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音樂分享丨柴可夫斯基:《第六「悲愴」交響曲》

2021-02-07 上海保利大劇院

音樂背後的故事

第六交響曲《悲愴》創作於 1893 年,該曲 1893 年 10 月 28 日首演於聖彼得堡,柴科夫斯基親自擔任指揮。反應不佳。

也許是由於這部樂曲惶惑不安的情緒和異樣的陰暗使他碰壁。一周後,柴可夫斯基不幸染上霍亂,與世長辭。

柴可夫斯基紀念版郵票

但是,當柴科夫斯基死後,此曲再演,也許是由於聽眾懂得了它的含義,場內一片哭泣。

他自己說過:「在這部交響曲裡我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 他在構思創作這部作品時「深深地哭過」。首演後欣然接受弟弟的建議,用了「悲愴」的標題。

柴可夫斯基故居博物館

這部交響曲雖然不是真正的標題音樂,但標題性卻是十分鮮明,柴科夫斯基創作這部作品的時期,正是殘暴的沙皇亞歷山大三世反動統治最為黑暗的時期。

他像無數俄羅斯知識分子一樣,心中苦悶彷徨、無所適從,在這段時期中,他曾苦苦地思索著人生的意義。他所要表達的是在鉛一樣沉重的天空下,那些被置於黑暗的深淵裡的、面臨著窒息的那個時代的全體俄國民眾的絕望和悲哀以及對死亡的恐懼。同時,也表達了要擺脫那一切壓迫而謀生存的人們的徒勞的熱情。

柴可夫斯基雕塑

全曲共分為四個樂章:

今日為您分享第二樂章——行板式慢板。溫柔的快板,D大調,5/4拍子。自始自終貫穿著單純的色彩,其構想似乎來自俄羅斯民謠。

5/4拍子的分配方式為, 各小節的前半部分為二拍,後半部分為三拍,形成了不安定而又稍快的音樂,全樂章呈現出昏暗、低迷的狀態。主部的主要旋律具有舞蹈般的節奏,卻又蕩漾著一絲不安的空虛感。

相關焦點

  • 憂鬱的《第六悲愴交響曲》 | 柴可夫斯基
    柴可夫斯基 第六《悲愴》交響曲俄國浪漫主義時期作曲家彼得·伊裡奇·柴可夫斯基與1893年11月6日去世,那是在聖彼得堡指揮《第六悲愴交響曲
  •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響曲 | 死亡,但不是悲愴而死
    讓我們來弄清楚這部作品的真諦:從音樂的角度來看,柴可夫斯基的《『悲愴』交響曲》(Pathétique Symphony)不是音樂自殺的音符,它不是一部由垂死作曲家所創作的作品,也不是一位要麼對自己作曲能力要麼對個人生活感到極度沮喪音樂家的作品,這不是一部不能再往前走的人的作品。
  • 柴可夫斯基《悲愴》交響曲
    【新朋友】點擊標題下面藍色字「中音在線」關注。  本曲於1893年八月末完成,為作者的代表作。標題Патетическая(Patetičeskaja)的俄語意思為"激情"、"情感",而並非大家所認為的"激起憐憫",這個詞反映了一小點激發的痛苦。柴可夫斯基原本打算將該作品命名為"標題",然而,現時出版的樂譜,通常都已使用了法語的翻譯名字:Pathétique,翻譯出來便成了"悲愴"。
  • 絕望的微笑--柴可夫斯基《悲愴》交響曲
    點擊標題下「古典音樂」可快速關注小編微信號:391031345在交響樂的旋律中,貝多芬激烈對抗一切外魔內障,是所向披靡的心靈戰士,布魯克納虔誠面對一切苦難困惑,是包容一切情懷的牧師,他們都在自己的旋律中戰勝自己的命運,叩開理想天國的大門,升華成聖成神!
  • 巨匠名曲|柴可夫斯基的《悲愴》
    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響曲,又名悲愴交響曲。
  • 古典入門 | 柴科夫斯基 《B小調第六號交響曲「悲愴」》
    「悲劇三部曲」|柴可夫斯基第四、第五、第六交響曲《柴可夫斯基第四交響曲》創作於1877·1878年,是柴科夫斯基獲得國際聲譽的第一部交響曲
  • 尋一處心靈的歸宿柴可夫斯基「悲愴」
    音樂也能夠成為力量,在欣喜和悲哀時給我們歡愉與安慰。音樂是無時不刻的靜靜聆聽,是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的交響。尋一處心靈的歸宿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響曲「悲愴」》德國的音樂世界裡有貝多芬,俄羅斯的音樂世界裡則有柴科夫斯基。
  • 深圳交響樂團將奏響柴可夫斯基「悲愴」
    深圳晚報訊 (記者 趙偉君) 11月6日,在青年指揮家柴昊夫執棒下,深圳交響樂團將奏響德沃夏克《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柴可夫斯基《b小調第六交響曲》(悲愴)。本場音樂會的協奏曲目將由青年大提琴演奏家聶佳鵬擔任獨奏。《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是德沃夏克最受聽眾喜愛的作品之一,作曲家把美國的民間音樂和祖國的民謠巧妙融為一體。
  • 柴可夫斯基.悲愴
    柴可夫斯基 B小調第六交響樂柴可夫斯基 俄羅斯古典樂派作曲家,B小調第六交響樂是柴可夫斯基最後一部交響曲,也叫 悲愴交響樂。作曲家指揮悲愴交響樂九天之後便離開了人世。 交響樂對人在音樂審美上的鑑賞能力有一定的標準和要求,而這種標準和要求不是擺設,而是音樂審美鑑賞能力的硬指標。但其實我們在欣賞交響樂時不用過多的思考與準備,要做的事就是:用心聆聽足矣。
  • 這5部《第六交響曲》,每部都盪氣迴腸
    柴可夫斯基《第六「悲愴」交響曲》,是老柴1893年逝世前的最後一部巨作。在前兩部交響曲中,老柴分別通過「走到人民中間去,讓自己的苦難淹沒於人們的狂歡」和帶有貝多芬性質的努力去與命運抗爭而取得了暫時的「勝利」。 「悲愴交響曲」可說是柴可夫斯基帶有總結性的代表作,是他全部創作活動的終結。其中對於內心痛楚、灰心絕望、鬱鬱寡歡、愁腸百結的描寫,可謂是淋漓盡致。「我把我的整個心靈都放進這部交響曲了」,老柴如是說。
  • 欣賞|柴可夫斯基《悲愴交響曲》
    5/4拍子的分配方式為, 各小節的前半部分為二拍,後半部分為三拍,形成了不安定而又稍快的音樂,全樂章呈現出昏暗、低迷的狀態。主部的主要旋律在樂曲開頭由大提琴呈示,具有舞蹈般的節奏,卻又蕩漾著一絲不安的空虛感。中段為b小調,主旋律在定音鼓的單調節奏下奏出。第三樂章 甚活潑的快板,G大調,4/4拍子,諧謔曲與進行曲混合而無發展部的奏鳴曲式。
  • 柏林愛樂數位音樂廳:柴科夫斯基的「生命絕響」《悲愴交響曲》
    》,也被稱為《悲愴交響曲》,是俄國作曲家柴科夫斯基最著名、最傑出的作品之一,也是他最後完成的音樂作品。本場演出的曲目之一即為柴科夫斯基的《第六交響曲》「悲愴」。毫無疑問,樂團與他們未來的首席指揮在這場演出中展現出了他們最佳的演奏質量和最豐富的情感表達。別特連科將聲音的明暗色調處理得細緻入微,好比一部精彩的靈魂戲劇,出色的演繹贏得了現場觀眾全場起立鼓掌喝彩。這場精彩的演出也預示著柏林愛樂樂團即將進入一個嶄新的歷史篇章。
  • 紀念柴可夫斯基誕辰180周年名曲
    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老柴」的作品代表著一種特殊的情結,即便是在古典音樂上「零基礎」的聽眾也不例外。 柴可夫斯基一生的音樂作品豐富:交響曲、歌劇、協奏曲、鋼琴曲等等,其中有代表性的包括第四、第五、第六(悲愴)交響曲,歌劇《葉甫蓋尼·奧涅金》《黑桃皇后》,舞劇《天鵝湖》《睡美人》《胡桃夾子》等。
  • 柴可夫斯基
  • 柴可夫斯基誕辰180周年,細數老柴跨世紀神曲
    柴可夫斯基的交響曲中很少會像貝多芬、勃拉姆斯等人那樣有著堅如磐石的剛毅意志,卻有著另一番悲情的抒發方式。他的最後三部交響曲,被後世稱作「悲愴三部曲」。柴可夫斯基的第四和第六交響曲分別有著「命運」和「悲愴」的標題,而這部《第五交響曲》正是溝通這兩部名作的過渡橋梁,也更加直觀地展現出了作曲家對人生的思索。
  • 如何理解貝多芬《「悲愴」鋼琴奏鳴曲》的「悲愴」意韻?
    趙屏國先生在他的《如何演奏「悲愴」奏鳴曲》一文中指出:「悲愴」原文Pathetique包含「悲痛的」和「激動的」兩重含義,只強調「悲痛的」而忽略「激動的」的一面是不全面的,貝多芬「命運」交響曲的主要動機是「命運在敲門」,而貝多芬「悲愴」奏鳴曲的序奏主題是「悲劇在敲門」,那麼,「悲劇在敲門」之後又發生了什麼?貝多芬「悲愴」奏鳴曲的音樂作了很好的回答。
  • 柴可夫斯基和他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丨鄭石生講解視頻
    1861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柴可夫斯基進入到俄羅斯音樂協會的音樂班學習,第二年隨著教育的改革,在音樂學習班的基礎上成立了俄國第一所高等音樂學校,即:聖彼得堡音樂學院(列寧格勒音樂學院),柴可夫斯基榮幸的成為該校第一批學生,在Н・И・扎連芭指導下學習和聲與復調,在А・Г・魯賓斯坦的指導下學習配器和作曲。
  • Vol.111 柴可夫斯基的悲愴
    軍訓在上個周六剛剛結束,周日處理了一些雜事,今天把上周的分享補上,之後這個帳號的運營應該會恢復正常狀態。第四樂章就這麼來了,碾過之前所有的陽光、快樂,取而代之的是類似噴發過後的火山灰那樣揮之不去的悲傷。從弦樂的第一個音開始這種凝結了空氣的悲痛就已經不可挽回。開頭的這段旋律讓我想到了莫扎特安魂曲裡的Lacrimosa,唯一不同的是,柴可夫斯基是自己指揮著這樣的安魂曲把自己送到了墳墓中,莫扎特是寫到這裡就永遠擱筆了。第四樂章並沒有第一樂章那樣激烈宏大的旋律,沉痛但是安靜。
  • 柴科夫斯基《悲愴交響曲》
    俄羅斯的民歌和舞曲的因素在他的作品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但同時他又是一位世界主義者,義大利的歌劇、德奧交響曲和藝術歌曲的影響在他的音樂作品中皆有反映。他是深具抒情詩人氣質的交響戲劇家,善於構建宏偉輝煌的大型作品,他所創造的鮮明有力的、令人神往的旋律,具有震懾人心的魅力。悲愴交響曲 卡拉揚指揮這部交響曲是柴科夫斯的交響絕筆,是他一生的總結,傾注了他全部的心血。
  • 在中國,俄羅斯音樂的痕跡揮之不去
    《第六交響曲》 俄羅斯最偉大的作曲家是柴可夫斯基(1840—1893)。他的音樂創作開始於「強力集團」活動的六十年代,七十至九十年代初是他創作的全盛時期。其作品以深刻的民主精神和鮮明的民族特色見長。他的抒情歌劇《葉甫蓋尼?奧涅金》、《黑桃皇后》,芭蕾舞曲《天鵝湖》、《睡美人》和《胡桃夾子》,都是俄羅斯音樂藝術史的高峰之作。柴可夫斯基的六部交響曲中,最為著名者是第三、第四和第六?穴悲愴?雪交響曲。他的交響曲《羅米歐與朱麗葉》以曲調優美著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