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暴風雨奏鳴曲》是貝多芬於1801 年到次年間作曲的三首Op.31 奏鳴曲中的第二首,是貝多芬最具代表性的奏鳴曲之一。在鋼琴音樂的創作上它具有裡程碑的重要地位。這部作品不論是在藝術表現力還是演奏技法上都把奏鳴曲的特徵發揮到了極致,表現了一代音樂大師的偉大藝術才華及其與眾不同的創作風格。本文對這部作品的演奏技巧進行了分析,希望能夠為後人更好地了解貝多芬作品提供借鑑。
關鍵詞:暴風雨第三樂章演奏技巧
貝多芬創作的《d小調第十七鋼琴奏鳴曲》是在1802年的夏天,創作這首曲子的靈感由他闡述是在讀了莎士比亞的《暴風雨》後有感而發所創作出來的,因此也把這首鋼琴奏鳴曲的名字定為《暴風雨奏鳴曲》。
第三樂章演奏技巧:
一、曲式分析
第三樂章是奏鳴曲式。全曲基本由十六分音符組成,讓人在綿延不斷的音符中感受愛與溫柔的情感。在這個曲子中無論是在伴奏音符裡或是在主導旋律中,都貫穿16分音符的律動性,緩緩從一個聲部流入另一聲部中,舒展出精彩的鋼琴獨奏技巧。這一種虛無縹緲的美,充分地展示出了貝多芬追夢的世界以及其獨特的鋼琴演奏技巧。因為貝多芬嚴格的奏鳴曲式結構,所以要彈奏出它的力度情感變化,演奏者們必須在力度、節奏、速度、音色和樂句起伏上做好控制,掌握好每一小節每一層次的細微變化,不然這首曲子彈奏起來就會略顯單調缺乏激情的感情色彩。《暴風雨》第三樂章是由一個弱起小節開始的,演奏者給大拇指的力度不能太大,就像暴風雨前的寧靜般悄無聲息的開始,要把旋律柔和的彈奏出來。如右手由八分音符構成的每樂句的結尾音,在彈奏時要輕巧、乾淨,手腕輕輕提起,而左手我們儘量連貫的(legato)演奏,表現出流暢連綿不斷的感覺,就好像萬馬奔騰時的馬蹄聲一樣,滴答滴答。樂曲每小節穿插的六連音可以儘量用左右手交替彈奏,但是彈奏起來需要一氣呵成、天衣無縫,行如流水般綿延不絕。
二、全曲演奏技巧分析
(一)節奏
演奏貝多芬的曲子,節奏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車爾尼曾經說過「演奏貝多芬作品的時候我們要認真的彈奏,要做到不隨意改動作品,添加和省略什麼。」儘管這首曲子在並沒有非常複雜的節奏型,但是要把這首曲子彈奏好,我們必須重視節奏上的把握。整個曲子節奏難點在於綿延不斷的十六分音符流動時絲毫沒有停留和拖沓,音符的連接必須貫穿與整部作品當中,聽起來必須猶如行雲流水般的天衣無縫,好像萬馬奔騰。
(二)速度
不論是在哪一個曲子當中速度都是非常重要的,不正確的速度能夠完全改變一首曲子的音樂表現力跟情感的表達,特別是貝多芬的作品習慣通過速度的變化來體現音樂作品中情緒的差別跟主題的差異。在第三樂章中,看似節奏十分緊湊,層層相扣,彈奏時不要把技巧性的小快板過分突顯,也不能隨意加快速度,需像流水般清澈滾動,從容不迫,由一個聲部天衣無縫、源源不斷地流入下一聲部。我們要注意貝多芬對這首曲子的速度抉擇,是「稍快板」(Allegretto)而不是快板(Allegro),雖然可能每一個演奏者彈奏這首作品時所選的速度不大一樣,但是基於對原作者的尊重跟曲子所賦予的情感上,也必須斟酌作者的速度提示。貝多芬對曲子速度的標記一般指的是曲子中最快的片刻並不是全曲的標準速度,所以我們不應該超過他所標註的速度極限。
(三)踏板
樂曲中的「靈魂」——踏板,不論是對鋼琴初學者還是鋼琴大家而言,在演奏的過程中沒有不使用到踏板的技巧。針對貝多芬《暴風雨》第三樂章中踏板的運用,不能過於追求氣勢的磅礴而連續使用延音踏板,樂曲需演奏的乾淨利落猶如馬蹄聲。如果演奏者必須運用延音踏板使不同的兩個主題樂句相連接,請同一時間也踩上左踏板,消除共振上的轟鳴聲,讓曲子聽起來不會那麼嘈雜,並且以每小節為劃分更換踏板的次數。比如當出現十六分音符時,建議從彈下第二個音後再重新更換踏板,這樣做是在前後兩個音不混淆的情況下更巧妙的連接上一個音。全曲需要踩踏板的地方可以根據每個演奏者的不同處理方法在合理的情況下進行,建議使用每小節更換一次踏板。
(四)八度的運用運用
八度的彈奏最關鍵就是手腕得運用,它是依靠手腕的技術而體現的,八度彈奏時需要演奏者鬆弛、自然,不可緊張生硬,收音時手腕不可高低不變。在這樂章中右手的八度作者運用跳音的標記,彈奏者需乾脆有力,使每一個八度突顯其音程上的變化,在保持樂句之間的連接上儘可能的使每一個音彈奏的獨立,鍵與音、音與指之間相互不粘連、混淆,讓彈出來的音清楚、乾脆。
(五)全曲的幾處技巧難點及練習方法
演奏時要正確的把貝多芬的情感意圖表現出來,否則這首曲子就會變得平淡無味與作者的初心有差異。在演奏上,它的節奏、力度變化統一且非常細緻。以小調為主旋律使它具備獨特的旋律色調。比如23小節後開始的半音,不能隨意更改其速度,它對於速度要求是十分嚴格的。從30小節開始屬於連接段。而49小節弱奏的地方需要演奏者特別彈奏出來。從55小節開始的八度,要提選出來單獨練習,注意手臂需要自然放鬆,放鬆手腕,練習時,可先單練高音,即小拇指音,待小拇指練得很乾脆有力後,再把大拇指加上練習。整體要做到乾淨利落,觸鍵要直接,音色要統一集中。81小節起要注意聲部變化,注重左手。83小節是全曲中的難點之一,這一樂句需要演奏者通過大量的練習來完成彈奏的連貫。91小節和弦方面左手要乾脆。雄偉的展開部運用了色彩上的明暗不同,通過變換調性使得色彩上明暗不同來體現出色彩的豐富。
貝多芬為了不使樂曲顯得單調,運用各種彈奏技巧與方法,使樂章能充分吸引聽眾的注意力。演奏者用心去聽自己所彈出的每個音符,是否充分地把感情狀態經過了思考進入到最佳的音樂當中去。118小節後彈奏者請清晰把主旋律逐漸從左手變化至右手這一變化表現出來。從第215小節開始是再現部,雖然作者運用了離調等方法,但在演奏上與呈示部大致相同。從323小節開始的尾聲,演奏時要把樂句的緊張感逐步提高,每一個音要體現出漸強。從381小節到384小節,在這三小節要把緊張壓抑的的減七和弦感覺效果彈奏出來,丙炔最後要用弱奏結束,每個音要求節奏不變,音色均勻不變,彈奏者不需自行漸慢,就讓它們在平淡自然中悄悄地消失。
樂曲結束採用弱奏。處理結尾時需要彈奏者全神貫注,人與音融合在一起,每一個音彈奏的要十分均勻,不可改變節奏速度,讓樂曲在不知不覺中悄悄的結束。
演奏者對此曲要多加練習,尤其是展開部,理想的彈奏應該是極其靈活輕巧且肯定的。我們要認真去學習去發現每個樂句的技術、特點,於是演奏者需要勤於練習,從而做到人與音樂融洽地結合,一氣呵成。
光 大「成 品 曲 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