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央視春晚該「歇腳」了?
年終大戲最關注的當屬央視春晚,一年一屆,從未間斷,儘管已呈頹勢,但依然樂此不疲。眼看2021年春節即將來臨,央視沒有少忙活春晚的大戲。
算算央視春晚從1983年開辦至今,已辦了34屆,然而到了今天,央視春晚似乎形同雞肋,食之無味,已沒有多大的嚼勁了,那麼,央視春晚還需要辦下去嗎?
客觀地說,央視春晚這一民族特色的節目,在誕生之時,的確是驚天地,泣鬼神,是藝術領域的創舉。
它的出現,掃除了當時百姓精神生活沉悶的空氣,令觀眾耳目一新,為百姓開闢了一個喜聞樂見的「梨園戲場」,也成為老百姓守歲的「年夜飯」,更成為向世界傳播中華文化的窗口,已然成為中國文化的名片,其功績是巨大的。
然而,文化也有消歇時,也有過氣時,確切地說,文化也有興衰時。就拿國粹「京劇」來說,當京劇在十八世紀如日中天之時,誰也沒有想到,「京劇」到了今天會門前冷落車馬稀,早已被時代遺忘了,甚至成為一個被憑弔的傳說。
可以說,「春晚」也會步「京劇」的後塵,今日的春晚就是昨日的京劇。
春晚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進入末路「拐點」的?顏小四認為是從「小品王」趙本山2013年退出春晚舞臺開始的。
春晚本來就是強弩之末,收視率跌跌不休,一年比一年差。據媒體報導,央視春晚收視率從2003年的38.6%到2015年羊年春晚收視率第一次跌破30%,觀眾規模也第一次跌破7億。
而趙本山的缺席,便成了壓倒春晚的最後一根稻草,終於使春晚氣數耗盡,僅剩一點喘息苦苦支撐。
憑心而論,趙本山的離開,對春晚的衝擊是巨大的,猶如「釜底抽薪」。
春晚看的是小品,而小品看的是本山,如趙本山小品《賣拐》是小品的壓卷之作,品家之絕唱,沒有後來者。應該說,沒有「小品王」的舞臺是冷清的,也是寂寞的,就如同人們吃酒心巧克力而沒有了酒心一樣,舞臺瞬間就散了架。縱觀近年來的春晚,精品節目乏善可陳,金句寥寥,觀眾審美已呈疲軟狀態。
儘管春晚不是一個人獨霸的舞臺,但舞臺的靈魂沒有了,那驅殼還能走多遠?正因為如此,春晚請趙本山出山的呼聲漸起。
不過,春晚已成式微,即使趙本山王者歸來也救不了央視春晚,因為春晚的使命已完成,更主要的是春晚已不適應時代的需求。
在文娛多元化、多變化的時代,春晚已不能滿足各層次、各年齡段觀眾的欣賞趣味與視聽愛好,換言之,春晚不可能是百試百爽的妙方,也不可能是不落的太陽,所以,央視春晚該歇腳了。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