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風暴雨的摧殘 貝多芬《d小調第十七鋼琴奏鳴曲》

2021-02-08 古典音樂

碧梧葉重疊,紅藥樹低昂,應是獨坐黃昏誰是伴,紫薇花對紫薇郎時分,卻只見雨打窗臺,暴風雨過後,庭院茫茫了,此時最浪漫的事是彈奏一段貝多芬的「暴風雨」片段,感受貝多芬對抗人生暴風雨的歷程;感悟貝多芬在奏鳴曲創作的中期已窺見了莎士比亞晚年借戲劇《暴風雨》一笑泯恩仇的寫意大氣胸懷境界。

▼  瑪利亞·胡奧·皮爾斯(Maria-Joao Pires 1944- )葡萄牙女鋼琴家。

「聖人無常師」,貝多芬好學上進,通曉哲學、文學、法律等,就算德奧的城堡和教堂建築也是他重要的導師之一,這些都孕育了貝多芬的心胸與氣魄,正如孟子所強調的「我善養吾浩然之氣」。這首《d小調第十七鋼琴奏鳴曲》(OP.31之二)據說是跟莎士比亞晚期傳奇悲喜劇《暴風雨》聯繫起來的。皆因貝多芬的學生兼秘書安東·辛德勒(Anton Schindler)曾問這首奏鳴曲的內容是什麼?貝多芬回答是:「你去讀莎士比亞的《暴風雨》吧!」那我們讀到什麼?音樂中又聽到什麼?因人而異,此後二百多年許多學者評論家都感興趣而又難以有一致的說法,這也增加了對音樂理解的難度。但是有什麼要緊,就算一切都不知道,音樂本身的美直抵人心,相信聽了美不可言的第三樂章,沒有人不被貝多芬的音樂奇才所感動的吧?水流婉轉不息,一望無垠的水草豐美蘊含原始的生命活力。既然貝多芬讓人去讀《暴風雨》,這說明兩者一定有某種聯繫,但也不能簡單地用莎翁編織的故事去與每個音符對號入座,我們還是先對音樂了解一下吧。

作品OP.31包含三首奏鳴曲,為中期能量的凝聚,是邁向巔峰之作。其中第二首《d小調第十七鋼琴奏鳴曲》(OP.31之二)作於1801-1802年,是貝多芬贈給一位女學生的作品。這首奏鳴曲位列貝多芬最受歡迎的奏鳴曲之中,它是當之無愧的,它是貝多芬最富有美妙詩趣靈感的作品之一,充滿成熟的音樂風格和傳遞出來的浪漫主義精神,具有強烈的藝術特色,它代表了貝多芬的作曲原則和創作成就,在中期具有裡程碑的意義。此曲由三個樂章組成,奏鳴曲式。

第一樂章:最緩板與快板。第一主題包含了沉思、激動、疑問三種不同的速度。第二主題從嘆息呻吟的音調,上升為悲壯激昂的熱潮。似乎聽到,一串夢幻平靜的音之後,海上颳起兩股妖風,暴風雨呼之欲來。對比樂句的追逐,戲劇性矛盾的衝突,雙手交叉的彈奏之下,一連串緊迫不安、兵臨城下的意象,兵者,詭道也。音樂由此展開,想像也因此漫天飛絮。

第二樂章:慢板,第二樂章是暫時的寧靜,它像一首帶有幻想性質的夜曲。第一主題是莊嚴沉靜的內心歌唱,有偃旗息鼓般的休止停頓休整,哲理性的沉思。旋律不斷地在高音區和低音區上交替出現,象徵著縱橫馳騁的思維活動。第二主題則是純樸而明朗,具有民歌風格。

第三樂章;稍快板,「暴風雨」後的甘美卻是非一般的,它的表達是如此豐沛,一片詩意的海洋。它從頭至尾由3/8拍的十六分音符織成,如海浪永恆連綿起伏撩撥,想到什麼?舞蹈的律動以及人類的激情。川流不息的音符發展具有無比的推動力,表現出一種活潑奔放的精神境界。經過無窮動式長時間曲折婉轉的流動後,音樂消失在一個單音D上,也結束了整首「暴風雨」。飽受創傷的心靈在大自然中得到慰藉,瀟瀟風下,波光瀲灩。有人感言一直不相信《致愛麗絲》是貝多芬寫的,可是聽了《d小調第十七鋼琴奏鳴曲》第三樂章後,信了,於此,我們聆聽得到淋漓盡致的暢快。

「在貝多芬d小調op.31鋼琴奏鳴曲中,她敲出了一個神秘的和弦,所有的觀眾就這樣被她的電場所吸附。這種現象沒法用語言闡述,沒法用科學剖析,只有用自己的耳朵才能聽到它。但這個聲音,不僅僅停留在耳朵中,而是迴響在每個聽眾的心裡。從她的第一次登臺起,所有人都知道了,這位偉大的女鋼琴家能從那隱藏在人類靈魂深處,最深不可測的根源裡汲取她的力量。」威廉·肯普夫這樣評價德國女鋼琴家艾莉·奈伊(Elly Ney)。奈伊的演奏以大開大闔的情感傾注著稱,有時也會採用偏慢的速度凸現出一種直指靈魂的深沉,我就是從她演奏的《第十四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讀懂那大海般深沉的感情。她輝煌技術的一例明證是那極弱的連奏八度,按批評家溫克爾曼的話,那其中充溢了高貴的單純與寂靜的偉大。她將貝多芬更多地視為某種宗教般的東西:要麼按照它最初宣講的模樣繼續傳播;要麼則讓它恆順眾生,和流轉的歲月一同舊貌新顏。在音樂會開始時,她會當眾用那特有的萊茵地區方言朗誦貝多芬的《聖城遺囑》(Heiligenstadt Testament),她一再嘗試去汲取大部分鋼琴家都視而不見的東西:真摯。

▼  (格倫·古爾德 )

約翰·埃·密萊(John EverettMillais,1829-1896)《盲女》

1802年夏創作此曲時,正是貝多芬精神危機最嚴重的時期,生活中又遇到各種困難,32歲的他正承受著耳疾侵襲,幾個月後的10月6日寫下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遺囑」。貝多芬作品之所以具有英雄般的核心思想,我們常好奇他是如何超越那悲劇的宿命論?這首作品前面充滿奇異、灰暗的緊迫感,後面又是美到極限的快意,不由得跟德國的民謠與傳說聯繫起來。說法是,暴風雨後金子與財富從彩虹上落下來。德國作家Hans Carossa(1878-1956)在自傳《Eine Kindheit(幼年時代)》[1922]中提到彩虹下面是黃金皿的傳說。Jacob Grimm在《Deutsche Mythologie(德國神話學)》中也提到金子從彩虹上落下來。歐洲各地都傳說彩虹與大地相接處會撒下幸運和財寶,這可能反映了人類想走到彩虹盡頭的那種夢想吧。讓我們重溫一下莎翁對人類未來的設想和人文主義理想的《暴風雨》中的名句,「他並沒消失什麼,不過感受一次海水的變幻,化成了富麗而珍奇的瑰寶。」這句也是英國浪漫主義詩人雪萊的墓志銘,相信這也是自卑又自強的貝多芬《d小調第十七鋼琴奏鳴曲》所表達的思想灼見。

▼  埃萊娜·格裡莫(Hélène Grimaud 1969—)法國鋼琴家。

相關焦點

  • 貝多芬《D小調第17號鋼琴奏鳴曲(暴風雨)》賞析
    貝多芬《d小調第十七鋼琴奏鳴曲「暴風雨」》Op.31-2,作於1801-1802年,也是題贈給她的一位女學生。
  • 歷史語境中的貝多芬《f小調第一鋼琴奏鳴曲》(Op.2/1)的主題分析(一)
    下面的兩個例子可以為證:   譜例1a:貝多芬《d小調鋼琴奏鳴曲》(Op.31/2)第一樂章主部主題[3] 1b:貝多芬《♭E大調鋼琴奏鳴曲》(Op.31/3)第一樂章主部主題在貝多芬《f小調第1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中,復調思維體現在主部與副部的關係上——副部主題為主部主題的倒影;且貝多芬通過改變主部主題的演奏法,將副部主題塑造成為一個具有抒情性格的主題。恰如《聖經·創世紀》中,上帝從亞當身上取下了一塊肋骨,做成了女人。譜例5:貝多芬《f小調第一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副部主題(第21~25小節)
  • 不可不聽的世界名曲(三)——貝多芬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
    不可不聽的世界名曲(三)——貝多芬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月光奏鳴曲)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14第十四號鋼琴奏鳴曲,升C小調(《月光》),OP.27.2,作於1801年。
  • 貝多芬的32首鋼琴奏鳴曲
    其最後一部第32號,有認為是貝多芬藝術最最高深的一部。作品也是獻給魯道夫大公的,兩個樂章。第二樂章極為樸素而且如歌似的慢板,有著一步步淨化升華之感,情緒平靜但內涵又極具深度。E-flat major貝多芬鋼琴奏鳴曲05 c小調 Op10 No1 C minor貝多芬鋼琴奏鳴曲06 F大調 Op10 No2 F major貝多芬鋼琴奏鳴曲07 D大調 Op10 No3 D major
  • 貝多芬《c小調第八號鋼琴奏鳴曲「悲愴」》賞析
    >
  • 不可不學的5首貝多芬鋼琴奏鳴曲
    貝多芬的鋼琴音樂作品以熱情豪放和對比強烈的交響性著稱。鋼琴奏鳴曲在他的作品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不但體現了他個人音樂創作風格的演變,而且預示了鋼琴音樂從古典主義進入浪漫主義的過程。他的32首鋼琴奏鳴曲在奏鳴曲結構上做出了重大貢獻,同時還在鋼琴力度對比、戲劇化因素、不同音區的色彩變化上做出了重大發展,使之成為與巴赫《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齊名、在音樂史上有突出貢獻的作品。
  • 「悲愴」—貝多芬c小調鋼琴奏鳴曲
    在鋼琴藝術史上,貝多芬是繼約.塞.巴赫以後的又一位傲然屹立的巨人。他的音樂與巴赫音樂並稱為音樂史上的《舊約聖經》和《新約聖經》,堪稱內容與形式的高度統一和完美結合。貝多芬表現鋼琴音樂的手段,無論是從音響上,演奏技術上,曲式規模上還是從主題展開和和聲功能、織體上都超越了莫扎特、海頓等音樂家使用的傳統手法。
  • 5首最著名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
    這是達到了貝多芬早期鋼琴奏鳴曲之頂峰的傑作,也是因其戲劇性的優美旋律而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本曲無論在內容、旋律和結構等諸多方面,都滲透著一種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這也是貝多芬等德國音樂家共有的特質。本曲的演奏技巧並不太難,因此被演奏的機會也非常之多,更是許多鋼琴初學者愛不釋手的曲目。在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中,《悲愴》是第一首由他本人親自寫上標題的作品。
  • 貝多芬三十二部鋼琴奏鳴曲的故事
    我一直是貝多芬作品的詮釋者,在我的演奏生涯中,曾在世界各地演奏了60次貝多芬的全套三十二部鋼琴奏鳴曲。書中對貝多芬每部鋼琴奏鳴曲的描述並不是為了進行科學分析,而是從詮釋者的角度,把每部奏鳴曲看作貝多芬人生路上的節點,從而演繹這些偉大的作品。
  • 貝多芬《A大調第二鋼琴奏鳴曲》賞析
    在這首明朗、歡快、活潑的奏鳴曲裡,特別在它的末樂章,獨特的鋼琴寫法因素要比第一奏鳴曲多得多,同時這首奏鳴曲得性質和風格要比第一奏鳴曲更接近古典交響曲。    第一樂章    本奏鳴曲第一樂章是奏鳴曲式快板。
  • 莎士比亞的《暴風雨》與貝多芬的樂章
    貝多芬《d小調第十七鋼琴奏鳴曲「暴風雨」》Op.31-2,作於1801-1802年,也是題贈給她的一位女學生
  • 薦書|貝多芬三十二部鋼琴奏鳴曲的故事
    我一直是貝多芬作品的詮釋者,在我的演奏生涯中,曾在世界各地演奏了60次貝多芬的全套三十二部鋼琴奏鳴曲。書中對貝多芬每部鋼琴奏鳴曲的描述並不是為了進行科學分析,而是從詮釋者的角度,把每部奏鳴曲看作貝多芬人生路上的節點,從而演繹這些偉大的作品。
  • 貝多芬《悲愴鋼琴奏鳴曲》曲式作品分析
    《c小調第八鋼琴奏鳴曲》導讀:在貝多芬眾多作品中,鋼琴作品佔有重要地位,尤其是他的32首鋼琴奏鳴曲,被稱作鋼琴家的「新約全書」。其中第八首又名《悲愴》,是一首非常經典的作品,可以說是貝多芬早期創作的寫照,同時也是他創作生涯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曲子突出了貝多芬同命運鬥爭及其超凡脫俗的人物個性。作品共三個樂章,本文從創作背景、曲式結構方面入手,對此作品作初步的探究。一、創作背景 《c小調第八鋼琴奏鳴曲》――悲愴,創作於1798年,出版於1799年,是貝多芬早期作品中最傑出的一首。
  • 貝多芬第十一鋼琴奏鳴曲作品22​ 降B大調
    22 降B大調獻給馮·布朗伯爵作於1800年 貝多芬初期創作的鋼琴奏鳴曲到此為止,以後的創作顯示了他的自由作風,他的自我境界。貝多芬在努力探索新手法和新形式的同時,創作了幾首情緒十分明朗,形式樸素清新的這首第十一鋼琴奏鳴曲即屬此。貝多芬對這首奏鳴曲似乎非常滿意,認為這首奏鳴曲是非常傑出的奏鳴曲。伯爵是住在維也納的愛爾蘭裔貴族,是貝多芬音樂的熱情支持者。貝多芬在呈獻給他這首奏鳴曲之前,曾把作品9三首弦樂三重奏寫上「僅將最高之作獻給我的藝術最高的愛護者馮布朗伯爵」。此外,他還獻給該伯爵夫人作品10的三首鋼琴奏鳴曲。
  • 貝多芬《悲愴鋼琴奏鳴曲》欣賞指南
    《悲愴》導讀:本文通過對貝多芬的生平簡介、個性特徵,鋼琴奏鳴曲的結構,作品創作背景及作品的三個樂章進行分析,闡述了鋼琴奏鳴曲《悲愴》的藝術特點、表現手法以及作者所要表達的內心情感和社會現實,使讀者更好地理解此作品。
  • 鋼琴家貝多芬5首最好聽的鋼琴曲分析
    一一德彪西貝多芬一共寫了32首鋼琴奏鳴曲,鋼琴這件樂器在貝多芬手上,施展出前所未有的威力,真正成為樂器之王。貝多芬的《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與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相呼應,是鋼琴藝術中的經典樂章。
  • 貝多芬《降B大調第11號鋼琴奏鳴曲》賞析
    這首第十一號鋼琴奏鳴曲,降B大調,OP.22,與OP.18的弦樂四重奏同時著手創作,作於1800年。在出版時貝多芬命名為《大奏鳴曲》,獻給布勞尼(Browne 1767—1827)伯爵。共4個樂章。    《降B大調第十一鋼琴奏鳴曲》Piano Sonata in Bs-dur Op.22 充滿著青春的氣息和年輕人的感情,沒有一絲灰暗的陰影。這個類型的作品已是最後一首了,此後的作品開始做各種各樣的嘗試。
  • 巨人的情懷:賞析貝多芬六首著名的鋼琴奏鳴曲
    是的,從貝多芬的六首著名的鋼琴奏鳴曲中便能看到一股頑強鬥爭的力量:從一開始的平靜、安詳、歡愉;直到壓抑、痛苦、悲壯……再到對命運及靈魂最勇敢而最堅韌的鬥爭、拼搏;直到最後獲得最徹底而最偉大的勝利關於這首奏鳴曲的名字「月光」,有著很多的說法,最著名的是一個動人的傳說:貝多芬給一位盲人姑娘演奏鋼琴的時候,風吹滅了蠟燭,月光靜靜地灑落在那個貧困的小屋裡,灑在鋼琴上。這時的貝多芬即興創作了「月光」奏鳴曲。
  • 貝多芬第九交響曲{d小調第九交響曲}
    樂曲概述d小調第九交響曲,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作品,大約創作於1819至1824年間。因為樂曲第四樂章加入了大型合唱,故後人稱之為「合唱交響曲」。這是貝多芬音樂創作生涯的最高峰和總結。該作品於1824年5月7日在維也納首演,即獲得巨大的成功,雷鳴般的掌聲竟達五次之多。
  •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第一樂章》
    「月光奏鳴曲」又名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分為三個樂章。為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作於18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