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背後的故事
第六交響曲《悲愴》創作於 1893 年,該曲 1893 年 10 月 28 日首演於聖彼得堡,柴科夫斯基親自擔任指揮。反應不佳。
也許是由於這部樂曲惶惑不安的情緒和異樣的陰暗使他碰壁。一周後,柴可夫斯基不幸染上霍亂,與世長辭。
柴可夫斯基紀念版郵票
但是,當柴科夫斯基死後,此曲再演,也許是由於聽眾懂得了它的含義,場內一片哭泣。
他自己說過:「在這部交響曲裡我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 他在構思創作這部作品時「深深地哭過」。首演後欣然接受弟弟的建議,用了「悲愴」的標題。
柴可夫斯基故居博物館
這部交響曲雖然不是真正的標題音樂,但標題性卻是十分鮮明,柴科夫斯基創作這部作品的時期,正是殘暴的沙皇亞歷山大三世反動統治最為黑暗的時期。
他像無數俄羅斯知識分子一樣,心中苦悶彷徨、無所適從,在這段時期中,他曾苦苦地思索著人生的意義。他所要表達的是在鉛一樣沉重的天空下,那些被置於黑暗的深淵裡的、面臨著窒息的那個時代的全體俄國民眾的絕望和悲哀以及對死亡的恐懼。同時,也表達了要擺脫那一切壓迫而謀生存的人們的徒勞的熱情。
柴可夫斯基雕塑
全曲共分為四個樂章:
今日為您分享第二樂章——行板式慢板。溫柔的快板,D大調,5/4拍子。自始自終貫穿著單純的色彩,其構想似乎來自俄羅斯民謠。
5/4拍子的分配方式為, 各小節的前半部分為二拍,後半部分為三拍,形成了不安定而又稍快的音樂,全樂章呈現出昏暗、低迷的狀態。主部的主要旋律具有舞蹈般的節奏,卻又蕩漾著一絲不安的空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