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作曲家、鋼琴家路德維希.範.貝多芬(LudwigVanBeethven)是集古典主義之大成,開浪漫主義之先河的最偉大的音樂家,也是近代鋼琴史上最偉大的鋼琴大師。他創作的32首鋼琴奏鳴曲把鋼琴藝術推向古典音樂的頂峰,被鋼琴家們奉為「聖經」,是當今音樂舞臺常見、鋼琴教學必須學習的優秀曲目。
奏鳴曲(sonata)是一種大型器樂體裁,其曲式利用主題之間的對比與展開、音樂的矛盾與衝突、調性富於邏輯的布局等特點為鋼琴這一鍵盤樂器提供了極好的表現環境。許多著名的古典鋼琴大師們都善於使用這一體裁,並利用這一體裁創作了大量的經典作品,如海頓52首,莫扎持17首等。貝多芬32首奏鳴曲的創作幾乎貫穿了他的一生,具有一定的自傳性。深刻的思想內涵和激烈的矛盾衝突在貝多芬手裡發揮了奏鳴曲式的巨大威力。可以說,貝多芬的32首鋼琴奏鳴曲無論在廣度和深度上都超過了他的前人海頓和莫扎特,被歐洲音樂史譽為「新約全書」,與巴赫的《十二平均率》均被鋼琴界作為必彈曲目。
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按年代及風格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
早期(1794—1800年)共有作品11首,如作品2號(F小調、A大調、C大調共三首奏鳴曲),完成於1795年。每首都有四個樂章,音樂風格上已體現出貝多芬個性和氣勢恢弘的特點;作品7號(E大調)分四個樂章,結構比作品2號大得多,音樂利用了最緩慢的樂章及顫音,音響極為豐富;作品10號(C小調、F大調、D大調共三首奏鳴曲),其中C小調和F大調是三個樂章,D大調又回到初期的四個樂章,作品打破慣例,表現了貝多芬的創新意識,同時也保持了傳統的內容充實、勇往直前的作風;作品13號(悲愴,C小調)共三個樂章,完成於1799年,是貝多芬初期鋼琴奏鳴曲的頂點傑作;作品14號(E大調、G大調)均為三個樂章;作品22號(降B大調)四個樂章,這是一首充滿青春氣息和活力、在感情、結構、鋼琴效果上非常平衡的作品;該時期是貝多芬創作初期,從風格和技法上不難看出受巴赫、海頓、莫扎特等人影響的痕跡,或者說這些作品集中的顯示了貝多芬的古典傳統風格。但是,作品中鮮明的貝多芬式的個性特點和技法上的創新,如:利用和聲及曲式結構變化,採用突然轉調、對慢樂章處理得內容深刻、表情豐富的創作手法,技術上運用大量的八度和弦等,這些都預示著貝多芬創作觀念不斷在轉變,即在古典傳統基礎上突出其個性發展及創新。彈奏此時期作品必須要突出表現年輕的貝多分朝氣蓬勃、充滿自信和勇往直前的英雄主義精神。
中期(1801—1814年)共有作品16首,如作品26號(降A大調)四個樂章,首次將葬禮進行曲運用於第三樂章;作品27號(降E大調(月光)、升C小調),共兩首奏鳴曲,均為三個樂章,運用幻想曲風格;作品28號(D大調,田園奏鳴曲)四個樂章,是充滿田園風格的音樂作品;作品31號(G大調(暴風雨)、d小調,降E大調)共三首奏鳴曲,前兩首是三個樂章,後一首是四個樂章,創作思維開始變化,新的手法預示著「黎明」和「熱情」奏鳴曲的來臨;作品49號(g小調,G大調兩首奏鳴曲)都有兩個樂章,較簡易,為初學者而作,但音樂之美非比尋常,藝術品位極高;作品53號(華德斯坦,也稱黎明)作於1804年,三個樂章,演奏技巧艱深,具有極高的鋼琴音樂效果;作品54號(F大調)兩個樂章;作品57號(f小調,熱情),這是貝多芬認為最好的奏鳴曲,具有「火山爆發」一樣的熱情,三個樂章,是一首技法艱難,音樂氣質非凡的奏鳴曲,作品78號(升F大調)兩個樂章,從慢樂章開始到快樂章結束;作品79號(G大調)三個樂章,由於樂曲中可以聽到杜鵑叫聲,所以,這首樂曲也稱「杜鵑」奏鳴曲;作品81號(告別,降E大調),這是一首非常有特性的奏鳴曲,第一樂章,慢板(告別),第二樂章,充滿感情的行板(別後),第三樂章(重逢),十分活潑生動的表現了「告別」的憂愁和悲傷,「別後」的孤獨和思念和「重逢」時喜形於色、歡樂的情緒;作品90號(e小調),兩個樂章,都是快速,與中期風格開始脫離,帶有憧憬和感慨的音響效果,預示著晚期風格的來臨。可以說該時期的作品是貝多芬創作的旺盛時期,著名的、被認為鋼琴藝術的頂峰傑作均在此時期問世,如《月光》、《暴風雨》、《黎明》和《熱情》奏鳴曲。這些作品蘊涵的情感和思想內容非常豐富,原有的奏鳴曲結構形式已無法容納下來,因此,貝多芬大膽創新,掙脫原有奏鳴曲形式結構的束縛,採用了擴展連接部、展開部和結束部規模的方法,還將葬禮進行曲、幻想風樂章、朗誦調、標題音樂等最緩慢樂章,力度對比更加誇張等手法創造性的運用於此時期的作品中,充分展示了貝多芬奏鳴曲多姿多彩的風格和形式,成為音樂會常演不衰的精品佳作。
晚期(1814—1822年)共有五首作品。作品101號(A大調),三個樂章,是一首具有貝多芬後期創作風格的奏鳴曲,有著濃厚的幻想風格,改變傳統樂章次序,用進行曲代替諧謔曲;作品106號(鋼琴,降B大調)四個樂章,規模龐大,內容深刻,技法艱難,利用賦格與對立的慢速旋律對比產生戲劇性的效果,是絕無僅有的大型鋼琴奏鳴曲;作品109號(E大調)三個樂章,表情豐富,變化起伏大;作品110號(降A大調)三個樂章,是內容與結構都非常有獨創性的傑出作品;作品111號(e小調)兩個樂章,完全用貝多芬晚期風格而創作,兩個樂章對比尖銳,第一樂章在奏鳴曲中加入對位手法,第二樂章則用了變奏曲。可以說貝多芬晚期作品每首都是經典之作。他的鋼琴奏鳴曲,結構已放在次要位置,代之以一種更複雜、靈活和富於變化的形式,從而突出表達情感的需要,即極為細膩地表達複雜的情感和極為深刻地表現生活的哲理。同時充分發揮鋼琴這一鍵盤樂器性能,技術艱深,使作品具有史詩般的宏偉壯闊,充分表現了貝多芬爐火純青的創作境界。此時作曲家雙耳失聰,個人生活不幸,處境的惡劣開始對其產生巨大影響,是貝多芬創作最少的時期。晚期「五大奏鳴曲」明顯表達了貝多芬此時創作的根本傾向—自由式、心理式、深刻的哲理、復調手法及浪漫主義藝術思維等。他的創作已從早、中期那種激烈、充滿矛盾開始轉為自我反省、追求超凡寧靜的精神升華的境地,預示著浪漫主義時代的到來。
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在繼承前輩優秀傳統的同時,也吸收了當時進步的法國革命音樂中英雄的調性,使作品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和民族特點,找到了一條通向古典主義最後境界的道路,「把古典主義音樂從美的境界帶入了崇高的情感境界」,創造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英雄風格。此外,從演奏技術上,他擴大了鋼琴鍵盤的使用範圍,大量採用了震音、顫音和華採句,高低聲部都有變化明顯的音響效果,即:高聲部明亮、低聲部飽滿濃厚,踏板運用頻繁,強調手指對每個音的音值要彈足,製造保持音之間的連貫,彈出富於表情,優美如歌的旋律,以及對音樂本身深刻理解,奏鳴曲曲式的成熟、定型化等,這些充分說明了貝多芬的32首鋼琴奏鳴曲發展和提高了現代鋼琴藝術的表現力,其作品已超越了時代局限,是人類音樂文化財富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
Opus 2: Three Piano Sonatas (1795)
No. 1: Piano Sonata No. 1 in F minor
No. 2: Piano Sonata No. 2 in A major
No. 3: Piano Sonata No. 3 in C major
Opus 7: Piano Sonata No. 4 in E-flat major ("Grand Sonata") (1797)
Opus 10: Three Piano Sonatas (1798)
No. 1: Piano Sonata No. 5 in C minor
No. 2: Piano Sonata No. 6 in F major
No. 3: Piano Sonata No. 7 in D major
Opus 13: Piano Sonata No. 8 in C minor ("Pathétique") (1798)
Opus 14: Two Piano Sonatas (1799)
No. 1: Piano Sonata No. 9 in E major (Also arranged by the composer for String Quartet in F major (H 34) in 1801)
No. 2: Piano Sonata No. 10 in G major
Opus 22: Piano Sonata No. 11 in B-flat major (1800)
Opus 26: Piano Sonata No. 12 in A-flat major ("Funeral March") (1801)
Opus 27: Two Piano Sonatas (1801)
No. 1: Piano Sonata No. 13 in E-flat major 'Sonata quasi una fantasia'
No. 2: Piano Sonata No. 14 in C-sharp minor 'Sonata quasi una fantasia' ("Moonlight")
Opus 28: Piano Sonata No. 15 in D major ("Pastoral") (1801)
Opus 31: Three Piano Sonatas (1802)
No. 1: Piano Sonata No. 16 in G major
No. 2: Piano Sonata No. 17 in D minor ("Tempest")
No. 3: Piano Sonata No. 18 in E-flat major ("The Hunt")
Opus 49: Two Piano Sonatas (1805)
No. 1: Piano Sonata No. 19 in G minor
No. 2: Piano Sonata No. 20 in G major
Opus 53: Piano Sonata No. 21 in C major ("Waldstein") (1803)
WoO 57: Andante Favori — Original middle movement of the "Waldstein" sonata (1804)
Opus 54: Piano Sonata No. 22 in F major (1804)
Opus 57: Piano Sonata No. 23 in F minor ("Appassionata") (1805)
Opus 78: Piano Sonata No. 24 in F-sharp major ("A Thérèse") (1809)
Opus 79: Piano Sonata No. 25 in G major (1809)
Opus 81a: Piano Sonata No. 26 in E-flat major ("Les adieux/Das Lebewohl") (1810)
Opus 90: Piano Sonata No. 27 in E minor (1814)
Opus 101: Piano Sonata No. 28 in A major (1816)
Opus 106: Piano Sonata No. 29 in B-flat major ("Hammerklavier") (1819)
Opus 109: Piano Sonata No. 30 in E major (1820)
Opus 110: Piano Sonata No. 31 in A-flat major (1821)
Opus 111: Piano Sonata No. 32 in C minor (1822)
貝多芬的32首鋼琴奏鳴曲印證著貝多芬自身的發展歷程。它們體現了他一生所經歷的漫長的音樂和精神之旅,也是鋼琴作為一種獨奏樂器擁有日趨增強的力量的佐證。他一方面遵循奏鳴曲的基本結構,另一方面將這種體裁擴展到近交響曲的規模和內涵。
其中的三首沒有Op號,只有WoO號,傳統上與其它32首分開。而對32首鋼琴奏鳴曲的分期沒有絕對的界線。按照D.Matthews所著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一書,它們被分為四期:早期的作品以Op.22為止,概括了1800年之前的作品,中期自Op.26到Op.57「熱情」。然後是Op.78、79和81「告別」組成的插曲。之後是包括Op.90的晚期六首奏鳴曲。第一首發表於1783年,WoO號47,由三首奏鳴曲共同組成,每首都由「快慢快」三樂章組成,一起被命名為「選帝侯奏鳴曲」,是獻給科隆選帝侯馬克西米利安·腓特烈(Maximilian Friedrich von K?nigsegg-Rothenfels)的。在題獻序文上貝多芬寫出了自己的創作動機:繆斯不管他當時是何等年幼,「堅持」要他寫下自己的樂思。其中第二號f小調情感激烈,可隱約窺見日後貝多芬小調作品,如「悲愴」和「月光」的表現手法。
另外的WoO.50和51則是18世紀90年代的作品,都只有兩個樂章。而他32首奏鳴曲中的早期作品包括「悲愴」。這首奏鳴曲已經帶有貝多芬中期的創作特徵:抒情、流暢而又自然,充滿浪漫主義的色彩,因此它兀然有別於前後風格相當的第七、九、十和十一號。它們已開始顯露出貝多芬自己的獨創性,而且非常受歡迎。正如俄國的安東·魯賓斯坦對貝多芬Op.2號中的第一首曲子所下的評論:
「在快板中沒有一個音符是海頓、莫扎特式的。它充滿了激情和戲劇性,有著一張愁眉不展的貝多芬面容。柔板按當時的時代精神寫成,但它畢竟還是少了一點柔媚。第三樂章頗具戲劇性的小步舞曲帶來的又是新的風味。第四樂章也是一樣。貝多芬寫於18世紀末的幾首奏鳴曲,就其精神而言,完全是19世紀的作品。」
Op.26被視作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中期的開始,其四樂章的編排並不尋常。第一樂章的變奏曲頗有冥想氣息,然後是快板、葬禮進行曲,最後以迴旋曲結束了整部作品。接下來則是Op.27兩部奏鳴曲,其中第二就是「月光」。根據車爾尼的回憶,1802年貝多芬曾對好友克魯普赫爾茲說:「我對自己過去的作品不滿意,從現在起我想開始新的旅程。」Op.31號奏鳴曲標誌著這「新的旅程」開始。而且貝多芬也拒絕繼續寫Op.22那樣的作品,認為那隻適合於大革命時代。1803年貝多芬的朋友塞巴斯蒂安·埃拉爾(Sébastien Erard)從巴黎送來一臺大鋼琴。貝多芬用它來演奏了《華倫斯坦奏鳴曲》,幾乎用上了所有琴鍵(這臺鋼琴現擺放在維也納藝術歷史博物館中)。這是貝多芬創作旺期的作品,作品顯得輝煌大氣,和隨後的「熱情」、「告別」等奏鳴曲一樣富於表情,第二樂章的迴旋曲有著燦爛的效果,卻需要演奏者有著高度的演奏技巧。第23號奏鳴曲是出版商因為此作充滿激情,前後兩個樂章有著雷霆萬鈞的「熱情」而命名的。
「告別」奏鳴曲是貝多芬用音樂描述當1809年法軍進入維也納時,魯道夫大公出逃事件的。三個樂章分別名為「告別」、「睽離」和「再見」,分別述說著大公的離去,兩人分隔兩地和大公再次回到維也納。恰巧這首奏鳴曲的標題一語雙關,它是貝多芬「告別」中期進入晚期奏鳴曲創作的標誌。「槌子鍵鋼琴」讓現代鋼琴表現出自己已經具備在表現力上超過撥弦古鋼琴和擊弦古鋼琴的可能。它是貝多芬浪漫主義創作風格達到頂峰之作。貝多芬也意識到這部作品獨特創新的特點。雖然這首作品在情緒和曲式上讓人懷疑它是否應被歸入晚期奏鳴曲,但毋庸置疑的是,它是貝多芬度過創作衰竭期,整體作品渡入晚期的標誌。
從Op.101起的後期五首奏鳴曲通常被歸納在一起,此時激情已過,取而代之的是深沉的思考。其特點是自由、即興式的形式,心理哲理方面的思考佔據了作品的主要篇幅,注重複調和對位,這些特性預示著浪漫主義的興起。還有,貝多芬重新發展了「賦格」技巧,將一個主題反覆加以利用,這種技巧也可見於其晚期弦樂四重奏中。真正的晚期奏鳴曲是其最末三部,技巧上爐火純青與感情上的出於寧靜,超脫的靈秀之氣讓這三首作品顯得深邃難懂。其最後一部第32號,有認為是貝多芬藝術最最高深的一部。作品也是獻給魯道夫大公的,兩個樂章。第二樂章極為樸素而且如歌似的慢板,有著一步步淨化升華之感,情緒平靜但內涵又極具深度。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01 f小調 Op2 No1 F minor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02 A大調 Op2 No2 A major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03 C大調 Op2 No3 C major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04 大調奏鳴曲 降E大調 Op7 E-flat major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05 c小調 Op10 No1 C minor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06 F大調 Op10 No2 F major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07 D大調 Op10 No3 D major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08 悲愴 C小調 Op13 C minor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09 E大調 Op14 No1 E major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10 G大調 Op14 No2 G major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11 降B大調 Op22 B-flat major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12 葬禮進行曲 降A大調 Op26 A-flat major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13 幻想奏鳴曲 降E大調 Op27 No1 E-flat major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14 月光 升c小調 Op27 No2 C-sharp minor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15 田園 D大調 Op28 D major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16 G大調 Op31 No1 G major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17 暴風雨 d小調 Op31 No2 D minor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18 狩獵 降E大調 Op31 No3 E-flat major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19 g小調 Op49 No1 G minor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20 G大調 Op49 No2 G major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21 黎明(華爾斯坦) C大調 Op53 C major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22 F大調 Op54 F major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23 熱情 f小調 Op57 F minor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24 泰麗莎 升F大調 Op78 F-sharp major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25 杜鵑 G大調 Op79 G major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26 告別 降E大調 Op81a E-flat major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27 e小調 Op90 E minor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28 A大調 Op101 A major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29 鋼琴(錐子鍵琴)降B大調 Op106 B-flat major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30 E大調 Op109 E major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31 降A大調 Op110 A-flat major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32 c小調 Op111 C minor
歡迎關注:德國舒曼鋼琴學校(廣州/深圳校
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