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廢除科舉制度也有我的一份功勞

2020-12-23 騰訊網

自明朝以後,封建王朝以八股取士,科舉成為知識分子晉身統治階級的唯一途徑。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外國資本主義的興起,一批憂民愛國之士逐漸認識到,八股取士使知識分子學用脫節,不通中外。為了破除傳統科舉和教育的空疏無用,這些憂民愛國人士紛紛要求改革科舉制度,培養時代需要的新式人才。

李鴻章改革科舉的思想深受當時在他幕府中做事的馮桂芬的影響。1861 年馮桂芬在《校邠廬抗議》中深刻地揭露了科舉制度的腐敗,他認為時文取士所取非所用,禁錮了知識分子的心思材力,意在敗壞人才,而不是造就人才。此外,馮桂芬還提出了一些針對科舉考試的方法、內容等方面的具體改革措施。他提出的「特設一科」思想,成為後來李鴻章主張「專設一科取士」思想的靈感來源。可以說,馮桂芬是主張將西方近代科技引入中國傳統科舉制度的首倡者,而李鴻章則是官僚士大夫在封建廟堂上創意的第一人。

李鴻章認為,八股取士脫離實際,不能造就有用的人才,選拔出來的官吏只知道章句小楷,對西方的科學技術全然無知,為此而十分不屑。早在開辦洋務之初,李鴻章就上書力陳八股取士的弊端,要求改革科舉制度,他指出沉迷於精美華麗文章的人實際上都是寫習武兇悍的人,他們實際上粗俗而又愚蠢,平時用到的不是學堂裡學到的。在學堂裡學到的知識生活中又用不到。他認為科舉制度是造成新式人才短缺的根源,發展到晚清的科舉制度已然變成了扼殺人才的工具。因而李鴻章主張改革科舉制度,專設「一科取士」,鼓勵知識分子學習洋務,掌握先進的科學知識,培養洋務人才。

李鴻章認為,中國的文武制度都在西方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原因就在於中國製造機器的人中,學者明白制器的道理,工匠實際操作製造機器,理論和實踐沒有聯繫在一起,所以沒有取得較高的成就,製造技藝精湛的人,充其量只是個工匠。他認為一個人如果能掌握西方制器之術並且能為國家所用,就能成為官僚貴族,世食其業,世襲其職,必會有一大批人願意學習、掌握制器技術以獲取功名利祿,從而培養大批精通西學的人。他說:他說中國想要自強,則不如學習洋人的堅船利炮;學習外國的堅船利炮,則不如尋找制器之器。學習洋人的方法而不必全用洋人。想要尋找製造機器的機器和製造機器的人才,可以專門開設洋務一科取士。這樣的人才終身賞給他功名和富貴,則學業可成、技藝可精,人才也被網羅的起來。從培養學習西方軍事裝備和機器生產、掌握西方科技人才的目的出發,請求改革科舉制度。

考慮到八股取士在中國已經存在了上千年,根基牢靠,一旦完全取消,將會遭到頑固派的拼死反對。對科舉制度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必然行不通,所以李鴻章建議朝廷「科目即不能驟變,時文即不能遽廢,而小楷試帖太蹈虛飾,甚非作養人才之道,似應於考試功令稍加變通,另開洋務時取一格,以資造就。」在不廢除科舉的前提下,為學習洋務的人增加一個考取功名的機會,可以激勵更多的知識分子學習洋務知識。他還建議凡是有海防的省份,都應該設立洋學局,並選擇通曉洋務的大員主持,洋學局分設格致、測算、機器、火輪、輿圖、炮法、兵法、電氣、化學等學科。聘請外國專家分科講授,選送有志之士進入洋學局學習,對學有成效的人對學有成效的人給予獎勵和官職,和科舉出身並無差別;對一開始勤勉後來懈怠的人,馬上罷免革職。出洋子弟學成回國,在京師同文館、上海廣方言館學習算學的學生,都可以調到洋學局教習,並酌量派往各機器局各兵船當差。李鴻章深信,他的建議被採納後,必然會引發學習洋務的熱潮,大量通曉先進技術的優秀人才就會湧現。

江南道監察御史陳琇瑩在 1887 年 4 月上疏《奏請將算學歸入正途考試疏》,建議將學算學的人員歸入科舉正途考試並給與科甲出身,引起一片議論之聲。李鴻章想為天津水師武備學堂的學生和教習爭取科甲正途出身,贊同陳琇瑩的建議。迫于洋務派的強烈要求和社會輿論的壓力,最終清政府同意了將算學歸入正途考試。隨後天津水師武備學堂的學生和教習以及京師同文館的學生和上海廣方言館的肄業生於 1888 年一起參加了順天鄉試,以算學做題目。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將西學和中學放在平等的位置來考核學生,衝破了傳統八股取士的藩籬,為二十世紀全面改革乃至廢除科舉制度奠定了基礎。

李鴻章強烈質疑傳統教育,要求改革科舉制度,受到一些保守大臣的反對和阻撓,但他仍然堅持改革舊的科舉制度,與頑固派展開激烈的論戰。雖然有關改革科舉考試,以洋學取士的主張,在當時並沒有被朝廷採納,但身為洋務大臣,李鴻章一心為國家利益著想,為中國培養懂西方技術的人才,這種精神是值得我們敬佩的。他倡議的設立洋學局,另開洋務進取一格的思想,猶如在當時文人士子仍沉浸在八股時文的沉悶環境中刮入一股清風,令人精神為之一振。即便其主張沒有完全被清廷採納,依然給八股取士制度沉重一擊,對傳統的科舉制度和教育制度造成強烈的衝擊,對後來科舉制度的廢除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相關焦點

  • 科舉制度始於哪個朝代又是誰廢除的? 揭科古代科舉制度的起源與廢除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科舉制度始於哪個朝代又是誰廢除的? 揭科古代科舉制度的起源與廢除 科舉制,又稱科舉、科舉制度,它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用現代的話來說那就是古代的高考,眾所周知,現如今的考試制度是沿襲了古代的科   原標題:科舉制度始於哪個朝代又是誰廢除的? 揭科古代科舉制度的起源與廢除     科舉制,又稱科舉、科舉制度,它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
  • 科舉制度的廢除是加速清朝的滅亡兇手之一
    古代科舉考試在古代封建社會裡,最大的特點就是古代的科舉制度,科舉自隋朝開始建立,一直到清朝被廢除,其經歷了一千多年,在這一千多年的歷史裡,科舉考試對於古代的發展以及人才的選拔都有了一定的作用這時候的科舉制度不僅最大程度了實現了古代社會人才的流通,僅僅在制度上實現了平等。清朝廢除了科舉制度,那就意味著舊的官僚晉升制度取消了,但是清朝政府又沒有採取新的選拔人才的方法,這就導致了官員的選拔毫無標準,這時候就是清朝混亂官員制度的開始。
  • 張之洞向清廷上了一份奏摺,從此中國廢除科舉制度,高考取而代之
    根據史料記載,晚清大臣張之洞向大清朝廷上了一份奏摺,從此科舉制度在中國就成為歷史,取而代之的就是高考。2020年高考張之洞其人其事張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達,號香濤,祖籍直隸省(今屬河北省)南皮縣(今屬滄州市),自幼好學,後參加科舉制度而入朝為官,因政績突出而一再升官,歷任湖廣總督
  • 近代社會的轉型:科舉制度廢除,給中國帶來了什麼?
    1905年9月2日,遲暮的清政府頒布了這一詔令,意味著曾經在中國延續了上千年的科舉制度,徹底走到了窮途末路。但不得不說這是一件好事,科舉制度的廢除,是中國邁向近代化進程中的一個裡程碑,給當時的中國社會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 科舉制度廢除後,為何鄉村學子成了犧牲品?淺談科舉廢除後的陣痛
    1905年一紙令下,伴隨著中國社會1000多年的科舉制度終於被廢除了。而新式學堂也開始登上了中國的歷史舞臺,發揮出它的作用。對於科舉考試的廢除,有些人俯首稱讚,也有些人氣急悲歡。但是其實科舉考試的廢除在中國歷史上來說確實顯得有一點倉促,在當時鴉片戰爭結束之後,清政府認識到自身各種力量的不足,想要快速的去把自己國防力量提高。沒經過仔細的思考,一紙令下將科舉考試廢除,卻沒有找到去解決繼承科舉制度的途徑,倉促之間讓很多人都措手不及。
  • 清末科舉制度廢除原因再探
    >文|王瑤 作者為歷史學博士,長春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原文載《史學月刊》2015年第10期,注釋從略。因此,科舉制度與其說亡於「積弊難返」的致命性,不如說是亡於與新式學堂之爭中。那麼,歷時千餘年而具有神聖地位的科舉,為何會亡於推廣僅十幾年的新式學堂?同時,科舉與學堂為何會被置於同一視域下進行比較?本文旨在通過探究清末廢除科舉思路的形成,釐清科舉與學堂兩者屬性、功能方面的差異,剖析科舉制度停廢的原因。
  • 清朝在廢除科舉制度後,做官的人是怎麼選來的?
    殊不知,在古代的學子,也同樣深受考試的「折磨」,古代的科舉制度就是,層層選拔,擇優入仕,而士農工商在古代又是主流職業,所以無數學子寒窗苦讀多年,只為了考取功名,由此可見競爭有多大了,而科舉考試制度也是古代官員選拔的主要制度。那麼廢除了科舉制度的清朝,是怎樣選拔官員的呢?當時清朝選拔的官員主要來自於國外留學輸送的人才、新式學堂培育出來的人才和滿清皇貴族裡。
  • 晚清時期,袁世凱為啥要廢除「科舉」制度?他為何如此痛恨科舉?
    科舉制度,又稱科舉,中國古代時期通過考試來選拔出優秀的人才。它淵源於漢朝,創始於隋朝,確立於唐朝,完備於宋朝,興盛於明、清兩朝,於清朝末年廢除,當中持續了1300多年。科舉制的出現促進了時代的進步,讓許多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可以進入社會上層,獲得施展才智的機會。
  • 科舉制的廢除加快了清朝滅亡?清政府為何要廢除科舉制?
    科舉制度歷史悠久,創製於隋,直到清朝末年被廢。科舉制到明朝時達到鼎盛,趨於成熟,為何到了清朝就被廢除,而且廢除後的第六年清朝就滅亡了,是不是清朝的滅亡與科舉制有關?清代科舉制度基本沿襲了明代的八股取士,主要禁錮文人思想。科舉制度在選拔人才上體現了公平公正,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它的劣勢也越來越明顯。尤其是到了近代,科舉制根本無法跟上時代的步伐。因此,清朝科舉制度的廢除也有一定的歷史原因。如果想要了解科舉制如何被廢除,那麼要從根源出發,了解科舉制度的發展過程。
  • 長達1300餘年的科舉制,是如何被袁世凱和張之洞聯合廢除的?
    但著名學者錢穆先生曾說過:「一項好的制度若能長久永遠好下去,便將使政治窒息。」  所以不可能有任何一項制度,永遠好下去,任何制度都不是萬能的,它到一定時候,都會走向衰敗,該廢除就必須得廢除,否則將貽害無窮。  科舉制度自隋唐開創以後,歷經宋代的發展,明清的完善,到清末已經完全淪為八股取士的工具,是不廢除不行的了。
  • 科舉制度:寒門學子想要考上科舉做官,都是很困難的
    從隋朝開始,科舉制度就出現了,這個制度被使用到清朝末期才沒有再使用。科舉制度從建立到廢除經歷了一千多年,影響極其深遠,儘管這個制度是為了向中央選拔有才學的人,但是它存在著很多漏洞。有一部分擁有真才實學的人因為很多客觀原因從而導致考不上。
  • 廢除科舉制加速了清朝的滅亡
    滿清廢除科舉制度加速了清朝的覆滅,因為葬送了支持自己的一個階層。實際上就是與滿清在同一條船上的,同一個既得利益階層被拋棄了。船上就滿清自己了,滿清認為安全了,但實際上,滿清這條船就沉了,為這個王朝殉葬的只有他自己。
  • 淺談科舉制度在歷史舞臺中的利弊得失
    科舉制的積極作用中國文化具有悠久的、燦爛輝煌的歷史。這其中,科舉制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重要的構成部分。縱觀從隋唐到明清的1300年間,中國文化的發展無疑受到科舉考試制度的深刻影響。所以,凡是想要通過科舉考試出人頭地、步入仕途的考生就必須對《四書》、《五經》這些古典經書進行深入學習和研讀。就文學方面來說,科舉制對中國古代文學的普及與發展也有著巨大的推動力。唐高宗以後,進士科的主要錄取標準改為詩賦,明確的體現出了進士科的文學考試性質。讀書人以科舉入仕,工詩善賦,為安身立命的資本。
  • 科舉制度的利與弊
    科舉制度是中國歷史上考試選拔官員的一種基本制度。他淵源於漢朝,創始於隋朝,確立於唐朝,完備於宋朝,興盛於明、清兩朝,廢除於清朝末年,歷經唐、宋、元、明、清五朝。根據史書記載,從隋朝大業元年(605)的進士科算起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正式廢除,整整綿延存在了1300周年,在國內外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那麼,有這樣重要意義的科舉制度有什麼利與弊呢?一、科舉制度的利1、科舉制度在政治方面: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擁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
  • 科舉到底該不該廢除?
    人們早就傳說,科舉要廢,於是趕末班車的人嗚嗚泱泱的。但科舉真的廢了,大體波瀾不驚。只有極少數落後地區,出現過秀才抗議的現象。泰晤士報駐中國記者莫理循很興奮,覺得連一個實行了一千多年的制度被廢除,都能這樣,可見中國今後的改革,將十分順利。然而,後來的新政改革,並不順利,革命發生了。革命斷送了清王朝,也斷送了清廷的新政改革。
  • 晚清時期科舉制度為什麼會被廢除?為什麼沒有引起大家的反對?
    至此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了一千三百多年之久的科舉制,徹底的退出了歷史舞臺,成為過去式。  那麼如此重要的科舉制廢除以後,為何沒有引起社會動蕩,舊學出身的舉人等為何沒有反對呢?  一、先來說說科舉制為什麼會被廢除
  • 【講堂】廢除科舉是新舊中國的分水嶺?
    中國科舉制「柏拉圖會很感興趣」  我跟嶽麓書院有非常深的淵源,曾任嶽麓書院的兼職教授,嶽麓書院已成為我的一處精神家園。在嶽麓書院這個千年學府講千年科舉,有特別的意義。  科舉制是中國非常重要的一個創造之物,我認為它是中國的第五大發明,是中華民族在精神文明領域中的一個重要發明。這種制度的生成有特定的文化積澱,特別是儒家文化、儒家理論產生的精英治國理念。「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不靠跑官、買官,靠學習來當官,這是一個很先進的理念。  正因為有舉賢才、尚賢這些觀念,漢代出現察舉制,到隋代加大科舉。
  • 科舉制被廢除後,為何有很多人後悔了,科舉制的這個好處太過明顯
    隋朝雖然歷二世而亡,但唐朝建立後還繼續使用科舉制來選拔人才。之後歷代王朝都使用這個制度來選拔人才。一直到1905年,清朝才正式下旨廢除科舉制。這在我國實行了1300多年的制度正式結束,成為了歷史。不過科舉制剛廢除就有很多人後悔了。1905年清政府正式宣布:「自丙午(1906)科為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至此,中國歷史上的科舉制度最終結束。
  • 那個曾經被廢除了的科舉
    其實,早在1901年實施新政的初期,大清就開始為逐步廢除科舉做準備。大部分成功的改革都是先找一個涉及大家利益比較少的方面試驗一下,如果效果達到預期就開始準備下一步改革,要是碰上了硬茬改不下去就縮回脖子繼續裝甲魚,舒服一天是一天。這次,他們選擇了武舉和科舉考試中八股作為改革試驗田,停考了武舉、廢除了八股改為試策論之後,初期效果還可以。
  • 清政府廢除科舉後,明明加速了清朝覆滅,為何慈禧還同意了
    科舉制度的出現,讓多少寒門子弟,有了可以晉升的途徑,雖然這條路要比察舉制更加艱難和漫長,但科舉打破了血緣世襲制度以及世族的壟斷,允許自己報名參加,不必非由長官推舉,前後有1300多年的歷史,成為了世界延續時間最長的選拔人才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