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貝多芬晚期奏鳴曲的演奏技巧
導讀:貝多芬是德國偉大的作曲家,他創作的32首鋼琴奏鳴曲在鋼琴藝術史中佔有獨一無二的位置,他把鋼琴奏鳴曲這一形式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峰,提高了鋼琴奏鳴曲的藝術表現力。本文通過對古今中外貝多芬文獻的收集,在對鋼琴奏鳴曲的縱向發展概況以及對貝多芬早期及中期鋼琴奏鳴曲橫向研究的基礎上,以貝多芬晚期五首作品中29、31、32三首為對象。從教學的角度分析彈奏的速度、力度、旋律處理、裝飾音彈奏及踏板的運用等方面解析演奏技巧,進一步深化對貝多芬晚期鋼琴奏鳴曲的理解,並通過對不同演奏家的表現,分析貝多芬晚期鋼琴奏鳴曲在音樂表現上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本文通過對古今中外貝多芬文獻的收集,在對鋼琴奏鳴曲的縱向發展概況以及對貝多芬早期及中期鋼琴奏鳴曲橫向研究的基礎上,以貝多芬晚期五首作品中29、31、32三首為對象。從教學的角度分析彈奏的速度、力度、旋律處理、裝飾音彈奏及踏板的運用等方面解析演奏技巧,進一步深化對貝多芬晚期鋼琴奏鳴曲的理解,並通過對不同演奏家的表現,分析貝多芬晚期鋼琴奏鳴曲在音樂表現上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1、彈奏速度
貝多芬晚期奏鳴曲中不僅在樂章開始前的標記比巴洛克時期的單一稍有變化和豐富,而且在樂章結構的速度變化也比前期的更有柔韌性和戲劇性。他對「同一曲不同速度」的傾向很強,並且對速度的表示更詳細,用語種類更多,如op106的第二、第四樂章。而速度差異也比較大,也僅有op106標記了節拍和速度記號。演奏貝多芬奏鳴曲,採用何種速度是關係到它風格特徵的頭等重要問題。演奏貝多芬晚期奏鳴曲在整體上仍然要遵循古典主義原則,要貫穿穩定的速度,不要忽快忽慢,強弱更不能影響速度,可十分小心地運用漸快、漸慢、延長、自由的節奏修飾,例如op110中第三樂章4~7小節是宣敘調寫法,是個完全自由節奏的吟誦。而在音樂形態改變時,也可調整速度來引進新的段落。總之演奏貝多芬的奏鳴曲,節奏既要穩定均衡,又要富有彈性,如同心跳和脈搏一樣有節律。同時感情表達要內斂,不可隨感情的波動而隨意改變速度節奏。
波利尼演奏貝多芬最後三首奏鳴曲Op.109、110、111
2、力度分析
由於貝多芬作品一般給人的印象是「強健有力」,所以很多人認為他是f或ff作曲家,但其實貝多芬也喜歡用p或pp,尤其是在開頭和結尾做強弱的對比。op106中,貝多芬寫上了兩個「ppp」:第一樂章結尾處,他寫了「ppp」與「ff」的強烈對比;第三樂章的結尾最後一個分解和弦也用「ppp」。儘管聽不見,貝多芬的力度對比又到了一個新的層次。在彈奏強烈對比的樂句時,為了使力度收放自如,一定要注意身體各部分力量的協調和運用。這就要求我們演奏者具有一種能夠使力量在肩膀、大臂、小臂、手腕、手掌迅速轉移的能力。在彈奏強大的和弦時,聲音要飽滿、有共鳴,手掌要有支撐、觸鍵整齊,把肩膀乃至全身的力量在一瞬間全都傳遞到指尖。在彈奏較弱和弦時,用力要謹慎,手臂根據具體情況來運用力量,但手指的控制在此時是非常關鍵的,力量的把握影響著整個音響效果。用力過多就會失去與強和弦的對比性,用力過少就會使聲音虛而不實。貝多芬晚期使用的極端手法有很多,極快的大幅度漸強與漸弱等。即使在按自然節拍規律處於弱位或弱拍的地方,也經常突然加強,頻繁使用突強突弱的例子非常多。貝多芬有意識地頻繁使用這些記號,目的是將微妙的音樂感受細膩地表現出來。即使在演奏他晚期作品最宏偉的樂章時,也要有所保留,不能把貝多芬彈成李斯特。
3、旋律處理
貝多芬總是為了新的表現方法來要求鋼琴的製作,謀求擴大音樂表現。這說明了貝多芬的鋼琴演奏要具有歌唱式的特徵,在這一點上鋼琴家們均受到貝多芬的恩惠,沒有貝多芬的這一發展,就沒有蕭邦和李斯特如歌一般的旋律。例如op110中第三樂章的第五小節,貝多芬採用了一種當時鋼琴不能表現的特殊手法,即一個弱音由弱及強再漸弱,這種奏法在現代鋼琴上也比較困難,演奏連線後一音符應反覆按鍵,但不能太強。貝多芬有時用單手演奏,有時兩隻手同時演奏多種和聲音響,甚至同時演奏八個音的和聲音響。如op106第三樂章。晚期奏鳴曲中大量長顫音的出現,更是使旋律達到一種出神入化的境地。op106中就有大段冗長而難以演奏的長顫音,更增添了一種爛漫主義氣息。在演奏時,裝飾音要非常輕巧,更多地運用指尖,而高聲部旋律進行多用4、5指交替,觸鍵要更深一點,使旋律更加連貫。大段的長顫音必然有一個力度變化,逐漸推進,音樂才有必要的緊張度。在演奏貝多芬的奏鳴曲時,要特別注意旋律的走向與旋律的語氣。如果旋律線是呈上升趨勢的,一般要有漸強的處理,反之漸弱。旋律中的樂句最高音,應當被特別強調。另外,旋律句頭、句尾的奏法也要區分開來。句頭是一個句子的開頭,它要有啟發下面句子的作用,句尾是一個句子的結束所以要有收束感。這就要求我們對手的動作有很好的控制。強拍的句頭手腕要向下運動,力量放到琴鍵上,形成對鍵盤稍大的壓力,增加了音樂語言的表現力;弱拍起的句頭,首先要有吸氣的感覺,然後手要控制,第一拍要弱奏,並且音要彈得實而不虛;在彈奏句尾時,手腕要向上提,力量在上面。另外在處理樂句時,一定要注意氣息要連貫,成一個有機整體感。
4、踏板運用
演奏離不開踏板的使用,踏板的運用可以造就不同的音響效果,不同音響效果又需要不同的踏板運用。弱音是貝多芬最早開發的具有獨創性的音樂表現手法之一,它有很好的表現效果。如op110中第二樂章的結尾處,餘音很長,形成一種仿佛把人們帶到靜寂的遠方並慢慢消失的意境,此處就用了持續踩踏板的餘音表現手法。而在第三樂章,25~26小節可以看成是一種雲霧繚繞的表現方式,要特別注意踏板,為了體現出休止符,踏板只能踩一半,不能完全踩下去。通過使用踏板,演奏產生了一種具有凝聚力的音塊效果,op106中第一樂章開始部分就可以看到這種表現手法。在加強重音時,踏板和sf力度同時運用。op110第二樂章中都是在強時用踏板,弱時不用踏板,加強力度的對比。此外,踏板不僅在強調重音時使用,有時為延長強音也使用踏板。運用踏板有助於演奏連音,增強樂句連貫,貝多芬不喜歡「非連音」,因此除運用手指外,還需要運用踏板來增強音的延續。如op106中第二樂章的第47~80小節,貝多芬連續寫了7個長踏板來保持旋律線條的連貫。貝多芬運用踏板來保持逐漸的漸強漸弱。例如在op110第三樂章中引入宣敘調,在第110~115小節,貝多芬連續在降A大調屬七和弦和G小三和弦上連續兩次使用長踏板,第一次為ff後緊接著漸弱,第二次是由p漸強再漸弱。演奏者用現代鋼琴演奏,過分強有力的強奏餘音可能淹沒隨後的漸弱,因而要在音量上加以必要的控制。在彈奏貝多芬奏鳴曲運用踏板的時候不可一味遵照樂譜的標記,還需要用聽覺判斷是否得當。更重要的是要用具有古典風格的踏板法,使貼近貝多芬的風格。
5、教育意義
貝多芬的偉大就讓其作品來說明一切,本文所淺析op106、110、111這三首晚期奏鳴曲,一首為鋼琴上的交響曲「錐子鋼琴」,後兩首則有男女性代表的色彩,能夠幫助我們導入對他的其他作品的理解。貝多芬的作品總是在表達悲憤情感的同時不忘內心意志的反抗,正如op110,在抒情之後的勝利結尾,在種種矛盾衝突和擔心之後成功地戰勝了自己的負面情緒,塑造自己、把握自己;而後樂章則是回復之後的釋然、平靜,有一種明白人生的淡然心態,真正是壓軸的收官之作。對於op106,本人覺得是我最難理解的作品。這是貝多芬沉寂多年之後的又一力作,這當中爆發力是不用說的,而又是一部深刻反映社會的作品,當中不乏矛盾糾結與鬥爭。但是這首作品的深意是需要豐富的社會經驗與閱歷的,我想這也是理解上比較困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