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悲愴奏鳴曲(op13)第一樂章曲式分析(二)

2021-02-19 和聲曲式學習

貝多芬的《悲愴》奏鳴曲(op13)是其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中帶有標題的五首中的第一首。該首奏鳴曲真正體現出了貝多芬獨特的創作特點和獨到的音樂語言。

該曲第一樂章的曲式結構類型為奏鳴曲式,由引子部分、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尾聲五個部分組成,前面我們分析了引子與呈示部分的結構特點。今天我們接著分析該曲展開部的結構特點。這三部分的結構圖示如下:

展開部一開始是用引子材料寫成的引入部分,調性轉換到g小調上陳述,在135小節第二拍的後半拍上利用了減七和弦等音轉調,轉換到了e小調上陳述。引入部分的這種寫法使得該曲的悲愴的主題素材貫穿,有利於樂思的貫穿統一與深化。

展開部引入之後接入展開部分(137-167小節),該部分的材料來自於呈示部中的連接部分(35-37小節)與引子動機的材料,然後重複模進發展到148小節,從149小節開始,音樂變成二聲部復調織體形態,高音聲部以同音重複的形式不斷半音下行,低音聲部以鋸齒型旋律模進上行構成,表現出來線性和聲的特點,同時也體現較強的連接過渡的結構功能屬性,最後結束在c小調的屬和弦,接入展開部的屬準備部分。

展開部的屬準備部分(167-194),該部分最大的特點就是屬持續音的一直延續,增強了展開部不穩定感,屬準備可以分為二個部分,第一部分(167-187),由分解和弦織體與呈示部中的連接部分材料構成,第二部分(187-194),由四音列的單音旋律型不斷下行構成,直至接入再現部。

附和聲功能標記圖示:

分享與轉發是最好的支持

相關焦點

  • 貝多芬《悲愴奏鳴曲》第二樂章技術分析
    貝多芬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最後一位代表性人物,與海頓、莫扎特一起被後人稱為「維也納三傑」。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紀啟蒙運動和德國狂飆突進運動的影響,個性鮮明,較前人有了很大的發展。貝多芬一生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創作了大量充滿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如:交響曲《英雄》、《命運》;序曲《哀格蒙特》;鋼琴奏鳴曲《悲愴》、《月光》、《暴風雨》、《熱情》等等。一生坎坷,沒有建立家庭。
  • 《悲愴奏鳴曲》,SoloDuo吉他二重奏再度挑戰貝多芬名作
    c小調第八鋼琴奏鳴曲《悲愴》,德國作曲家貝多芬作品第13號,創作於1798年至1799年初,作品獻贈給他的贊助人與仰慕者利赫諾夫斯基王子。從原文來看"悲愴"(Grande sonate pathétique)的意思與悲無關,而是"情緒", "多情/激情"意思 。音樂風格浪漫且優美。全曲共分三個樂章:第一樂章,c小調,極緩板,轉輝煌的快板,宏偉的奏鳴曲式。開頭是一段相當長的充滿悲愴情緒的極緩板,後轉為快板,依舊悲愴的旋律中透露出一絲堅定。
  • 貝多芬:《悲愴奏鳴曲》
    🌸🎹🎻樂曲介紹🌸《悲愴奏鳴曲》第二樂章 🌸《悲愴奏鳴曲》(Sonata Pathétique)創作於1799年,是貝多芬贈給卡爾·馮·李希諾夫斯基親王。這部貝多芬早期鋼琴奏鳴曲之頂峰的傑作,也是因其戲劇性的優美旋律而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作者最初命名為Grande Sonate Pathétique,意為「悲愴的大奏鳴曲」。《悲愴奏鳴曲》是貝多芬最出色的鋼琴奏鳴曲之一。
  • 如何演奏貝多芬《悲愴》奏鳴曲?
    《悲愴》奏鳴曲是貝多芬最著名的五首奏鳴曲之一,是他初期鋼琴奏鳴曲的頂峰之作。在這首奏鳴曲中,莫扎特和海頓的影響已經完全消失。 李雲迪演繹貝多芬《第八奏鳴曲「悲愴」》第一樂章三、《悲愴》奏鳴曲的曲式分析及演奏詮釋  《c小調奏鳴曲》(OP.13)出版於1799年,貝多芬將其題獻給卡爾・李希諾夫斯基伯爵。
  • 貝多芬《悲愴鋼琴奏鳴曲》曲式作品分析
    曲式結構(一)第一樂章 「悲愴」開始了,以一個富於戲劇性的減七和弦進去,由強而突然轉弱。 結構:c小調,快板,奏鳴曲式,由引子、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組成。 引子(1―10小節)富於主題性格,曲子一開始就闡明了動機,形成了充滿悲愴情緒的莊板,貫穿全曲。莊板緩慢的和弦沉著、深厚的表達內在的緊張度,節奏上也極具法蘭西風格。音樂的強弱對比、音量對比逐漸推進,使悲愴的情緒逐步加深。
  • 解讀《悲愴奏鳴曲》第一樂章的悲劇性
    △點擊圖片聆聽唱片錄音導讀:在音樂界,貝多芬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他知名的鋼琴奏鳴曲《悲愴第一樂章》,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已經成為了貝多芬早期知名的代表作品。而對於鋼琴奏鳴曲《悲愴第一樂章》來說,是極具悲劇性的,彰顯出了貝多芬與命運抗衡的英勇和決心,人物個性被表達地淋漓盡致。本文主要以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悲愴第一樂章》的悲劇性為論點,重點闡述貝多芬的鋼琴演奏技巧。 在貝多芬的作品中,鋼琴曲的創作一直閃耀著光芒,其中,鋼琴奏鳴曲《悲愴第一樂章》是不可替代的一個經典作品,在創作背景和演奏等方面,充分體現出悲劇性特徵,令人深思。
  •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第一樂章與德彪西《月光》分析比較
    威廉·肯普夫演奏《月光奏鳴曲》第一樂章貝多芬《月光奏鳴曲》第一樂章與德彪西《月光
  • 第6號F大調鋼琴奏鳴曲 op.10.2——貝多芬
    2.小快板,F小調,中間省略了慢板,但這第二樂章充分表達出貝多芬的個性,據貝加爾(Bekker)的說法,這個樂章以後孕育出了《第五交響曲》。其中第一段上層的二聲部使用了5度卡農,第三段使用了切分音和倒過來的旋律線。3.急板,F大調,使用奏鳴曲式,但只用一個素材,類似於海頓的風格。呈示部中對主題的模仿與發展,發展部中的對位方式,都已非常成熟。
  • 貝多芬《悲愴奏鳴曲》中的「英雄氣息」
    《悲愴鋼琴奏鳴曲》淺談貝多芬的「英雄氣息」導讀:貝多芬的音樂形象永遠充滿了「悲情」、「英雄」色彩,他是古典主義時期最高音樂藝術成就代表之一,他將奏鳴曲式推向了音樂之巔。在他如此多的經典作品中,筆者認為最能夠代表貝多芬音樂「英雄氣息」的曲目不是《命運》交響曲,也不是《歡樂頌》。應該當屬《悲愴》奏鳴曲。巴倫博伊姆演奏貝多芬《悲愴鋼琴奏鳴曲》 《悲愴》奏鳴曲結構是典型的快-慢-快奏鳴套曲形式。第一樂章典型的動機式寫作手法在c小調上呈示出來:緊張、而又有力的和聲彩色。給人以沉痛感和力量感,這是貝多芬最常見的動機時式音樂手法開頭。
  • 肯普夫演奏:貝多芬《月光奏鳴曲》第一樂章
    創作奏鳴曲是為創作交響曲所做的準備,而奏鳴曲中所表現出來的思想和情感往往會通過擴張展開的方式在交響曲中表現出來,而在這些奏鳴曲中也包含著巨大的、獨立的、完美的藝術價值。這些奏鳴曲飽含著貝多芬的創新精神,他將鋼琴奏鳴曲主題的和聲範圍擴大,為無限展開和發展主題提供了可能,並在很大的程度上促進了和聲的發展,這種發展對於貝多芬之後的作曲家的創作有著積極的意義。
  • 奏鳴曲、奏鳴曲式,傻傻分不清楚(上) ——奏鳴曲sonata
    18世紀下半葉,海頓、莫扎特省去了以往奏鳴曲的第二或第三樂章,確立了三個樂章的奏鳴曲形式(快板—行板—快板);而後,貝多芬對奏鳴曲和奏鳴曲式做出了巨大貢獻,他的32首鋼琴奏鳴曲被稱為「新約聖經」,與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被稱為「舊約聖經」)一同被列為鋼琴文獻中的史詩性巨著。(有時只有三個樂章。
  • 音樂作品分析丨貝多芬《英雄交響曲》第一樂章
    [4]第三交響曲第一樂章為奏鳴曲式,但與該時期同級的奏鳴曲式樂曲相比,這首作品並不具有古典主義時期律動規整、方正句、對比多於發展等典型的奏鳴曲式特點。相反,該樂曲的樂句發展多為混合交融,且發展多於對比。從目前音樂史料總結出的浪漫主義時期的奏鳴曲式特點中來看,樂曲的許多特點與之相似,且古典主義時期的奏鳴曲式本身帶有清規戒律、條條框框的限制的傳統形式,而貝多芬在創作中帶有個人情感、彰顯個性。
  • 如何理解貝多芬《「悲愴」鋼琴奏鳴曲》的「悲愴」意韻?
    「悲愴」奏鳴曲是「快―慢―快」三個樂章的「奏鳴套曲」,屬於典型的的古典傳統式樣。第一樂章為奏鳴曲式的快板,主部音樂織體是在左手轟鳴的「震音」背景上,右手彈出切分節奏的和弦斷奏化的上下行起伏性旋律,充滿著激動的情緒和激昂的意志,音樂中的積極節奏和和弦的不斷運動,往往使人聯想起康莊大道上的運動形象。
  • 貝多芬悲愴奏鳴曲呈示部主部、連接部音樂分析
    兩年前,寫的貝多芬悲愴奏鳴曲引子的音樂分析,得到幾位大佬的好評,一直想把這首偉大的作品寫完,於是就有了今天這篇文字。
  • 音樂鑑賞丨悲愴奏鳴曲:第二樂章
    Adagio cantabile (悲愴奏鳴曲:第二樂章)作曲:Ludwig van Beethoven(貝多芬)演奏者:李雲迪c小調第八號鋼琴奏鳴曲《悲愴》Op.13是德國作曲家貝多芬於1798-1799年初創作的,該作品闡述了貝多芬二十八、九歲時對於生活的記錄。
  • 奏鳴曲、奏鳴曲式,傻傻分不清楚(下) ——奏鳴曲sonata
    在上一期的音樂理論科普中,劇小院帶大家初步了解了「奏鳴曲」及「奏鳴曲式」的區別,那麼它們在實際的應用中,有什麼具體的體現呢?在今天的小課堂中,劇小院將會繼續這一主題的講解~很多人認為「奏鳴曲式」就是「奏鳴曲」,其實奏鳴曲≠奏鳴曲式。
  • 貝多芬「悲愴」鋼琴奏鳴曲 | 青春的悸動與詠嘆
    為了保持對音樂的敏銳,為了不寂寞,時不時,我會回到貝多芬32首奏鳴曲裡聆聽,這裡有我曾經探尋過的記憶。音樂不同於文字,古典而鮮活,每次都是不同的感悟。這一晚,是貝多芬的「悲愴奏鳴曲」。結合貝多芬少有的親自為這首奏鳴曲標註了「悲愴」標題,似乎讓人感受到「樂聖」加持的力量而沉迷其中。羅曼·羅蘭說「到了第二樂章,情潮似乎安定下來,沐浴在寧靜的氣氛中」;有人說蕭邦《別離曲》可以說是貝多芬《悲愴奏鳴曲》第二樂章的進化版,是歌謠風細膩的音質;有人將之與《羅密歐與朱麗葉》比較,指出兩者間存在共通的「青春哀傷感」;也有人說聽著聽著感到生命的悲涼慢慢地變成了一條河。
  • 貝多芬《c小調第八號鋼琴奏鳴曲「悲愴」》賞析
    【老同學】點擊右上角,轉發或分享本頁面內容。  《c小調第八號鋼琴奏鳴曲「悲愴」》Piano Sonata in c-moll "Pathetique" Op.13,這是達到了貝多芬早期鋼琴奏鳴曲之頂峰的傑作,也是因其戲劇性的優美旋律而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本曲無論在內容、旋律和結構等諸多方面,都滲透著一種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這也是貝多芬等德國音樂家共有的特質。
  •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
    為奏鳴曲形式的幻想性的、即興性的柔和抒情曲。一反鋼琴奏鳴曲的傳統形式,貝多芬在本曲的首樂章中運用了慢板,徐緩的旋律中流露出一種淡淡的傷感。第二樂章,小快板,降D大調,3/4拍子,三部曲式。貝多芬在這一樂章中,又一次「反其道而行之」,改變了傳統鋼琴協奏曲中一向作為慢板樂章的第二樂章,而採取了十分輕快的節奏,短小精悍而又優美動聽的旋律與第一樂章形成鮮明的對比。
  •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欣賞指南
    是貝多芬奏鳴曲集中演出率非常高的一部作品,本文是從月光奏鳴曲第一樂章中所出現的調性和音樂走向著手,對本曲的創作背景和演奏要求等方面進行的簡要分析。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中的追求自由、平等博愛等人文主義思想使貝多芬受到了許多啟發,他大量的重要作品都反映了當時的樂觀主義和強烈的革命激情。他崇尚自由、痛恨封建壓迫,這種思想也逐漸滲透在貝多芬《月光奏鳴曲》中。02 (一)概述《月光奏鳴曲》的曲式結構。《月光奏鳴曲》曲式結構為「幻想曲式奏鳴曲」,我們把它按照三個樂章來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