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d小調第十七鋼琴奏鳴曲「暴風雨」》Op.31-2,作於1801-1802年,也是題贈給她的一位女學生。當時有人問貝多芬這部作品的內容是什麼,貝多芬回答說:「請讀莎士比亞的《暴風雨》吧!」《暴風雨奏鳴曲》的名字由此而來。
《暴風雨》寫於1611年,是莎士比亞生前最後一部完整的傑作。被稱為是莎士比亞用詩寫成的遺囑。這部作品歌頌了純真的愛情、友誼和人與人之間的親善關係。
故事結局是美好的,過程是波瀾壯闊的。劇情大概:弟弟安東尼奧為篡奪爵位和那不勒斯國王聯手陰謀陷害自己的哥哥—米蘭公爵普洛斯彼羅和三歲的侄女米蘭達公主。迫使他們流亡到一座荒島上,在那裡苦苦生活了 十幾年。哥哥在孤島上潛心研究魔法,終於可以呼風喚雨。於是趁弟弟安東尼奧、那不勒斯國王和王子乘船出遊時喚起一場劇烈的狂風暴雨,讓那不勒斯國王和王子被淹死(假象),安東尼奧和那不勒斯國王 在面臨狂風暴雨即將給他們帶來死亡面前時,在飽嘗失去自己的骨肉的巨大悲傷面前,他們方才醒悟,才發現生命中有遠遠比金錢和權利更重要的的東西,對自己以往做過的事情感到羞愧和悔恨,發誓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暴風雨來吧,
來得再猛烈些吧
你真實的存在
是我在這個世界最絕望的呼喊
愛的燈塔已經熄滅
善良已經徹底的決裂
我聽到風鳴聲在和雷電賽跑
聽到一匹脫韁的野馬怎樣在這黑夜裡奔馳
又怎樣地去尋找它夢幻的草原
我看到儈子手的刀,怎樣的舉到空中
我看到雷電,怎樣把正義和真理從血流中搶回
我看到這個世界的孤魂野鬼,看到無底的深淵
我看到這個世界怎樣地重複著一個瘋子的夢囈
這個世界是怎樣的糊塗啊
我看到天在旋地在轉
看到人們是怎樣的備受欺騙
愛不能愛,恨不能很
上帝呵!你還叫人怎樣地去活
來吧!暴風雨
猛烈些吧,再猛烈些吧
貝多芬寫作《d小調第十七鋼琴奏鳴曲「暴風雨」》Op.31-2於1802年,在這一年,作曲家經歷了他一生中最絕望,最苦悶的時期。他熱戀中的情人與他人成婚,耳聾已經明顯治癒無望。10月,他寫下了著名的「海利根什塔特遺囑」。在這樣的時刻,貝多芬還在閱讀莎翁劇本。多半是為了汲取其中的博大的人文主義精神養料的。果然,我們今天聆聽這首不朽名曲,震憾我們心靈的,還是他那陰鬱的絕望和呼喊,還是他對生活的那種殷殷切盼。
這部《d小調第十七鋼琴奏鳴曲「暴風雨」》 分三個樂章。總的速度布局是快板、慢板、小快板。三個樂章都按奏鳴曲式原則寫成。
第一樂章前面有引奏,這裡有徐緩、莊重、帶著召喚性的音調與焦急、不安、好象急忙訴說一樣的音調對比,戲劇性的氣氛隨之而生。這段音樂經過模進、過渡,直接進入第一主題,快板。低音威嚴,與其相應答的是高音,哀傷,柔弱,中間的三連音提供了不平靜的背景。這些音調,在引奏中都有暗示。戲劇性的氣氛愈演愈濃,引出第二主題,音調焦灼急切。在上面這些主題音調的基礎上,經過精心的展開後,進入再現開始的部分。這時,在再現的引奏裡的莊重音調與焦急音調之間,插入一句單音線條的宣敘調,這是非常富於創造性的,取得了異常魅人的藝術效果。這是在經過激烈的戲劇性經歷後,突然靜下場來,一切其他布景、人物都消失了,仿佛整個宇宙只剩下一顆吟唱的心,而這歌聲又是多麼悲哀、孤獨!
第一樂章的結尾,是在d小三和弦的延長中逐漸消失的。音的延伸、減弱,趨向平靜,小三和弦的沉悶,又覺得「事情還沒完」。這時,第二樂章慢板由溫暖的bB 大三和弦開始了。和弦的琶音奏法在瀟灑中帶著幸福感。這一樂章,暫時忘卻了第一樂章中那些矛盾、不安,貝多芬來到了大自然的懷抱。大自然,這是他永遠感到親切、神聖、傾心所愛的;他創作靈感無盡的源泉,他受到創傷的心靈所渴望的撫慰,都永遠可以從大自然中得到。
第三樂章好象是經過第二樂章對靈魂的「淨化」之後,產生出的某種新的心境,它從頭至尾由3/8拍的16音符織成,音樂是流動的,也有熱烈的時刻,但總的是雅致、細膩為主。轉調很多,小調為主,不免產生期待感。經過長時間曲折、婉轉的流動後,音樂消失在一個單音D上,結束了第三樂章,也結束了整個「暴風雨」。
這首作品與以前的「悲愴」型作品有些不同的氣質。仿佛更多積極的思索,「自我爭辯」,有時象內心獨白一樣。而最後的結論,雖不很情願,但卻是傾向於和解。
(人人愛樂APP是一款網際網路+藝術資源整合的教育類APP,以供學習者和愛好者欣賞、學習、展示、交流為目的。人人愛樂還將整合與藝術產業相關的所有資源,如:音樂教學資源、音樂賞析資源、藝術活動資源、藝術家資源、培訓機構、留學招生、包裝策劃、宣傳推廣等,成為行業內交流、學習、賞析、應用、資源對接及群體交互的一站式藝術全類資源服務平臺。歡迎大家下載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