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愴」鋼琴奏鳴曲的標題意韻
貝多芬作曲的「悲愴」鋼琴奏鳴曲,是其流派個性風格的鮮活體現,是鋼琴奏鳴曲體裁風格的範本式樣,是鋼琴音樂文獻中的經典作品。該文對「悲愴」樂曲進行了音樂學分析和音樂審美取向的梳理。
德國作曲家貝多芬(Beethoven,1770―1827)創作了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由於其藝術價值和文獻地位的重要特徵故被後人稱譽為「音樂聖經」。其中作品標題為「悲愴」的第八鋼琴奏鳴曲(作品13號)是貝多芬個性音樂風格和所屬流派特徵的鮮活體現,又是鋼琴奏鳴曲體裁風格的範本式樣和鋼琴音樂文獻中的經典作品。正確認識與體悟「悲愴」奏鳴曲的標題意韻,對於音樂審美品位、鋼琴演奏藝術和音樂創作思維活動能力的提升,都是藝術修養學習中的深層內容。認識與體悟「悲愴」鋼琴奏鳴曲的標題,可以從作品結構、作品背景、音樂特徵、審美心理和音樂本體性的技術趣味中去探究其標題的意韻效應。
瓦倫廷娜·李斯蒂莎演奏《悲愴奏鳴曲》
一、作品結構意味中的「悲愴」意韻
從「悲愴」鋼琴奏鳴曲的曲式結構意味中,可以品味音樂藝術中的「悲愴」意韻特徵。「悲愴」奏鳴曲是「快―慢―快」三個樂章的「奏鳴套曲」,屬於典型的的古典傳統式樣。
第一樂章為奏鳴曲式的快板,主部音樂織體是在左手轟鳴的「震音」背景上,右手彈出切分節奏的和弦斷奏化的上下行起伏性旋律,充滿著激動的情緒和激昂的意志,音樂中的積極節奏和和弦的不斷運動,往往使人聯想起康莊大道上的運動形象。第一副部的音樂織體是在左手伴奏音型的基礎上,右手交叉性地演奏「對話般的」旋律,其陰鬱的小調性音樂,流露出那個時代的」浪漫性色彩「,有一種心臟興奮跳動的活躍衝動和即興性的音樂靈感。第二副部的音樂織體是雙手強勢進行的反向曲調,充滿著旺盛的精力,一氣呵成地進入主音持續化背景上的急流直下的呈示部的結束段旋律。第一樂章的展開部是通過引子的第一動機素材而引進的,其展開部是將呈示部中的不同主題材料改變為短小動機或片段,運用反覆或模進的音樂發展手法,使各種主題材料在不同的調性上流轉運行,形成調性的動蕩不安。音樂語境中有鏗鏘有力,又有深沉嘆息、哀訴表白、倔強義氣和淡泊面世。在再現部中,主部在主調上再現之後,副部卻首先設置於下屬小調上再現,之後再逐漸向主調回歸,這種古典形式中的浪漫主義音樂的人文追求,顯示了貝多芬創新性表達情感的藝術理念。第一樂章用堅強有力的強奏和弦以巨大的推動力節奏而結束,這種果斷的音樂語氣和肯定的音樂語境,是貝多芬表現堅定信念時常用的特質手法。貝多芬創新性地在第一樂章前綴了一個「二部歌謠式」的慢而莊嚴的序引,其序引中包含兩個矛盾性對立的音樂因素,一是用低音沉重的和弦表達嚴峻的壓力,二是用勻稱和弦伴著八度旋律表現光明與希望,序引是第一樂章的音樂感情中心,也是解讀「悲愴」音樂內涵的一把鑰匙。貝多芬「奏鳴套曲」中的第二樂章多具有沉思性的音樂藝術特點,「悲愴」第二樂章既是揭示內心世界的抒情篇章,音樂富有藝術幻想色彩。
第二樂章的曲式結構是ABACA式的迴旋曲式,其中A部的音樂織體接近於弦樂四重奏的特點,聲音富有管風琴般的音響效果,音樂充滿了虔誠的祈禱氣氛,是包含著崇高神聖的「人們心目中的宗教」精神。B部音樂織體是和諧和弦背景上的清馨旋律歌唱,富有牧歌般的音調,猶如田園生活性的甜蜜回憶。C部音樂織體是以活躍的內聲部音型為紐帶,聯姻著高低聲部的對答式旋律,音樂充滿著情真意切的對話性情景。「悲愴」的第三樂章是ABACABA式的迴旋奏鳴曲式,其中的A部音樂輕快活潑,但有一種苦中求樂的暗淡色彩。B部音樂輕鬆明朗,充滿溫柔嫵媚的抒情氣質;C部運用復調手法發展樂思以表現中央插部的音樂對比效應,其聲部之間的相互唱和,猶如內心對話的內省情調。
第三樂章的音樂充滿了激烈的不安寧氣氛,而快樂的人性情緒卻始終沒有生成主導層面,尾聲在安靜的音樂內省化思考之後,以一種急轉直下的下行音階強奏而斬釘截鐵地終止全曲,這種樂曲的音樂終止效果好象是刻意地把所有的一切都粉碎掉似的,這種樂曲中的音樂內核,是「樂聖」貝多芬的生活意志和人生力量的鮮活寫照。《辭海》中對「悲愴」解釋為「悲傷」,而「悲傷」是形容傷心難過,側重於因心情不好而痛苦,其反義詞有「歡樂、歡喜、快樂」。在音樂藝術審美心理活動中,「音樂形式既音樂內容」的心理效應是「無標題音樂」審美取向的一種路徑,「悲愴」樂曲結構中的音樂對比因素,強烈地表達著不同藝術側面的音樂哲理性內容,這就是「通過奮鬥,取得成功;通過苦難,取得歡樂」的人生哲理,是音樂「共和主義戰士」貝多芬的音樂力量和藝術精神的熱切閃亮。
巴倫博伊姆演奏《悲愴奏鳴曲》
二、作品人文背景中的「悲愴」意韻
考量作品誕生的人文背景,可以品味「悲愴」的標題意韻特徵。「悲愴」鋼琴奏鳴曲創作完成於1797―1798年,1799年第一次出版,是貝多芬青年時代(27―28歲)的作品,屬於作曲家第一創作風格期的代表。然而,其作品的結構形式與音樂內容已完全走出海頓和莫札特的奏鳴曲藝術域面,顯示出貝多芬鮮明的理性覺悟與個性風採。「悲愴」鋼琴奏鳴曲是題獻給音樂愛好者李西諾夫斯基親王。1794―1796年間,貝多芬曾經住在親王家中,親王十分賞識貝多芬的才華,曾多次贈送給貝多芬弦樂器和年金,是貝多芬的第一個貴族朋友和保護人,貝多芬1795年曾經寫作三首鋼琴三重奏呈獻給這位親王,以表達他們之間的真情友誼,「悲愴」奏鳴曲中時而流露出的情緒過於激動性的歡樂音調,猶如生活「不幸中的有幸」之幸福回憶,閃現著藝術歡暢的感情浪花。1798年28歲的貝多芬開始清醒地認識到自己聽覺衰敗(耳聾的開始)的現實境況,聽覺不靈對一個音樂家的致命打擊,使得他在音樂中呼喚力度特強的表情,「悲愴」樂曲中的Sfp特質力度,表露著音樂家內心痛苦的急切吶喊與追求生活的寧靜思索。「悲愴」創作於暴風驟雨般的革命年代,在人類「自由與平等受到壓制」的時段,沉悶壓力與理想憧憬同步兼容於「悲愴」樂曲之中,其社會的時代特徵在該音樂作品中得以鮮明體現。樂曲以豐富的音樂素材築就成對立統一的藝術和諧系統,成為貝多芬音樂戲劇性效果的情感支撐和人文保障。
三、音樂戲劇性中的「悲愴」意韻
藝術悲壯與音樂沉思的對立統一關係,鑄就了「悲愴」鋼琴奏鳴曲的戲劇性特徵。藝術中的戲劇性出自戲劇體裁之中,在戲劇和文學藝術中,戲劇性體現在人物事物矛盾運動的藝術和諧系統中。矛盾衝突是戲劇性的基本要素,音樂中的戲劇性主要表現在不同音樂素材的對比、不同音樂形象的對立以及它們之間相互影響而形成矛盾運動的發展關係,具體表現在樂章之間的音樂風格對比,樂章內部的不同音樂主題性格的對比,主題內部的不同音樂素材及音樂手法的對比等。「沒有對比就沒有音樂」的確言中了音樂藝術的本質。「悲愴」第一樂章充滿活力的奏鳴曲式快板、第二樂章充滿沉思形象的悠然神往、第三樂章充滿激動心緒的迴旋曲快板、各樂章內部的主題性格和主題內部的素材對比、音樂節奏、調式調性、和聲織體、奏法細節及音樂手法發展變化,使「悲愴」音樂展現了鮮明的戲劇性的藝術動力。
貝多芬在創作「悲愴」奏鳴曲之前,其學習與生活已有人生閱歷之儲備。他的人生經歷、人文閱歷、人文性格以及革命情懷,是貝多芬藝術走向深刻的戲劇性之基礎。貝多芬用他的音樂表現重大的社會性問題和人生體驗,是音樂藝術的歷史性進步。當時鋼琴製造業的發展成果也為貝多芬音樂中的特強與特弱的力度對比風格,提供了樂器性能的物質支撐和音樂表現的可能性。「悲愴」奏鳴曲是在貝多芬面臨耳聾不斷加劇的折磨下創作出來的,這時歐洲社會又在發生急劇變革,作曲家充滿激憤情緒和激奮熱情、運用戲劇性的處理手法和獨創的藝術魅力展現了與厄運頑強鬥爭的音樂形象。貝多芬曾說:人的精神不應該跪著,音樂應使人類的精神爆發出火,貝多芬音樂的戲劇性特徵表現了這種人生的力量。
四、音樂審美心理中的「悲愴」接受效應
「悲愴」鋼琴奏鳴曲的標題意韻特性,在不同的音樂審美心理中存在相異別樣的接受效應。1799年「悲愴」樂譜出版時貝多芬親自加上「Grande sonata pathetique」(悲愴大奏鳴曲)的標題,對於這樣一個音樂標題,音樂家各自有自己的音樂體悟與藝術認識。我國音樂學家錢仁康先生把作品的「悲愴」標題詮釋為熱情激動而非悲傷悽愴。俄國鋼琴家和作曲家安.魯賓斯坦認為「悲愴」的意韻只適於樂曲開始的和弦,而第一樂章和第三樂章沒有悲愴,只有第二樂章還可以有「悲愴」的意韻,但整個作品是充滿運動的戲劇性。前蘇聯音樂理論家阿薩菲耶夫評論說:
第一樂章是火一樣的熱情;
第二樂章是崇高而安逸的靜思心境;
第三樂章是敏感而富有幻想般的迴旋曲。
託爾斯泰在《童年》中回憶母親彈奏「悲愴」時寫到:那是一種悲哀的、沉重的、陰暗的,好象使你想起從未發生過的事情。羅曼-羅蘭寫道:
「悲愴」第一樂章表現青春的火焰和熱烈的衝動;
第二樂章情潮似乎安定下來,沐浴在寧靜的氣氛中;
第三樂章是潑辣的迴旋,激情重新抬頭,音樂中的光明與黑暗之對照,似乎象徵著悲苦與歡樂的交替。
鄭興三先生在他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研究》一書中認為「悲愴感」是屬於年輕貝多芬的意志象徵,與貝多芬後半生的悽愴深刻的悲劇性「悲愴」是有距離的。
音樂所使用的材料是音樂聽覺旅程中的「藝術有序的聲音」,對音樂基本性質以及音樂形象的理解不一致是音樂屬性的合理自然。音樂文本與閱讀中介、音樂傳播與接受機制、接受過程與愉悅創造、音樂接受中的變形與類化魅力等,實際為音樂藝術的「三緯度效應」提供了創新的空間。趙屏國先生在他的《如何演奏「悲愴」奏鳴曲》一文中指出:「悲愴」原文Pathetique包含「悲痛的」和「激動的」兩重含義,只強調「悲痛的」而忽略「激動的」的一面是不全面的,貝多芬「命運」交響曲的主要動機是「命運在敲門」,而貝多芬「悲愴」奏鳴曲的序奏主題是「悲劇在敲門」,那麼,「悲劇在敲門」之後又發生了什麼?貝多芬「悲愴」奏鳴曲的音樂作了很好的回答。名副其實的標題音樂(Program music)是19世紀浪漫主義作曲家所倡導的音樂藝術形式之一,貝多芬是一位「繼古典大成,又開浪漫先河」的大音樂家,將其「悲愴」奏鳴曲設置於「純音樂」音樂語境的體悟,屬於音樂欣賞創造的「自律性」自然。
五、演奏技術特性所體現出的標題意韻特徵
審讀「悲愴」鋼琴奏鳴曲演奏技術課題的豐富性,似乎亦可品讀其作品標題的意韻內涵。「悲愴」鋼琴奏鳴曲是貝多芬音樂藝術風格的經典性代表,又是鋼琴演奏學習中的經典教材性曲目。該作品所兼容的震音技術、和弦技術、分解和弦技術、八度技術、分解八度技術、裝飾音技術、音階技術、半音階技術、復節奏技術、聲部層次技術、「連跳」彈奏技術、五指連奏技術、主調與復調演奏技術以及音色風格表現等豐富的鋼琴演奏技術課題內容,為鋼琴演奏藝術修煉鋪設了廣闊的價值化創新空間。「悲愴」脫離了海頓和莫札特的風韻形象,是經過生活磨練的貝多芬把青年時代的樂觀力量轉入了悲劇性的戲劇化情緒中,作品內容與形式的凝練與宏偉,很容易使人們感覺到貝多芬正在昂首闊步地向浪漫主義音樂藝術自信邁進。
悲愴映襯喜悅,喜悅萌生悲愴,悲愴與喜悅這一對矛盾關係並生於「對立統一的音樂運動體」之中。貝多芬同時代的杜塞克(1760―1812)寫有C小調奏鳴曲併名曰「悲愴」,浪漫派音樂家柴可夫斯基1893年創作了「悲愴」交響曲。悲愴與歡樂是人類生命的內容篇章。從音樂審美心理的傳統定格層面上觀察,音樂中的C小調調性色彩也有一種抑鬱性的時代符號化意象,然而貝多芬的C小調「悲愴」鋼琴奏鳴曲激蕩著生命的歡樂樂章,更是充滿人性力量的張揚。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靜下心來聽一聽貝多芬的「悲愴」,有助於人文和諧和與時俱進的人生熱情之增強;理性地品讀體悟一下「悲愴」,有助於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人生力量之積蓄增長。
*本文作者張建國,原載《藝術百家》, 2007年;往期貝多芬專題:1、哈農庫特的天鵝之歌丨貝多芬的《命運》與「命運」無關?2、否定的浪漫旅程丨貝多芬與《英雄》丨他的作品喚起對無限的渴望丨打開通往不可能之域的衝動;3、呂正惠丨貝多芬,你在想什麼丨你有一種不知道怎麼說明的痛苦,而你用一種無法想像的方式去克服,去超越;4、必看丨耳聾的貝多芬指揮《歡樂頌》的視頻?5、貝多芬的「英雄」;6、貝多芬《第九「合唱」交響曲》六版本演繹比較;7、貝多芬九大交響曲的背景丨「誰能滲透我音樂的意義,便能超脫尋常人無以自拔的苦難!」8、蕭伯納丨貝多芬百年祭丨「他是反抗性的化身;他能使我們激動,並把他那奔放的感情籠罩著我們。」 9、每晚古典講堂丨席夫講解貝多芬丨上海大師班;10、「落花人獨立, 微雨燕雙飛」丨貝多芬是如何從《第二交響曲》走向《第三交響曲》的?11、以「英雄生活」為線索,理解貝多芬九大交響曲!12、當今天的音樂界只知訓練手的技巧,而忘記了培養心靈的神聖工作時,這部《貝多芬傳》對讀者該有更深刻的意義;13、傅雷紀念貝多芬丨「要是我犧牲了我的生命力,還有什麼可以留給高貴與優越?」 14、斯特拉文斯基帶你領會貝多芬第二至第六交響曲;15、陳必先丨演奏貝多芬,不能光把音彈出來就算了!16、肯普夫談貝多芬《 「槌子鍵「鋼琴奏鳴曲》丨「我的主要作品在50年之內不會被人們所理解。」 17、德彪西論貝多芬丨「天才可以沒有品味,貝多芬便是一例。」 18、柴科夫斯基丨我不愛貝多芬;如果貝多芬是上帝,莫扎特就是基督;19、誰是貝多芬的「永恆的愛人」丨「幸福從此只存在於你自身和藝術之中。」 20、鋼琴家斯科達講授貝多芬《熱情奏鳴曲》丨「如果由我來定名,應該叫『悲劇』奏鳴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