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首 悲愴
作品 13 (1799) 鋼琴奏鳴曲 No. 8 C 小調 悲愴
這是達到了貝多芬早期鋼琴奏鳴曲之頂峰的傑作,也是因其戲劇性的優美旋律而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
本曲無論在內容、旋律和結構等諸多方面,都滲透著一種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這也是貝多芬等德國音樂家共有的特質。
本曲的演奏技巧並不太難,因此被演奏的機會也非常之多,更是許多鋼琴初學者愛不釋手的曲目。
在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中,《悲愴》是第一首由他本人親自寫上標題的作品。
關於"悲愴"這個詞彙,與貝多芬後半生那感人肺腑而又悽愴深刻的悲劇性生活還有相當的一段距離,因為這畢竟是他的早期作品。
第二首 月光
作品 27 (1801) 鋼琴奏鳴曲 No. 14 升C 小調 月光
該曲幾乎可以說是貝多芬最著名的作品了。
關於這首奏鳴曲的名字「月光」,有著很多的說法,最著名的是一個動人的傳說:
據說,貝多芬給一位盲人姑娘演奏鋼琴的時候,風吹滅了蠟燭,月光靜靜地灑落在那個貧困的小屋裡,灑在鋼琴上。這時的貝多芬即興創作了「月光」奏鳴曲。
現在比較通行的說法是,這首奏鳴曲的名字,是由於德國詩人路德維希.萊爾什塔勃將此曲第一樂章比作」猶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閃爍的湖面上搖蕩的小舟一般」而來的。
《月光》奏鳴曲寫於1801年,當時的貝多芬已經在信中承認了他對於耳疾的恐懼和揮之不去的憂慮。
第一樂章情感的表現極其豐富,有冥想的柔情,悲傷的吟誦,也有陰暗的預感。雖然伴奏,主題和力度的變化不大,但仍通過和聲,音區和節奏的變化,細膩地表現了作者心弦的波動。
這首奏鳴曲包含著貝多芬最原始的構思。它那夢一般即興的性質,探索鋼琴音響共鳴的方式已預察到約一百年後德彪西的印象樂派。
它所依據的題材很簡單:樂曲一開始,由不斷流出的三連音構造了無邊的幻想,四小節後,第一主題在中音區淡淡地出現。它細緻而沉靜,略帶些憂鬱。1段1分18秒在B大調上出現了第二主題。中間部由第一主題開始。三連音曲折有致地走向高音區,呈現出急躁不安的情緒。隨後,進入第三段,第一主題平靜地再現,第二主題以升c小調的面目再現,然後以低音繼續奏出基礎動機的尾奏,慢慢地消失而結束。
第二樂章比較短小,李斯特形容這個樂章為「兩個深淵中之間的一朵花」。它以迥然不同的輕快表情將第一樂章的沉思默想和第三樂章的緊張氣氛銜接地非常完美。第一段是連奏與斷奏相呼應的主題,然後再以變奏加以重複。中部也保持在降D大調。2段1分13秒再現第一段。這個樂章好像是瞬息間留下的溫存的微笑。
第三樂章雖然在調性上與前樂章有緊密的聯繫,但表達的感情則完全不同。
第一主題是熱情不可遏制的沸騰和煽動性,猶如激烈的狂怒,又好像是連連的跳腳聲。
第二主題像是從心底裡發出來的申訴。它臨近結束時連續的八分音符,斬釘截鐵般的節奏,表現了熱情的情感和堅強的意志。經過短短的展開部後,內心的激動表現得更為強烈。
在尾聲中,沸騰的熱情達到頂點時,突然沉寂下來,但洶湧澎湃的心情並沒有就此平靜。
貝多芬曾說過他的作品二十七號的兩首奏鳴曲都像幻想曲。他指示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的樂章之間要緊接不要有停頓,這樣才能從開始樂章以暗示性的方式逐漸展開,進入到錯綜複雜的終樂章,而得以提供一種凝聚高潮的感覺。
第三首 暴風雨
作品 31 (1802) 鋼琴奏鳴曲 No. 17 D 小調 暴風雨
第十七號鋼琴奏鳴曲,D小調,OP.31之2。其《暴風雨》的標題來自辛德勒當年請教貝多芬闡釋此曲,貝多芬回答可以閱讀莎士比亞的《暴風雨》。
這首作品充滿奇異、灰暗的緊迫感,樂曲分三個樂章。總的速度布局是快板、慢板、小快板。三個樂章都按奏鳴曲式原則寫成。
《暴風雨》是莎士比亞晚年(1611年)創作的最後一部作品,被稱為是莎士比亞用詩寫成的遺囑,他在《暴風雨》中表達了熱愛生活、崇尚理想的良好意願。
同時,貝多芬在創作《暴風雨奏鳴曲》時,正是他聽覺衰退、精神危機的時刻,他在幾個月後寫的 「海裡根士脫遺囑」中說自己「六年以來我的身體何等惡劣……可是我不能對人說:'大聲些,我是聾子』……這感官在我是應該特別比別人優越……我不致自殺是因為藝術留住了我。在我尚未把我感到的使命全部完成之前,我覺得不能離開這個世界。」
第四首 黎明
作品 53 (1803) 鋼琴奏鳴曲 No. 21 C 大調 華德斯坦(Waldstein)
這首鋼琴奏鳴曲是1803年開始作曲,於1804年夏季定稿完成,題獻給波恩時代的朋友馮瓦爾德施泰因伯爵。
它被稱為《(瓦爾德施泰因)奏鳴曲》。但也有人稱它為「黎明」,大概是覺得在引子般的第二樂章的朦朧晨意之後,緊接而來的末樂章的起首,有太陽噴薄而出的壯麗和暢美。
1803年貝多芬的朋友塞巴斯蒂安·埃拉爾(Sébastien Erard)從巴黎送來一臺大鋼琴。貝多芬用它來演奏了《華倫斯坦奏鳴曲》,幾乎用上了所有琴鍵(這臺鋼琴現擺放在維也納藝術歷史博物館中)。
這首奏鳴曲於1805年出版,標題為《大型奏鳴曲》。
這一時期正是貝多芬最為活躍的時期,他接二連三地創作了許多大作品,如《英雄交響曲》、《克羅採小提琴奏鳴曲》、《熱情奏鳴曲》、歌劇《費德裡奧》等等。
貝多芬在竭力完成這些偉大作品的同時又積極脫離過去的格調,放進了在以往作品所沒有過的壯麗演奏技巧,造成了演奏會形式的效果,給人有如仰望天空一樣的闊達大度之感。貝多芬開始展露自己的全貌,另創一種獨特的風格,滿懷自信地以巨大的力量向前邁進。
可以說,貝多芬已經完全脫離了初期的風格。
羅曼·羅蘭曾寫道:「這首作品是那麼著名,但不夠明確易懂。鋼琴技法負擔過重,炫技的華麗網絡把它遮蓋,經常妨礙人們捕捉它內在的親切。我們習慣於貝多芬悲劇性的面目、威風凜凜的姿態、寬闊的音型,他的富有激情動機的暴露性特徵。當貝多芬似乎無憂無慮地用他靈活、粗壯的手指依次彈奏琴鍵時(就象以他短小的雙腳在郊外散步一樣),無法想像在音階和經過句的輕巧雨點下唱出的幻想所具有的緊張度和在這個夢境中清醒的意志所具有的堅定性。這是C大調潔白的奏鳴曲,猶如純淨的水在流動,對大自然醉人的讚美又服從於理智。」
第五首 熱情
作品 57 (1805) 鋼琴奏鳴曲 No. 23 F 小調 熱情(Appassionata)
《熱情奏鳴曲》是貝多芬的天才所獲得的最偉大的成果之一,是一首舉世聞名、經常在音樂會上演奏的最偉大的作品之一。幾百年來,這部作品受到了世界各國人民的真誠熱愛。
這部規模宏偉、氣勢磅礴的巨著兼收並蓄了高度奮發的熱情,十分熱烈緊張的內容,發出了貝多芬深長而熱情的呼喊,反映了貝多芬對時代的感觸和認識。
列寧曾特別喜愛貝多芬的《熱情奏鳴曲》,不止一次地被這部熱情洋溢和充滿時代反抗精神的音樂所激動,稱讚它「這是絕妙的,人間所沒有的音樂。」
根據高爾基的回憶:有一次,列寧在莫斯科聽了《熱情奏鳴曲》的演奏後說:「我不知道還有什麼比《熱情》更好的東西了,我簡直每天都想聽它。這真是奇妙而非凡的音樂。我常常可以驕傲地、也許是天真地想:看,人們可以創造什麼樣的奇蹟啊!」
羅曼.羅蘭則稱這首奏鳴曲是「火焰般的急流在花崗石的軌道上。」「孟布蘭峰高聳在阿爾卑斯山上。」
烏遼貝舍夫稱它為「火山式的奏鳴曲」,「既狂熱又崇高的作品。」
可以看出,「火」字形象地反映了這部作品的特點。
點擊閱讀原文欣賞更多貝多芬曲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