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貝多芬的《悲愴》奏鳴曲(op13)是其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中帶有標題的五首中的第一首。該首奏鳴曲真正體現出了貝多芬獨特的創作特點和獨到的音樂語言。
二
該曲第一樂章的曲式結構類型為奏鳴曲式,由引子部分、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尾聲五個部分組成,前面我們分析了引子與呈示部分的結構特點。今天我們接著分析該曲展開部的結構特點。這三部分的結構圖示如下:
三
展開部一開始是用引子材料寫成的引入部分,調性轉換到g小調上陳述,在135小節第二拍的後半拍上利用了減七和弦等音轉調,轉換到了e小調上陳述。引入部分的這種寫法使得該曲的悲愴的主題素材貫穿,有利於樂思的貫穿統一與深化。
四
展開部引入之後接入展開部分(137-167小節),該部分的材料來自於呈示部中的連接部分(35-37小節)與引子動機的材料,然後重複模進發展到148小節,從149小節開始,音樂變成二聲部復調織體形態,高音聲部以同音重複的形式不斷半音下行,低音聲部以鋸齒型旋律模進上行構成,表現出來線性和聲的特點,同時也體現較強的連接過渡的結構功能屬性,最後結束在c小調的屬和弦,接入展開部的屬準備部分。
五
展開部的屬準備部分(167-194),該部分最大的特點就是屬持續音的一直延續,增強了展開部不穩定感,屬準備可以分為二個部分,第一部分(167-187),由分解和弦織體與呈示部中的連接部分材料構成,第二部分(187-194),由四音列的單音旋律型不斷下行構成,直至接入再現部。
附和聲功能標記圖示:
分享與轉發是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