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晚期奏鳴曲演奏技巧指南

2021-02-19 西方音樂評論

塞爾金演奏貝多芬最後三首奏鳴曲Op.109、110、111

淺析貝多芬晚期奏鳴曲的演奏技巧

導讀:貝多芬是德國偉大的作曲家,他創作的32首鋼琴奏鳴曲在鋼琴藝術史中佔有獨一無二的位置,他把鋼琴奏鳴曲這一形式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峰,提高了鋼琴奏鳴曲的藝術表現力。本文通過對古今中外貝多芬文獻的收集,在對鋼琴奏鳴曲的縱向發展概況以及對貝多芬早期及中期鋼琴奏鳴曲橫向研究的基礎上,以貝多芬晚期五首作品中29、31、32三首為對象。從教學的角度分析彈奏的速度、力度、旋律處理、裝飾音彈奏及踏板的運用等方面解析演奏技巧,進一步深化對貝多芬晚期鋼琴奏鳴曲的理解,並通過對不同演奏家的表現,分析貝多芬晚期鋼琴奏鳴曲在音樂表現上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本文通過對古今中外貝多芬文獻的收集,在對鋼琴奏鳴曲的縱向發展概況以及對貝多芬早期及中期鋼琴奏鳴曲橫向研究的基礎上,以貝多芬晚期五首作品中29、31、32三首為對象。從教學的角度分析彈奏的速度、力度、旋律處理、裝飾音彈奏及踏板的運用等方面解析演奏技巧,進一步深化對貝多芬晚期鋼琴奏鳴曲的理解,並通過對不同演奏家的表現,分析貝多芬晚期鋼琴奏鳴曲在音樂表現上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1、彈奏速度

 貝多芬晚期奏鳴曲中不僅在樂章開始前的標記比巴洛克時期的單一稍有變化和豐富,而且在樂章結構的速度變化也比前期的更有柔韌性和戲劇性。他對「同一曲不同速度」的傾向很強,並且對速度的表示更詳細,用語種類更多,如op106的第二、第四樂章。而速度差異也比較大,也僅有op106標記了節拍和速度記號。演奏貝多芬奏鳴曲,採用何種速度是關係到它風格特徵的頭等重要問題。演奏貝多芬晚期奏鳴曲在整體上仍然要遵循古典主義原則,要貫穿穩定的速度,不要忽快忽慢,強弱更不能影響速度,可十分小心地運用漸快、漸慢、延長、自由的節奏修飾,例如op110中第三樂章4~7小節是宣敘調寫法,是個完全自由節奏的吟誦。而在音樂形態改變時,也可調整速度來引進新的段落。總之演奏貝多芬的奏鳴曲,節奏既要穩定均衡,又要富有彈性,如同心跳和脈搏一樣有節律。同時感情表達要內斂,不可隨感情的波動而隨意改變速度節奏。

波利尼演奏貝多芬最後三首奏鳴曲Op.109、110、111

2、力度分析

 由於貝多芬作品一般給人的印象是「強健有力」,所以很多人認為他是f或ff作曲家,但其實貝多芬也喜歡用p或pp,尤其是在開頭和結尾做強弱的對比。op106中,貝多芬寫上了兩個「ppp」:第一樂章結尾處,他寫了「ppp」與「ff」的強烈對比;第三樂章的結尾最後一個分解和弦也用「ppp」。儘管聽不見,貝多芬的力度對比又到了一個新的層次。在彈奏強烈對比的樂句時,為了使力度收放自如,一定要注意身體各部分力量的協調和運用。這就要求我們演奏者具有一種能夠使力量在肩膀、大臂、小臂、手腕、手掌迅速轉移的能力。在彈奏強大的和弦時,聲音要飽滿、有共鳴,手掌要有支撐、觸鍵整齊,把肩膀乃至全身的力量在一瞬間全都傳遞到指尖。在彈奏較弱和弦時,用力要謹慎,手臂根據具體情況來運用力量,但手指的控制在此時是非常關鍵的,力量的把握影響著整個音響效果。用力過多就會失去與強和弦的對比性,用力過少就會使聲音虛而不實。貝多芬晚期使用的極端手法有很多,極快的大幅度漸強與漸弱等。即使在按自然節拍規律處於弱位或弱拍的地方,也經常突然加強,頻繁使用突強突弱的例子非常多。貝多芬有意識地頻繁使用這些記號,目的是將微妙的音樂感受細膩地表現出來。即使在演奏他晚期作品最宏偉的樂章時,也要有所保留,不能把貝多芬彈成李斯特。

3、旋律處理

 貝多芬總是為了新的表現方法來要求鋼琴的製作,謀求擴大音樂表現。這說明了貝多芬的鋼琴演奏要具有歌唱式的特徵,在這一點上鋼琴家們均受到貝多芬的恩惠,沒有貝多芬的這一發展,就沒有蕭邦和李斯特如歌一般的旋律。例如op110中第三樂章的第五小節,貝多芬採用了一種當時鋼琴不能表現的特殊手法,即一個弱音由弱及強再漸弱,這種奏法在現代鋼琴上也比較困難,演奏連線後一音符應反覆按鍵,但不能太強。貝多芬有時用單手演奏,有時兩隻手同時演奏多種和聲音響,甚至同時演奏八個音的和聲音響。如op106第三樂章。晚期奏鳴曲中大量長顫音的出現,更是使旋律達到一種出神入化的境地。op106中就有大段冗長而難以演奏的長顫音,更增添了一種爛漫主義氣息。在演奏時,裝飾音要非常輕巧,更多地運用指尖,而高聲部旋律進行多用4、5指交替,觸鍵要更深一點,使旋律更加連貫。大段的長顫音必然有一個力度變化,逐漸推進,音樂才有必要的緊張度。在演奏貝多芬的奏鳴曲時,要特別注意旋律的走向與旋律的語氣。如果旋律線是呈上升趨勢的,一般要有漸強的處理,反之漸弱。旋律中的樂句最高音,應當被特別強調。另外,旋律句頭、句尾的奏法也要區分開來。句頭是一個句子的開頭,它要有啟發下面句子的作用,句尾是一個句子的結束所以要有收束感。這就要求我們對手的動作有很好的控制。強拍的句頭手腕要向下運動,力量放到琴鍵上,形成對鍵盤稍大的壓力,增加了音樂語言的表現力;弱拍起的句頭,首先要有吸氣的感覺,然後手要控制,第一拍要弱奏,並且音要彈得實而不虛;在彈奏句尾時,手腕要向上提,力量在上面。另外在處理樂句時,一定要注意氣息要連貫,成一個有機整體感。

4、踏板運用

 演奏離不開踏板的使用,踏板的運用可以造就不同的音響效果,不同音響效果又需要不同的踏板運用。弱音是貝多芬最早開發的具有獨創性的音樂表現手法之一,它有很好的表現效果。如op110中第二樂章的結尾處,餘音很長,形成一種仿佛把人們帶到靜寂的遠方並慢慢消失的意境,此處就用了持續踩踏板的餘音表現手法。而在第三樂章,25~26小節可以看成是一種雲霧繚繞的表現方式,要特別注意踏板,為了體現出休止符,踏板只能踩一半,不能完全踩下去。通過使用踏板,演奏產生了一種具有凝聚力的音塊效果,op106中第一樂章開始部分就可以看到這種表現手法。在加強重音時,踏板和sf力度同時運用。op110第二樂章中都是在強時用踏板,弱時不用踏板,加強力度的對比。此外,踏板不僅在強調重音時使用,有時為延長強音也使用踏板。運用踏板有助於演奏連音,增強樂句連貫,貝多芬不喜歡「非連音」,因此除運用手指外,還需要運用踏板來增強音的延續。如op106中第二樂章的第47~80小節,貝多芬連續寫了7個長踏板來保持旋律線條的連貫。貝多芬運用踏板來保持逐漸的漸強漸弱。例如在op110第三樂章中引入宣敘調,在第110~115小節,貝多芬連續在降A大調屬七和弦和G小三和弦上連續兩次使用長踏板,第一次為ff後緊接著漸弱,第二次是由p漸強再漸弱。演奏者用現代鋼琴演奏,過分強有力的強奏餘音可能淹沒隨後的漸弱,因而要在音量上加以必要的控制。在彈奏貝多芬奏鳴曲運用踏板的時候不可一味遵照樂譜的標記,還需要用聽覺判斷是否得當。更重要的是要用具有古典風格的踏板法,使貼近貝多芬的風格。

5、教育意義

 貝多芬的偉大就讓其作品來說明一切,本文所淺析op106、110、111這三首晚期奏鳴曲,一首為鋼琴上的交響曲「錐子鋼琴」,後兩首則有男女性代表的色彩,能夠幫助我們導入對他的其他作品的理解。貝多芬的作品總是在表達悲憤情感的同時不忘內心意志的反抗,正如op110,在抒情之後的勝利結尾,在種種矛盾衝突和擔心之後成功地戰勝了自己的負面情緒,塑造自己、把握自己;而後樂章則是回復之後的釋然、平靜,有一種明白人生的淡然心態,真正是壓軸的收官之作。對於op106,本人覺得是我最難理解的作品。這是貝多芬沉寂多年之後的又一力作,這當中爆發力是不用說的,而又是一部深刻反映社會的作品,當中不乏矛盾糾結與鬥爭。但是這首作品的深意是需要豐富的社會經驗與閱歷的,我想這也是理解上比較困難的地方。

相關焦點

  •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欣賞指南
    「月光」奏鳴曲的情感表達及演奏技巧導讀:路德維希·凡·貝多芬,音樂史上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他創作的音樂集古典音樂的大成,同時開闢了浪漫時期音樂的道路,可以說是古典主義樂派向浪漫主義樂派過度的橋梁,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 如何演奏貝多芬《悲愴》奏鳴曲?
    《悲愴》奏鳴曲是貝多芬最著名的五首奏鳴曲之一,是他初期鋼琴奏鳴曲的頂峰之作。在這首奏鳴曲中,莫扎特和海頓的影響已經完全消失。   奏鳴曲[意]Sonata原意是「被演奏著的或響著的」。因此,他不僅擴大了鋼琴的演奏音域,增強了力度對比,提高了手指的技巧,而且還加強了奏鳴曲式結構內部的對比因素,擴大了展開部的矛盾衝突和發展動力,他的鋼琴奏鳴曲遠遠超過了前人,創造了獨特的音樂風格。
  • 理解貝多芬32首奏鳴曲需要了解的創作背景
    換言之,這種統一是內在的,而非外在的,這就要求我們在演奏貝多芬奏鳴曲中要儘可能到位地展示這些外表豐富變化,而內涵卻高度統一的細節。一個生命浸透貝多芬精神的人貝多芬晚期作品何以不同凡響?貝多芬一生最匱乏的是什麼?《第五鋼琴協奏曲》的雙重幻想談《克萊默版貝多芬協奏曲》關於貝多芬你不知道的17件事傅雷簡評貝多芬《悲愴奏鳴曲》貝多芬為何拒絕了海頓的要求?《致愛麗絲》到底是獻給誰的?
  •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中拿坡裡和弦
    《第十三號鋼琴奏鳴曲》Op.27 No.1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中拿坡裡和弦的運用導讀:拿坡裡和弦是和聲理論中非常特殊的一個和弦,尤其在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中被廣泛應用。有些國外著名的音樂學者如金德曼與查爾斯·羅森,分別在討論貝多芬的熱情奏鳴曲時,提到此奏鳴曲中拿坡裡和弦的大量運用,但是除此之外幾乎沒有其他更為深刻的論述。因此本文要針對貝多芬的拿坡裡和弦進行系統化的梳理。
  •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欣賞指南
    是貝多芬奏鳴曲集中演出率非常高的一部作品,本文是從月光奏鳴曲第一樂章中所出現的調性和音樂走向著手,對本曲的創作背景和演奏要求等方面進行的簡要分析。成熟時期(1802-1814 年),在這個時期,貝多芬使用了一些新的創作題材,其作品《f 小調奏鳴曲》 讓他的創作到達巔峰。晚年時期(1815-1827 年),這一時期的貝多芬創作的許多藝術構思複雜並且深刻的作品。   1801年,貝多芬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月光奏鳴曲》被創作了出來。 這首作品打破了快、慢、快的傳統曲式結構,表現出一定的特色。
  • 槌子鍵鋼琴奏鳴曲 | 貝多芬英雄主義的壯美情懷
    當演奏家披荊斬棘地走過了前面三樂章的重重困難之後,橫亙在他面前的卻是難度高不可攀的快板三聲部賦格!又一座插翼難飛的大山。不管怎樣,我們就要上高山採這薇菜了。▲ 威廉·肯普夫/1964此奏鳴曲是貝多芬把鋼琴奏鳴曲加以交響化處理得最完美、最創新的榜樣,由四個樂章組成。
  • 貝多芬《悲愴奏鳴曲》第二樂章技術分析
    貝多芬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最後一位代表性人物,與海頓、莫扎特一起被後人稱為「維也納三傑」。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紀啟蒙運動和德國狂飆突進運動的影響,個性鮮明,較前人有了很大的發展。貝多芬一生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創作了大量充滿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如:交響曲《英雄》、《命運》;序曲《哀格蒙特》;鋼琴奏鳴曲《悲愴》、《月光》、《暴風雨》、《熱情》等等。一生坎坷,沒有建立家庭。
  • 鋼琴演奏中德國作曲家貝多芬奏鳴曲
    貝多芬是一個集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樂派大成者,他開創了浪漫主義的先河,創反映了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進步思想,通過精湛的藝術手法,加強了作品的渲染力,將歐洲古典樂派推向新的高峰,並開闢了浪漫主義樂派的個性解放新方向。下面以貝多芬的《悲愴奏鳴曲》為例,為大家分析講解。
  •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LoLa與Hauser演奏 1898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蕭邦是波蘭著名的鋼琴家與作曲家
  • 貝多芬演奏示範丨陳薩演奏貝多芬奏鳴曲《暴風雨》
    陳薩演奏貝多芬奏鳴曲《暴風雨》 《暴風雨》樂章演奏分析       奏鳴曲第一樂章的形式非常獨特,而且幻想的意境用非常巧妙的形式表現出來
  • 如何演奏蕭邦《黑鍵練習曲》?
    這種錯誤在於,只把練習曲當作一種極限性、競技性的技術活兒,容易造成演奏者對練習曲這種曲式形式的概念不全與形象貧乏。在實際演奏中,有些演奏者把這首練習曲用非常快的速度演奏,像表演雜技般炫耀個人的演奏技巧,卻不能讓觀眾看到他們對音樂內容的理解和對情感的處理。
  • 貝多芬32首鋼琴奏鳴曲詳解(晚期:走向哲思的終局)
    首先推出的是貝多芬的32首鋼琴奏鳴曲完整分析和唱片推薦試聽。值得收藏!晚期5首鋼琴奏鳴曲的創作大概在1816年-1825年期間。由於失聰而與感受力極度隔離,精神上孤寂痛苦。從中期英雄風格,走向晚期哲人沉思的意境,初聽幾分苦澀、幾分狂狷,但這正意味著他不妥協、不忍讓的最後內心掙扎。
  • 貝多芬《熱情》奏鳴曲
    創作了32首鋼琴奏鳴曲,其中,《熱情》奏鳴曲是他傑出代表作之一,這首奏鳴曲充分展現了貝多芬獨特的音樂風格和高深的精神內涵。關注公眾號  進入曲譜商城        二、創作背景        《熱情》奏鳴曲創作於1806年,是貝多芬中期創作的奏鳴曲
  • 肯普夫演奏:貝多芬《月光奏鳴曲》第一樂章
    創作奏鳴曲是為創作交響曲所做的準備,而奏鳴曲中所表現出來的思想和情感往往會通過擴張展開的方式在交響曲中表現出來,而在這些奏鳴曲中也包含著巨大的、獨立的、完美的藝術價值。這些奏鳴曲飽含著貝多芬的創新精神,他將鋼琴奏鳴曲主題的和聲範圍擴大,為無限展開和發展主題提供了可能,並在很大的程度上促進了和聲的發展,這種發展對於貝多芬之後的作曲家的創作有著積極的意義。
  • 貝多芬《悲愴鋼琴奏鳴曲》欣賞指南
    ——1、貝多芬《悲愴奏鳴曲》第一樂章為何充滿悲劇性?2、如何演奏貝多芬《悲愴》奏鳴曲? 3、通過《「悲愴」鋼琴奏鳴曲》,感受貝多芬的內心世界一、作者介紹 貝多芬於1770年12月16日出生於德國波恩的一個貧窮的家庭。自幼跟從父親學習音樂,很早就顯露了音樂上的才華,八歲便開始登臺演出。
  • 約翰·威廉士指揮,交響樂團演奏《帝國進行曲》
    一個生命浸透貝多芬精神的人貝多芬晚期作品何以不同凡響?貝多芬一生最匱乏的是什麼?《第五鋼琴協奏曲》的雙重幻想談《克萊默版貝多芬協奏曲》關於貝多芬你不知道的17件事傅雷簡評貝多芬《悲愴奏鳴曲》貝多芬為何拒絕了海頓的要求?《致愛麗絲》到底是獻給誰的?
  • 聆聽肯普夫及其貝多芬奏鳴曲全集
    二次大戰中,肯普夫停止了一切公開演奏,50歲之後才重新出山,成為戰後德國鋼琴家的代表人物。、舒伯特、舒曼、布拉姆斯的權威,他善於挖掘這些德奧作曲家作品的哲理內涵,對其結構性的把握長於其他鋼琴家,而演奏又含蓄細膩,織體清晰。
  • 貝多芬《暴風雨》第三樂章的演奏技巧分析
    摘要:《暴風雨奏鳴曲》是貝多芬於1801 年到次年間作曲的三首Op.31 奏鳴曲中的第二首,是貝多芬最具代表性的奏鳴曲之一。
  • 貝多芬「悲愴」鋼琴奏鳴曲 | 青春的悸動與詠嘆
    為了保持對音樂的敏銳,為了不寂寞,時不時,我會回到貝多芬32首奏鳴曲裡聆聽,這裡有我曾經探尋過的記憶。音樂不同於文字,古典而鮮活,每次都是不同的感悟。這一晚,是貝多芬的「悲愴奏鳴曲」。貝多芬經常在維也納的貴族家中和宮殿裡演奏這首作品,展示他的精湛技巧。傳說曾在演奏第一樂章時因為演奏和弦力度過大,而彈斷了「fortepianon」鋼琴的六根琴弦。雖然貌似即興的隨意,但貝多芬不忘將古典形式存在於其中,他在重要的位置,比如在這個快板樂章的展開部和尾聲的開頭,都精心安排了撞擊性厚重和弦阻擋,確立了牢固的邊界,以防快速主題的飛馳失控。
  • 貝多芬:《悲愴奏鳴曲》
    🌸🎹🎻樂曲介紹🌸《悲愴奏鳴曲》第二樂章 🌸《悲愴奏鳴曲》(Sonata Pathétique)創作於1799年,是貝多芬贈給卡爾·馮·李希諾夫斯基親王。這部貝多芬早期鋼琴奏鳴曲之頂峰的傑作,也是因其戲劇性的優美旋律而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作者最初命名為Grande Sonate Pathétique,意為「悲愴的大奏鳴曲」。《悲愴奏鳴曲》是貝多芬最出色的鋼琴奏鳴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