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心放
今年初,筆者發表過一篇有關古代科舉制度的拙文,文中說道:漢代選拔人才實行的是地方推薦和朝廷徵召相結合的察舉、徵辟制。曹魏時制訂了九品中正制,即九品宮人法,作為新的選舉制度。隋朝統一全國後,隋煬帝朝創置了進士科,由此標誌科舉制正式創立。
縱觀從隋大業二年(公元606年)到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歷經8個朝代1300年的科舉,共計開725科,筆者管見,從考試管理、閱卷、錄取標準、錄取人數等各個方面看,科舉考試的效果宋朝最為出色。
(一)建立健全有關考試制度
宋代的科舉考試分為解試、省試和殿試三級,實行逐級淘汰、擇優錄取的辦法。
其一、開放考試門戶,徹底取消出身和門第限制,士農工商雜類均可應舉入仕。建隆三年(公元962年)朝廷下詔,廢除唐代的公薦制,防止考埸內外的徇私舞弊活動,所有考生通過科舉應試,違者「重置其罪」。
其二、考試內容易多樣化,重能力、見解及應用,只靠死記硬背或吟詩作賦難以考取功名。此外根據實際及時調整考試計分方法。北宋前期,實行的是「逐埸過落」,即考生考完第一埸詩賦後就直接評分,失利者就沒有資格參加後面的考試了,就如現代體育競賽中的淘汰賽一樣。大家認為「一埸定終身」不妥,便改成四埸之後計總分,相對來說就比較合理了。
其三、實行鎖院、糊名和謄寫辦法
「鎖院」就是考試前將考官和工作人員集中到貢院裡,貢院大門加鎖,對裡面的人員實行隔離,放榜時才能出來。
「糊名」:這是宋太宗朝時出的新招:考試完畢後,將試卷上考生的信息全部用紅紙糊起來,使閱卷者不知考生的信息,以避免徇私舞弊。現代正規的考試,如高考、中考等等,仍大體沿襲這種方法。
「謄寫」:在考試中,發現有考生在試卷中作標記、寫暗語等,這樣事先被買通的閱卷者可以來識別考生。真格是「下有對策上有政策」哦,宋真宗時期,朝廷制訂新規:由專人依據試卷原文謄抄一遍,交由校勘官核對,確認無誤後再交由副考官核定。增加的這「謄寫」環節,的確是不惜血本下真功夫,不知要花費多少人力和時間?
其四、增加殿試環節:將中榜者匯集於殿前,由皇帝親自隨機出題,考生當埸應對皇帝的出題,答對者方能晉級為進士,進士的前三名分別為狀元、榜眼、探花。
(二)區別對待不同出身的考生
在隋唐時代,科舉遺存著門閥之風,布衣子弟入仕難。宋太祖鑑於前朝的教訓,對世家子弟入仕進行從嚴控制,規定「食祿之家,有登第者,禮部具姓名以聞,令複試之。」。用現代語釋意,凡是官員的子弟,上榜後還要重新登記名冊,再考一次。
與此同時,朝廷為布衣子弟赴考打開方便之門。當時天下戰亂初定,很多地方還沒恢復元氣,一些偏遠地方的農村學子因為沒有路費,不得不放棄考試。開寶二年(公元969年),宋太祖詔令,為四川、湖北等偏遠山區的考生發放考券(也稱為驛卷)。考生憑考券免費使用驛站車馬、包食宿到京師參考。
宋真宗還御筆親寫一篇《勵學》,鼓勵學子們積極參考: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這完全是一大碗濃濃的「心靈雞湯」哦,凡願意求學者,讀此文後,誰不意氣風發,芸窗苦讀,揮筆考埸?
(三)兩宋科考入仕簡況
有學者統計,兩宋三百年間,通過科舉錄取進士人數超過10萬人,傲居各代榜首:是唐至五代時期的近10倍,元代的近100倍,明代的近4倍,清代的3.8倍。布衣出身的佔50%以上。中舉者即可授官,升遷相對較快。朝廷的一至三品官中,來自布衣者約佔53.67%,北宋末高達64.44%。
兩宋通過科考,為朝廷延攬了一大批治國理政的人才。最著名的是嘉佑二年(1057年)考試。共錄取388名,現可知姓名和籍貫者204名,有人稱其為千年科舉第一榜。其中:有以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的蘇軾、蘇轍、曾鞏三人。其中的蘇軾,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人物之一,雖然一生仕途坎坷,但官職也做到過門下侍郎(副宰相),曾鞏官至中書舍人。著名人物還有史稱「二程」的道學、理學大師,洛學創始人程顥和其兄弟程頤;大思想家、關學創始人張載。
可以這樣說,宋朝通過科舉取士,從門閥社會轉向到了科舉社會,逐步造就了一個競爭性強、開放性高的社會。全社會勤奮向學,文化相對普及,全民文化素質有所明顯提高。
(四)述評
有讀者可能提出,宋朝的科舉為國家延攬了這麼多的治國理政人才,為什麼宋朝是一個「泥足巨人」,打不過契丹,打不過金國,被金國消滅了北宋,南宋長期偏安於南方一隅,最後被蒙古消滅?
筆者管見,這是執政者的治國總體思路上出了問題。
從宋太祖伊始,實行的「重文抑武」政策,軍隊的戰鬥力不強,對外一味求和,花錢買平安。此外,內部的冗員過多,辦事效率低,執政的皇族力量越來越弱勢,重用了高俅、秦檜、史彌遠等不少奸臣造成的。
從歷史的角度分析,與其他朝代相比較,單就科舉來看,宋朝是最有成效的。
【作者簡介】趙心放,筆名趙式,重慶市南岸區作家協會會員,黃桷文學社副社長。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推薦:
《紅樓夢》裡薛寶釵高估了金玉良緣?
清代才子袁枚:人間很值得,他亦未辜負過人間
為什麼說科舉制度對古代中國產生了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