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曾經用這樣一段話來形容一個人:「物質生活的窘迫毫無改觀。他貧病交加,孤立無援,但他卻是個戰勝者一一人類平庸的戰勝昔,他自己命運的戰勝者,他的痛苦的戰勝者。」作家口中的「他」就是指偉大的音樂家一一貝多芬。
是的,從貝多芬的六首著名的鋼琴奏鳴曲中便能看到一股頑強鬥爭的力量:從一開始的平靜、安詳、歡愉;直到壓抑、痛苦、悲壯……再到對命運及靈魂最勇敢而最堅韌的鬥爭、拼搏;直到最後獲得最徹底而最偉大的勝利!
今天,「影音新生活」便與大家一起感受貝多芬強大的音樂的力量。
♦ 《月光》奏鳴曲(OP 27 No. 14 升c小調)1801年
這幾乎可以說是貝多芬最著名的作品了。關於這首奏鳴曲的名字「月光」,有著很多的說法,最著名的是一個動人的傳說:貝多芬給一位盲人姑娘演奏鋼琴的時候,風吹滅了蠟燭,月光靜靜地灑落在那個貧困的小屋裡,灑在鋼琴上。這時的貝多芬即興創作了「月光」奏鳴曲。
《月光》奏鳴曲寫於1801年,當時的貝多芬已經在信中承認了他對於耳疾的恐懼和揮之不去的憂慮。
第一樂章情感的表現極其豐富,有冥想的柔情,悲傷的吟誦,也有陰暗的預感。雖然伴奏,主題和力度的變化不大,但仍通過和聲,音區和節奏的變化,細膩地表現了作者心弦的波動。
這首奏鳴曲包含著貝多芬最原始的構思:樂曲一開始,由不斷流出的三連音構造了無邊的幻想,第一主題在中音區淡淡地出現。它細緻而沉靜,略帶些憂鬱。第二樂章比較短小,李斯特形容這個樂章為「兩個深淵中之間的一朵花」。它以迥然不同的輕快表情將第一樂章的沉思默想和第三樂章的緊張氣氛銜接地非常完美。
第三樂章雖然在調性上與前樂章有緊密的聯繫,但表達的感情則完全不同。第一主題是熱情不可遏制的沸騰和煽動性,猶如激烈的狂怒,又好像是連連的跳腳聲。第二主題像是從心底裡發出來的申訴。在尾聲中,沸騰的熱情達到頂點時,突然沉寂下來,一切都回歸於下平靜的平靜中……
欣賞:《月光》奏鳴曲
♦ 《熱情》奏鳴曲(OP 57 No. 23. f小調)1803年
《熱情》奏鳴曲是貝多芬最偉大的成果之一,這部規模宏偉、氣勢磅礴的巨著兼收並蓄了高度奮發的熱情,十分熱烈緊張的內容,發出了貝多芬深長而熱情的呼喊,反映了貝多芬對時代的感觸和認識。幾百年來,這部作品受到了世界各國人民的真誠熱愛。
列寧曾特別喜愛貝多芬的《熱情奏鳴曲》,不止一次地被這部熱情洋溢和充滿時代反抗精神的音樂所激動,稱讚它「這是絕妙的,人間所沒有的音樂。」羅曼·羅蘭則稱這首奏鳴曲是「火焰般的急流在花崗石的軌道上」,「孟布蘭峰高聳在阿爾卑斯山上」。蘭茲把它與「火山爆發」相比。烏遼貝舍夫稱它為「火山式的奏鳴曲」,「既狂熱又崇高的作品。」可以看出,「火」字形象地反映了這部作品的特點。
欣賞:《熱情》奏鳴曲
♦ 《悲愴》奏鳴曲(OP 13 No. 8. c小調)1799年
《悲愴》奏鳴曲達到了貝多芬早期鋼琴奏鳴曲之頂峰,也因其戲劇性的優美旋律而為世人所熟知。本曲無論在內容、旋律和結構等諸多方面,都滲透著一種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這也是貝多芬等德國音樂家共有的特質。
在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中,《悲愴》是第一首由他本人親自寫上標題的作品。關於「悲愴」這個詞,很容易讓人與貝多芬後半生那感人肺腑而又悽愴深刻的悲劇生㓉聯繫在一起。
欣賞:《悲愴》奏鳴曲
♦ 《告別》奏鳴曲(OP 81 NO.26 降E大調)1801年
《告別》奏鳴曲作於1809年,是貝多芬呈獻給魯道夫大公的一首作品。魯道夫大公是貝多芬的資助人,又是摯友。1809年4月9日,奧地利與法國進入交戰狀態,5月12日拿破崙軍隊攻進維也納,維也納貴族紛紛逃難,魯道夫大公也於5月4日逃離。貝多芬在此曲原稿上記有「1809年5月4日,在維也納,我所尊敬的魯道夫人公爵殿下臨行前」。樂曲表現出一種深沉的離別之情。
欣賞:《告別》奏鳴曲
♦ 《暴風雨》奏鳴曲(OP 31 No. 17 d小調)1802年
這首作品充滿奇異、灰暗的緊迫感,樂曲分三個樂章。總的速度布局是快板、慢板、小快板。三個樂章都按奏鳴曲式原則寫成。
在創作「暴風雨」的時候,正是貝多芬耳病加重個人生活又遇到很多困難和挫折。此時,人生、藝術、理想、現實等都是他思考的問題。此曲正是表現了此時的他。
欣賞:《暴風雨》奏鳴曲
♦ 《黎明》奏鳴曲 (OP 53 No. 21 C大調)1803年
這首鋼琴奏鳴曲是1803年開始作曲,於1804年夏季定稿完成,題獻給波恩時代的朋友馮·瓦爾德施泰因伯爵。它又被稱為《(瓦爾德施泰因)奏鳴曲》。之所以人們會稱它為「黎明」,大概是覺得在引子般的第二樂章的朦朧晨意之後,緊接而來的末樂章的起首,有太陽噴薄而出的壯麗和暢美。
貝多芬作曲手稿
1803年貝多芬的朋友塞巴斯蒂安·埃拉爾從巴黎送來一臺大鋼琴。貝多芬用它來演奏了此曲,幾乎用上了所有琴鍵。這首奏鳴曲於1805年出版,標題為《大型奏鳴曲》。這一時期正是貝多芬最為活躍的時期,他接二連三地創作了許多大作品,如《英雄交響曲》、《克羅採小提琴奏鳴曲》、《熱情奏鳴曲》、歌劇《費德裡奧》等等。
欣賞:《黎明》奏鳴曲
貝多芬在竭力完成這些偉大作品的同時又積極脫離過去的格調,放進了在以往作品所沒有過的壯麗演奏技巧,造成了演奏會形式的效果,給人有如仰望天空一樣的闊達大度之感。貝多芬開始展露自己的全貌,另創一種獨特的風格,滿懷自信地以巨大的力量向前邁進。
結語:「……當你站在他的靈柩跟前的時候,籠罩著你的並不是志頹氣喪,而是一種崇高的感情;我們只有對他這樣一個人才可以說:他完成了偉大的事業……」奧地利詩人格利爾巴採在貝多芬的墓碑上這樣寫道。
可以說,貝多芬的偉大,決不僅在於一個音樂家。他有對於人生的大苦悶與精練的美麗的靈魂,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樂就是這英雄心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