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時候,科舉與我們的高考有些許類似,學子們通過考試來獲得往上走的機會。清朝末期,在1905年的時候,張之洞、袁世凱等人聯合上書,廢除了科舉制。
科舉制呢,分為院試、鄉試、會試三個階段。過了院士叫秀才,過了鄉試叫舉人,過了會試叫貢士。至此,三關結束才能夠去到皇宮參加最後一道考試,殿試。皇上親自選拔,前三名就是大家熟悉的狀元、榜眼、探花了。這一層一層的選拔,耗時是非常久的,其中舉人,貢士人數也是不少。取消了科舉制,這些人的榮華夢破碎,該何去何從?
要知道,當時的社會並不是誰都可以去參加科舉考試的。針對參加科舉考試的人有明確的規定,女人、回族人、藏族人不得參加,祖上出過奸臣的不得參加,罪犯和商人,也不得參加。參加科舉考試還需要自己的戶籍證明,但是很多人的戶籍證明辦不下來,所以無緣科舉。
種種篩選下來,能夠參加科舉考試的,大部分人在當地都具有一定的影響力,這些人在夢碎之後並沒有發生騷亂,這是為何?
原來,在政令發布的同時,清政府給出了解決方案,方案大致為兩種。第一個就是舉人,貢士各地政府需要妥善安置,給他們一份合適的工作。第二個就是開展新的學堂,重新組織升學考試,考試獎勵什麼的和之前並沒有太大的差異。同時也提高了之前貢士的工資,同時修改了原先的考試模式,之前需要考生進京趕考,現在可以由各州知縣保送至省裡,並且保送人數較之前增加了十倍。
雖然各項條款措施具體到了地方,但是,以往的四書五經在當時社會以及作用不大了,讀書人的社會地位日漸降低。根本沒有辦法完全落實,所以舉人,貢士考職成為了他們的唯一出路。例如詹天佑就是工科進士第一名。
年級輕的人頭腦活躍,思路轉變快,但是科舉考試中也有不少的中年人甚至老年人,他們的下場相對而言就沒有那麼美好了。鬱郁終生,下場悽慘大有人在。
不論科舉取消或者是不取消,清政府時日無多,之前的那些八股文作者都不會有什麼好的結局,這是歷史進程決定的。時代的變遷,歷史的潮流遲早會把他們淹沒。
沿襲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消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