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科舉的「大挑」制度:範進中舉後,他究竟能當多大的官?

2020-12-21 如菊陪你聊歷史

提到中舉,最有名的例子無疑是範進了。中學課本裡《範進中舉》這個片斷選自吳敬梓所作的《儒林外史》的第三回「周學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戶行兇查捷報」。這一回寫的是範進中舉的故事。小說描寫廣東學道周進,到廣州上任,先考兩場生員,考完兩場以後,第三場是南海、番禺兩縣的童生來進行考試。童生裡就有範進,範進考完這場考試後取得了第一名,當了秀才,人們稱他為「相公」。範進進了學以後想進一步考舉人,考上舉人後人們就會稱他為「老爺」。

受一些現代文學、影視作品的影響,我們認為中國古代讀書人,起碼得中個進士,然後才能去做官。但是,為什麼範進只是中舉,他就樂得屁顛屁顛的瘋了,就被胡屠戶稱為文曲星下凡呢?中舉後的範進可以做到什麼樣的官呢?

清代讀書人怎樣才能當官

清朝當官途徑較複雜,其中,舉人、進士、特科、五貢、蔭生在各種入仕途徑中屬於正途,是最正統的出身。

所謂蔭生,因為祖宗積德,長輩身居高位,或是為國捐軀被皇帝恩賜的做官資格。

五貢,指歲貢、恩貢、拔貢、優貢、副貢,「貢」者,貢於王庭之意,貢生即地方貢生源於朝廷。一般由各省學政根據政策考核選取人員上報朝廷,經禮部銓選做官,也可經考試入國子監讀書。

特科是清政府試圖籠絡知識分子並對科舉施行改革而舉行的選士,僅僅在康熙、乾隆兩朝各舉行過一次博學鴻詞科。顧名思義就是選取博學且寫得好文章的人才,不論是民是官,不論是秀才還是舉人,只要獲得地方督撫推薦都可以參加考試,一經考取直接可以當官。

博學鴻詞科始於唐朝開元年間,像唐朝著名中興宰相裴度、著名文學家劉禹錫等都是通過博學鴻詞科而被選拔出來,大文學家韓愈則是落榜生。

古今唯一經濟特科狀元雲南石屏人袁嘉穀

清末1903年,還舉行過一次經濟特科,選取對經濟建設有見地的人才,然而,沒過幾年大清就亡了。

上述幾種正途由於不具備常態化,因而科舉的進士科在仕途中處於絕對優越地位對於大多數的科舉者來說,他們所嚮往的和必須走的道路是通過會試得中進士,以求取更好的前程。

「身經百戰」的讀書人

一名讀書人,要走到金字塔的頂端,需經歷三級考試:

第一級是童試,先啟蒙再苦讀,然後參加縣試、府試、院試而成為秀才。一般每個州府每年只有三十個名額,均分到各縣大概也就只有5人左右。

第二級是鄉試,秀才參加本省組織的鄉試,通過後為舉人。「鄉舉」一語見於《周禮》,指由鄉裡向朝廷舉薦人才。漢朝的察舉制,舉孝廉、舉文學、舉明經有道等,就是鄉舉,不過不需要經過考試。隋唐時期建立科舉制,鄉舉須通過考試,因而發展成為鄉試製度。明清士子通過鄉試後,即取得一種永久性功名 ———舉人,可按科無限期參加禮部會試。

清代鄉試三年一科,逢子、午、卯、酉舉行,稱正科。遇皇帝萬壽、登基等慶典,增加一次,稱恩科。如慶典之年適逢正科之年,則改當年正科為恩科,原正科改在此前或此後一年舉行。《周禮》有三年大比之制,因此鄉試之年亦稱大比之年。

鄉試於八月舉行,亦曰秋闈。鄉試分三場進行。以初九、十二、十五日為正場,考生於每場正場前一日入場,後一日出場。

江南貢院,清代最大科舉考場戊子科(1888年)

第三級是會試和殿試,鄉試後的第二年,舉人入京參加會試,通過後稱為貢士;貢士再參加殿試,將會試錄取的「貢士」排定名次,由此才算得中進士。 

清代會試於春季在京師貢院舉行,試期多在三月,所以也稱春試(春闈)。

清承明制,不過清朝在明朝南北中卷的基礎上不斷進行改革,最終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癸巳恩科會試,開始施行按省確定中額。即以各省入京的應試人數,按照一定的錄取比例,確定各省錄取名額。

清代會試中額各科多寡不同,一般為百餘名或二三百名,最多一科為449名(1646年),最少一科為83名(乾隆五十八年)。會試四月放榜,中式者稱貢士,其第一名稱會元。

會試之後有一輪複試,到這兒基本不再刷人,只是排定一二三等位次,除非是真的差,通過舞弊混上來的。複試後參加殿試,乾隆二十六年定四月廿一日舉行,廿五日傳臚(公布名次),此後成為定製。

殿試名次的排列分為三甲,一甲共三名,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

殿試傳臚後五日,在保和殿舉行進士朝考,以選拔翰林院庶吉士,稱館選,成績也分一、二、三等。庶吉士的錄取要綜合複試、殿試和朝考三次考試的成績,而以朝考成績為主。一般說來,考到殿試二甲以上、複試、朝考一等,稱為「四數」,肯定可以錄取。朝考成績同時也是進士授官的依據,而明清時內閣中樞基本都來自於庶吉士。

複試、殿試、朝考均重視楷法,書法不好者難取優等。

稀罕的舉人老爺

與會試一樣,清代鄉試也是分省定額,中額各省多寡不一,依文風之高下、人口之多寡、丁賦之輕重而定。鄉試正榜取中者稱舉人,此外每正榜五名取副榜一名,亦稱副貢。

放榜時,由第六名寫起,末名寫完後再提寫前五名,由第五名倒寫至第一名,謂之「五經魁」。現在民間喝酒時猜拳行令,最著名的酒令就是「五魁首」。新科舉人第一名稱解元,第二名稱亞元,第三、四、五名稱經魁,第六名稱亞魁,其餘稱文魁,均由國家頒給20兩牌坊銀和頂戴衣帽匾額。匾額懸掛住宅大門之上,門前可以樹立牌坊。

人們一般認為考中進士的難度是最大的,其實謬矣,明清科考,鄉試是難度最大的一關。

有清一代,舉人共有十四萬多名,共舉行了112次殿試,總共錄取26849名進士,考中比例大概是1:6。而鄉試,各省應試的儒生大大超過錄取中額。康熙五十八年,江西省入場士子12000餘人,江西的鄉試中額只有90人,應試人數與中額人數比例為134:1。但是,江西省並非士子最多的省份,其它重視教育的省份懸殊更大。按照中額數,均分到各縣,考中舉人大概就是每個縣的第一名。

每年考取的秀才相當於縣裡的前五名,鄉試三年一科,要考中舉人,必須是全省前一百名,相當於從這三年中每年縣裡的前五名中脫穎而出,而且,還有經年累月積累下來的那麼多的復讀生,其難度可想而知。

清朝科舉考試的「號房」

《儒林外史》中,範進屬於廣東人士,清初順治年間,廣東每屆鄉試只能取90餘名舉人,到了乾隆時期改為72人的名額。範進他老人家考了廣東省第七名,這是一個很高的名次了。

成為舉人也就初步具備了做官的資格,所以平日裡高高在上,做過一任知縣的張鄉紳才會來和範進敘情,並且一出手就是五十兩銀子、一所三進宅院的見面禮。

裝運食物等用品的箱籃,士子們帶入科場的考籃的常見形制

小說中,範進最後中了進士,甚至做了山東的學政,但是,假如範進最終沒能考中進士,是不是沒有官做呢?

大挑制度的形成

清初,官吏來源缺乏時曾規定舉人可以擔任知縣,隨著官吏隊伍的健全,只有進士才更有可能授予官職。乾隆四十九年會試,在參試的舉人中有年屆90歲者一人,80歲以上者20人,70歲以上者5人,結果沒有一人中式。

舉人眾多,中進士又是難上加難,致使大部分舉人二三十年之內都難以任職。於是,大挑之法運應而生。

大挑,就是從三科以上會試不中的舉人中挑取任職。乾隆年間成為定製。一不看學識,二不拼文採,只是看這些舉人的外貌條件挑選的主要標準是身材、臉型,按照「同田貫日氣甲由申」的八字決,所謂「同」,指面方體正;所謂「田」,指舉止端凝;所謂「貫」,指體貌頎長;所謂「日」,指骨骼精幹。如果外貌有這四種特徵,那麼恭喜你,你就會被挑為上等。所謂「氣」,指形相不正;所謂「甲」,指上寬下削;所謂「由」,指上窄下粗;所謂「申」,指上下皆銳而中粗。如果外貌屬於這四種情況之一,那麼,很遺憾,你出局了。

也就是說,清代的大挑是以顏值定勝負。

「大挑」最初每6年舉行一次,1814年起改為每12年一次。皇帝派出的王爺負責看相貌挑選,吏部負責把舉人分組帶領引見。

每屆大挑,每二十人為一組。先唱三人名挑一等,任用為知縣(正七品);三人挑出後,繼唱八人名,這是不被錄用的,俗稱「八仙」,這些人全都出局,回家繼續準備三年後的會試;其餘九人不唱名,以府學學正(正八品)、縣學教諭(正八品)等教職任用。

如果知縣無空缺,可以通融出任府經歷(正八品)、州同(從六品)、州判(從七品)、縣丞(正八品)。如果學正、教諭無空缺,可通融選用訓導(從八品)。

範進中舉前,胡屠戶罵範進時,說了一段惡毒的話語:

「你不看見城裡張府(張鄉紳)裡的那些老爺,都有萬貫家私,一個個方面大耳。像你這樣尖嘴猴腮,也應該撒泡尿照照自己」

在考取舉人之前,範進以童生身份從二十歲應考,考了二十多次都沒有考上秀才,只因最後一次考試被周學道可憐,選中為秀才,才有了他後面的故事。範進時年五十四歲,如果他三次考不中進士的話,年屆六十、相貌醜陋的範進參加大挑,極有可能被歸為最下等的八仙,屬於陪跑者。最好的結果也只能評為二等,去一個縣裡的清水衙門當教委主任(縣學教諭)。

作為科舉制度的補充,「大挑」使大量落第舉人看到了希望,獲得了當官的機會,打破了正常進士出身出任官員的規矩,挑戰了僵化的科舉制度。相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個人的其他信息,或者說相貌與能力之間存在某種正相關要素,大挑從相貌出發選人,與從楷法取士一樣,具有一定的道理。現今社會的人才招聘,除了看檔案以外也要經過面試,好的相貌自然能為自己加分。

但是,大挑只以相貌為憑選拔人才,設計不嚴密,選拔標準不嚴謹,主觀性很強。而且,很難絕對地說一個人的能力與外貌有什麼必然關係。

閻敬銘

例如,陝西讀書人閻敬銘(大荔縣人),早年參加會試屢屢敗北,繼而參加「大挑」打算走捷徑進入仕途。但他個頭矮小,臉象個棗核,兩隻眼睛一高一低。 他參加「大挑」時,剛跪下來,就被主事親王高聲喝道: 「閻敬銘先起去!」一時間被羞辱得狼狽不堪,灰溜溜地離開。閻敬銘只得繼續報考下一科的會試,於道光二十五年乙巳(1845年)恩科考中進士,並進入翰林院。後來歷官湖北布政使、山東巡撫、戶部尚書、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等職,在經濟、軍事、財政等多方面事務上都卓有建樹,為晚清一代名相。

因此,為防止人才遺漏的「大挑」制度,本身是很不嚴肅的。如果一個政府把選拔官員的標準確定在類似相貌這樣的評價體系之上,就是荒謬和不可取的。

相關焦點

  • 範進中舉後為啥會發瘋?放到當代範進是什麼職位?
    古代科舉是分級考試,鄉試中式者,即為舉人。舉人的第一名稱解元。所謂「中舉」,就是秀才在鄉試中考中舉人了!範進中舉後,為啥會發瘋呢?普通人突然成為百萬富翁,如果神經不夠強大,確實可能發瘋!那麼舉人到底值不值錢呢?舉人是可以購買的。
  • 範進中舉後,到底當了多大的官?
    《儒林外史》裡「中舉」後的範進,就生動展現了這「一夜暴富」的過程,這位在科考場上吃了一輩子虧的「窮書生」,老婆自嫁給他後「這十幾年不知豬油可曾吃過兩三回哩」,老娘在他中舉前更「餓的兩眼都看不見了。」可等著中舉後「瘋完了」,先是張鄉紳上門送錢送房子,接著兩三個月裡「有送田產的,有人送店房的」,財富不知不覺就暴增,連苦了一輩子的範進老娘看到這一幕,竟都驚呼「這都是我的了」,活活給「樂死了」。
  • 範進中舉後為何發狂?將他中舉後的官放到現在,你可能比他還要瘋
    在名著《儒林外史》當中,最廣為人知的角色,莫過於中舉發瘋的範進,他迂腐的書生形象和周圍眾人的反應,也受到了世人的嘲笑,為何範進會發狂如此?實際上你如果將範進中舉後的官職放到現代,可能比他還要瘋癲。我們先來看看,過去考中舉人,有多大的難度,根據統計,清代全國建立了23個省,在省內每次鄉試當中,每個省只大約錄取100-200個舉人。
  • 範進中舉後為何會發瘋?把他中舉後的權力放到現代,你會比他更激動
    根據歷史記載,我國的科舉制度起源於漢朝與隋朝時期,直到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最有一場科考的結束,標誌了我國延續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的結束,在古代,科舉制度是封建時代所採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選拔
  • 想起了中舉的範進
    《儒林外史》是一部傑出的諷刺小說,其中《範進中舉》是《儒林外史》中寫得最精彩的片斷,通過範進中舉的前前後後,寫了各類人物的表演,真實生動地顯現其真偽、善惡和美醜的本來面目,而且發掘到人物的靈魂深處。《範進中舉》的故事見於小說的第三回,是《儒林外史》中寫得最精彩的片斷。範進的主考官周進,幾十年屢試不第,已經六十多歲了,仍未功遂名就。
  • 範進中舉後發瘋,將其職位放現在或許你更激動
    《範進中舉》是很多人都知道的文學著作。按照相對傳統的理解,作者通過《範進中舉》一文對科舉制度進行了極其辛辣的諷刺與批判。然而,當我們換一個角度去解讀《範進中舉》這篇文章,我們就能理解範進中舉後發瘋的原因——將範進中舉後的職位放到現在,當代人或比範進更加激動,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範進考了20多次中舉後瘋了?他的官職放到現在,可能你比他還激動
    ——孟郊《登科後》孟郊的《登科後》是著名的一首詩,而這首詩的核心就是寫的科舉制。中了科舉以後,孟郊的喜悅心情溢於言表,才有了如此著名的一首詩。這也反映出了在中國古代知識階層,科舉制對他們的重要性。可以說科舉制是窮人實現翻身的唯一機會,也是一個人從貧賤發展為貴族的一個有力跳板,中了科舉就是鯉魚躍龍門。
  • 範進中舉後為何發狂?你把他的官職放到現在,你可能比他還要激動
    他極盡諷刺的描繪出來當時的人們對有功名之人的阿諛奉承之態,也將當時吏治的腐敗以及科舉的教條與虛偽全部都寫了出來。一開始聽說《儒林外史》一書就是從中學時代的語文必修《範進中舉》中了解,而《範進中舉》這一章節,絕對算得上是《儒林外史》一書的精華所在。中舉前的範進,算是一個典型的幹啥啥不行的窩囊廢形象。
  • 《範進中舉》三重笑
    在範進中舉前後,他對範進這個女婿的態度陡然發生了180度的大轉變。中舉前他罵範進說:人家中過舉的張府、周府上老爺都是「方面大耳」,而你呢,「像你這尖嘴猴腮,也該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鵝屁吃!」舉凡輕蔑人時,一般說:「你該拿鏡子照照」,進一步或說:「你該找水面照照」,而胡屠戶卻說:「你該撒泡尿照照」,連在水面照都不夠格,輕蔑至極,刻薄至極!
  • 範進中舉後瘋了?把他中舉後的職位放到現在,可能你比他還要激動
    範進中舉的這個故事,出自於長篇現實主義諷刺小說《儒林外史》,它廣泛地被人們所熟知,範進參加了鄉試中了舉人,結果他進入瘋癲的狀態以及胡屠夫等人的言行舉止,都淪為了後世之人的笑柄,不過把他中舉後的職位放到現在,可能你比他還要激動 首先我們分析一下範進中舉時候的環境,範進中舉前,50多歲還是一個童生
  • 從「範進中舉」的鬧劇,看明朝讀書人的真實生活
    如此天降喜訊,這老先生瞬間沒撐住,竟當場一聲「「噫!好了!我中了!」當場就瘋瘋癲癲,披頭散髮在外面瘋跑。若不是老嶽父胡屠戶趕緊上前一個巴掌,這好不容易苦盡甘來的範舉人,恐怕就得樂極生悲,後半輩子做個可憐的瘋子。而同樣讓人哭笑不得的是,對這「中舉變瘋子」的雷景象,鄉親們急的手足無措,來報喜的幾位「報錄人」,卻是相當的淡定。
  • 得知中舉的範進
    那麼這個時候中舉的消息傳過來,鄰居趕來集東頭,告訴他中了舉。範進根本不相信,被鄰居硬拉到家來。他看到高高地張貼了他中舉人的報帖的時候,他範進終於相信了,他在信和不信猶疑的時候,他突然痰迷心竅,自己把兩手一拍,笑了一聲道:「噫!好了!我中了!」說著,往後一跤跌倒,牙關咬緊,不省人事。家人把他灌醒以後,他還是迷迷登登地,不由分說,笑著就往外飛跑。
  • 他是白痴舉人,54歲中舉瘋了:科舉考試:與勤奮無關
    史前寒舍士子要想人才出眾,只能通過科舉考試,科舉考試後往往能卓著,但是要想拔尖兒也錯處很易於,要有前所未見的功夫,要通過《鄉試》,《會試》,《殿試》。《範進中舉》是我們初中語文教科書裡的一篇範文,《範進中舉》由此張士紳範進二人多變的鮮明對比,說明了張紳士才是真納下凡。張士紳人前出將入相,山山水水極度,呼風喚雨,想要什麼就有哎呀,功名利祿唾手可得。而範進卻是人人喊打,求賢若渴前程,冀望一舉奪魁,但是意願總是美好的,現實總是殘酷的。
  • 清朝的科舉制度:從發達到走入死胡同
    朝廷屢屢發布訓誡,不斷地增加考試次數,設立各種預防不正當手段的制度,但都沒能取得預期的效果。光緒十九年(1893年)的順天鄉試中,通過替考獲得合格的人數達到幾十人。不難想像,科舉制度早晚難以維繫。隨著科場競爭日益激烈,考官為評分便利難免出現試題瑣碎化的傾向。到光緒中期,蒙古地理和西藏地理都被用來作為殿試的題目,與鄉試、會試無異。
  • 《範進中舉》:帶你認識不一樣的胡屠戶
    很多人在讀《範進中舉》時給胡屠戶定義為:嫌貧愛富、趨炎附勢、嗜錢如命。說他粗鄙、尖酸刻薄、前倨後恭,並且戲稱他是「變形金剛」。我覺得評價一個人,應該是多維立體的,沒有任何一個人身上一無是處。雖然作者在刻畫胡屠戶這個形象的時候,想通過這個人物展現科舉制度下的社會風氣,表現世態炎涼。但是通讀全文,我們會發現胡屠戶身上也有很多暖心的細節,不能用一個趨炎附勢就一言以蔽之。
  • 範進中舉之後
    範進中舉,《儒林外史》寫活了各色人等的表演,尤其是範進的嶽父胡屠戶。但是範進中了舉之後有怎樣的人生道路呢?一般讀者就不太清楚了。話說先是張鄉紳來拜訪,胡屠戶躲進女兒房裡,張鄉紳送上賀儀五十兩,還送了一所三進三間的宅子。自此以後,果然有許多人來奉承他;有送田產的,有人送店房的,還有那些破落戶,兩口子來投身為僕,圖蔭庇的。
  •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舉制度下歡喜的讀書人,寒門也出將相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範進這一躍前前後後就是二十多年,轉眼他也年過半百,才好不容易考中了一個秀才。 他的命運,也在這一刻發生了轉變。 範進中了秀才的消息傳來後,一向對他不屑一顧的嶽丈胡屠戶,提著一副大腸和一瓶酒便來為他祝賀。
  • 由範進中舉前後的世態炎涼感悟曾國藩「人生最大之事莫過於謀食」
    至於將胡氏與範進婚配,當然這是胡屠戶的無奈之舉。此外,胡屠戶也有點小心思。那就是,讀書人的事,誰說得準呢?「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這樣的案例也並不鮮見。 如果範進中舉了,那麼胡屠戶這一寶就算壓準了。當然,僅僅只有秀才的功名,並不能進入仕途。
  • 「滿漢一體」:制度與文化相伴相生,談清代科舉制中的文化包容
    一、淺析清代科舉制度的主要內容及流程  《中華通史》中詳細記載科舉制度起源於隋朝,形成於唐朝,但是到了清朝又與前代有了明顯的區別。  1、流程繁多,甄選嚴格的清朝科舉制度  《科舉起源》一書中形容「科」的意思是「科目」,「舉」的意思是「選拔」,二者要素關聯起來就是科舉。
  • 科舉考試趣事多,制度雖嚴,但考官不看姓名也能知道考卷是誰的
    在清代,入仕有正途和異途之分,據《清史稿》:「定製,由科甲及恩、拔、副、歲、優貢生、萌生出身者為正途,餘為異途。」就是說通過科舉考試,考取功名後進入體制內的是正途,其他途徑被稱異途,而異途又分兩種,一種是靠祖蔭世襲,另一種則是花錢捐官。在明清兩代,科舉之風鼎盛,讀書人通過科考實現魚躍龍門,最受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