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宋代科舉取士錄取的考生中布衣子弟多?

2020-12-22 寫乎

作者:趙心放

今年初,筆者發表過一篇有關古代科舉制度的拙文,文中說道:漢代選拔人才實行的是地方推薦和朝廷徵召相結合的察舉、徵辟制。曹魏時制訂了九品中正制,即九品宮人法,作為新的選舉制度。隋朝統一全國後,隋煬帝朝創置了進士科,由此標誌科舉制正式創立。

縱觀從隋大業二年(公元606年)到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歷經8個朝代1300年的科舉,共計開725科,筆者管見,從考試管理、閱卷、錄取標準、錄取人數等各個方面看,科舉考試的效果宋朝最為出色。

(一)建立健全有關考試制度

宋代的科舉考試分為解試、省試和殿試三級,實行逐級淘汰、擇優錄取的辦法。

其一、開放考試門戶,徹底取消出身和門第限制,士農工商雜類均可應舉入仕。建隆三年(公元962年)朝廷下詔,廢除唐代的公薦制,防止考埸內外的徇私舞弊活動,所有考生通過科舉應試,違者「重置其罪」。

其二、考試內容易多樣化,重能力、見解及應用,只靠死記硬背或吟詩作賦難以考取功名。此外根據實際及時調整考試計分方法。北宋前期,實行的是「逐埸過落」,即考生考完第一埸詩賦後就直接評分,失利者就沒有資格參加後面的考試了,就如現代體育競賽中的淘汰賽一樣。大家認為「一埸定終身」不妥,便改成四埸之後計總分,相對來說就比較合理了。

其三、實行鎖院、糊名和謄寫辦法

「鎖院」就是考試前將考官和工作人員集中到貢院裡,貢院大門加鎖,對裡面的人員實行隔離,放榜時才能出來。

「糊名」:這是宋太宗朝時出的新招:考試完畢後,將試卷上考生的信息全部用紅紙糊起來,使閱卷者不知考生的信息,以避免徇私舞弊。現代正規的考試,如高考、中考等等,仍大體沿襲這種方法。

「謄寫」:在考試中,發現有考生在試卷中作標記、寫暗語等,這樣事先被買通的閱卷者可以來識別考生。真格是「下有對策上有政策」哦,宋真宗時期,朝廷制訂新規:由專人依據試卷原文謄抄一遍,交由校勘官核對,確認無誤後再交由副考官核定。增加的這「謄寫」環節,的確是不惜血本下真功夫,不知要花費多少人力和時間?

其四、增加殿試環節:將中榜者匯集於殿前,由皇帝親自隨機出題,考生當埸應對皇帝的出題,答對者方能晉級為進士,進士的前三名分別為狀元、榜眼、探花。

(二)區別對待不同出身的考生

在隋唐時代,科舉遺存著門閥之風,布衣子弟入仕難。宋太祖鑑於前朝的教訓,對世家子弟入仕進行從嚴控制,規定「食祿之家,有登第者,禮部具姓名以聞,令複試之。」。用現代語釋意,凡是官員的子弟,上榜後還要重新登記名冊,再考一次。

與此同時,朝廷為布衣子弟赴考打開方便之門。當時天下戰亂初定,很多地方還沒恢復元氣,一些偏遠地方的農村學子因為沒有路費,不得不放棄考試。開寶二年(公元969年),宋太祖詔令,為四川、湖北等偏遠山區的考生發放考券(也稱為驛卷)。考生憑考券免費使用驛站車馬、包食宿到京師參考。

宋真宗還御筆親寫一篇《勵學》,鼓勵學子們積極參考: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這完全是一大碗濃濃的「心靈雞湯」哦,凡願意求學者,讀此文後,誰不意氣風發,芸窗苦讀,揮筆考埸?

(三)兩宋科考入仕簡況

有學者統計,兩宋三百年間,通過科舉錄取進士人數超過10萬人,傲居各代榜首:是唐至五代時期的近10倍,元代的近100倍,明代的近4倍,清代的3.8倍。布衣出身的佔50%以上。中舉者即可授官,升遷相對較快。朝廷的一至三品官中,來自布衣者約佔53.67%,北宋末高達64.44%。

兩宋通過科考,為朝廷延攬了一大批治國理政的人才。最著名的是嘉佑二年(1057年)考試。共錄取388名,現可知姓名和籍貫者204名,有人稱其為千年科舉第一榜。其中:有以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的蘇軾、蘇轍、曾鞏三人。其中的蘇軾,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人物之一,雖然一生仕途坎坷,但官職也做到過門下侍郎(副宰相),曾鞏官至中書舍人。著名人物還有史稱「二程」的道學、理學大師,洛學創始人程顥和其兄弟程頤;大思想家、關學創始人張載。

可以這樣說,宋朝通過科舉取士,從門閥社會轉向到了科舉社會,逐步造就了一個競爭性強、開放性高的社會。全社會勤奮向學,文化相對普及,全民文化素質有所明顯提高。

(四)述評

有讀者可能提出,宋朝的科舉為國家延攬了這麼多的治國理政人才,為什麼宋朝是一個「泥足巨人」,打不過契丹,打不過金國,被金國消滅了北宋,南宋長期偏安於南方一隅,最後被蒙古消滅?

筆者管見,這是執政者的治國總體思路上出了問題。

從宋太祖伊始,實行的「重文抑武」政策,軍隊的戰鬥力不強,對外一味求和,花錢買平安。此外,內部的冗員過多,辦事效率低,執政的皇族力量越來越弱勢,重用了高俅、秦檜、史彌遠等不少奸臣造成的。

從歷史的角度分析,與其他朝代相比較,單就科舉來看,宋朝是最有成效的。

【作者簡介】趙心放,筆名趙式,重慶市南岸區作家協會會員,黃桷文學社副社長。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推薦:

《紅樓夢》裡薛寶釵高估了金玉良緣?

清代才子袁枚:人間很值得,他亦未辜負過人間

為什麼說科舉制度對古代中國產生了深遠影響?

相關焦點

  • 宋代科舉制度除了比唐公平合理,還傾向寒門,國家還包路費和住宿
    上篇文章講了唐代科舉制度限制中下層地主官僚子弟的科舉入職,同時門閥和世家把控著名額。對於底層百姓子弟更是難以通過科舉進入順利的仕途。這篇我們講一下宋代科舉制度有多麼的偏向中下層和貧寒家庭。從打破階層固化的角度而言,跟隋唐時期相比,宋代科舉有幾項制度創新是可圈可點的。科舉制度本為是為國選拔人才的,用底層人才向上流動來打破階層固化形成的保守腐朽集團。
  • 這個朝代的寒門子弟,憑成績跨越階層
    宋代是個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大量寒門子弟可以通過科舉考試實現階層跨越的特殊時代。據統計,宋代320年間,科舉取士11萬人,是唐及五代錄取總人數的十倍,也是此後的元明清各朝,無法企及的。為什麼宋代會出現那麼多跳過龍門的寒門子弟?
  • 「尊崇古法,科舉取士」——論宋代科舉對官學教育的影響
    在社會政治與經濟狀況的影響下,宋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發生重大轉變的時期,自太祖趙匡胤開始,非常重視科舉取士,在招賢納才方面一改以往的僵化形式,更加注重實用性與合理性的結合。宋代科舉制度的革新,對當時的社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尤其是對同處教育領域的官學教育影響更甚,在宋初三朝,官學教育的發展呈現出一片慘澹景象。下面,本文就將從多個角度來論述宋代科舉對官學教育的影響。
  • 為啥北宋這麼多「背誦默寫天團」?
    宋代立國後,皇帝制定了「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基本治國方針後,就要改變這一點。其實,剛開始宋代繼承唐代科舉制度時也是一樣不密封,考官可以看到考生名字。不過,在這項制度沒改變時,宋代皇帝還特別做了一件事——科舉考試中專門打壓官二代或者官N代及高幹!
  • 科舉制:寒門子弟的新的晉升機會與現實之下的衝突
    導語:在中國古代封建時代的發展中,科舉制的出現有著重要的作用,從政治上來說,為中下層階級的士人打開了新的晉升道路,使得統治階級的構成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統治階層發生了下移;從文化上來說,科舉制的出現使得文化下移,對教育的重視由上而下產生了巨大的變化。
  • 宋朝的科舉有利於「寒門出貴子」 拍一拍宋朝
    #拍一拍宋朝#近年來,關於「寒門」和「貴子」的討論一直不斷,而國家也在推進這寒門出貴子的政策, 但「寒門再難出貴子」的網絡討論仍然是不時出現,尤其是高考及錄取期間。針對宋朝的話題,這裡簡單說一說宋朝的科舉制度及如何避免寒門貴子入仕途。
  • 多人考試作弊,科舉制為何還沒被廢除?
    這一年,兵部左侍郎舒赫德認為,科舉制沒必要存在了。這一意見,是舒赫德八月主考完順天鄉試後提出的。考試中,他搜出了 42 名夾帶小抄的考生。舒赫德認為,科舉制「已非為官擇人之良法矣」,選不到好官,不如廢掉。乾隆帝高度重視,把奏章發給考試主管部門禮部討論,後者強烈反對。禮
  • 古代的科舉,今天的高考、考公,中國人為何這麼愛考試?
    科舉科目之一科舉制的價值:第一,科舉制在整個封建社會中選拔了大量的人才。在漫長的 1300 年的科舉制度中,曾產生了 700 多名狀元,近 11 萬名進士,數百萬名舉人。第四,科舉制促進了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科舉制倡導的「學而優則仕」的教育目標有巨大的吸引力,客觀上拉動了教育的飛速發展。科舉考試牽引著學校教育的發展方向。考試內容直接影響著各級學校的教學內容;取士標準就是學校的培養目標。以考促學,以考促教,科舉成為整個教育的重心和引擎。科舉極大地激發了人們勤奮讀書的熱情,而教育的發展又有力地推動了社會文化水平的提高。
  • 事業單位:科舉有關成語
    殿試成為定製,宋太祖後殿試後凡考生都是「天子門生」。皇帝既是「人主」又是「恩師」,獲得了雙重權威的身份。考試方法採用糊名法、譽錄製度。明朝科舉考試形成了完備的制度,共分四級: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採用八股取士。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個部分: 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
  • 古人「高考」也作弊,古代是如何防止科舉舞弊的呢?
    古人的科舉考試一般每三年舉行一次,與現在每年一次的高考相比,那時候的考試更為難得。所以,總是會有人想要作弊。但十分令人不解的是在技術和信息手段都極其落後的古代,科舉考生們幾乎不可能作弊,也更加不敢舞弊。從另一方面來說,古代的科舉要比現在的高考更加嚴格。那麼,古人是如何防止學生作弊的呢?
  • 傳義、搶替、賄藏,科舉作弊極簡史
    對於傳義現象,宋代採取了嚴格的措施,一經發現立刻取消考試資格。儘管如此,傳義依舊屢禁不止,不僅考生之間互相傳遞答案,甚至還有考官與考生之間傳題的現象。和傳義相似的,還有挾帶,也就是打小抄,也是科舉考試中非常常見的作弊手段。
  • 科舉制度:寒門學子想要考上科舉做官,都是很困難的
    黃巢讀書很厲害,但是卻考不上科舉,於是就寫出了著名的「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儘管科舉制有很多漏洞,但是通過科舉可以讓寒門子弟靠自己的努力,博得一條通往金鑾殿的機會,在古代的官場中,你是經歷過科舉制度而當官的,你的地位就要高一些。官家子弟由於有家庭背景而弄到一官半職雖然容易,但是很多人都瞧不起他們,想要根據自己的實力考上科舉,那是比登山還難的。
  • 宋代榜下擇婿:書中自有顏如玉,捉個狀元當女婿
    詩句中的金明池是北宋時一個很有名的皇家園林,當皇帝宴請新科進士時,新科進士就會身著一身綠衣從此經過,道路兩旁也會有許多身穿紅裙的女子圍觀評議。宋代的婚姻少問閥閱,與唐以前崇尚門閥的社會風氣已經截然不同。宋代求婿,願意求「賢才」,而科舉則是一個判斷賢才的標尺,科舉及第者,則是賢才。「郎才女貌」中的「郎才」是賢才,即科舉登第的男子。
  • 紀曉嵐的布衣之交
    紀曉嵐在宦海中浮浮沉沉,董曲江卻過著閒雲野鶴、自由自在的生活,文達公似乎從這種生活中找到了心靈的歸宿。「愛爾如兄弟,結交三載餘。每憐同寂寞,相與惜居諸。」文達公的詩句也體現出兩人的情誼。  青年時期的紀曉嵐還有一位摯友,名叫田中儀,字白巖。兩人都有一個共同的愛好——談狐說鬼,白巖經常給紀曉嵐講靈異故事,文達公把這些故事都記在了《閱微草堂筆記》中。
  • 為何說宋朝嘉佑二年的這一屆科舉,是千年最牛?你看看考生都有誰
    在我國古代,科舉作為一種特別的選官制度而存在,從隋唐時期開始,一直到中國最後一個王朝清朝結束,科舉制度存在了上千年之久,它誕生後,即便是窮人弟子,也有了入朝為官,飛黃騰達的機會,中國古代多少名人,都是從科舉考試當中脫穎而出。
  • 清朝的科舉制度:從發達到走入死胡同
    如上所述,清代科舉是滿人入關後為了從新歸附的漢民中選拔人才而實行的,此後科舉制度還推及作為清朝股肱的滿、蒙、漢軍八旗。順治八年(1651年)設立翻譯鄉、會試之制,只有八旗子弟才有資格應試。鄉試取滿人五十名、蒙古人二十名、漢軍五十名;會試取滿人二十五名、蒙古人十名、漢軍二十五名,通常無須經過殿試就可授予翻譯進士的稱號並就任官職。
  • 中國千年科舉歷史,數哪個地方的人最能考?浙江人名列前茅
    唐代的科舉遠沒有後世科舉成熟,更有點類似三國南北朝時期的察舉推選制度,平民子弟要中進士難如登天。唐代科舉首現「學區房」概念,唐代進士基本集中在北方,包括陝西、山西、河北、河南、山東等,在唐代,北方的黃河流域才是「中原地區」。尤其是唐代自武則天起,一直有兩個政治中心:一個是長安的西都,一個是位於洛陽的東都。而進士數量最多的前兩名:西都就在關內道,東都就在河南道。
  • 清朝廢除科舉後,農村寒門士子最受傷,唯一能出人頭地的機會沒了
    許多考生苦苦準備了幾年,結果沒有考上,這種打擊和心理落差之大,讓人想想都覺得可怕。範進中舉就是一個例子,雖然這是一個虛構的人物,可像範進這樣盼著以金榜題名來改變生活現狀的人不在少數。
  • 古代文化常識分類助記(中):官職和科舉+地理知識
    宋代州官稱知州,縣官稱知縣。明、清改州為府,稱知府。此外,漢代也設州,天下分十幾個州,基本上是監察區,中央派官員去刺探情況,稱刺史。隋、唐全國分十幾個道,也稱監察區,中央派官員前往巡視,稱黜陟使。宋代全國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設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務。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機構叫行中書省,明代改稱承宣布政使司,習慣上仍稱為「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