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曾說過:「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其大意就是指福和禍是兩者兼存的,有時候發生的壞事不一定都是壞事,說不定還能引發好的結果,同時也比喻一個人不管是在逆境還是順境中,要懂的謙虛謹慎,萬不可狂妄自大,不然就是好事也會變成壞事。
根據歷史記載,我國的科舉制度起源於漢朝與隋朝時期,直到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最有一場科考的結束,標誌了我國延續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的結束,在古代,科舉制度是封建時代所採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選拔,其實就好比我們現在的高考一樣,是廣大學子人生中最重大一件事,而歷史上窮盡一生只為考取個功名的學子也大有人在,有些甚至直到晚年也依然還在為科舉考試奮鬥。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範進中舉》這一則故事,他因為多年抑鬱不得志,長期受盡了冷眼和嘲諷,然而突然有一天高中後,結果卻因此而瘋了,其實範進這個人物是清朝著名小說家吳敬梓的長篇小說《儒林外史》中的一個人物,吳敬梓出生於1701年,幼年時,他表現出過人的記事和背誦能力,自小在南京揚州等地生活。
後因才華出眾,常與官僚顯貴,名人居士接觸,後來他見慣了其中的那些因利益薰心的官僚還有名人居士的平庸昏聵,也就是在這樣的情境下,他寫出了《儒林外傳》來諷刺這些「上層人士」,而吳敬梓本人的人生經歷其實和範進也有很大一部分相似之處,早年的他家境富裕,但是因為他自己的不善斂財,而把家當揮霍一空,導致晚年更加窮困潦倒。
在吳敬梓的筆下,範進是一個出生貧寒,又充滿抱負的一個人物,在前50年的生活中,他一直鬱郁不得志,每次科舉都名落孫山,因此也遭到了身邊人的奚落和白眼,甚至就連自己的妻子和老丈人都看不起他,這讓範進剛加堅定了要考取功名的心,但同時也給了自己無比大的壓力,在吳敬梓筆下,對於範進早期的生活描述是:「這十幾年,不知豬油也曾吃過兩三回」,「家裡已是餓了兩三天」。
由此可見,在古代帝王統治下,百姓的生活是什麼模樣,而範進一朝中舉後,他的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體現在經濟和地位上,在古代,只要中舉,最小也是個九品縣令的官職,這一輩子都不用愁吃喝,在當時看來,應該可以算是「豪門」了,而街裡鄰裡也都不然在嘲諷和看不起他。
這也正是為什麼古代學子們就算是到了暮年還依舊要考取功名的原因,而對於範進中舉後的生活,吳敬梓的描述是驚喜到摔了一跤,然後跟著又用「爬起來」,「拍手大笑」等形容詞表示範進當時的反應,最後一幕是範進跌進泥潭裡,頭髮散亂,兩手泥汙,身上更是狼狽不敢,以此來表達範進是真的瘋了。
可能很多人會質疑,範進的反應太過誇張了,但如果放在現代,一個人一輩子都在為一件事努力,而在逆境中掙扎了許多年後,突然一天成功了,大多數人都是又驚又喜的,再加上範進中舉後在生活上所獲得的貧富差距那麼大,要是換成你,估計會更加激動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