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範進中舉」的鬧劇,看明朝讀書人的真實生活

2021-03-05 黃生談


來源:我們愛歷史(ID:ailishi777)


古典名著《儒林外史》裡,「範進中舉」的一幕,堪稱笑倒幾代讀者的經典劇情:窮困潦倒的老秀才範進,正在街上苦哈哈的賣雞換米,忽然得知自己竟高中舉人。如此天降喜訊,這老先生瞬間沒撐住,竟當場一聲「「噫!好了!我中了!」當場就瘋瘋癲癲,披頭散髮在外面瘋跑。若不是老嶽父胡屠戶趕緊上前一個巴掌,這好不容易苦盡甘來的範舉人,恐怕就得樂極生悲,後半輩子做個可憐的瘋子。而同樣讓人哭笑不得的是,對這「中舉變瘋子」的雷景象,鄉親們急的手足無措,來報喜的幾位「報錄人」,卻是相當的淡定。還不慌不忙的給大家支招,這才有了範進嶽父胡屠戶壯著膽子揮起手,一巴掌把範進打清醒的雷事。常年負責「報喜」的他們,對這類「變瘋」的事,早已見怪不怪。如此搞笑的情節,自《儒林外史》名滿天下後,從此長期流傳,卻也叫不少後世讀者們邊笑邊嘆息:不就中個舉嘛,這範進至於嘛。
但如果放在《儒林外史》的故事背景年代,即明朝成化年間時,對於那時代千千萬萬削尖了腦袋奔科舉的「範進」們來說,能中舉人,那真是欣喜若狂的喜事。明清時代的科舉,競爭素來激烈,考一輩子都沒功名的「老童生」大有人在。「秀才考舉人」的鄉試環節,那更是千軍萬馬爭獨木橋。明初的時候,由於教育水平落後,全國讀書人少,中舉的難度還不算低。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時,明朝一些省份的鄉試錄取率,一度高達百分之五十四,也就是每兩個秀才裡就有一位「幸運兒」高中舉人。隨著明朝教育的普及發展,讀書人越來越多,「秀才」功名都成了狼多肉少,「舉人」功名也就更金貴。以學者郭文安《明代鄉試錄取率考述》統計:明朝正統年間時,範進生活的廣東,每次鄉試大約錄取五十個舉人。但這時的明朝鄉試錄取率,已經降到了百分之八。而到了「範進中舉」時的明朝成化年間,鄉試的錄取率更降到百分之四,廣東比全國稍高一點,也不過是百分之六——每百個參加鄉試的廣東秀才,也就考出六個舉人。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執著科考路的範進,大半輩子都悲催碰壁。哪怕已經考上了秀才,想找胡屠戶借錢,卻依然被罵的狗血淋頭:「那些中老爺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哪像你這尖嘴猴腮……趁早收了這心……」確實,單看這錄取率,中舉人這事,就是低概率。這麼個「低概率」的大喜事真攤到身上,擱誰是範進,都得狂喜一場。而比起這「低概率」來,更讓範進樂瘋的,還有那此時伸手摸的著的,作為舉人的幸福生活。雖說中舉以前,範進已是秀才,可「秀才」與「舉人」別看只差一級,身份待遇卻是天上地下。明代的秀才,理論上也享有優厚待遇,但到了明朝中葉時,秀才的錢糧補貼,早已是杯水車薪。外加明朝政事腐敗,秀才們既然想繼續攻讀,就少不得受學官們盤剝。當時一個普通秀才,每年的補貼只有18兩,而在京城這類地方,讀書人想維持最低生活水平,至少每年要掙50兩白銀。「窮秀才」到處有。所以也就有了《儒林外史》裡,範進秀才鄉試前,胡屠戶的另一句大罵:「明年在我們行事裡替你尋一個館,每年尋幾兩銀子,養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你老婆是正經!」明朝的秀才,大多數都是這樣的苦日子。可要中了舉人,那就大不一樣了。比起苦哈哈的秀才來,舉人們的特權真是多多。雖說和進士們比,舉人還差了一大截,但也可以見官不跪,平日「請謁有司居間」,也就是和官員們說上話。倘若多次會試不中,也可以參加「大挑」獲得官職,且享有免賦稅徭役特權,對於老百姓來說,那是惹不起的「舉人老爺」。放在地方州縣,那就是高人一等的權力階層。對比中舉前範進上街賣雞的慘狀,堪稱一飛沖天。比起「一飛沖天」的身份來,更誘人的,卻是舉人的經濟待遇。由於享有特權,所以只要中舉,那就不斷有人上門攀交情。比如當過縣令的張鄉紳,就慌不迭的跑來給範進送錢送房子。接著各色人等,不是送錢就是送地,只求能得到「舉人老爺」的關照。於是窮得赤條條的範進,幾天不到就財產暴漲,成了當地有錢有勢的權力階層,說是一夜暴富,那是毫不為過。如此「火熱」景象,正如明朝人陳益祥的感慨,人一旦中了舉,別管之前混的多慘,接下來立刻是「美男蘄為僕,美女蘄為妾者數百,且厚賃為見,名曰靠身」。也就是肥沃的土地白花花的銀子,外加當牛做馬的狗腿子,比著賽似的往你家跑。那些考一輩子摸不到功名門路的讀書人,之所以頭髮花白還如此執著,可不就是為了傳說中這誘人的富貴?一場「範進中舉」的鬧劇縮影下,就是讓當局者們如痴如狂的,古代權錢交織的名利場。

參考資料:陳寶良《明代社會生活史》 、郭文安《明代鄉試錄取率考述》

聲明:本文觀點不代表黃生,若該文章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

相關焦點

  • 得知中舉的範進
    那麼這個時候中舉的消息傳過來,鄰居趕來集東頭,告訴他中了舉。範進根本不相信,被鄰居硬拉到家來。他看到高高地張貼了他中舉人的報帖的時候,他範進終於相信了,他在信和不信猶疑的時候,他突然痰迷心竅,自己把兩手一拍,笑了一聲道:「噫!好了!我中了!」說著,往後一跤跌倒,牙關咬緊,不省人事。家人把他灌醒以後,他還是迷迷登登地,不由分說,笑著就往外飛跑。
  • 範進中舉之後
    範進中舉,《儒林外史》寫活了各色人等的表演,尤其是範進的嶽父胡屠戶。但是範進中了舉之後有怎樣的人生道路呢?一般讀者就不太清楚了。話說先是張鄉紳來拜訪,胡屠戶躲進女兒房裡,張鄉紳送上賀儀五十兩,還送了一所三進三間的宅子。自此以後,果然有許多人來奉承他;有送田產的,有人送店房的,還有那些破落戶,兩口子來投身為僕,圖蔭庇的。
  • 《範進中舉》三重笑
    第三回《範進中舉》大家都很熟悉了,中學課本裡有,其中出現了三種不同音調的笑,組成了笑的三重奏。胡屠戶是非常成功的形象。從喜劇藝術角度看,他是滑稽的典型;從精神氣質角度看,他是勢利的典型。倨,傲慢。前倨後恭,前面很傲慢,後面很恭敬,前後態度尖銳地不和諧,就顯得滑稽。而這也恰是最能凸現勢利嘴臉的聚焦點。胡屠戶堪稱中國古典小說中滑稽形象的典範。
  • 想起了中舉的範進
    《儒林外史》是一部傑出的諷刺小說,其中《範進中舉》是《儒林外史》中寫得最精彩的片斷,通過範進中舉的前前後後,寫了各類人物的表演,真實生動地顯現其真偽、善惡和美醜的本來面目,而且發掘到人物的靈魂深處。《範進中舉》的故事見於小說的第三回,是《儒林外史》中寫得最精彩的片斷。範進的主考官周進,幾十年屢試不第,已經六十多歲了,仍未功遂名就。
  • 範進中舉後為何發狂?將他中舉後的官放到現在,你可能比他還要瘋
    在名著《儒林外史》當中,最廣為人知的角色,莫過於中舉發瘋的範進,他迂腐的書生形象和周圍眾人的反應,也受到了世人的嘲笑,為何範進會發狂如此?實際上你如果將範進中舉後的官職放到現代,可能比他還要瘋癲。我們先來看看,過去考中舉人,有多大的難度,根據統計,清代全國建立了23個省,在省內每次鄉試當中,每個省只大約錄取100-200個舉人。
  • 由範進中舉前後的世態炎涼感悟曾國藩「人生最大之事莫過於謀食」
    如果男人掙錢無幾或者掙不到錢,那麼受到牽連的不僅是自己的生活,還捎帶影響妻子和父母的生活質量。這一點,在範進中舉之前體現得非常明顯,也反映出當時社會的真實狀態。 作為一個讀書人,掙錢無幾,連老丈人也看不起範進。且聽老丈人胡屠戶的數落:「我自倒運,把個女兒嫁與你這現世寶,歷年以來,不知累了我多少。
  • 範進中舉後,到底當了多大的官?
    多年前紅遍全國的「白話寫史」讀物《明朝那些事》裡,對此也有一句風趣調侃:「換了你也可能會瘋的」。如此「瘋狂」,當然因為明清年間舉人的「優厚待遇」。單看明代中後期《傳世藏書》《採芝堂文集》的記載,一個人只要「中了舉」,那真是「親朋率望腹焉」,也就是「沾點親的」,全都指望著你來過活。
  • 為了功名,範進數十年如一日的在堅持。結論:有志者事竟成
    範進是明憲宗朱見深年間的一名童生,按照明朝科舉慣例,雖然人一出生就具備了童生的資格,只不過這個資格是每個人都有的,自然也就沒什麼含金量可言了。在人的一生中,童生試是每個人面臨的第一道關卡,也是每個讀書人的必經之路。童生試能否順利通過,與個人以後的前途、命運息息相關。
  • 清代科舉的「大挑」制度:範進中舉後,他究竟能當多大的官?
    提到中舉,最有名的例子無疑是範進了。中學課本裡《範進中舉》這個片斷選自吳敬梓所作的《儒林外史》的第三回「周學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戶行兇查捷報」。這一回寫的是範進中舉的故事。小說描寫廣東學道周進,到廣州上任,先考兩場生員,考完兩場以後,第三場是南海、番禺兩縣的童生來進行考試。童生裡就有範進,範進考完這場考試後取得了第一名,當了秀才,人們稱他為「相公」。
  • 範進中舉後瘋了?把他中舉後的職位放到現在,可能你比他還要激動
    範進中舉的這個故事,出自於長篇現實主義諷刺小說《儒林外史》,它廣泛地被人們所熟知,範進參加了鄉試中了舉人,結果他進入瘋癲的狀態以及胡屠夫等人的言行舉止,都淪為了後世之人的笑柄,不過把他中舉後的職位放到現在,可能你比他還要激動 首先我們分析一下範進中舉時候的環境,範進中舉前,50多歲還是一個童生
  • 1985年《儒林外史》系列劇之一:《範進中舉》
    1984年蔣廣森完成《範進中舉》劇本創作,迫於經費緊張,開始到處尋求贊助。1985年4月,終於獲得江蘇省東方文化藝術中心3萬元贊助費,於6月正式開機拍攝。《電視連環畫》1985年第12期登載《範進中舉》劇照連環畫1985年9月《範進中舉》拍攝完成,當年年底在江蘇省內首播,《儒林外史》由此成為南京電視臺乃至江蘇首部古典名著改編的電視劇。
  • 《範進中舉》:帶你認識不一樣的胡屠戶
    很多人在讀《範進中舉》時給胡屠戶定義為:嫌貧愛富、趨炎附勢、嗜錢如命。說他粗鄙、尖酸刻薄、前倨後恭,並且戲稱他是「變形金剛」。我覺得評價一個人,應該是多維立體的,沒有任何一個人身上一無是處。雖然作者在刻畫胡屠戶這個形象的時候,想通過這個人物展現科舉制度下的社會風氣,表現世態炎涼。但是通讀全文,我們會發現胡屠戶身上也有很多暖心的細節,不能用一個趨炎附勢就一言以蔽之。
  • 範進中舉後為啥會發瘋?放到當代範進是什麼職位?
    所謂「中舉」,就是秀才在鄉試中考中舉人了!範進中舉後,為啥會發瘋呢?普通人突然成為百萬富翁,如果神經不夠強大,確實可能發瘋!那麼舉人到底值不值錢呢?舉人是可以購買的。光緒十六年,浙江副貢生龐元濟,捐直賑銀三萬兩,李鴻章奏準賞作「舉人」。
  • 5本歷史後宮流小說,《範進的平凡生活》《貞觀大閒人》爽點十足
    本書中,於無聲處聽驚雷,一切的鬥爭都隱藏在日常的場景和對話中,卻又總能有石破天驚的突變。有後宮,主角性情堅毅,殺伐決斷。金戈鐵馬,美人傾城,廟堂爭鬥,詩書風流,歷史文該有的這本書都有了,而且考據嚴謹,文筆流暢,作者寫作態度極為認真,個人仙草。歷史類神書,前期主角的經歷描寫真實而有趣,朝堂政爭,學術爭論也和別的書不一樣的新奇,或者說爽點設置得不一樣。
  • 高甲戲《範進中舉》走進福田
    深圳晚報訊 (記者 劉丹青 通訊員 陳晨) 日前,福田區第七屆主題館藝術節的重點劇目之一,由泉州市高甲戲傳承中心帶來的高甲戲《範進中舉》在戲劇主題館星空劇場精彩上演。
  • 範進中舉後為何會發瘋?把他中舉後的權力放到現代,你會比他更激動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範進中舉》這一則故事,他因為多年抑鬱不得志,長期受盡了冷眼和嘲諷,然而突然有一天高中後,結果卻因此而瘋了,其實範進這個人物是清朝著名小說家吳敬梓的長篇小說《儒林外史》中的一個人物,吳敬梓出生於1701年,幼年時,他表現出過人的記事和背誦能力,自小在南京揚州等地生活。
  • 範進考了20多次中舉後瘋了?他的官職放到現在,可能你比他還激動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孟郊《登科後》孟郊的《登科後》是著名的一首詩,而這首詩的核心就是寫的科舉制。中了科舉以後,孟郊的喜悅心情溢於言表,才有了如此著名的一首詩。這也反映出了在中國古代知識階層,科舉制對他們的重要性。可以說科舉制是窮人實現翻身的唯一機會,也是一個人從貧賤發展為貴族的一個有力跳板,中了科舉就是鯉魚躍龍門。
  • 你會覺得範進中舉很可笑嗎?讀《儒林外史》第三回
    接下來的三年裡,周進又中了進士,升了學道,身穿錦繡的官服,何等輝煌耀眼!周進暮年才考中功名,深知其中的苦,他做了學道,不願意埋沒人才,雖然有幕僚幫著審閱,仍然自己看考卷。周學道在廣州主持生員考試,看到花白鬍鬚,穿著破爛的範進,心中不禁想起往日中的自己,心中起了惻隱之心。
  • 範進中舉後為何發狂?你把他的官職放到現在,你可能比他還要激動
    一開始聽說《儒林外史》一書就是從中學時代的語文必修《範進中舉》中了解,而《範進中舉》這一章節,絕對算得上是《儒林外史》一書的精華所在。中舉前的範進,算是一個典型的幹啥啥不行的窩囊廢形象。胡屠夫這樣的肉販子,都覺得自己的閨女嫁給他是下嫁。嶽父都是這樣的態度,就不用說其他人了。而在其中舉之後,大家似是都忘記了曾經對範進的挖苦。
  • 範進中舉後發瘋,將其職位放現在或許你更激動
    《範進中舉》是很多人都知道的文學著作。按照相對傳統的理解,作者通過《範進中舉》一文對科舉制度進行了極其辛辣的諷刺與批判。然而,當我們換一個角度去解讀《範進中舉》這篇文章,我們就能理解範進中舉後發瘋的原因——將範進中舉後的職位放到現在,當代人或比範進更加激動,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