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宣布科舉取消,舉人,貢士該何去何從?

2021-01-18 娛哥兒

在古代的時候,科舉與我們的高考有些許類似,學子們通過考試來獲得往上走的機會。清朝末期,在1905年的時候,張之洞、袁世凱等人聯合上書,廢除了科舉制。

清朝內閣官員圖

科舉制呢,分為院試、鄉試、會試三個階段。過了院士叫秀才,過了鄉試叫舉人,過了會試叫貢士。至此,三關結束才能夠去到皇宮參加最後一道考試,殿試。皇上親自選拔,前三名就是大家熟悉的狀元、榜眼、探花了。這一層一層的選拔,耗時是非常久的,其中舉人,貢士人數也是不少。取消了科舉制,這些人的榮華夢破碎,該何去何從?

狀元、榜眼、探花圖

要知道,當時的社會並不是誰都可以去參加科舉考試的。針對參加科舉考試的人有明確的規定,女人、回族人、藏族人不得參加,祖上出過奸臣的不得參加,罪犯和商人,也不得參加。參加科舉考試還需要自己的戶籍證明,但是很多人的戶籍證明辦不下來,所以無緣科舉。

種種篩選下來,能夠參加科舉考試的,大部分人在當地都具有一定的影響力,這些人在夢碎之後並沒有發生騷亂,這是為何?

看榜圖

原來,在政令發布的同時,清政府給出了解決方案,方案大致為兩種。第一個就是舉人,貢士各地政府需要妥善安置,給他們一份合適的工作。第二個就是開展新的學堂,重新組織升學考試,考試獎勵什麼的和之前並沒有太大的差異。同時也提高了之前貢士的工資,同時修改了原先的考試模式,之前需要考生進京趕考,現在可以由各州知縣保送至省裡,並且保送人數較之前增加了十倍。

趕考圖

雖然各項條款措施具體到了地方,但是,以往的四書五經在當時社會以及作用不大了,讀書人的社會地位日漸降低。根本沒有辦法完全落實,所以舉人,貢士考職成為了他們的唯一出路。例如詹天佑就是工科進士第一名。

詹天佑圖

年級輕的人頭腦活躍,思路轉變快,但是科舉考試中也有不少的中年人甚至老年人,他們的下場相對而言就沒有那麼美好了。鬱郁終生,下場悽慘大有人在。

孔乙己圖

不論科舉取消或者是不取消,清政府時日無多,之前的那些八股文作者都不會有什麼好的結局,這是歷史進程決定的。時代的變遷,歷史的潮流遲早會把他們淹沒。

沿襲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消亡了。

相關焦點

  • 清末取消科舉制度,是清朝滅亡的主要原因還是重要標誌?
    顯然不是,科舉制度之所以被廢除,主要還是其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不能滿足朝廷的用人需求,而且這一政策出臺是與清末一系列變革相輔相成的。網上有言論認為科舉取消後斷絕了精英上升渠道,從而引發亂局,稍加思索便會發現這種說法顯然不能成立。
  • 科舉到底該不該廢除?
  • 話說歷史上的科舉考試,以及狀元、會元、解元
    科舉制出現,皇帝的本意是改掉兩晉南北朝時期皇權被分權的情況,幫助自己加強專制,但客觀上起到了廣攬人才、使得社會新鮮血液流動、社會各階層交流的良好效果,也引導了社會的讀書風氣,唐太宗就高興地說,天下人才,盡為我用,而到了明清時期,科舉制度更是規範、吸引知識分子的有效手段,但是,其負面效果是,禁錮了人們的自由思想,清末民初科舉制度被廢除,也是因為其負面後果日益惡化
  • 清代科舉的「大挑」制度:範進中舉後,他究竟能當多大的官?
    古今唯一經濟特科狀元雲南石屏人袁嘉穀清末1903年,還舉行過一次經濟特科,選取對經濟建設有見地的人才,然而,沒過幾年大清就亡了。上述幾種正途由於不具備常態化,因而科舉的進士科在仕途中處於絕對優越地位。第二級是鄉試,秀才參加本省組織的鄉試,通過後為舉人。「鄉舉」一語見於《周禮》,指由鄉裡向朝廷舉薦人才。漢朝的察舉制,舉孝廉、舉文學、舉明經有道等,就是鄉舉,不過不需要經過考試。隋唐時期建立科舉制,鄉舉須通過考試,因而發展成為鄉試製度。明清士子通過鄉試後,即取得一種永久性功名 ———舉人,可按科無限期參加禮部會試。
  • 那個曾經被廢除了的科舉
    「解構歷史」第 1 期 | 那個曾經被廢除了的科舉撰文 | 呂秀才編輯 | 呂秀才公元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被內憂外患拖得就要掛了的大清頒布了一道詔書,宣布:「自丙午科為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
  • 清末科舉制度廢除原因再探
    文|王瑤 作者為歷史學博士,長春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原文載《史學月刊》2015年第10期,注釋從略。因此,科舉制度與其說亡於「積弊難返」的致命性,不如說是亡於與新式學堂之爭中。那麼,歷時千餘年而具有神聖地位的科舉,為何會亡於推廣僅十幾年的新式學堂?同時,科舉與學堂為何會被置於同一視域下進行比較?本文旨在通過探究清末廢除科舉思路的形成,釐清科舉與學堂兩者屬性、功能方面的差異,剖析科舉制度停廢的原因。
  • 他是科舉廢除後「舉貢會考」的第一名,後成為共產黨員為革命獻身
    ▍清末北京順天府貢院全景,中間三層小樓為明遠樓。清代,北京城及其他大省貢院的號舍凡萬餘間,小省則數千間。數十間至百間為一列,形如長巷,每巷用《千字文》編列號數,如天字第幾號,號舍以磚牆相隔,寬三尺,深四尺,高六尺,置一小桌,南不設牆窗。考生入號前嚴格搜身,以防私帶書文作弊,入號即封號欄,俟交卷方開。
  • 看古代科舉考試的具體步驟,才知道,古代入仕當官簡直太難了
    科舉制度是古代選拔官員的制度之一,它由隋文帝創建,完善於唐朝。作為我國古代版的"高考"制度,科舉制度也頗為歷代統治者所重視,從隋朝開始一直到清朝,科舉制度大約走過了一千三百年的歷程,而歷次科舉考試選拔出來的士子,也成為了歷朝歷代舉足輕重的官吏,今天就來了解一下古代士子的科舉歷程。
  • 屢試不第呂秀才,子曾經曰過:你真的了解科舉嗎?
    那麼,你真的了解明朝的科舉嗎?明朝立國之初便施行"科舉必由學校"的文教政策,朝廷以律法規定讀書人必須通過參加科考科舉取得功名,才能走入仕途做官。據歷史學家統計,終明朝一朝有60%的秀才, 40%的舉人, 50%的進士來自平民階層。無數的呂秀才們,可以通過科舉考試,改變自身及家族的命運,真正實現"朝為田舍郎,暮為天子郎"的傳奇。
  • 廢科舉之後,百萬之士入仕,朝廷又是如何處置?
    千百年來,科舉制是制度下固定的選才方式,也是天下讀書人入仕的主要途徑。清末科舉制度已不能適應時代發展,隨著新式學堂的出現,廢除科舉制度勢在必行。清王朝廢除科舉制度並不難,難的是怎麼做好後宮。幾百萬的秀才、貢生、舉人都要知道,一下子失去了登進之路,後果將是不堪設想的。
  • 李賀被取消科舉考試資格,竟然是因父親的名字,這是怎麼回事呢?
    中國古代最著名的選拔人才和官員的制度是科舉制度。它始建於隋朝,以唐代為輔,正式確立了歷代所採用的選拔制度。首先,古代帝王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以消除社會不穩定因素。二是廣泛選拔真正的人才,為國家所用。從隋朝到清末,科舉考試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 事業單位:科舉有關成語
    在事業單位考試中,科舉有關常識是考試的重要內容。科舉制是世界上延續時間最長的考試制度,同時產生了許多與之相關的成語。今天我們就來系統總結與科舉有關的較為常見的成語。明朝科舉考試形成了完備的制度,共分四級: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採用八股取士。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個部分: 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1904年7月4日,我國歷史上最後一次科舉考試進行,清直隸省河間府肅寧縣人劉春霖成為末代狀元。1905年,科舉製取消。
  • 晚清時期科舉制度為什麼會被廢除?為什麼沒有引起大家的反對?
    至此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了一千三百多年之久的科舉制,徹底的退出了歷史舞臺,成為過去式。  那麼如此重要的科舉制廢除以後,為何沒有引起社會動蕩,舊學出身的舉人等為何沒有反對呢?  一、先來說說科舉制為什麼會被廢除
  • 並不是考不上進士的舉人就不能做官,姚啟聖、左宗棠都是舉人出身
    鄉試作為掄才大典的第一級考試,其中式之舉人例稱一榜或乙榜,而再經考試取中之進士則稱兩榜或甲榜,以示等級之區別。舉人無論會試取中與否,無須再應鄉試,可以按科無限期應會試,亦可授官。科舉中式例賜出身,鄉試中式之舉人,亦稱之出身。
  •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代教育的什麼級別
    中國科舉制度並非自古有之,而是從公元606年隋唐大業二年開始的,一直持續到公元年1905的清末,科舉制度大約存在了一千三百年。而秀才、舉人、進士等稱謂便是科舉考試中一系列階段性勝利的標誌性稱謂。 那麼,古代秀才、舉人以及進士等稱謂是如何來的呢? 通常來說,古代讀書人必須要參加一系列的科舉考試,通過之後才能得到相應級別的稱謂。
  • 古代科舉考試,哪些情況會延期|進士|貢舉|士子|鄉試_網易訂閱
    結果是「恩典不增而貢舉期緩,士得休息,官不以煩矣」,這是一次貢舉時間上的重要改革,從此三年一個周期的「三年大比」成為定製,並一直延續至清末科舉制終結。  科場「歲月等陰陽之信」  從唐代以後,科舉成為統治者選拔英才的首要方式和士人實現人生抱負的主要途徑,因此,無論朝野都高度重視。
  • 科舉不倒問 | 廣東清末的闈姓(上)
    按:先祖之《廣東清末的闈姓》,原載香港1960年7月之《大公報》,因篇幅較長,乃分12次刊登於7月3日至16日。後北京之《文史資料選輯》將之摘錄,刪去「番攤、白鴿票、花會、小闈姓、山票、鋪票」等,更名為《廣東清末的「闈姓」賭博》。今根據祖父手稿並發表於《大公報》之全文,加以校對,以恢復祖父述著之原貌。
  • 他是白痴舉人,54歲中舉瘋了:科舉考試:與勤奮無關
    史前寒舍士子要想人才出眾,只能通過科舉考試,科舉考試後往往能卓著,但是要想拔尖兒也錯處很易於,要有前所未見的功夫,要通過《鄉試》,《會試》,《殿試》。今朝我們緊要拿範進中舉的故事比喻,範進中舉是《儒林外史》中吳清梓寫的一篇奇文軼事,範進本條人士恐怕大家都存有聞訊,範進在應聲唯獨大家小街,感染,街裡左鄰右舍大家都領略的人選,歸因於在明兒中葉,科舉但是人們都崇尚的考試制度,科舉制在翌日得到了很大的後續和前行。
  • 清朝的科舉制度:從發達到走入死胡同
    崇德三年(1638年)八月舉行考試,得中式[1]舉人十名、一等秀才十五名、二等秀才二十八名、三等秀才十八名,中式舉人賜半個牛錄章京品級,秀才賜壯大品級,因才錄用。不過,雖然太宗時代重視文官的職務,但清朝終究以八旗制度作為國家根本,所謂儒生本身必須落籍於漢八旗,依據職務高低參照八旗內武官的階層享受待遇。
  • 宋代科舉制度除了比唐公平合理,還傾向寒門,國家還包路費和住宿
    上篇文章講了唐代科舉制度限制中下層地主官僚子弟的科舉入職,同時門閥和世家把控著名額。對於底層百姓子弟更是難以通過科舉進入順利的仕途。這篇我們講一下宋代科舉制度有多麼的偏向中下層和貧寒家庭。從打破階層固化的角度而言,跟隋唐時期相比,宋代科舉有幾項制度創新是可圈可點的。科舉制度本為是為國選拔人才的,用底層人才向上流動來打破階層固化形成的保守腐朽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