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弒母案:在父母這個角色裡,活好自己比給予對方更重要

2021-01-12 騰訊網

2020年的最後一個周,吳謝宇「弒母案」在福州中院審理,目前只等待法院宣判結果就可以落下帷幕了。

來看一下經過:

2015年7月作案

2016年2月案發

2019年4月被抓

2020年12月審理

細節不需要再講,不想一次次被刺痛。

身為父母,我沒有放過這起案件的所有信息,我只想知道一點:為什麼?

從之前的信息來看,母子之間並沒有太多的矛盾,如果說有,那也是幾乎家家都會存在的小嫌隙。

有新聞寫到從吳謝宇被抓後,凡涉及到案件,他均供認不諱,凡問到原因,他都閉口不談。

12月24日的這次開庭,吳謝宇終於正面回應了這個問題,答案令人瞠目:愛媽媽,想幫媽媽解脫。

從之前各種媒體對吳媽媽的描述,我們可以給吳媽媽做一個畫像:一個固執、清高、嚴肅、陰鬱的女人,不願意跟人交往,也毫無生活樂趣。

丈夫的去世給這個女人造成了很大的打擊,她更加地封閉自己,她給兒子的感覺就是:活得很苦。

這些年,殺害父母的案件層出不窮,父母付出全部心力培養的孩子,到最後成了結束自己生命的劊子手。

我們往往會在教育方式上找原因,最後歸結出這類案件一般有兩種原因:一種是溺愛,一種是嚴苛。

但這起案件卻給了我們一個全新的思考,那就是:在父母這個角色裡,活好自己比給予對方更重要。

每一個孩子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所有的父母都想直接在白紙上畫上美麗的圖案,但魔幻的是,你刻意畫上的很快就會消失,而那些慢慢呈現出來的圖案,天使也好,魔鬼也罷,卻是你想改也該不了,想擦也擦不掉。

而這些圖案,絕大部分就是父母活成的樣子。

女兒高中班裡有一個女孩,學習成績很好,保持在班級前幾名,但這個女孩總是滿滿的負能量,每天都在抱怨,抱怨學校,抱怨老師,抱怨環境,頻繁找老師調換座位。每次考試成績一發放,就伏在桌上抽泣,不是因為排名下降,就是因為自己失誤做錯了題。

高中三年,這個女孩從來沒有笑過,一張臉總是愁雲慘澹,雖然成績很好,但是沒有同學願意接近她。

高考成績公布,這個女孩正常發揮,考出了不錯的成績,但在開家長會的那天,我看到了她的母親,一模一樣的愁雲慘澹的臉,正在黑著眼圈到處問復讀的事情,說女兒發揮失常,考砸了。

雖然這個女孩最後並沒有復讀,但一想起她來,莫名心裡就會有一種沉重感。

這個充滿焦慮和陰鬱的女孩身上缺失的是:對幸福的感知能力。這可能導致她一生都很難有幸福感。

我始終認為:是否具有感知幸福的能力,才是決定人生是否健康和成功的關鍵。

你是否會為一餐美食、一句關愛、或者冬日的一縷暖陽而感到滿足和發自內心的愉悅?你是否會為一句話、一件事而開心歡笑?再辛苦的生活,你都能從中發現快樂。

這,就是感知幸福的能力。

父母都認為,我給他(她)足夠的物質、完整的家庭、最好的教育,他(她)就應該健康成長。

但有多少父母知道,你每一次狂躁的暴怒,每一聲陰鬱的嘆息,或者痛苦悲傷的神情,都會在孩子這張白紙上留下一道道痕跡,痕跡多了,就形成了濃重的再也無法擦拭無法更改的圖案。

這與物質無關,與家庭無關,與教育無關。

每一個孩子都需要我們用心接納、用愛引導,同時在父母這個角色裡,我們也需要成長和完善。

為人父母,如果能夠放下焦慮和壓力,不攀比,不抱怨,每天和孩子歡笑一次,每周和孩子徒步一次,去看看新放映的電影,用幸福和滿足的心態陪伴孩子,在這種環境裡,那些孤僻、敏感、暴力的缺陷性格,也一定會遠離孩子的。

所有的孩子都會成為父母,所有的父母都從孩子長大,無論在任何階段,都要努力健康地向陽生長,因為你的樣子,就倒映在孩子清澈的目光裡。

相關焦點

  • 吳謝宇弒母案:到底算不算高智商犯罪?
    吳謝宇弒母案擇期宣判,但就「弒母案」背後的「高材生」吳謝宇,似乎才正式進入媒體輿論的視野。在一定程度上,如果撇開弒母的慘烈,以及弒母的異化,僅從作案的實施去看吳謝宇的存在,似乎永遠逃不開他高材生的身份。從某種意義上而言,無論是媒體有意或無意地修飾,「北大學子」始終被冠在慘案的背景板上。
  • 青島離異女律師在家被女兒勒死,遺體被裝行李箱,為何弒母案頻發
    2、多起孩子弒母案▼眉山13歲男孩弒母案爸爸在他小時候就患癌去世。母親沒有再嫁,母子倆相依為命。▼ 北大弒母案2016年,發生了一起轟動全國的北大弒母案。也是父親早年因病去世,他和母親相依為命。平時吳謝宇接觸最多的人只有母親,和母親的關係最親密。據他同學回憶,在學校住宿期間,吳謝宇每天都會跟母親長時間通電話。
  • 又發生一起高三男生弒母案:爸爸去哪兒了?
    非常遺憾的是:由於不少家庭,都在孩子出生後,撕裂出夫妻問題、婆媳矛盾和隔代養育的諸多爭端,這就意味著不少媽媽都活在疼痛裡,不少孩子都沒能得到那兩個禮物。有些媽媽,甚至在周圍人「你怎麼當媽」的情感綁架裡,跌落抑鬱深淵,陷入情感孤島,做出自傷或和孩子同歸於盡的行為。
  • 「北大」吳謝宇弒母后,隱匿重慶當夜場男模,常向客人講自己清華
    什麼樣的想法促使他幹出如此泯滅人性的弒母行為?一、弒母案的始末:我想要媽媽解脫吳謝宇,福建仙遊人,出生於1994年10月7日。吳家的家庭非常優秀,吳謝宇的父親是他們吳氏家族最早的大學生。在上個世紀80年代,吳志堅憑藉優異的成績考上大學,畢業後進城,在南平遇到在初中當歷史老師的謝天琴。
  • 北大弒母案揭底——來自中國心理哲學家的視野報告
    《導論》——一方面,性能夠直接點燃之我的「導火索」,體現之我活的意志、唯一意志;一方面,性事需要雙方配合默契和諧,和諧能產生美及美的感覺,之我蕩漾在美中便會愉悅,體現之我為美意志、肯定意志;另一方面,性事過後人疲憊不堪,睡眠則能夠讓之我進入休眠式的迷醉裡,所謂愛——我之搖籃。作為情婦,謝宗芬在白寶山犯罪中充當了「慰安婦」加幫兇雙重角色,是白寶山窮兇極惡的之我溫床。
  • 北大吳謝宇弒母案將擇期宣判!逃亡期間曾在酒吧當「男模」
    12月24日,吳謝宇「弒母案」在福州中院開庭審理,吳謝宇故意殺人、詐騙、買賣身份證件案一審開庭,將擇期宣判。吳謝宇在接受訊問時表示自己大學期間精神狀態發生變化,多次出現自殺的念頭,又覺得自殺後母親肯定也活不下去,萌生了「殺了媽媽就是給她解脫」的想法。而弒母后,吳謝宇又臨時放棄了自殺的想法。此說法尚未得到警方的證實。
  • 吳謝宇:「按數學模型完成弒母計劃」,這到底算不算高智商犯罪?
    吳謝宇逃亡過程中畫面吳謝宇弒母案擇期宣判,但就「弒母案」背後的「高材生」吳謝宇,似乎才正式進入媒體輿論的視野。但是,媒體從參與庭審的「知情人」處獲悉,吳謝宇在庭審上談到「弒母計劃」時,直言是按照數學模型操作的,具體的步驟:第一步先試探媽媽,他有一次回福建,跟他媽提過一次「自殺」的想法,他媽媽的回應大概率意思是:「你不活,我也不活」。說實話,按照吳謝宇弒母的案情推動,貌似「這一試探」算是吃下定心丸。
  • 「北大弒母案」最新細節曝光惹爭議:拜託,不要美化那個殺人犯!
    作者| 劉娜來源| 閒時花開(ID:xsha369)從來沒有哪一起案件,像吳謝宇弒母案這樣備受關注又充滿詭異。所以,他準備自殺,去天堂找爸爸,但想到自殺後母親肯定活不下去,所以殺害母親給她解脫。但,在這個過程中,他感到死亡的痛苦,停止了自殺。我不認可這個說法。因為,後來,吳謝宇的一系列行為透露,他不僅不想自殺,而且求生欲望特別強烈。
  • 「北大學子弒母案」的悲劇:孩子為何下毒手?背後原因讓人心疼
    「弒母」的消息大家一定不陌生,前些年大名鼎鼎的北大學生弒母案,就是其中的典型。只是,大家在感慨這麼優秀的孩子,卻連基本做人的道理都不懂的時候,是不是更應該關注,究竟是什麼原因才造成這樣的結局?而怎樣才能避免這樣的悲劇發生?
  • 心理學解析:看了多個孩子弒母慘劇,我發現了一個共同的規律
    1、走近這幾個弒母的孩子,我發現了一個共同的規律▼眉山13歲男孩弒母案這個男孩2006年出生,才剛剛13歲,他的爸爸在7年前患癌去世。▼北大弒母案2016年,發生了一起轟動全國的北大弒母案。吳謝宇的情況和這次事件中的男孩類似,也是父親早年因病去世,他和母親相依為命。
  • 北大學子弒母案:親屬憤怒困惑希望輕判,吳謝宇能否適用死刑有爭議
    文/王春曉 轟動一時的「北大學子弒母案」12月24日一審開庭。吳謝宇沒有兄妹沒有父母,就這麼一個孩子。」胡朝暉說。 案發後逃亡三年 2016年,「北大學生吳謝宇弒母案」轟動一時。根據福州警方通報,2月14日,警方發現女子謝天琴被人殺死在福州一所中學教職工宿舍內,其22歲的兒子吳謝宇有重大作案嫌疑。隨後,吳被懸賞追逃。
  • 新一起弒母案:媽媽,為愛付出全部,卻活成孩子最恨的人
    做人難,做父母更難;做了父母,才知父母難。  媽媽,兒子,愛了一生,卻換來兩敗俱傷。  媽媽,兒子,疼了一場,卻換來持刀相向。  12月13日,令人不寒而慄的的弒母案又雙叒叕地發生了。
  • 兩起「弒母案」的警示:有一種愛叫做放手
    人生在世,最親的人,莫過於父母;最大的痛,莫過於失去父母。無法想像有人會親手殺害自己的母親,但血的現實告訴我們,這已不是個案。01「北大學霸」吳謝宇殺母藏屍案這個案件曾轟動一時。03青少年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視這兩起「弒母案」的情節、性質可能存在差別,但事實結果卻一樣,都是母亡、子毀。這真讓人無法接受、無法理解,本應是至親至愛的母子,如何走向了生死相逼的絕境?這警示家長,青少年的家庭教育、特別是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視,需要分清階段、與時俱進、更新方法、把握好度。
  • 《保持沉默》關注「弒母案」 情與法對峙誰會贏
    《保持沉默》關注「弒母案」 情與法對峙誰會贏  由周可執導,周迅、吳鎮宇、祖峰領銜主演,孫睿主演的電影《保持沉默》發布終極預告,庭審落幕之時,情與法終於對峙。影片將於8月23日全國上映。而另一方面則是端木蘭責問田景程,是否為了讓萬文芳留在自己身邊而痛下殺手。  電影關注的「弒母案」是當下社會熱點話題,案件背後的原生家庭問題,引起了很多觀眾的討論。童年時期被親人拋棄,吉米託馬斯的成長中母愛缺席。飾演吉米託馬斯的新人演員孫睿,也曾坦言自己在表演過程中,體會到了角色的痛苦。導演在採訪中表示,《保持沉默》的故事靈感來自於真實的弒母案件。
  • 周迅新作《保持沉默》:「弒母」案引發的法庭對峙
    電影《保持沉默》聚焦了由一場「弒母」案引發的法庭對峙,其貼近現實直擊法與情的矛盾,引發了強烈反響。
  • 弒母案悲劇的啟示:不給孩子留空間,就是不給自己留出路
    為了實現這個願望,很多家長不遺餘力,投入儘可能多的金錢、精力。但是令人遺憾的是,他們的投入有時候並不能如願以償,有些極端的例子表明,如果掌握不好分寸和火候,還可能釀成父母被孩子殺害的人倫慘劇。這樣的悲劇僅今年11月份以來,江蘇就發生了兩起:一起是11月12日江蘇南京市玄武區17歲高中生李某持刀將母親謝某殺害,次日投案自首。
  • 「北大學子弒母案」開庭,逃亡期間曾在酒吧當「男模」
    通告稱,2月14日情人節,警方發現一名女子死在福州一所中學教職工宿舍內,其22歲的兒子吳謝宇有重大作案嫌疑。警方懸賞萬元緝捕。吳謝宇1994年出生,為北京大學經濟學院2012級學生。 2019年4月25日,福州市公安局宣傳處負責人處透露,涉嫌弒母的北大學子吳謝宇於4月21日晚在重慶江北機場被抓。
  • 比起看似深刻的「制度論」,追問阜寧弒母案細節更有意義
    ——本文系紅網第六屆全國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參賽作品不知道從何時起,或許是為了讓自己顯得深刻,我們在評論新聞所報導的慘案時,總喜歡把悲劇歸因於某一制度上來,無論是普通的網民,還是專業的評論員。有評論認為這是「高壓應試教育的必然結果」,也有聲音呼喊「我們的教育只有知識的教育,沒有人的教育,更沒有關於生命的教育」。這種富有感染力的語句很具迷惑性,但仔細揣摩後就會發現,它非但不深刻,而且很膚淺。確實,我們的教育制度存在著一些問題,但這個和弒母悲劇的本身有多大關係呢?一個制度再完美的社會也會有罪犯,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教育體系。
  • 藍皮書評青少年弒父弒母案件:多由父母管教不當引發殺人動機
    12月17日,《中國犯罪治理藍皮書(2019)》正式發布,北大學子弒母案入選2019年度典型案件研究報告。報告評析指出,青少年弒父弒母犯罪年齡不斷刷新下限,由於父母管教不當而引發殺人動機的情形都佔據了絕大多數。
  • 北大吳謝宇弒母案將擇期宣判!吳謝宇殺母謝天琴原因真相曝光!吳謝宇弒母案細節披露最新消息
    12月24日,備受社會關注的吳謝宇「弒母案」在福州中院開庭審理。檢方指控,2015年7月10日,吳謝宇在家中將母親殺害。作案後,吳謝宇謊稱母親出國陪同其交流學習,騙取親友144萬元錢款予以揮霍。為逃避抓捕,他還購買了10餘張身份證。檢方認為,吳謝宇構成故意殺人罪、詐騙罪、買賣身份證件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