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取消科舉制度,是清朝滅亡的主要原因還是重要標誌?

2021-01-18 香茗史館

顯然不是,科舉制度之所以被廢除,主要還是其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不能滿足朝廷的用人需求,而且這一政策出臺是與清末一系列變革相輔相成的。網上有言論認為科舉取消後斷絕了精英上升渠道,從而引發亂局,稍加思索便會發現這種說法顯然不能成立。

科舉制度為何被取消

科舉制度之所以會被取消,根本原因在於這種取士制度已經不能滿足時代的發展和需求。

19世紀80年代以後,清廷在認識到自身的落後之後,也開始尋求一定的變革,而隨著西學的傳播和洋務運動的發展,科舉制度這種覆蓋面較窄的取士方式,顯然已經不能滿足朝廷的用人需求和時代的發展規律。

因此,在1888年,清政府對科舉制度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準許設立算學科取士,首次將自然學科納入考試內容。而在次年,又加設經濟特科,用來招攬經時濟變之才。而當時康有人等人也建議,應該廢除八股改試策論,意圖改變科舉制度僵化的問題,為朝廷選拔出更有思想和能力的人才。然而在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下令取消了這種變革,科舉考試再度恢復舊制。

1901年9月,清廷開始推行「新政」,此後在各地封疆大吏的請求下,朝廷於1904年頒布《奏定學堂章程》,改八股為策論,但科舉仍未廢除,在功名利祿的誘惑下,人們依舊重科舉而廢新知識。之後,在袁世凱、張之洞的建議下,朝廷將育人、取才合於學校一途,意圖大力推廣新式學堂,豐富各種學科。

因此朝廷宣布,從1906年開始,所有鄉試、歲科全部停止,由學務大臣頒布各種新式教科書,各督撫實力通籌,嚴飭府廳州縣趕緊於鄉城各處遍設蒙小學堂。至此,延續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正式廢除。

廢除科舉制度斷絕精英上升渠道說不通

網上有言論認為,廢除科舉制度中斷了精英的上升通道,使得這些精英不能為朝廷所用,導致這些精英轉而投身革命,因此認為廢除科舉制度是清朝滅亡的重要原因。

但這種說法顯然站不住腳,從前文我們不難看出,科舉制度的取消是和新政的推行密不可分的,是清末新政的其中一項而已。

在廢除科舉制度後,非但沒有斷絕精英的上升渠道,反而因為取消掉了固化的上升渠道,使得朝廷取士變得範圍更大、渠道更廣。而朝廷的預備立憲、建立新軍、改革教育、興辦企業等措施的推行,更使得朝廷對各方面人才需求量更大,確保了各式各樣的人才都能為朝廷所用。

在舊的科舉制度中,往往以文章好壞論優劣,能夠寫一手漂亮字、做幾篇漂亮文章的人就能夠進入朝廷,但這些人是否具備執政和管理能力,是否具備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完全是個未知數。而不論是以策論為主的新式取士制度,還是後來的新學,則更加側重實際,這樣選拔出來的人才反而更加具有實際作用。

因此,可以說取消科舉制度是打破舊規則,是為朝廷這灘死水注入了活水,雖然打破了舊的上升渠道,但卻也增加了更多的新渠道。

取消科舉制度是清廷滅亡的重要標誌

但如果說科舉制度是清廷滅亡的重要標誌,我認為是成立的,因為科舉制度的改革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清廷已經腐朽到了不可救藥的地步,通過科舉制度步入仕途的官員們已經完全無法適應時代的需求,他們根本沒有辦法,也沒有能力解決出現的各種新現象、新問題、新困難。

我一直認為,封建王朝的統治核心就在於兩個字「穩定」,因此它們對於「改革」這種事情從來都是避之不及的,清廷同樣如此,即使清末極度危及的情況下,新政的推行仍然是一波三折。因此,能讓清廷下定決心改革科舉,可見統治者也明白,自己的統治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罐頭。

事實上,到了清朝末期,清廷的統治已經是千瘡百孔,外部、內部危機層出不窮,正是在這些危機的迫使之下,清廷才不得不推出所謂的新政,而廢除科舉便是清廷所做的各種妥協中的其中一個,從這一點上來講,說廢除科舉標誌著清廷統治的危機,一點都不為過。

相關焦點

  • 科舉制度的廢除是加速清朝的滅亡兇手之一
    清朝作為封建時期的最後一個王朝,其存在的周期也比較長,但是最終也逃脫不了被滅亡的原因,它滅亡的原因有很多,不管是在政治還是軍事或者在教育等多種因素,但是在這裡面,清朝廢除科舉制度加快了清王朝的滅亡。古代科舉考試在古代封建社會裡,最大的特點就是古代的科舉制度,科舉自隋朝開始建立,一直到清朝被廢除,其經歷了一千多年,在這一千多年的歷史裡,科舉考試對於古代的發展以及人才的選拔都有了一定的作用
  • 科舉制的廢除加快了清朝滅亡?清政府為何要廢除科舉制?
    科舉制度歷史悠久,創製於隋,直到清朝末年被廢。科舉制到明朝時達到鼎盛,趨於成熟,為何到了清朝就被廢除,而且廢除後的第六年清朝就滅亡了,是不是清朝的滅亡與科舉制有關?清代科舉制度基本沿襲了明代的八股取士,主要禁錮文人思想。科舉制度在選拔人才上體現了公平公正,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它的劣勢也越來越明顯。尤其是到了近代,科舉制根本無法跟上時代的步伐。因此,清朝科舉制度的廢除也有一定的歷史原因。如果想要了解科舉制如何被廢除,那麼要從根源出發,了解科舉制度的發展過程。
  • 清末科舉制度廢除原因再探
    文|王瑤 作者為歷史學博士,長春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原文載《史學月刊》2015年第10期,注釋從略。因此,科舉制度與其說亡於「積弊難返」的致命性,不如說是亡於與新式學堂之爭中。那麼,歷時千餘年而具有神聖地位的科舉,為何會亡於推廣僅十幾年的新式學堂?同時,科舉與學堂為何會被置於同一視域下進行比較?本文旨在通過探究清末廢除科舉思路的形成,釐清科舉與學堂兩者屬性、功能方面的差異,剖析科舉制度停廢的原因。
  • 1905年清廷廢除科舉制,這是否加速了清朝的滅亡?
    由此可見選拔官員的制度非常重要。中國古代選拔官員的制度主要有:軍功授爵制、察舉制、九品中正制和科舉制。其中軍功授爵制是秦國首創,秦軍能有如此強大的戰鬥力與這一制度脫不開關係。在這之前列國普遍採用「世卿世祿」制度選拔官員,主要在貴族中選,平民百姓根本沒機會改變社會地位。
  • 歷史學家宮崎市定:科舉制度是壞制度嗎?
    《科舉史》[日]宮崎市定 著 馬雲超 譯後浪丨大象出版社 2020-06一、科舉教育:官方讓渡政治權力給民間將科舉與原本性質不同的學校制度相混合……這並不是從清朝開始的,而是明朝就已經存在的現象,這一事實也是中國近世官場腐敗墮落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上所述,科舉是「取士」的環節,是純粹的官員錄用制度,學校是「養士」的環節,應當是教育制度。
  • 科舉制度始於哪個朝代又是誰廢除的? 揭科古代科舉制度的起源與廢除
    科舉制度萌發於魏晉,產生於隋朝,定型於唐朝,從此沿用一千三百多年的人才選拔制度給中國歷史產生了極其深遠影響。   科舉制度廢除時間   科舉制度在中國封建社會歷史舞臺上盤踞著一千三百多年,最終還是退出了歷史舞臺。那麼,科舉制度廢除的時間是哪年呢?   熟悉中國近代史的人都知道科舉制度廢除時間是1905年,這是歷史可以明確的時間。
  • 廢除科舉制加速了清朝的滅亡
    滿清廢除科舉制度加速了清朝的覆滅,因為葬送了支持自己的一個階層。實際上就是與滿清在同一條船上的,同一個既得利益階層被拋棄了。船上就滿清自己了,滿清認為安全了,但實際上,滿清這條船就沉了,為這個王朝殉葬的只有他自己。
  • 清政府廢除科舉後,明明加速了清朝覆滅,為何慈禧還同意了
    科舉制度的出現,讓多少寒門子弟,有了可以晉升的途徑,雖然這條路要比察舉制更加艱難和漫長,但科舉打破了血緣世襲制度以及世族的壟斷,允許自己報名參加,不必非由長官推舉,前後有1300多年的歷史,成為了世界延續時間最長的選拔人才的方式。
  • 淺談科舉制度在歷史舞臺中的利弊得失
    科舉制的積極作用中國文化具有悠久的、燦爛輝煌的歷史。這其中,科舉制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重要的構成部分。縱觀從隋唐到明清的1300年間,中國文化的發展無疑受到科舉考試制度的深刻影響。所以,凡是想要通過科舉考試出人頭地、步入仕途的考生就必須對《四書》、《五經》這些古典經書進行深入學習和研讀。就文學方面來說,科舉制對中國古代文學的普及與發展也有著巨大的推動力。唐高宗以後,進士科的主要錄取標準改為詩賦,明確的體現出了進士科的文學考試性質。讀書人以科舉入仕,工詩善賦,為安身立命的資本。
  • 清朝廢除科舉制後,為何沒有引起強烈反對,這6個措施很重要
    就這樣,在我國歷史上,延續了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就這樣退出了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新式學堂。 科舉制度在我國歷史上,前後經歷了一千三百餘年,可謂是整個封建時代,所能採取最公平的人才選拔形式了。無數出身寒門的子弟,因科舉改變了自己的一生。既然科舉如此重要,為何清朝宣布廢除時,竟沒有引起社會強烈反對呢?
  • 清朝在廢除科舉制度後,做官的人是怎麼選來的?
    現在大多數學生不管是小學中學還是大學想必都為考試頭疼過吧?三天兩頭的考試,周考、月考、期中考、期末考等等讓許多學生都抱怨,要是生在古代就好了,這樣就不用有這麼多煩人的考試了。殊不知,在古代的學子,也同樣深受考試的「折磨」,古代的科舉制度就是,層層選拔,擇優入仕,而士農工商在古代又是主流職業,所以無數學子寒窗苦讀多年,只為了考取功名,由此可見競爭有多大了,而科舉考試制度也是古代官員選拔的主要制度。那麼廢除了科舉制度的清朝,是怎樣選拔官員的呢?當時清朝選拔的官員主要來自於國外留學輸送的人才、新式學堂培育出來的人才和滿清皇貴族裡。
  • 清朝的科舉制度:從發達到走入死胡同
    當時,狹小的滿人國家急劇膨脹為巨大的中原國家,如前所述,官吏的不足主要通過薦舉和招降加以補充。薦舉是指在清朝命令通行的範圍內,選拔明朝的官吏和讀書人給予官職。不止順治初年,康熙年間有時也開設博學鴻詞科,優待以前朝遺民自任的老儒,藉以撫慰中原人心。招降則是針對清朝命令尚未達到的地方的官吏,通過特殊優待勸說其投降。
  • 清朝滅亡的四大歷史原因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清朝滅亡得一點都不可惜。無論在當時,還是直到現在,大多數人對清朝的滅亡是支持的。人們惋惜漢唐結束得太早,氣憤滿清滅亡得太遲。漢唐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甩滿清八百條街。那些對滿清進行無恥吹捧的,不是幼稚得超凡脫俗,就是奸壞得令人髮指。滿清之所以滅亡,有其內在的歷史規律。擇要而言,有以下各方面原因。
  • 科舉制度的利與弊
    科舉制度是中國歷史上考試選拔官員的一種基本制度。他淵源於漢朝,創始於隋朝,確立於唐朝,完備於宋朝,興盛於明、清兩朝,廢除於清朝末年,歷經唐、宋、元、明、清五朝。那麼,有這樣重要意義的科舉制度有什麼利與弊呢?一、科舉制度的利1、科舉制度在政治方面: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擁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增進了各方面人才的收集,代替了之前的世襲制,使得之前平民百姓也有機會進入官場。
  • 清朝都滅亡了,陝甘總督還在率清軍攻城,差點為溥儀打下西安
    一個新朝代的建立必然是伴隨著一個舊朝代的滅亡的,清朝是建立在明朝滅亡的基礎上面的,從1646年多爾袞與順治帝入關算起,到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大清王朝溥儀退位。一共是266年的歷史,這近三百年的時間裡面,也為清朝培養了許多忠實的奴才,到清朝滅亡的時候都還在為他們效忠。
  • 李賀被取消科舉考試資格,竟然是因父親的名字,這是怎麼回事呢?
    中國古代最著名的選拔人才和官員的制度是科舉制度。它始建於隋朝,以唐代為輔,正式確立了歷代所採用的選拔制度。首先,古代帝王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以消除社會不穩定因素。二是廣泛選拔真正的人才,為國家所用。從隋朝到清末,科舉考試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 清末宣布科舉取消,舉人,貢士該何去何從?
    在古代的時候,科舉與我們的高考有些許類似,學子們通過考試來獲得往上走的機會。清朝末期,在1905年的時候,張之洞、袁世凱等人聯合上書,廢除了科舉制。清朝內閣官員圖科舉制呢,分為院試、鄉試、會試三個階段。過了院士叫秀才,過了鄉試叫舉人,過了會試叫貢士。至此,三關結束才能夠去到皇宮參加最後一道考試,殿試。皇上親自選拔,前三名就是大家熟悉的狀元、榜眼、探花了。
  • 廢除科舉是如何將清朝逼上死亡之路的?
    文|逆北01武昌起義影響很大,但自身規模有限傳統的歷史敘事中,多喜歡把1911年的武昌起義,視為是清朝滅亡的主要原因。但是,筆者認為,清朝的滅亡,遠非一場武裝暴動所能做到。因為如果我們細究歷史,將會發現,起義軍攻佔武昌城後,很快就遭到了忠於清廷部隊的反擊。
  • 科舉制度:寒門學子想要考上科舉做官,都是很困難的
    從隋朝開始,科舉制度就出現了,這個制度被使用到清朝末期才沒有再使用。科舉制度從建立到廢除經歷了一千多年,影響極其深遠,儘管這個制度是為了向中央選拔有才學的人,但是它存在著很多漏洞。有一部分擁有真才實學的人因為很多客觀原因從而導致考不上。
  • 清朝滅亡後,漂亮的格格都嫁給了誰?其後人都成了大明星
    隨之不久,清朝管轄的各個省份也紛紛宣布獨立,一年後,清朝皇帝溥儀正式宣布退位。至此,在中華歷史上存在了268年、歷任十位皇帝的清朝從此退出歷史舞臺。關於清朝滅亡的原因眾說紛紜,目前大眾比較認可的主要有三個。首先自清朝入關後,清政府的軍隊一直掌握在滿人的手中,漢人在軍中的權利受到滿人的節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