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您是否曾經被古典音樂之美所震撼,卻不確定從哪裡開始?您是否想讓自己的寶寶接受古典音樂的薰陶,卻不知該怎樣介紹,在這個新系列中,我們將重點介紹心愛的作品中的單個元素,您可以將其用作為踏入古典音樂殿堂的入口。
不可不聽的世界名曲(三)——
貝多芬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月光奏鳴曲)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14
第十四號鋼琴奏鳴曲,升C小調(《月光》),OP.27.2,作於1801年。此曲呈獻給茱麗葉塔桂察瑞迪 (Giulietta Guicciardi,1784—1856)。桂察瑞迪當時是貝多芬的學生,貝多芬曾對她一見傾心。這首奏鳴曲是貝多芬沉浸在愛情之中的產物,有人認為,此曲是貝多芬對桂察瑞迪愛心的寫照。但是其實這首樂曲的創作背景有些戲劇化.
1800年,在布倫斯維克家,貝多芬認識了一位十五歲的少女茱麗葉塔(Giuliettaguicciardi),她起初是貝多芬的鋼琴學生,之後貝多芬完全被少女的氣質所吸引,當時已經三十歲的他甚至興起與茱麗葉塔結婚的念頭。但是,終究因兩人身份不同而沒有結果。這首知名的第十四號鋼琴奏鳴曲便是提獻給她的訴情之作!
感覺真的是非常浪漫的故事,可是,歷史的真相卻煞風景地戳破人們所「想像」的浪漫情節。雖然十四號鋼琴奏鳴曲的確是獻給茱麗葉塔,而她的特質也的確深深地吸引了貝多芬,兩人有段若有似無的戀情,但這之間依然有段「迫於現實」的小插曲。
原本,貝多芬寫了一首充滿愛意的曲子作品51-2的輪旋曲,準備送給心上人茱麗葉塔。但是,因在政治因素與現實的考量下,將這首輪旋曲轉送給了李希諾夫斯基(Lichnowsky)伯爵的女兒。事後才將第十四號鋼琴奏鳴曲送給了茱麗葉塔。
此曲於1801創作完成、1802年出版,當初只是一首在形式上略有突破的奏鳴曲,而且沒有「月光」的稱謂,因為作曲者並非對月亮心生所感而寫(小學教科書上有過盲女和貝多芬的描述呢)。但此曲卻因音樂極為動聽而大受歡迎,貝多芬還因此向弟子徹爾尼抱怨過無心插柳的無奈。《月光》這一名的由來眾說紛紜,但最多的是源於德國詩人路德維希·雷爾施塔布(1799-1860)形容這首樂曲的第一樂章為"如在瑞士琉森湖那月光閃耀的湖面上一隻搖蕩的小舟一樣"。從此,此曲的「月光」的別稱不脛而走,大家都認為此名極為貼切,更拉近了音樂與聽眾的距離。其實,這首作品音樂本身就已經具備超越局部揣測的特質,也就是說不需要穿鑿附會地說「月光」的故事,只要聽者用心欣賞就可以體會樂曲的獨特性與不凡。
樂章
樂曲共3個樂章:
1.持續的慢板,升C小調,三段體,由不斷流出的三連音符來表達無邊的幻想。
2.行板,降D大調,三段體,不屬小步舞曲也不是諧謔曲,按李斯特形容,是「兩個深淵之間的一朵花」,與第一樂章迥然不同的輕快表述和中段那種恍恍惚惚的情緒結合得極為和諧。
3.激動的急板,升C小調,奏鳴曲式。其第一主題有力而多少有些粗獷,這個主題的發展充分表達出一種激越、奔放的情感。
音樂從來都不是真正的抽象藝術形式,且不論這首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背後包含有多少貝多芬的故事,單是欣賞美妙的音樂也是無比幸福快樂的!
歡迎關注公眾號「潤寶早教」,在那裡可以對寶寶進行早期古典音樂啟蒙,可以根據兒童的生理心理特點選擇更合適的古典音樂教育。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百度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百家號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聯繫我們:baijiahao@baidu.com
百家號獨家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