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被貶一直爽 《清平樂》這樣的「吃貶王」範仲淹你們愛了嗎

2020-10-04 娛樂評

由王凱、江疏影主演的《清平樂》正在熱播,不看不知道,看完才發現原來存在在語文課本和歷史課本裡的許多文學大家竟然都是宋仁宗這個時代的,如範仲淹、晏殊、歐陽修等,因此不少網友調侃看《清平樂》像在上網課,「背誦並默寫全文」天團就是網課老師。

其中晏殊和範仲淹這對知己好友是王凱飾演的宋仁宗的絕對支持擁護者,但是由於權謀角逐等原因,總是出現貶黜一個召回另一個的情況,被彈幕調侃「這倆居然輪流上班」,「完了這一貶,又要寫詩讓我們背誦默寫了」。

不僅如此,最新的劇情中,範仲淹又因為耿直諫言而被把持朝政的呂相貶黜出京,臨行時高談闊論了「雖被貶,但榮光」的情懷,卻被網友一句話翻譯成「被貶一時爽,一直被貶一直爽」,令人不禁笑到噴飯。課本裡冷冰冰的歷史人物,通過電視劇的方式展現出來,顯得尤為可愛,一股文人風骨拂面而來,尤其是在演員劉鈞的演繹下,這個耿直執拗卻又憂國憂民的範仲淹在觀眾心中血肉豐滿起來。

誰還認得出來,這竟然是《知否知否》裡唯唯諾諾,好色卻又無比懼內的明蘭爹盛紘呢?


相關焦點

  • 晏殊範仲淹輪流上班 《清平樂》這些背誦默寫天團太可愛了
    由王凱、江疏影主演的《清平樂》正在熱播,不看不知道,看完才發現原來存在在語文課本和歷史課本裡的許多文學大家竟然都是宋仁宗這個時代的,如範仲淹、晏殊、歐陽修等,因此不少網友調侃看《清平樂》像在上網課其中晏殊和範仲淹這對知己好友是王凱飾演的宋仁宗的絕對支持擁護者
  • 《清平樂》晏殊為何主動被貶,背後有什麼含義?
    在《清平樂》中,晏殊有過一次主動被貶的劇情,很多人在看到這裡的時候,不免會覺得有些奇怪,為什麼會要求主動被貶,作為一個北宋的名相,能夠在官場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晏殊這麼做,也是背後的道理的,正所謂不打沒有把握的仗,所以說,晏殊在主動被貶的背後,究竟有什麼含義呢?
  • 看《清平樂》 品範仲淹
    隨著《清平樂》的熱播,網上的評論也漸漸的多了起來,見仁見智,各抒己見,這是好事:畢竟「在一千個觀眾的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關於《清平樂》收視率的成敗,影視演員表演水平的高低,網上的評論已經夠多的了,我就不湊這個熱鬧了。我想品一品範仲淹其人其事。《清平樂》的主角當然是宋仁宗(王凱飾)和皇后曹丹姝(江疏影飾)。
  • 《清平樂》:那個拍門求賜對的範仲淹,一生都在追尋古仁人之心
    因此在背誦這些詩詞的時候,心中的想法跟電視劇《清平樂》中的徽柔一模一樣,不明白為何仕途不順的範仲淹,經歷了三貶,不好好在家面壁思過,反而是高高興興地遊山玩水,一邊玩還一點寫出那麼多字的文章出來氣人,害得有那麼多人被迫背誦並默寫全文呢。
  • 《清平樂》敢這樣拍,也太big膽了吧
    如果上學的時候有這樣的劇,背詩也會容易很多!呂夷簡的「壞」也有好處,範仲淹的「好」也有壞處。範仲淹太耿直了,不善與人打交道,讓他當一個地方官,引領一方風氣是最好的安排,給他大權等於把他架在火上烤。呂夷簡雖然霸道心機重,但也可以理解為有手段魄力,長袖善舞,必要時能使得動層層官吏。在用人之際,即使呂夷簡已經被貶了,也得把他召回。
  • 劉鈞《清平樂》正在熱播 「北宋鐵嘴」範仲淹再回朝堂
    近日,由王凱、江疏影、劉鈞所主演的電視劇《清平樂》正在熱播當中,開播以來該劇評分便持續走高,更是頻頻登上熱搜榜,可謂是賺足了口碑與關注度。其中也有不少角色深受觀眾的喜愛,比如由演員劉鈞所飾演的範仲淹,自上線以來,就引起了網友熱烈的討論:「以晏殊,範仲淹為首的,大家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齊登舞臺。仿佛那個語文課本裡產生無數宋詞的大宋盛世重現眼前。」「不驕不躁的氣質,略帶嚴肅的視角,都給該劇加分不少。」在最近幾集播出的劇情中,範仲淹因為廢后一事而被貶謫,卻毫無被貶之苦,即作「瀟灑桐廬郡, 烏龍山靄中。」
  • 《清平樂》中有多少宋代文豪?晏殊、範仲淹的名作你會背了嗎?
    晏殊這個角色顯然是《清平樂》中的重要人物,晏殊是江西撫州人,5歲就能創作,年少時的名氣已經傳到了當時的京城開封。十四歲以神童入試,金榜題名,賜同進士出身。此後的晏殊憑藉嚴謹的態度和過人的才學平步青雲,在《清平樂》前兩集中,我們看到步入中年的晏殊已經貴為宋仁宗趙禎(王凱飾)的老師,他不僅傳授給趙禎學識,還在朝堂之上為年少的皇帝保駕護航。
  • 清平樂:歐陽修遇事必懟,真的是憤青嗎?終於成熟一次卻讓人不解
    歷史上的歐陽修,真的是一個憤青嗎?尹洙文人氣盛,自稱就是範仲淹同黨,毫不意外也被貶了。諫官高若訥和呂夷簡一個鼻孔出氣,歐陽修很憤怒,就寫信給高若訥,指責他「不知人間羞恥事」。高若訥惱羞成怒,向仁宗打歐陽修的小報告。結果歐陽修遭遇人生首次滑鐵盧,被貶到夷州去了。
  • 《清平樂》:讓人又愛又恨的張開宙!
    看了張開宙執導的《清平樂》,真是讓人又愛又恨!先說視角問題。其實我不懂《孤城閉》為什麼非得改成宋仁宗視角,劇裡官家再怎麼寫官家仁愛無奈悲天憫人,對不起,無論臺詞還是畫面都讓人覺得有些居高臨下冠冕堂皇。特別是劉鈞老師的範仲淹和喻恩泰的晏殊,特別有北宋文人風骨的那種味道;晏殊坐於湖畔亭中,對著四面青山彈琴吟詩,還有範仲淹被貶見到美景脫掉鞋襪踏進湖中掬水而飲,都很戳中我;韓琦一出來感覺稍微差一點,但可能是因為剛開始還年輕吧,後面也有越來越好;夏竦的圓滑和八面玲瓏
  • 自高被貶 自貶被舉
    主耶穌說:「我告訴你們:這人下去,到他家裡,成了正義的,而那個人卻不然。因為凡高舉自己的,必被貶抑;凡貶抑自己的,必被高舉。」主耶穌提醒我們,天主不看人犯罪程度如何,而是看他悔改的決心,天主接納的就是這種自己卑微和悔改的心靈。今天彌撒的讀經一(德 35:15b-17. 20-22a)《德訓篇》也清楚地告訴我們:謙卑是我們的祈禱蒙天主悅納的鑰匙。
  • 你了解「國民偶像」範仲淹嗎?快來測試是否合格「範粉」
    比如宋代的「大腕兒」蘇東坡,就對範仲淹崇敬不已,還曾感嘆自己仰慕十五年,卻終究沒能和「愛豆」見上一面。(蘇軾《范文正公集序》)前些日子熱播的電視劇《清平樂》,對於範仲淹的人氣也有不少展現:劇中的曹皇后就跟他讀過書,仁宗也將他的作品《和葛閎寺丞接花歌》改排成皮影戲。雖然這些是文藝作品的演繹,但無疑也說明了範仲淹的影響力。
  • 《清平樂》中的人物:範仲淹,「天地間第一流人物」該有啥標準
    範仲俺卻筆鋒一轉,他說,有一種古人並不是這樣的心情,他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寫到這裡,月光更柔和了,他的胸中一片澄明,窗外的秋蟲仿佛也屏住了呼吸,鳴聲忽歇,範仲淹微微一笑,這樣的人並非儘是憂慮,也有歡樂啊,但這種憂樂必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吧!
  • 「小」看《清平樂》
    誰不愛這樣的貼心棉襖?李瑋小時候就呆憨,自從架著公主偷拿櫥櫃頂上的蜜餞之後,就一直記得公主愛吃蜜餞。多年後在家宴上,不懂規矩卻情意至純地拿出要給徽柔的蜜餞。徽柔愛上了吃懷吉做的烤芋頭。她冷且委屈時,懷吉帶她在宮裡一隅烤芋頭;之後再有委屈時,懷吉總要提一提她愛的烤芋頭。
  • 演員劉鈞談《清平樂》:演範仲淹很忐忑,演不好觀眾會打瞌睡
    一身布衣,頭戴鬥笠,腳蹬草鞋,一輛驢車載著全部家當,衣衫襤褸又正氣凜然……熱播劇《清平樂》中,演員劉鈞飾演的宋代政治家、文學大家範仲淹的出場戲份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讓大家迅速勾連起記憶中那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高潔之士。
  • 硬核範仲淹:如何將一把稀爛的牌打出王炸頂級配置?
    但走出「王炸」人生的範仲淹,在剛剛出生的時候,卻抓到了一幅不能再爛的牌。他還在懵懂之中,父親就去世了,母親帶他改嫁到姓朱的一戶人家中。也許是母親良好的生活作風影響了他,範仲淹從小就懂得勤儉節約,看到朱家子女鋪張浪費的習慣,範仲淹沒忍住說教了他們一番。
  • 清平樂範仲淹是第幾集出場 範仲淹人物仕途背景作品資料介紹
    清平樂範仲淹是第幾集出場  《清平樂》播出僅一天,前兩集中範仲淹還未出場的時候就一再被提及,這位北宋著名人物的名聲可真是了不得。在第二集的後半部分,範仲淹終於出現,剛剛處理完母親喪事的他衣衫襤褸地來到了京城。
  • 《清平樂》發布「集賢致遠」群像海報 北宋天團實力圈粉
    播出至今,《清平樂》憑藉牽動人心的劇情和細膩鮮活的人物刻畫,使宋仁宗時期的朝堂風貌和市井百態走進眾多觀眾的視野,贏得了不少關注和熱議。王拱辰(何明翰飾)彈劾滕宗諒損毀帳本涉嫌貪汙,範仲淹慷慨駁議,力證滕宗諒挪用公錢實為穩定軍心絕非滿足私慾。仁宗念其事出有因情有可原決意對滕宗諒從輕發落,但王拱辰卻滿心憤懣絕食抗辯,致使朝野議論紛紛。
  • 《清平樂》太難看了!
    雖說之前沒有感情基礎,但先婚後愛嘛,五年了那愛怎麼著也來了。可最讓「帝後黨」生氣的是,每當愛的小火苗要燃起,立馬就被各種事耽誤到熄滅。這倆人,真·作天作地擰巴出新高度。沒錯,說的就是最近熱搜上的常客《清平樂》。
  • 唱了一曲《漁家傲》,劉鈞就成了《清平樂》裡的範仲淹
    熱播劇《清平樂》中,範仲淹一曲《漁家傲》唱得盪氣迴腸——「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清平樂》原名《孤城閉》,正是取自範仲淹的這首《漁家傲》。那也是演員劉鈞最喜歡的一場戲,此時他是離範希文最近的人。《清平樂》中劉鈞飾演範仲淹。接到這個角色時,劉鈞曾惴惴不安,「這是我演藝生涯中最大的挑戰。」
  • 清平樂之這個皇帝有點慘!
    正午出品的大型古裝劇《清平樂》正在熱播,另外一部現代經偵類電視劇《獵狐》也於昨晚上線。哈哈哈哈王凱:我自己和我自己對打,愛我你怕了嗎?《清平樂》開播亦是如此,慢節奏被觀眾罵了無數次。在這部劇中你可以見到許多當年在課本上被「熟讀並背誦全文」折磨的始作俑者,比如範仲淹、歐陽修以及晏殊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