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第四交響曲》創作於1877·1878年,是柴科夫斯基獲得國際聲譽的第一部交響曲。本曲為柴科夫斯基交響曲當中最富變化、最熱情的樂曲,具有明顯清楚的敘述內容,採用純音樂的形式,卻有標題音樂的實質,此處所表現的是苦惱彷徨的眾生相,以及威逼、脅迫人類的命運魔掌,使聽者產生一種悽愴之感。
《柴可夫斯基第五交響曲》由俄羅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於1888年創作的交響曲。此交響曲是他回到俄國定居後創作的,曲中融入了他對莫扎特音樂的思慕,全曲採用由貫穿始終的「命運」主題所構成的循環形式,這些對柴可夫斯基而言都是新的嘗試。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響曲》,又名悲愴交響曲,是彼得·伊裡奇·柴可夫斯基創作的最後一部生前演出過的音樂作品。在作者指揮首演9天後,作者過世。
背景故事
當時,草率的結婚和快速的夫妻分居使作者受到了極大的打擊,樂曲正是表現了他痛苦的心情和對幸福的渴望。曲中,作者還指出了: 只有投入人民之中,才能戰勝命運、獲得力量。當時,作者得到了梅克夫人的捐助,才得以脫離繁重的教學工作而專心投入到創作中去,該曲即是題獻給梅克夫人。另外,柴科夫斯基獨特的旋律美感、精妙的結構、精巧的管弦樂技巧,也是本曲永久受歡迎的主要原因。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響曲
樂章賞析
第一樂章
慢板,轉不很快的快板,b小調,4/4拍,奏鳴曲式。序奏為慢板,低音提琴以空虛的重音作為引子,由低音管在低音區演奏出呻吟般的旋律,其他樂器則如嘆息般地繼續。樂曲自開始就籠罩在一種煩躁不安的陰沉氣氛中。主部的第一主題快速而富節奏感地奏出,給人以苦惱、不安和焦燥的印象。之後樂曲的速度旋即轉成行板,第二主題為D大調,哀愁而美麗,有如暫時拋卻苦惱而沉入幻想中一般。本樂章的終結部十分柔美、溫和,旋律在平靜的伴奏下伸展,形成謎一樣的結尾。
溫柔的快板,三部曲式,5/4拍。第一主題,D大調,由大提琴奏出,木管及後和應;小提琴隨即奏出B小調的第二主題,同樣再由木管和應,並帶回第一主題,弦樂作最後的回應及帶入小結尾。
甚活潑的快板,G大調-E大調-G大調,12/8及4/4的複合節奏。諧謔曲與進行曲混合而無發展部的奏鳴曲式。第一主題為諧謔曲式,輕快、活潑,與前兩個樂章的主題形成對比。 樂章的第二主題很像義大利南部的一種民族舞蹈音樂——塔蘭泰拉舞曲,其主要旋律具有戰鬥般的感覺,但這一主題在進行曲般的旋律中,並沒有明朗、快活的氣息,反而呈現出一種悲壯感。 此部分略經擴展後,再次出現詼諧曲主題而達到高潮。緊接著進行曲主題再現,樂章的終結部便在進行曲主題片斷堆積的形態下強烈地結束。
終曲,哀傷的柔版-行板,3/4拍,自由的三段體。 本樂章的主題極為沉鬱、晦暗(一般交響曲的終曲都是最為快速、壯麗的樂章,而本交響曲正相反,充分強調了「悲愴」的主題),悲傷的旋律在兩聲圓號的襯託下顯得更加悽涼。 以暗淡和絕望的音色所寫成的樂章,預示著悲劇的結果,最後由大提琴奏出如葬禮曲般的旋律,在無限悽寂當中結束。[1]
柴可夫斯基在他的日記上形容四個樂章為:青春,愛情,失望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