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月13日電 (記者 高凱)「出將入相生死門,座中多是戲中人」,12日晚,當這句臺詞在首都劇場的舞臺上響起,北京人藝的這齣《名優之死》亦已達到話中之境,臺上人與臺下人,彼時達「共情」,都已成為「戲中人」。
這部田漢的名作經過2018年的二度創作的創新,於昨晚再度開啟了新一輪的演出。
北京人藝再演《名優之死》 史春陽 攝
「這個戲新中見老,老中見新,既讓觀眾感到京劇的博大精深,又符合現代觀眾的審美和欣賞特點,在傳統與現代之間轉換自然、巧妙和有機,真正達到京劇不老,話劇出新,讓觀眾在不知不覺中看到兩種藝術的韻味。」導演任鳴在介紹該劇藝術特點時說。
《名優之死》確讓人有驚豔之感,同為該劇導演之一和主演的閆銳自小學習京劇,在當晚演出中,觀眾時刻都可於舞臺上體味到其對於京劇的深刻理解和深沉熱愛。
而這一點,對於詮釋這部經典的以戲論戲的作品而言,或可看作一切的前提。
北京人藝再演《名優之死》 史春陽 攝
田漢在《名優之死》中塑造了「活著是為了唱戲」的京劇名伶劉振聲(閆銳飾),而其最欣賞的親傳弟子則是始終認為「唱戲是為了活著」的鳳仙(李小萌飾),二人對於「作藝」的不同理解於舞臺之上,於戲中之戲裡,屢屢碰撞。
正如閆銳對於本劇的思考,「藝術的生命是否與人的生命類似,都是從鮮活到老去?追求純粹,追求永恆是我們的理想。當理想與現實碰撞,是人留藝死還是人死藝留?」
面對為了「上座兒」上演的「諸葛亮」飛身跳落城牆的荒唐戲碼,面對鳳仙「可是沒了座兒,還有什麼呢?」的詰問,劉振聲「人沒了戲還在」「戲活著」的回答絕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正向標語或口號,這番衝突的背後,是當下創作者與近一個世紀前創作該劇田漢的共同思考,而這,也正是經典值得改編,值得一演再演的真正意義所在。
北京人藝再演《名優之死》 史春陽 攝
從觀感而言,《名優之死》最大的看點無疑是京劇和話劇的完美融合,與以往話劇中運用戲曲元素不同,這部戲讓觀眾看見戲劇的敘事方式和京劇的故事內核。
「見了觀眾一部戲才算是完成。」閆銳表示,有了2018年首演的舞臺檢驗和一段時間的沉澱,此番《名優之死》回歸也在舞臺處理上做出了調整,「首先臺詞上要更精煉,節奏上更緊湊。」同時「去掉了一些展示性的動作,還是別過分炫技,要以戲為主,從人物出發。」
此外,從演員角度,他對人物認識和表演分寸上也與以往有了不同,「原來比較使勁,現在要放下來,松一點,才能更有強調和突出表現的東西。」
《名優之死》的特別之處也在於此,劇中劉振聲給鳳仙說戲,一段「虞姬舞劍」,恰恰扣在「演誰是誰,不可炫技」之上。戲裡戲外,不僅僅是京劇,整部作品可以說是非常難得的完成了對舞臺藝術的一次莊嚴的凝視與思考。
與其他話劇不同,《名優之死》一方面需要話劇演員有舞臺成長,另一方面還考驗演員的戲曲功底,雖然是戲曲科班出身,但閆銳稱要恢復起功夫來也不是件容易事,據介紹,他早在兩個月前就提前穿起了京劇的厚底鞋,甚至一邊導戲,一邊壓腿、踢腿。「你下多少功,出多少力,流多少汗,臺上就會結什麼果。」
而對非科班出身的李小萌來說,就是更大的挑戰,「唱戲的音區和舞臺說話的音區是不一樣的,需要找到合適的位置。演員需要對自己有要求,有控制。不是要了解一些皮毛,要了解更深層的東西。」
這部作品將上演至1月21日。(完)
【編輯:白嘉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