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的《暴風雨》與貝多芬的樂章

2021-02-08 人人愛樂


貝多芬《d小調第十七鋼琴奏鳴曲「暴風雨」》Op.31-2,作於1801-1802年,也是題贈給她的一位女學生。當時有人問貝多芬這部作品的內容是什麼,貝多芬回答說:「請讀莎士比亞的《暴風雨》吧!」《暴風雨奏鳴曲》的名字由此而來。


《暴風雨》寫於1611年,是莎士比亞生前最後一部完整的傑作。被稱為是莎士比亞用詩寫成的遺囑。這部作品歌頌了純真的愛情、友誼和人與人之間的親善關係。


故事結局是美好的,過程是波瀾壯闊的。劇情大概:弟弟安東尼奧為篡奪爵位和那不勒斯國王聯手陰謀陷害自己的哥哥—米蘭公爵普洛斯彼羅和三歲的侄女米蘭達公主。迫使他們流亡到一座荒島上,在那裡苦苦生活了 十幾年。哥哥在孤島上潛心研究魔法,終於可以呼風喚雨。於是趁弟弟安東尼奧、那不勒斯國王和王子乘船出遊時喚起一場劇烈的狂風暴雨,讓那不勒斯國王和王子被淹死(假象),安東尼奧和那不勒斯國王 在面臨狂風暴雨即將給他們帶來死亡面前時,在飽嘗失去自己的骨肉的巨大悲傷面前,他們方才醒悟,才發現生命中有遠遠比金錢和權利更重要的的東西,對自己以往做過的事情感到羞愧和悔恨,發誓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暴風雨來吧,

來得再猛烈些吧

你真實的存在

是我在這個世界最絕望的呼喊

愛的燈塔已經熄滅

善良已經徹底的決裂

我聽到風鳴聲在和雷電賽跑

聽到一匹脫韁的野馬怎樣在這黑夜裡奔馳

又怎樣地去尋找它夢幻的草原

我看到儈子手的刀,怎樣的舉到空中

我看到雷電,怎樣把正義和真理從血流中搶回

我看到這個世界的孤魂野鬼,看到無底的深淵

我看到這個世界怎樣地重複著一個瘋子的夢囈

這個世界是怎樣的糊塗啊

我看到天在旋地在轉

看到人們是怎樣的備受欺騙

愛不能愛,恨不能很

上帝呵!你還叫人怎樣地去活

來吧!暴風雨

猛烈些吧,再猛烈些吧



貝多芬寫作《d小調第十七鋼琴奏鳴曲「暴風雨」》Op.31-2於1802年,在這一年,作曲家經歷了他一生中最絕望,最苦悶的時期。他熱戀中的情人與他人成婚,耳聾已經明顯治癒無望。10月,他寫下了著名的「海利根什塔特遺囑」。在這樣的時刻,貝多芬還在閱讀莎翁劇本。多半是為了汲取其中的博大的人文主義精神養料的。果然,我們今天聆聽這首不朽名曲,震憾我們心靈的,還是他那陰鬱的絕望和呼喊,還是他對生活的那種殷殷切盼。


 這部《d小調第十七鋼琴奏鳴曲「暴風雨」》 分三個樂章。總的速度布局是快板、慢板、小快板。三個樂章都按奏鳴曲式原則寫成。



第一樂章前面有引奏,這裡有徐緩、莊重、帶著召喚性的音調與焦急、不安、好象急忙訴說一樣的音調對比,戲劇性的氣氛隨之而生。這段音樂經過模進、過渡,直接進入第一主題,快板。低音威嚴,與其相應答的是高音,哀傷,柔弱,中間的三連音提供了不平靜的背景。這些音調,在引奏中都有暗示。戲劇性的氣氛愈演愈濃,引出第二主題,音調焦灼急切。在上面這些主題音調的基礎上,經過精心的展開後,進入再現開始的部分。這時,在再現的引奏裡的莊重音調與焦急音調之間,插入一句單音線條的宣敘調,這是非常富於創造性的,取得了異常魅人的藝術效果。這是在經過激烈的戲劇性經歷後,突然靜下場來,一切其他布景、人物都消失了,仿佛整個宇宙只剩下一顆吟唱的心,而這歌聲又是多麼悲哀、孤獨!

第一樂章的結尾,是在d小三和弦的延長中逐漸消失的。音的延伸、減弱,趨向平靜,小三和弦的沉悶,又覺得「事情還沒完」。這時,第二樂章慢板由溫暖的bB 大三和弦開始了。和弦的琶音奏法在瀟灑中帶著幸福感。這一樂章,暫時忘卻了第一樂章中那些矛盾、不安,貝多芬來到了大自然的懷抱。大自然,這是他永遠感到親切、神聖、傾心所愛的;他創作靈感無盡的源泉,他受到創傷的心靈所渴望的撫慰,都永遠可以從大自然中得到。

第三樂章好象是經過第二樂章對靈魂的「淨化」之後,產生出的某種新的心境,它從頭至尾由3/8拍的16音符織成,音樂是流動的,也有熱烈的時刻,但總的是雅致、細膩為主。轉調很多,小調為主,不免產生期待感。經過長時間曲折、婉轉的流動後,音樂消失在一個單音D上,結束了第三樂章,也結束了整個「暴風雨」。

這首作品與以前的「悲愴」型作品有些不同的氣質。仿佛更多積極的思索,「自我爭辯」,有時象內心獨白一樣。而最後的結論,雖不很情願,但卻是傾向於和解。

(人人愛樂APP是一款網際網路+藝術資源整合的教育類APP,以供學習者和愛好者欣賞、學習、展示、交流為目的。人人愛樂還將整合與藝術產業相關的所有資源,如:音樂教學資源、音樂賞析資源、藝術活動資源、藝術家資源、培訓機構、留學招生、包裝策劃、宣傳推廣等,成為行業內交流、學習、賞析、應用、資源對接及群體交互的一站式藝術全類資源服務平臺。歡迎大家下載試用!)

相關焦點

  • 【鋼琴名曲】貝多芬 暴風雨奏鳴曲第三樂章
    這首作品充滿奇異、灰暗的緊迫感,樂曲分三個樂章,今天為大家介紹的是第三樂章。
  • 貝多芬《暴風雨》第三樂章的演奏技巧分析
    摘要:《暴風雨奏鳴曲》是貝多芬於1801 年到次年間作曲的三首Op.31 奏鳴曲中的第二首,是貝多芬最具代表性的奏鳴曲之一。
  • 貝多芬《D小調第17號鋼琴奏鳴曲(暴風雨)》賞析
    當時有人問貝多芬這部作品的內容是什麼,貝多芬回答說:「請讀莎士比亞的《暴風雨》吧!」《暴風雨奏鳴曲》的名字由此而來。    莎士比亞的《暴風雨》是莎翁晚期劇本,描寫了一個海島上發生的故事:那裡盛行巫術,統治該島的大公被篡奪了權利,於是他裝扮成一個巫術師活動,最終他又奪回了他的政權。劇本的主題思想是主張和解。那麼,貝多芬的奏鳴曲與這個故事是什麼關係呢?
  • 貝多芬《暴風雨奏 鳴曲》賞析
    [關鍵詞]暴風雨;莎士比亞;不屈鬥爭;生命力《暴風雨》——貝多芬第十七號鋼琴奏鳴曲,d小調,0P.31之 2.完成於 1802年 。是 一部 富有 美妙 詩 趣的 靈感 作 品。其標題源 自貝多芬借英 國劇作家威廉 ·莎士比亞的悲喜劇作品《暴風雨》來闡釋此曲。這首奏嗚曲分為三個樂章,每個樂章都 以奏鳴 曲式 寫成 ,速度布局 為快板 、慢板 、小快板 。
  • 貝多芬:「暴風雨」奏鳴曲第3樂章②
    上期連結貝多芬:「暴風雨」奏鳴曲第3樂章①
  • 貝多芬《暴風雨》的音樂表現與彈奏技術
    《暴風雨》的音樂表現與彈奏技術導讀:貝多芬作品《暴風雨》這首鋼琴奏鳴曲既是對海頓及莫扎特所創立的規則的遵循,又開創了一種浪漫主義的新風格,把古典主義音樂帶入了崇高的情感境界,並對19世紀浪漫樂派作曲家的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
  • 貝多芬演奏示範丨陳薩演奏貝多芬奏鳴曲《暴風雨》
    陳薩演奏貝多芬奏鳴曲《暴風雨》 《暴風雨》樂章演奏分析       奏鳴曲第一樂章的形式非常獨特,而且幻想的意境用非常巧妙的形式表現出來
  • 狂風暴雨的摧殘 貝多芬《d小調第十七鋼琴奏鳴曲》
    碧梧葉重疊,紅藥樹低昂,應是獨坐黃昏誰是伴,紫薇花對紫薇郎時分,卻只見雨打窗臺,暴風雨過後,庭院茫茫了,此時最浪漫的事是彈奏一段貝多芬的「暴風雨」片段,感受貝多芬對抗人生暴風雨的歷程;感悟貝多芬在奏鳴曲創作的中期已窺見了莎士比亞晚年借戲劇《暴風雨》一笑泯恩仇的寫意大氣胸懷境界。
  • 5首最著名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
    第二樂章比較短小,李斯特形容這個樂章為「兩個深淵中之間的一朵花」。它以迥然不同的輕快表情將第一樂章的沉思默想和第三樂章的緊張氣氛銜接地非常完美。第一段是連奏與斷奏相呼應的主題,然後再以變奏加以重複。中部也保持在降D大調。2段1分13秒再現第一段。這個樂章好像是瞬息間留下的溫存的微笑。第三樂章雖然在調性上與前樂章有緊密的聯繫,但表達的感情則完全不同。
  • 英國TNT劇院 莎士比亞經典名劇《暴風雨》
    英國TNT劇院演繹莎士比亞力作《暴風雨》紀念莎士比亞逝世400
  • 不可不學的5首貝多芬鋼琴奏鳴曲
    第二樂章比較短小,李斯特形容這個樂章為「兩個深淵中之間的一朵花」。它以迥然不同的輕快表情將第一樂章的沉思默想和第三樂章的緊張氣氛銜接地非常完美。第一段是連奏與斷奏相呼應的主題,然後再以變奏加以重複。中部也保持在降D大調。2段1分13秒再現第一段。這個樂章好像是瞬息間留下的溫存的微笑。第三樂章雖然在調性上與前樂章有緊密的聯繫,但表達的感情則完全不同。
  • 研音研舞 | 優秀作品賞析:貝多芬熱情鋼琴奏鳴曲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於神聖羅馬帝國-科隆選侯國的波恩,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歐洲古典主義時期作曲家。據羅曼·羅蘭《貝多芬傳》:「鐵血宰相奧託·馮·俾斯麥最喜愛聽這首曲子,他說貝多芬最適合他的神經」。熱情奏鳴曲是貝多芬32首鋼琴奏鳴曲之一,共3個樂章。
  • ——貝多芬《熱情》鋼琴奏鳴曲
    《熱情奏鳴曲》作於1804年至1806年間,正是貝多芬創作的成熟時期。他的深刻、巨大的樂思和雄偉的形式在這一時期突出的表現出來。從作者本人到公論都認為 「熱情」是登峰造極的鋼琴奏鳴曲之一。貝多芬曾這樣解釋它的內容:「你去讀莎士比亞的暴風雨吧!」
  • 貝多芬《悲愴奏鳴曲》第二樂章技術分析
    貝多芬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最後一位代表性人物,與海頓、莫扎特一起被後人稱為「維也納三傑」。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紀啟蒙運動和德國狂飆突進運動的影響,個性鮮明,較前人有了很大的發展。貝多芬一生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創作了大量充滿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如:交響曲《英雄》、《命運》;序曲《哀格蒙特》;鋼琴奏鳴曲《悲愴》、《月光》、《暴風雨》、《熱情》等等。一生坎坷,沒有建立家庭。
  • 莎士比亞:暴風雨
    莎士比亞《暴風雨》節選Be not afeard. The isle is full of noises,Sounds and sweet airs that give delight and hurt not.
  • 鋼琴家貝多芬5首最好聽的鋼琴曲分析
    一一德彪西貝多芬一共寫了32首鋼琴奏鳴曲,鋼琴這件樂器在貝多芬手上,施展出前所未有的威力,真正成為樂器之王。貝多芬的《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與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相呼應,是鋼琴藝術中的經典樂章。
  • 值得終生聆聽的貝多芬精選樂章
    在今年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周年之際,我們精選以下十個樂章。這不是一個排名列表,所有的樂章都是貝多芬大型多樂章作品的一個部分,儘管通過這些單獨列出的樂章,可以有助于欣賞者更好地快速進入音樂中的意境、了解貝多芬作品的概貌,但我們依然建議廣大的音樂愛好者聆聽完整的多樂章整部作品。
  • 演出推介 | 大概只有貝多芬,才能把黑白鍵寫成「聖經」般的傳奇
    《貝多芬 D小調鋼琴奏鳴曲「暴風雨」》Op.31 No.2  這種統一是由兩個不同的樂思在整曲開端處展現,融合成一個複合的樂思,成為貝多芬所有奏鳴曲中最獨具創新的一個樂章。快速變化的情緒喚起了持久的憂慮和不安的情緒。而這種情緒子第三樂章似乎得到了緩解,仿佛經歷了種種內心的煎熬後靈魂的升華與解脫。
  • 書評|作為莎士比亞創作寓言的《暴風雨》
    ——《暴風雨》中的普洛斯彼羅如是說。片段來自於莎士比亞皇家劇團於2014年復排的《暴風雨》(第四幕,第一場),由羅傑·阿拉姆 (Roger Allam)飾演普洛斯彼羅、科林·摩根(Colin Morgan) 飾演精靈愛麗兒在《暴風雨》這部封筆之作裡,在普洛斯彼羅放下他的魔杖告別奇幻島嶼之際——莎士比亞說出了這段通透也最能予以人慰藉的獨白
  •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第一樂章》
    「月光奏鳴曲」又名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分為三個樂章。為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作於18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