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亦舒作品改編的同名電影《喜寶》,最近上映了。
她上一部改編後大熱的作品,是《我的前半生》。
按理說,有這樣水平的故事打底,爛也爛不到哪裡。
但事實證明,爛片是根本沒有底線的,上映沒幾天,《喜寶》就被打出了3.4分的低分。
說好聽點就是:好於豆瓣上0%的愛情片、0%的劇情片,更直接的說法則是,沒法再爛了。
有人說,這電影除了郭採潔的服裝和一些場景,壓根沒什麼值得看的。
不死心的書單君還是去影院踩了雷,唯一的收穫大概是,這麼一番對比下來,小說那可真的是經典。
原著《喜寶》評分8.0,是亦舒代表作之一。
好看到什麼程度呢?當年寫完之後,連金庸和哥哥倪匡,都對她刮目相看。
電影的爛,毀了一個好故事,但書單君希望,別毀了原著的經典。
《喜寶》的故事非常簡單。
出身一般的女主姜喜寶,在飛機上偶然結識了一個富家千金,並因此認識她的父親勖存姿,成了他的情人。
可能有人會說,這不就是個俗套的」撈女上位「的故事嗎?
恰恰相反。
就算是撈女,喜寶也是百裡挑一的。
之所以能夠在飛機上引起富家千金的注意,是因為她知道徐志摩,並且能背出整本詩集。
當然,還有另一個原因——她來自大名鼎鼎的劍橋聖三一學院。
你很難想像,去英國留學時,喜寶只帶著幾百美元,她最初讀的不過是個秘書學校,完全是靠自己的努力,邁進了這所知名學府。
學網球,她也努力練到幾乎專業選手的水平,在勖家的聚會上大出風頭。
在商場情場幾經浮沉的勖存姿看中的,除了青春活力,更多的也是她的這一份犀利與直接。
最初勖存姿提出讓她做自己的情人時,她心懷不滿,覺得自己被侮辱了。
但很快就察覺到,也許這是自己的感情生涯裡,所能拿到的最好的「Offer」。
於是不到半天,就立刻返回勖存姿的公寓,答應了他的要求。
從一開始,喜寶就清楚地知道這段感情不過是一場交易。
之所以進行這場交易,為的不是沉淪,而是順利完成自己的學業。
她向來知道什麼最重要:
「我一向是個實際的人,心中有著實際的計劃。」
從不做賠本買賣,是她的重要原則之一。
她打的如意算盤是,用大約六年的時光,換取自己的學費和生活費,然後帶著一大筆錢離開,去當一個律師。
她並不為自己委屈,也不認為勖存姿吃了虧。
在她看來:
「每個女人一生之中必須有許多男人做踏腳石,他在被利用期間,也得到他所需要的一切。」
只可惜,清醒如她,也在步入這場交易後,一步步掉進了深淵。
應該說,《喜寶》原著,講述的是一個「拜金女試圖走捷徑,最終卻走了更多彎路」的故事。
然而小說改編後的電影,雖然延續了整個故事的脈絡,卻沒有「繼承」人物的個性。
原著裡喜寶的媽媽年輕時遇人不淑,但很快就放棄幻想,離婚、勤奮工作,並儘量給她足夠好的生活,更要求她不斷上進。
可電影裡,這個媽媽到死都還在為舊情人念念不忘。
怪不得連帶女兒,也變得拖拖拉拉。
小說裡,原本拋棄喜寶的生父,在她變富有之後,千方百計找到了她。
她沒有上演什麼父女情深的戲碼,而是直截了當地問:「要多少錢?」
當父親開出他的價碼後,也沒有給他留情面,大手筆一揮,讓父親趴在地板上去撿錢了。
而電影裡的這一橋段,她卻被父親的一句「父債子還」輕而易舉給唬住了,甚至激動地落淚。
書單君看到這時簡直懵了:落哪門子淚啊,這根本不是亦舒筆下那個清醒得都嫌過頭的喜寶!
像電影裡那種被誤會和勖家女婿有染,卻絲毫也不否認只是默默委屈, 她也根本不會,只會冷笑道:「你覺得我會做出這種事?」
更讓人無語的是,電影甚至還為了某種政治正確,改編原著情節,讓勖存姿的太太去世,從而使喜寶「小三轉正」。
在原著中,這位太太的存在感很弱,但她的存在,給喜寶製造了道德上與生活上的雙重困境,也營造了故事裡的很多衝突。
比如富家千金上門破口大罵喜寶是妓女。
這事在小說裡看起來合情合理,在電影裡則多少顯得有些不倫不類。
畢竟人家是自由戀愛,合法後媽,這麼罵算是怎麼回事?
這一改編,也讓喜寶的很多掙扎,都顯得矯情與不合理,成了一個沒事找事的傻白甜。
當然,這並不是為她洗白。
不管電影怎麼改,她是為了錢而進入一段感情的核心,並沒有變。
喜寶從很小的時候就信奉,女孩的美色是可以轉化成資源的。
「一個女人十八歲便立志要弄點錢,只要先天條件不太壞,總會成功的。」
起初,她很清醒地知道,自己不是愛勖存姿,而是愛著他的經濟實力。
然而到後來,她自己其實也模糊了這個界限感,把勖存姿由金錢所鋪就的安全感,當成了是他本人所帶來的安全感。
當勖存姿放他走的時候,她反而不願意了,因為她已經習慣了目前所擁有的生活,不願意再做改變。
勖存姿讓她回劍橋讀書,她回答說,回去上學也沒法擁有現在的這些東西,而且劍橋不是學分制的,還得從大一重新開始讀。
她嚮往躍升和金錢,也不否認自己喜歡走捷徑。
這下,終於找到了愛情這個藉口,光明正大地放棄了自我。
可以看到,喜寶始終在給自己找藉口,從最初的「貧窮」,到現在的「愛」。
但貧窮可以是墮落的原因,卻不該是墮落的理由。
當劍橋的生活無法繼續下去時,媽媽勸她:「你可以回到香港來,我不相信你找不到工作。」
喜寶回答:
」朝九晚六,對牢一隻打字機,度過這麼一輩子?我的要求比這個高很多呢,不幸得很。」
在《第二性》中,波伏娃曾說:
「女人的不幸在於被幾乎不可抗拒的誘惑包圍著;她不被要求奮發向上,只被鼓勵滑下去到達極樂。當她發覺自己被海市蜃樓愚弄時,已經為時太晚,她的力量在失敗的冒險中已被耗盡。」
喜寶可能比想像中,更早地看到了自己的不幸。
小說裡,喜寶的結局似乎是很好的。
勖存姿去世後,她變成最富有的女人,沒有人知道她的歷史,只以為她是繼承了巨額財富的富家女。
看起來,好像是擁有了一切,但實際上,她很孤獨,也並不幸福,只是不斷感慨:「去日苦多。」
她沒有朋友,與她最親近的人,是香港的僕人。
外出約會,別人不在意她是誰,只在意她有多少錢。
她的青春、愛情、生命力......都在這場與勖存姿的交易中,被一一收了回去。
亦舒給了喜寶一個看似光鮮亮麗的結局,實際上卻是在說:「不要成為喜寶」。
喜寶曾經接待過一位來客——勖存姿的前情婦。
對方窮困潦倒,看起來風度全無,只有眉眼之間,能看出以前的風情。
實際上,和勖存姿分手後,對方給了她一大筆財富,她卻因賭博變得一無所有。
這個情婦前來找喜寶,只是為了從她那裡要50美元來買衣服,外加吃頓飯。
喜寶與她的境遇看起來天差地別,但本質上卻並無不同。
正像作家茨威格所說:「所有命運贈送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某種程度上,喜寶正像是這個來客,用她的結局警醒我們,以不恰當的方式追求想要的生活,最後只會走更多的彎路。
儘管小說寫的是俗世男女,但這主題也足夠發人深省。可是電影《喜寶》,卻把這種暗諷變成了一種對於愛情的褒揚。
喜寶的信念從「金錢至上」、「靠自己才是王道」變成了「愛情就是一切」。
為了證明自己是真的愛勖存姿,她放棄了巨額財富,打算做一個獨立女性,靠自己從頭開始。
亦舒試圖給出的警醒完全敲碎了,全篇成了一個瑪麗蘇的愛情故事,背後的核心是:「愛是偉大的,可以突破一切障礙。」
這陳詞濫調的歌頌,顯然不是我們想要看到的,更是對原著的扭曲。
喜寶的故事離我們太遠,現實中與大多數人更靠近的形象,可能還是《東京女子圖鑑》裡的齋藤綾。
她從小地方出來,拼命地追求階級躍升,一直在換財力更加豐厚的男朋友,甚至不惜成為情婦。
但她難能可貴的地方在於,始終沒有放棄自我努力。
即便有了家境優渥的男朋友,她仍然在事業上不斷下功夫,從小職員做到了主管,自己的經濟實力也在一步步提升。
每一次失戀都讓她傷心,卻沒有一段感情能夠動搖她的生活。
最終,她雖然還是嚮往更高的階層,卻也放棄了通過另一半來實現這個願望的想法,選擇了一個真正珍惜她的人作為伴侶。
書單君想說的是,有欲望並不可恥,但以欲望為藉口一味地沉淪下去,還合理化這種沉淪,一定是可恥的。
我們都渴望成為更好的人,去過更好的生活,這是人的本性。
但當自己的能力與欲望不匹配的時候,要麼就努力靠自己的力量去實現,要麼就調整自己的欲望,讓其和目前的生活狀態匹配。
有時,一些契機可能讓人有走捷徑的可能,但應該清醒地意識到,這條捷徑通往的未來,只會是失卻更多的人生可能性。
是的,沒有姜喜寶,還會有李喜寶、吳喜寶,但這個人不該是我們中的一個。
主筆 | 鄒雨 編輯 | 黑羊、燕妮
圖源 | 《喜寶》、《東京女子圖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