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我們愛歷史(ID:ailishi777)
古典名著《儒林外史》裡,「範進中舉」的一幕,堪稱笑倒幾代讀者的經典劇情:窮困潦倒的老秀才範進,正在街上苦哈哈的賣雞換米,忽然得知自己竟高中舉人。如此天降喜訊,這老先生瞬間沒撐住,竟當場一聲「「噫!好了!我中了!」當場就瘋瘋癲癲,披頭散髮在外面瘋跑。若不是老嶽父胡屠戶趕緊上前一個巴掌,這好不容易苦盡甘來的範舉人,恐怕就得樂極生悲,後半輩子做個可憐的瘋子。而同樣讓人哭笑不得的是,對這「中舉變瘋子」的雷景象,鄉親們急的手足無措,來報喜的幾位「報錄人」,卻是相當的淡定。還不慌不忙的給大家支招,這才有了範進嶽父胡屠戶壯著膽子揮起手,一巴掌把範進打清醒的雷事。常年負責「報喜」的他們,對這類「變瘋」的事,早已見怪不怪。如此搞笑的情節,自《儒林外史》名滿天下後,從此長期流傳,卻也叫不少後世讀者們邊笑邊嘆息:不就中個舉嘛,這範進至於嘛。
但如果放在《儒林外史》的故事背景年代,即明朝成化年間時,對於那時代千千萬萬削尖了腦袋奔科舉的「範進」們來說,能中舉人,那真是欣喜若狂的喜事。明清時代的科舉,競爭素來激烈,考一輩子都沒功名的「老童生」大有人在。「秀才考舉人」的鄉試環節,那更是千軍萬馬爭獨木橋。明初的時候,由於教育水平落後,全國讀書人少,中舉的難度還不算低。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時,明朝一些省份的鄉試錄取率,一度高達百分之五十四,也就是每兩個秀才裡就有一位「幸運兒」高中舉人。隨著明朝教育的普及發展,讀書人越來越多,「秀才」功名都成了狼多肉少,「舉人」功名也就更金貴。以學者郭文安《明代鄉試錄取率考述》統計:明朝正統年間時,範進生活的廣東,每次鄉試大約錄取五十個舉人。但這時的明朝鄉試錄取率,已經降到了百分之八。而到了「範進中舉」時的明朝成化年間,鄉試的錄取率更降到百分之四,廣東比全國稍高一點,也不過是百分之六——每百個參加鄉試的廣東秀才,也就考出六個舉人。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執著科考路的範進,大半輩子都悲催碰壁。哪怕已經考上了秀才,想找胡屠戶借錢,卻依然被罵的狗血淋頭:「那些中老爺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哪像你這尖嘴猴腮……趁早收了這心……」確實,單看這錄取率,中舉人這事,就是低概率。
這麼個「低概率」的大喜事真攤到身上,擱誰是範進,都得狂喜一場。而比起這「低概率」來,更讓範進樂瘋的,還有那此時伸手摸的著的,作為舉人的幸福生活。雖說中舉以前,範進已是秀才,可「秀才」與「舉人」別看只差一級,身份待遇卻是天上地下。明代的秀才,理論上也享有優厚待遇,但到了明朝中葉時,秀才的錢糧補貼,早已是杯水車薪。外加明朝政事腐敗,秀才們既然想繼續攻讀,就少不得受學官們盤剝。當時一個普通秀才,每年的補貼只有18兩,而在京城這類地方,讀書人想維持最低生活水平,至少每年要掙50兩白銀。「窮秀才」到處有。所以也就有了《儒林外史》裡,範進秀才鄉試前,胡屠戶的另一句大罵:「明年在我們行事裡替你尋一個館,每年尋幾兩銀子,養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你老婆是正經!」明朝的秀才,大多數都是這樣的苦日子。可要中了舉人,那就大不一樣了。比起苦哈哈的秀才來,舉人們的特權真是多多。雖說和進士們比,舉人還差了一大截,但也可以見官不跪,平日「請謁有司居間」,也就是和官員們說上話。倘若多次會試不中,也可以參加「大挑」獲得官職,且享有免賦稅徭役特權,
對於老百姓來說,那是惹不起的「舉人老爺」。放在地方州縣,那就是高人一等的權力階層。對比中舉前範進上街賣雞的慘狀,堪稱一飛沖天。比起「一飛沖天」的身份來,更誘人的,卻是舉人的經濟待遇。由於享有特權,所以只要中舉,那就不斷有人上門攀交情。比如當過縣令的張鄉紳,就慌不迭的跑來給範進送錢送房子。接著各色人等,不是送錢就是送地,只求能得到「舉人老爺」的關照。於是窮得赤條條的範進,幾天不到就財產暴漲,成了當地有錢有勢的權力階層,說是一夜暴富,那是毫不為過。如此「火熱」景象,正如明朝人陳益祥的感慨,人一旦中了舉,別管之前混的多慘,接下來立刻是「美男蘄為僕,美女蘄為妾者數百,且厚賃為見,名曰靠身」。也就是肥沃的土地白花花的銀子,外加當牛做馬的狗腿子,比著賽似的往你家跑。那些考一輩子摸不到功名門路的讀書人,之所以頭髮花白還如此執著,可不就是為了傳說中這誘人的富貴?一場「範進中舉」的鬧劇縮影下,就是讓當局者們如痴如狂的,古代權錢交織的名利場。
參考資料:陳寶良《明代社會生活史》 、郭文安《明代鄉試錄取率考述》
聲明:本文觀點不代表黃生,若該文章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