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首最著名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

2021-02-10 環球鋼琴網

第一首 悲愴

作品 13 (1799) 鋼琴奏鳴曲 No. 8 C 小調 悲愴

這是達到了貝多芬早期鋼琴奏鳴曲之頂峰的傑作,也是因其戲劇性的優美旋律而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

本曲無論在內容、旋律和結構等諸多方面,都滲透著一種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這也是貝多芬等德國音樂家共有的特質。

本曲的演奏技巧並不太難,因此被演奏的機會也非常之多,更是許多鋼琴初學者愛不釋手的曲目。

在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中,《悲愴》是第一首由他本人親自寫上標題的作品。

關於"悲愴"這個詞彙,與貝多芬後半生那感人肺腑而又悽愴深刻的悲劇性生活還有相當的一段距離,因為這畢竟是他的早期作品。

第二首 月光

作品 27 (1801) 鋼琴奏鳴曲 No. 14 升C 小調 月光

該曲幾乎可以說是貝多芬最著名的作品了。

關於這首奏鳴曲的名字「月光」,有著很多的說法,最著名的是一個動人的傳說:

據說,貝多芬給一位盲人姑娘演奏鋼琴的時候,風吹滅了蠟燭,月光靜靜地灑落在那個貧困的小屋裡,灑在鋼琴上。這時的貝多芬即興創作了「月光」奏鳴曲。

現在比較通行的說法是,這首奏鳴曲的名字,是由於德國詩人路德維希.萊爾什塔勃將此曲第一樂章比作」猶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閃爍的湖面上搖蕩的小舟一般」而來的。

《月光》奏鳴曲寫於1801年,當時的貝多芬已經在信中承認了他對於耳疾的恐懼和揮之不去的憂慮。

第一樂章情感的表現極其豐富,有冥想的柔情,悲傷的吟誦,也有陰暗的預感。雖然伴奏,主題和力度的變化不大,但仍通過和聲,音區和節奏的變化,細膩地表現了作者心弦的波動。

這首奏鳴曲包含著貝多芬最原始的構思。它那夢一般即興的性質,探索鋼琴音響共鳴的方式已預察到約一百年後德彪西的印象樂派。

它所依據的題材很簡單:樂曲一開始,由不斷流出的三連音構造了無邊的幻想,四小節後,第一主題在中音區淡淡地出現。它細緻而沉靜,略帶些憂鬱。1段1分18秒在B大調上出現了第二主題。中間部由第一主題開始。三連音曲折有致地走向高音區,呈現出急躁不安的情緒。隨後,進入第三段,第一主題平靜地再現,第二主題以升c小調的面目再現,然後以低音繼續奏出基礎動機的尾奏,慢慢地消失而結束。

第二樂章比較短小,李斯特形容這個樂章為「兩個深淵中之間的一朵花」。它以迥然不同的輕快表情將第一樂章的沉思默想和第三樂章的緊張氣氛銜接地非常完美。第一段是連奏與斷奏相呼應的主題,然後再以變奏加以重複。中部也保持在降D大調。2段1分13秒再現第一段。這個樂章好像是瞬息間留下的溫存的微笑。

第三樂章雖然在調性上與前樂章有緊密的聯繫,但表達的感情則完全不同。

第一主題是熱情不可遏制的沸騰和煽動性,猶如激烈的狂怒,又好像是連連的跳腳聲。

第二主題像是從心底裡發出來的申訴。它臨近結束時連續的八分音符,斬釘截鐵般的節奏,表現了熱情的情感和堅強的意志。經過短短的展開部後,內心的激動表現得更為強烈。

在尾聲中,沸騰的熱情達到頂點時,突然沉寂下來,但洶湧澎湃的心情並沒有就此平靜。

貝多芬曾說過他的作品二十七號的兩首奏鳴曲都像幻想曲。他指示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的樂章之間要緊接不要有停頓,這樣才能從開始樂章以暗示性的方式逐漸展開,進入到錯綜複雜的終樂章,而得以提供一種凝聚高潮的感覺。

第三首 暴風雨

作品 31 (1802) 鋼琴奏鳴曲 No. 17 D 小調 暴風雨

第十七號鋼琴奏鳴曲,D小調,OP.31之2。其《暴風雨》的標題來自辛德勒當年請教貝多芬闡釋此曲,貝多芬回答可以閱讀莎士比亞的《暴風雨》。

這首作品充滿奇異、灰暗的緊迫感,樂曲分三個樂章。總的速度布局是快板、慢板、小快板。三個樂章都按奏鳴曲式原則寫成。

《暴風雨》是莎士比亞晚年(1611年)創作的最後一部作品,被稱為是莎士比亞用詩寫成的遺囑,他在《暴風雨》中表達了熱愛生活、崇尚理想的良好意願。

同時,貝多芬在創作《暴風雨奏鳴曲》時,正是他聽覺衰退、精神危機的時刻,他在幾個月後寫的 「海裡根士脫遺囑」中說自己「六年以來我的身體何等惡劣……可是我不能對人說:'大聲些,我是聾子』……這感官在我是應該特別比別人優越……我不致自殺是因為藝術留住了我。在我尚未把我感到的使命全部完成之前,我覺得不能離開這個世界。」

第四首 黎明

作品 53 (1803) 鋼琴奏鳴曲 No. 21 C 大調 華德斯坦(Waldstein)

這首鋼琴奏鳴曲是1803年開始作曲,於1804年夏季定稿完成,題獻給波恩時代的朋友馮瓦爾德施泰因伯爵。

它被稱為《(瓦爾德施泰因)奏鳴曲》。但也有人稱它為「黎明」,大概是覺得在引子般的第二樂章的朦朧晨意之後,緊接而來的末樂章的起首,有太陽噴薄而出的壯麗和暢美。

1803年貝多芬的朋友塞巴斯蒂安·埃拉爾(Sébastien Erard)從巴黎送來一臺大鋼琴。貝多芬用它來演奏了《華倫斯坦奏鳴曲》,幾乎用上了所有琴鍵(這臺鋼琴現擺放在維也納藝術歷史博物館中)。

這首奏鳴曲於1805年出版,標題為《大型奏鳴曲》。

這一時期正是貝多芬最為活躍的時期,他接二連三地創作了許多大作品,如《英雄交響曲》、《克羅採小提琴奏鳴曲》、《熱情奏鳴曲》、歌劇《費德裡奧》等等。

貝多芬在竭力完成這些偉大作品的同時又積極脫離過去的格調,放進了在以往作品所沒有過的壯麗演奏技巧,造成了演奏會形式的效果,給人有如仰望天空一樣的闊達大度之感。貝多芬開始展露自己的全貌,另創一種獨特的風格,滿懷自信地以巨大的力量向前邁進。

可以說,貝多芬已經完全脫離了初期的風格。

羅曼·羅蘭曾寫道:「這首作品是那麼著名,但不夠明確易懂。鋼琴技法負擔過重,炫技的華麗網絡把它遮蓋,經常妨礙人們捕捉它內在的親切。我們習慣於貝多芬悲劇性的面目、威風凜凜的姿態、寬闊的音型,他的富有激情動機的暴露性特徵。當貝多芬似乎無憂無慮地用他靈活、粗壯的手指依次彈奏琴鍵時(就象以他短小的雙腳在郊外散步一樣),無法想像在音階和經過句的輕巧雨點下唱出的幻想所具有的緊張度和在這個夢境中清醒的意志所具有的堅定性。這是C大調潔白的奏鳴曲,猶如純淨的水在流動,對大自然醉人的讚美又服從於理智。」

第五首 熱情

作品 57 (1805) 鋼琴奏鳴曲 No. 23 F 小調 熱情(Appassionata)

《熱情奏鳴曲》是貝多芬的天才所獲得的最偉大的成果之一,是一首舉世聞名、經常在音樂會上演奏的最偉大的作品之一。幾百年來,這部作品受到了世界各國人民的真誠熱愛。

這部規模宏偉、氣勢磅礴的巨著兼收並蓄了高度奮發的熱情,十分熱烈緊張的內容,發出了貝多芬深長而熱情的呼喊,反映了貝多芬對時代的感觸和認識。

列寧曾特別喜愛貝多芬的《熱情奏鳴曲》,不止一次地被這部熱情洋溢和充滿時代反抗精神的音樂所激動,稱讚它「這是絕妙的,人間所沒有的音樂。」

根據高爾基的回憶:有一次,列寧在莫斯科聽了《熱情奏鳴曲》的演奏後說:「我不知道還有什麼比《熱情》更好的東西了,我簡直每天都想聽它。這真是奇妙而非凡的音樂。我常常可以驕傲地、也許是天真地想:看,人們可以創造什麼樣的奇蹟啊!」

羅曼.羅蘭則稱這首奏鳴曲是「火焰般的急流在花崗石的軌道上。」「孟布蘭峰高聳在阿爾卑斯山上。」

烏遼貝舍夫稱它為「火山式的奏鳴曲」,「既狂熱又崇高的作品。」

可以看出,「火」字形象地反映了這部作品的特點。


點擊閱讀原文欣賞更多貝多芬曲集

相關焦點

  • 不可不學的5首貝多芬鋼琴奏鳴曲
    貝多芬的鋼琴音樂作品以熱情豪放和對比強烈的交響性著稱。鋼琴奏鳴曲在他的作品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不但體現了他個人音樂創作風格的演變,而且預示了鋼琴音樂從古典主義進入浪漫主義的過程。他的32首鋼琴奏鳴曲在奏鳴曲結構上做出了重大貢獻,同時還在鋼琴力度對比、戲劇化因素、不同音區的色彩變化上做出了重大發展,使之成為與巴赫《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齊名、在音樂史上有突出貢獻的作品。
  • 貝多芬的32首鋼琴奏鳴曲
    他創作的32首鋼琴奏鳴曲把鋼琴藝術推向古典音樂的頂峰,被鋼琴家們奉為「聖經」,是當今音樂舞臺常見、鋼琴教學必須學習的優秀曲目。    奏鳴曲(sonata)是一種大型器樂體裁,其曲式利用主題之間的對比與展開、音樂的矛盾與衝突、調性富於邏輯的布局等特點為鋼琴這一鍵盤樂器提供了極好的表現環境。
  • 貝多芬三十二部鋼琴奏鳴曲的故事
    我一直是貝多芬作品的詮釋者,在我的演奏生涯中,曾在世界各地演奏了60次貝多芬的全套三十二部鋼琴奏鳴曲。書中對貝多芬每部鋼琴奏鳴曲的描述並不是為了進行科學分析,而是從詮釋者的角度,把每部奏鳴曲看作貝多芬人生路上的節點,從而演繹這些偉大的作品。
  • 薦書|貝多芬三十二部鋼琴奏鳴曲的故事
    我一直是貝多芬作品的詮釋者,在我的演奏生涯中,曾在世界各地演奏了60次貝多芬的全套三十二部鋼琴奏鳴曲。書中對貝多芬每部鋼琴奏鳴曲的描述並不是為了進行科學分析,而是從詮釋者的角度,把每部奏鳴曲看作貝多芬人生路上的節點,從而演繹這些偉大的作品。
  • 寧峰聯袂黃秋寧,上演貝多芬鋼琴與小提琴奏鳴曲全集
    貝多芬的十首鋼琴與小提琴奏鳴曲與巴赫的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帕格尼尼24首隨想曲被公認為「小提琴文獻中的三套經典作品」這一次,小提琴家寧峰聯袂鋼琴家黃秋寧在星海音樂廳精彩演繹剛剛過去的2020年是貝多芬250
  • 鋼琴奏鳴曲中的皇冠明珠—《降A大調貝多芬31鋼琴奏鳴曲Op.110》
    「假如有一個火星人來到我們的星球,他懷著好奇心想探索這個行星最深邃的文化,想帶回最能代表我們文化最高榮譽和最能反映人類研究成果的稀世珍寶,我將毫不遲疑地把貝多芬32首鋼琴奏鳴曲推薦給他。」——英國著名鋼琴家,指揮家路易·肯特納《第31號鋼琴奏鳴曲》是偉大作曲家貝多芬全套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中的倒數第二首。這不僅是貝多芬晚期極為重要的一部作品,更是他一生中所作32首奏鳴曲中的代表作。
  • 鋼琴家貝多芬5首最好聽的鋼琴曲分析
    一一德彪西貝多芬一共寫了32首鋼琴奏鳴曲,鋼琴這件樂器在貝多芬手上,施展出前所未有的威力,真正成為樂器之王。貝多芬的《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與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相呼應,是鋼琴藝術中的經典樂章。
  • 貝多芬《悲愴鋼琴奏鳴曲》欣賞指南
    該曲作為早期奏鳴曲的傑作已經明顯地體現出貝多芬奏鳴曲戲劇性、英雄性、交響性的基本風格和特徵。這些新的特徵擴大了鋼琴的表現力,展現了鋼琴藝術發展的新天地。由於貝多芬對鋼琴奏鳴曲的卓越創造與貢獻,使鋼琴藝術的創作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在鋼琴藝術的發展中,是一座重要的裡程碑。
  • 貝多芬《悲愴鋼琴奏鳴曲》曲式作品分析
    《c小調第八鋼琴奏鳴曲》導讀:在貝多芬眾多作品中,鋼琴作品佔有重要地位,尤其是他的32首鋼琴奏鳴曲,被稱作鋼琴家的「新約全書」。其中第八首又名《悲愴》,是一首非常經典的作品,可以說是貝多芬早期創作的寫照,同時也是他創作生涯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曲子突出了貝多芬同命運鬥爭及其超凡脫俗的人物個性。作品共三個樂章,本文從創作背景、曲式結構方面入手,對此作品作初步的探究。一、創作背景 《c小調第八鋼琴奏鳴曲》――悲愴,創作於1798年,出版於1799年,是貝多芬早期作品中最傑出的一首。
  • 研音研舞 | 優秀作品賞析:貝多芬熱情鋼琴奏鳴曲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於神聖羅馬帝國-科隆選侯國的波恩,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歐洲古典主義時期作曲家。據羅曼·羅蘭《貝多芬傳》:「鐵血宰相奧託·馮·俾斯麥最喜愛聽這首曲子,他說貝多芬最適合他的神經」。熱情奏鳴曲是貝多芬32首鋼琴奏鳴曲之一,共3個樂章。
  • 「貝多芬馬拉松」導賞 | 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重點聽什麼?
    貝多芬的10首小提琴奏鳴曲最受歡迎、最具個人風格的,首推第五號《春天》和第九號《克魯採》這兩部最為著名。今年適逢德國偉大的作曲家、「樂聖」貝多芬誕辰250周年,2020年8月8日,中國著名小提琴家、2006年第51屆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賽金獎獲得者寧峰,將在長沙音樂廳現場演奏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全集,音樂會當天分三場(下午2場,晚上1場)進行,分別演奏完成貝多芬的10首小提琴奏鳴曲。
  • 貝多芬第十一鋼琴奏鳴曲作品22​ 降B大調
    22 降B大調獻給馮·布朗伯爵作於1800年 貝多芬初期創作的鋼琴奏鳴曲到此為止,以後的創作顯示了他的自由作風,他的自我境界。貝多芬在努力探索新手法和新形式的同時,創作了幾首情緒十分明朗,形式樸素清新的這首第十一鋼琴奏鳴曲即屬此。貝多芬對這首奏鳴曲似乎非常滿意,認為這首奏鳴曲是非常傑出的奏鳴曲。伯爵是住在維也納的愛爾蘭裔貴族,是貝多芬音樂的熱情支持者。貝多芬在呈獻給他這首奏鳴曲之前,曾把作品9三首弦樂三重奏寫上「僅將最高之作獻給我的藝術最高的愛護者馮布朗伯爵」。此外,他還獻給該伯爵夫人作品10的三首鋼琴奏鳴曲。
  • 狂風暴雨的摧殘 貝多芬《d小調第十七鋼琴奏鳴曲》
    ▼  瑪利亞·胡奧·皮爾斯(Maria-Joao Pires 1944- )葡萄牙女鋼琴家。「聖人無常師」,貝多芬好學上進,通曉哲學、文學、法律等,就算德奧的城堡和教堂建築也是他重要的導師之一,這些都孕育了貝多芬的心胸與氣魄,正如孟子所強調的「我善養吾浩然之氣」。這首《d小調第十七鋼琴奏鳴曲》(OP.31之二)據說是跟莎士比亞晚期傳奇悲喜劇《暴風雨》聯繫起來的。
  • 「悲愴」—貝多芬c小調鋼琴奏鳴曲
    貝多芬是維也納古典樂派大師中的最後一位,也是最偉大的一位音樂家。
  • 貝多芬《c小調第八號鋼琴奏鳴曲「悲愴」》賞析
    【老同學】點擊右上角,轉發或分享本頁面內容。  《c小調第八號鋼琴奏鳴曲「悲愴」》Piano Sonata in c-moll "Pathetique" Op.13,這是達到了貝多芬早期鋼琴奏鳴曲之頂峰的傑作,也是因其戲劇性的優美旋律而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本曲無論在內容、旋律和結構等諸多方面,都滲透著一種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這也是貝多芬等德國音樂家共有的特質。
  • 【鋼琴名曲】貝多芬 暴風雨奏鳴曲第三樂章
    這首作品充滿奇異、灰暗的緊迫感,樂曲分三個樂章,今天為大家介紹的是第三樂章。
  • 貝多芬十首小提琴奏鳴曲,藏著怎樣的故事?丨揭秘
    這十位小提琴家全部是「90後」與「00後」,他們有的是音樂學院的青年教師、有的是獲獎無數的在讀學生、有的是學生樂團的年輕首席,年紀最小的只有15歲,最年長的也才剛剛步入而立之年。10月14日這場將演奏的曲目是《D大調第一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Op. 12 No. 1》、《G大調第十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Op. 96》和《F大調第五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Op.24- "春天" 》。
  • 罕見 | 貝多芬大提琴與鋼琴奏鳴曲全集
    【上下滑動查看】黃亞蒙出生於中國昆明的一個藝術家庭,祖父為中國著名的金石書畫家,父親是作曲家。黃亞蒙幼年曾隨葉俊松先生學琴,後經著名鋼琴教育家、演奏家周廣仁先生推薦,十歲時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小,先後受教於樊建勤教授、潘一鳴教授;1991年進入李其芳教授班,1995年被免試保送中央音樂學院攻讀碩士研究生,後留校任教至今,專注致力於中國青少年鋼琴的教育和培養工作。
  • 向貝多芬致敬,鋼琴大師白建宇連續舉辦8天8場鋼琴奏鳴曲演奏會
    當今藝術造詣頂尖的亞洲鋼琴大師白建宇,在全臺樂迷引頸期盼下抵臺,今天起將在臺中國家歌劇院以連續8天8場演奏全套貝多芬32首鋼琴奏鳴曲,與樂迷一起為 貝多芬誕辰250周年慶生,向「樂聖」致敬。2020年是有「樂聖」美譽的德國作曲家貝多芬250周年誕辰,臺中國家歌劇院邀請白建宇首度來臺演奏全套貝多芬32首鋼琴奏鳴曲,自12月16日至23日在中劇院, 連續推出8天8場的音樂饗宴,樂迷們將可大飽耳福。 臺中國家歌劇院15日舉辦「NTT會客室」,歌劇院藝術總監邱瑗、白建宇與樂評人焦元溥與會對談。
  • 這部貝多芬最有名的小提琴奏鳴曲到底有怎樣的隱情?
    魯道夫可謂貝多芬一生的知音,這部作品也同時獻給了他。維奧蒂(1755-1824)本周的節目除了呈現貝多芬的全套小提琴奏鳴曲外,在周一(7月13日)晚上,奧地利大提琴家克萊門斯·哈根與俄羅斯鋼琴家基裡爾·格斯坦一起,獻演貝多芬的全部五首大提琴奏鳴曲,這是2014年瑞士韋爾比耶音樂節上的一場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