苦讀多年,只為了考取功名,由此可見競爭有多大了,而科舉考試制度也是古代官員選拔的主要制度。那麼廢除了科舉制度的清朝,是怎樣選拔官員的呢?當時清朝選拔的官員主要來自於國外留學輸送的人才、新式學堂培育出來的人才和滿清皇貴族裡。
  • 丁鋼 吳旻瑜 | 匠人入仕:明代匠官制度述論
    這裡說的「匠人入仕」並非「匠籍入仕」,在明代中後期,隨著科舉向匠戶的開放,匠籍人員也可以登科入仕;而所謂「匠人入仕」指的是匠人未通過科舉,單純依憑自己的匠藝進入官僚階層。中國歷史上選官制度,除科舉制外,有秦的「二十等爵」制、兩漢的「方正賢良」制、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唐宋的「博學弘詞」「明經詩賦」制等等,但無論何種制度,都罕有以技藝水平作為選人任官的標準。
  • 李白、杜甫的幹謁之路,試論唐代文人入仕為官的終南捷徑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幹謁詩文」類似於現在的求職信,是一種純粹為結識權貴,以圖舉薦入仕而創作的社交類詩文體裁。由於唐代科舉制度與舉薦制度並行,甚至舉薦制度更為盛行,有才能的文人不經過科舉考試,只要有位高權重的將相公卿欣賞你、願意向朝廷舉薦,便有可能成功入仕,甚至平步青雲。唐朝宰相馬周就是經中郎將常何舉薦才入朝為官的,馬周最終位極人臣,權傾朝野。
  • 清朝的科舉制度:從發達到走入死胡同
    必如何而後可痛革歟?[2]當年錄取了狀元呂宮等三百名進士。連年錄用進士,這在明代是沒有先例的,可見清朝對於科舉抱有極大的期待。不僅如此,制策的設問也都是當時迫在眉睫、亟待解決的重大國家問題。與其說士子有求於朝廷,不如說是朝廷有求於士子,這才是令人傷感的。新進士的官位晉升極快。
  • 天才橫溢的李白為何終生不參加科舉考試?
    一是罪人之後,二是商人之子。你想考進士,連門兒都沒有。人都是這樣的,你已經把我資格都剝奪了,我還奴顏卑膝地求你?天才李白絕不會這麼幹。李白就說,你不讓我考,我還看不起你進士考試呢!我不考科舉,我就靠自我炒作,炒出大名來,讓你皇帝老兒親自把我請過去。這是李白的情結。
  • 廢除科舉是如何將清朝逼上死亡之路的?
    02科舉的意義筆者認為,要想搞清楚此問題,還得再把時間提前到六年前,因為就在六年前,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科舉制的廢除。因此,我們可以說,正是因為科舉制的存在,才讓專制系統能夠不斷復活。03科舉停廢殺死大清但是,1905年,在袁世凱等的建議下,科舉制在被廢止了,傳統私塾也因此關門倒閉,取而代之的,則是各種西化學堂教育,這便導致了一系列的變化。例如,一部分讀書人看到科舉入仕這條路走不通,轉而便尋求出國留學,在海外混得一紙文憑,然後回國謀求更高的職位。
  • 科舉制度始於哪個朝代又是誰廢除的? 揭科古代科舉制度的起源與廢除
    1905年是光緒三十一年間,但是光緒皇帝在位期間,清政府的朝政是慈禧太后把持的,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左右著朝廷決策的走向。所以間接的可以說,科舉制是慈禧太后廢除的。那麼,是什麼原因可以讓頑固不化的老太后頒布這一指令呢?   慈禧太后圖片   清政府後期,科舉制八股取仕的弊端日益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