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新一起弒母案:媽媽,為愛付出全部,卻活成孩子最恨的人

2020-12-27 網易

  

做人難,做父母更難;做了父母,才知父母難。

  媽媽,兒子,愛了一生,卻換來兩敗俱傷。

  媽媽,兒子,疼了一場,卻換來持刀相向。

  12月13日,令人不寒而慄的的弒母案又雙叒叕地發生了。

  就在剛剛過去的12月13日,在江蘇省鹽城市阜寧縣,發生了一起惡性兇殺事件:

  受害人徐某46歲,兇手是年僅17歲的高三男孩。二人是母子關係。

  經過警方調查:

  該名男孩在阜寧縣第一高級中學讀高三,徐某為了照顧兒子,在學校附近租房陪讀。

  12月12日上午,母子二人因學習問題引發矛盾,後演變成肢體衝突。

  兒子盛怒之下,悲劇發生。

  

  青春叛逆的兒子。

  忙碌焦慮的母親。

  厚重嚴苛的家教。

  每一個主題背後,都有值得深思的意義。

  這不由得讓人聯想起那些似曾相識的悲劇。

  比如2020年11月12日晚,在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的犯罪嫌疑人李某某因不服母親管教,與母親發生爭執,致其死亡。

  再比如,網絡上鬧得沸沸揚揚的北大弒母案,兇手吳謝宇因母親對其管教太過嚴苛,殘忍將其殺害。

  雖然,這些只是個例,但每一場悲劇的背後都有著錯位的教養叛逆的孩子。

  

  每一個孩子都期望被理解,每一個孩子都希望被看見。

  據心理學家講,每個孩子都會有叛逆期。只不過,多數孩子的叛逆程度都在可控範圍。只有少部分孩子表現出的會讓人感到頭疼。

  其實,孩子所有的外在行為,都隱藏著其真正的內在需求。

  所以,正確看待孩子叛逆的問題,有助於父母以輕鬆平和的心態來應對。

  

  (1)希望獲得關注

  叛逆的孩子,總是變著花樣給父母製造各種麻煩,給父母出各種難題。其實,那是他們在向父母暗示:

  

媽媽,我不要被忽略,快來看看我

  (2)希望獲得尊重

  有時候,孩子會有意無意的頂撞父母,偶爾還冒出一兩句的髒話。家長切忌反應過分強烈。那是孩子在告訴你:

  

媽媽,你也是個大孩子了,我需要被尊重

  (3)希望獲得理解

  當孩子表現的總要和父母唱對臺戲,也總喜歡自作主張,不聽父母勸告的時候。那是他在試圖讓父母明白:

  

我長大了,很多事情我可以處理,請你們相信我

  家庭,作為孩子成長的主陣地,對孩子的情緒、性格和行為都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正如盧梭《愛彌兒》中寫到:「孩子看不到教育的發生,卻實實在在影響著他們的心靈,幫助他們發揮了潛能,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正所謂,最好的教育是感染,最好的管理是示範。

  

  但現實情況卻往往差強人意:

  有時候,當我們看到孩子埋頭看著手機,打著遊戲的時候,會控制不住地從心底發出一聲嘶吼:「別再玩了,趕緊寫作業去。」

  有時候,眼看著上學就要遲到了,可孩子還是一副不緊不慢的樣子,會不由得燃起怒火:「別磨蹭了,動作快點。」

  有時候,孩子會為了一個玩具,在你身邊磨上幾天的時間,搞得人心煩意亂:「看看你都多大了,成天就知道玩。」

  ......

  這樣的有時候,可以列出很多。每當遇到類似的問題,我們出於慣性,就是把孩子指責一番。

  

  但是,有多少家長能從心底真正認識到,孩子的諸多不是,追根溯源都是父母長期埋下的種子。

  」愛之深,責之切「,愛的太濃,難免會矯枉過正。換言之,愛得既要有深度,又要有尺度,這才是做父母該有的智慧。

  近幾年,弒母案頻發,透過孩子的外在行為問題,值得我們探究一下家庭教育該有的表達。

  3個方法,和更多的父母探討、分享:

  (1)以正面教育為主,多誇獎孩子

  現在,正面管教被作為「黃金準則」頗受推崇。在《正面管教》這本書中,這樣解釋:

  

正面管教是充滿關愛的教孩子的方式。
它的目的,是幫助孩子們在充滿關愛和支持的氛圍中從自己的錯誤中學習。

  培根曾說:「幸福的家庭,父母靠感情當家。」

  

  這裡的感情,主要分為兩部分:一是父母之間的愛;二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如李玫瑾教授所講,「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是爸爸愛媽媽」

  只有長期生活在有愛的家庭中,人心才會更有溫度,感情才會更加豐富。

  對孩子而言,父母的愛就是成長的養分。如同養花一般,只有施該施的肥,澆該澆的水,花兒才會嬌豔的綻放。

  

  (2)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人民日報曾刊登過來自《最強大腦》「科學判官」魏坤琳《給孩子的未來腦計劃》文章,裡面有一項調查數據顯示,近九層的受訪家長認為,養好孩子,陪伴比「砸錢」更重要。

  對孩子,他們內心正真需要的,不是奢華的享受,而是寂寞時有人陪伴,喜悅時有人分享,悲傷時有人傾聽,僅此而已。

  所以,想要孩子更健康,請好好的陪伴孩子吧!在關愛中長大的孩子,永遠不會令人失望!

  

  (3)注重孩子心理健康培養

  這裡所指的心理健康,換句話講,也可以叫做「心理彈性」

  在現在這個競爭激烈,優勝劣汰的時代。人的心裡難免會有一絲絲的緊張和焦慮。孩子,同樣會有。

  一位心理學家曾說;「對孩子來講,一個健康的心理,勝過一百個一百分。

  所以,父母真正的成功,不是你的孩子飛的多高,而要看他走的多穩!

  

  今日互動話題:對孩子表現出的叛逆行為,您通常是怎麼應對的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又發生一起高三男生弒母案:爸爸去哪兒了?
    來自家庭內部親近之人的攻擊,會讓媽媽在委屈和打擊中,情緒崩潰,流淚焦慮,對哭鬧的孩子失去耐心,甚至把對周圍人的恨意,投射到無辜的孩子身上。非常遺憾的是:由於不少家庭,都在孩子出生後,撕裂出夫妻問題、婆媳矛盾和隔代養育的諸多爭端,這就意味著不少媽媽都活在疼痛裡,不少孩子都沒能得到那兩個禮物。有些媽媽,甚至在周圍人「你怎麼當媽」的情感綁架裡,跌落抑鬱深淵,陷入情感孤島,做出自傷或和孩子同歸於盡的行為。
  • 「北大學子弒母案」的悲劇:孩子為何下毒手?背後原因讓人心疼
    北大弒母案發生在2016年,主人公吳謝宇的父親英年早逝,他一直和母親兩個人相依為命。母親對他很嚴厲,再加上要賺錢養家,所以基本沒什麼時間和吳謝宇在一起。但是吳謝宇一直覺得媽媽很不容易,他也很愛自己的媽媽,只是媽媽一直在懷念爸爸,尤其是年齡一天天增加,就越來越鬱鬱寡歡。
  • 福州弒母案:在父母這個角色裡,活好自己比給予對方更重要
    2020年的最後一個周,吳謝宇「弒母案」在福州中院審理,目前只等待法院宣判結果就可以落下帷幕了。 12月24日的這次開庭,吳謝宇終於正面回應了這個問題,答案令人瞠目:愛媽媽,想幫媽媽解脫。
  • 吳謝宇弒母案:到底算不算高智商犯罪?
    吳謝宇弒母案擇期宣判,但就「弒母案」背後的「高材生」吳謝宇,似乎才正式進入媒體輿論的視野。在一定程度上,如果撇開弒母的慘烈,以及弒母的異化,僅從作案的實施去看吳謝宇的存在,似乎永遠逃不開他高材生的身份。從某種意義上而言,無論是媒體有意或無意地修飾,「北大學子」始終被冠在慘案的背景板上。
  • 15歲女孩弒母細節曝光:培養完美的孩子,是家庭教育最大的缺陷
    在我們這個孝儒之風盛行的國家,為什麼也出現越來越多的「弒母案」呢?雖然不至於達到「弒母文化」的程度,但也反映了現在很多家庭存在的問題——父親缺位。2019年3月,江蘇13歲少年小邵因不服母親管教,在激烈衝突中將37歲的母親砍殺身亡。
  • 正常人淪落為弒母殺弟:人性扭曲+道德淪喪=好人墮落成魔
    2020年9月12日上午,江西省上饒廣信區應家鄉石門村發生了一起慘案,一名男子在家中將母親和弟弟殘忍殺害。當地居民透露,這名殺人兇手,今年21歲,因為瑣事。與自己的母親發生衝突,將自己的母親殺害之後,害怕弟弟出去叫人,又將自己的弟弟活活悶死。
  • 北大吳謝宇承認弒母,作案動機為幫媽媽解脫,姑父希望輕判一點!
    在外人眼中,他是名校高材生,才華橫溢、成績優異、待人溫和善良,堪稱完美型人才,這麼優秀的人,為何會作出這種大逆不道之事,實在是讓人費解。在逃亡了3年後,吳謝宇在重慶江北機場乘機時被抓,並且涉嫌故意殺人罪、買賣身份證罪和詐騙三項罪名。
  • 青島15歲女兒弒母案|孩子,我該如何愛你?
    從網傳的女兒寫給天國媽媽的信中,我們知道媽媽的愛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是女兒必須無比的聽話,無比的優秀,能夠滿足媽媽實現爭強好勝和消解過度焦慮的需求。但是不管如何,都不該殺了這個世界上最愛自己的人。案中的母親張律師,女兒3歲時就離婚了。她也是獨自一人帶大女兒。據張律師的親屬表示,張律師與前夫離婚後,從未考慮過個人情感問題。她要等到孩子上大學後才考慮個人問題。單身母親既當爹又當媽,自己一個人拉扯大女人,其中的艱辛可想而知。為了孩子,她們付出的太多,可以完全沒有自我。
  • 周迅新作《保持沉默》:「弒母」案引發的法庭對峙
    電影《保持沉默》聚焦了由一場「弒母」案引發的法庭對峙,其貼近現實直擊法與情的矛盾,引發了強烈反響。
  • 心理學解析:看了多個孩子弒母慘劇,我發現了一個共同的規律
    就在全國人民還在努力抗擊新冠肺炎的時候,眉山東坡區發生一起人倫慘劇:13歲男孩劉某,因家庭瑣事與36歲的母親卓某發生爭吵後,趁媽媽熟睡,將媽媽殘忍殺害。唱著《世上只有媽媽好》長大的孩子,卻對最愛的母親,舉起了殘忍的屠刀。
  • 青島離異女律師在家被女兒勒死,遺體被裝行李箱,為何弒母案頻發
    1、又一起弒母慘劇26日上午,一份聊天記錄在法律人的微信群裡廣泛流傳。根據該聊天記錄中的訃告,山東某律師事務所的一位女律師「因意外不幸於2020年5月23日在家中去世,享年45歲。」2、多起孩子弒母案▼眉山13歲男孩弒母案爸爸在他小時候就患癌去世。母親沒有再嫁,母子倆相依為命。
  • 兩起「弒母案」的警示:有一種愛叫做放手
    人生在世,最親的人,莫過於父母;最大的痛,莫過於失去父母。無法想像有人會親手殺害自己的母親,但血的現實告訴我們,這已不是個案。01「北大學霸」吳謝宇殺母藏屍案這個案件曾轟動一時。為逃避抓捕,吳謝宇先後向他人購買10餘張身份證件。2016年2月14日謝天琴屍體被警方發現,認定其子吳謝宇有重大嫌疑,開始懸賞通緝吳謝宇。2019年4月,吳謝宇在重慶機場被抓獲歸案。
  • 江蘇17歲男孩弒母潛逃,因不服管教:仇母背後,為何把愛當成恨?
    12月13日,鹽城一名高三男生,弒母后潛逃。為了孩子考上好大學,媽媽租房陪讀,但孩子不服管教,母子爭吵不斷。最後一次爭執中,兒子怒下殺手。無獨有偶,11月13日,南京也有一名中學男生,弒母后自首。他不服媽媽管教,母子多次衝突,甚至持械威脅,連鄰居都膽戰心驚。兩案細節,驚人相似。都是17歲,都是兒子,媽媽都陪讀,兒子都不服管教,都弒母。從什麼時候開始,母子變成仇人?
  • 失去自我的媽媽,是孩子的災難
    活在自戀裡的父母不會去想,孩子替他們承擔了不該承擔的東西,孩子受不受得了,孩子痛不痛苦。一位長期關注我的粉絲問:王老師,最近我們南京有個孩子弒母,你知道嗎?據說這個孩子特別優秀,但是發生了這樣的事情。這位粉絲的話還是讓我有了一些思考,有媒體報導說這位母親是辭職租房陪讀的,為孩子做出了很大的犧牲。這讓我聯想到此前發生的北大吳謝宇弒母案、青島女律師被女兒勒死案。幾起案件都有相似之處,都是母親為孩子付出了很多,但同時對孩子要求很高,對孩子嚴厲、強勢,甚至經常打罵孩子。
  • 山東青島弒母案:為什麼一直很聽話的孩子,突然間就變了
    心理分析:如何看待山東青島15歲女孩弒母?這真的是一個特別沉重的話題,無論怎樣去解讀這個事件,都讓人不寒而慄。15歲的女孩,花兒一般的年紀,卻用心謀劃殺害了自己的母親。究竟是怎樣的心理狀態,才能導致這樣的事件發生?
  • 弒母案悲劇的啟示:不給孩子留空間,就是不給自己留出路
    但是令人遺憾的是,他們的投入有時候並不能如願以償,有些極端的例子表明,如果掌握不好分寸和火候,還可能釀成父母被孩子殺害的人倫慘劇。這樣的悲劇僅今年11月份以來,江蘇就發生了兩起:一起是11月12日江蘇南京市玄武區17歲高中生李某持刀將母親謝某殺害,次日投案自首。另一起是12月12日江蘇阜寧17歲的一名高三男生將全職陪讀的母親殺死後逃竄,次日被抓獲。
  • 高智商學神殘忍弒母,1990天後首談動機:殺害媽媽,是一項偉大計劃
    他為自己找藉口,將殺死母親視為「極端的愛」:「我們一起死,這樣就可以和爸爸在一起了。」他將母親的「死期」,選定在2015年7月10日,與他的生日10月7日相對照。庭審之上 這位曾經的北大高材生,展現了自己高智商的一面:引經據典、邏輯清楚,對多個小說、影視劇的細節如數家珍,連續20分鐘發言幾乎不停頓。
  • 「北大弒母案」最新細節曝光惹爭議:拜託,不要美化那個殺人犯!
    作者| 劉娜來源| 閒時花開(ID:xsha369)從來沒有哪一起案件,像吳謝宇弒母案這樣備受關注又充滿詭異。「北大」「狀元」「才子」「學霸」,這些象徵鳳毛麟角的閃光標籤,和「弒母」「藏屍」「潛逃」「性癮」,這些隱喻暴力色情的血腥犯罪,纏裹交織在一起,在教育焦慮和親子緊張的時代語境下,被解讀成千百種話題。而這些話題,伴隨吳謝宇落網後的長久沉默,各持立場,暗湧不斷。
  • 母愛偉大,為何弒母?心理學:能放手的愛才是偉大的母愛
    為逃避抓捕,吳謝宇先後向他人購買10餘張身份證件。2019年4月,吳謝宇被抓獲歸案。弒母案的發生,常常在社會上引起不小的轟動,人們在悲憤之餘,更多的是不願意相信類似事件的發生。因為一邊是我們最愛的母親,一邊是花朵一樣的孩子。母愛是偉大的,一直被人們稱頌的;孩子是心頭肉是祖國的未來。這原本是兩個愛的代名詞,誰會想到二者會與仇恨聯繫在一起呢!
  • 吳謝宇:「按數學模型完成弒母計劃」,這到底算不算高智商犯罪?
    吳謝宇逃亡過程中畫面吳謝宇弒母案擇期宣判,但就「弒母案」背後的「高材生」吳謝宇,似乎才正式進入媒體輿論的視野。但是,媒體從參與庭審的「知情人」處獲悉,吳謝宇在庭審上談到「弒母計劃」時,直言是按照數學模型操作的,具體的步驟:第一步先試探媽媽,他有一次回福建,跟他媽提過一次「自殺」的想法,他媽媽的回應大概率意思是:「你不活,我也不活」。說實話,按照吳謝宇弒母的案情推動,貌似「這一試探」算是吃下定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