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的情懷:賞析貝多芬六首著名的鋼琴奏鳴曲

2021-12-31 影音新生活

著名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曾經用這樣一段話來形容一個人:「物質生活的窘迫毫無改觀。他貧病交加,孤立無援,但他卻是個戰勝者一一人類平庸的戰勝昔,他自己命運的戰勝者,他的痛苦的戰勝者。」作家口中的「他」就是指偉大的音樂家一一貝多芬。



是的,從貝多芬的六首著名的鋼琴奏鳴曲中便能看到一股頑強鬥爭的力量:從一開始的平靜、安詳、歡愉;直到壓抑、痛苦、悲壯……再到對命運及靈魂最勇敢而最堅韌的鬥爭、拼搏;直到最後獲得最徹底而最偉大的勝利!

今天,「影音新生活」便與大家一起感受貝多芬強大的音樂的力量。


《月光》奏鳴曲(OP 27 No. 14 升c小調)1801年

這幾乎可以說是貝多芬最著名的作品了。關於這首奏鳴曲的名字「月光」,有著很多的說法,最著名的是一個動人的傳說:貝多芬給一位盲人姑娘演奏鋼琴的時候,風吹滅了蠟燭,月光靜靜地灑落在那個貧困的小屋裡,灑在鋼琴上。這時的貝多芬即興創作了「月光」奏鳴曲。



《月光》奏鳴曲寫於1801年,當時的貝多芬已經在信中承認了他對於耳疾的恐懼和揮之不去的憂慮。
第一樂章情感的表現極其豐富,有冥想的柔情,悲傷的吟誦,也有陰暗的預感。雖然伴奏,主題和力度的變化不大,但仍通過和聲,音區和節奏的變化,細膩地表現了作者心弦的波動。


這首奏鳴曲包含著貝多芬最原始的構思:樂曲一開始,由不斷流出的三連音構造了無邊的幻想,第一主題在中音區淡淡地出現。它細緻而沉靜,略帶些憂鬱。第二樂章比較短小,李斯特形容這個樂章為「兩個深淵中之間的一朵花」。它以迥然不同的輕快表情將第一樂章的沉思默想和第三樂章的緊張氣氛銜接地非常完美。



第三樂章雖然在調性上與前樂章有緊密的聯繫,但表達的感情則完全不同。第一主題是熱情不可遏制的沸騰和煽動性,猶如激烈的狂怒,又好像是連連的跳腳聲。第二主題像是從心底裡發出來的申訴。在尾聲中,沸騰的熱情達到頂點時,突然沉寂下來,一切都回歸於下平靜的平靜中……

欣賞:《月光》奏鳴曲


♦ 《熱情》奏鳴曲(OP 57 No. 23. f小調)1803年

《熱情》奏鳴曲是貝多芬最偉大的成果之一,這部規模宏偉、氣勢磅礴的巨著兼收並蓄了高度奮發的熱情,十分熱烈緊張的內容,發出了貝多芬深長而熱情的呼喊,反映了貝多芬對時代的感觸和認識。幾百年來,這部作品受到了世界各國人民的真誠熱愛。



列寧曾特別喜愛貝多芬的《熱情奏鳴曲》,不止一次地被這部熱情洋溢和充滿時代反抗精神的音樂所激動,稱讚它「這是絕妙的,人間所沒有的音樂。」羅曼·羅蘭則稱這首奏鳴曲是「火焰般的急流在花崗石的軌道上」,「孟布蘭峰高聳在阿爾卑斯山上」。蘭茲把它與「火山爆發」相比。烏遼貝舍夫稱它為「火山式的奏鳴曲」,「既狂熱又崇高的作品。」可以看出,「火」字形象地反映了這部作品的特點。

欣賞:《熱情》奏鳴曲

♦ 《悲愴》奏鳴曲(OP 13 No. 8. c小調)1799年

《悲愴》奏鳴曲達到了貝多芬早期鋼琴奏鳴曲之頂峰,也因其戲劇性的優美旋律而為世人所熟知。本曲無論在內容、旋律和結構等諸多方面,都滲透著一種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這也是貝多芬等德國音樂家共有的特質。


在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中,《悲愴》是第一首由他本人親自寫上標題的作品。關於「悲愴」這個詞,很容易讓人與貝多芬後半生那感人肺腑而又悽愴深刻的悲劇生㓉聯繫在一起。

欣賞:《悲愴》奏鳴曲


♦ 《告別》奏鳴曲(OP 81 NO.26 降E大調)1801年

《告別》奏鳴曲作於1809年,是貝多芬呈獻給魯道夫大公的一首作品。魯道夫大公是貝多芬的資助人,又是摯友。1809年4月9日,奧地利與法國進入交戰狀態,5月12日拿破崙軍隊攻進維也納,維也納貴族紛紛逃難,魯道夫大公也於5月4日逃離。貝多芬在此曲原稿上記有「1809年5月4日,在維也納,我所尊敬的魯道夫人公爵殿下臨行前」。樂曲表現出一種深沉的離別之情。

欣賞:《告別》奏鳴曲

《暴風雨》奏鳴曲(OP 31 No. 17 d小調)1802年

這首作品充滿奇異、灰暗的緊迫感,樂曲分三個樂章。總的速度布局是快板、慢板、小快板。三個樂章都按奏鳴曲式原則寫成。
在創作「暴風雨」的時候,正是貝多芬耳病加重個人生活又遇到很多困難和挫折。此時,人生、藝術、理想、現實等都是他思考的問題。此曲正是表現了此時的他。

欣賞:《暴風雨》奏鳴曲


♦ 《黎明》奏鳴曲 (OP 53 No. 21 C大調)1803年

這首鋼琴奏鳴曲是1803年開始作曲,於1804年夏季定稿完成,題獻給波恩時代的朋友馮·瓦爾德施泰因伯爵。它又被稱為《(瓦爾德施泰因)奏鳴曲》。之所以人們會稱它為「黎明」,大概是覺得在引子般的第二樂章的朦朧晨意之後,緊接而來的末樂章的起首,有太陽噴薄而出的壯麗和暢美。

貝多芬作曲手稿

1803年貝多芬的朋友塞巴斯蒂安·埃拉爾從巴黎送來一臺大鋼琴。貝多芬用它來演奏了此曲,幾乎用上了所有琴鍵。這首奏鳴曲於1805年出版,標題為《大型奏鳴曲》。這一時期正是貝多芬最為活躍的時期,他接二連三地創作了許多大作品,如《英雄交響曲》、《克羅採小提琴奏鳴曲》、《熱情奏鳴曲》、歌劇《費德裡奧》等等。

欣賞:《黎明》奏鳴曲

貝多芬在竭力完成這些偉大作品的同時又積極脫離過去的格調,放進了在以往作品所沒有過的壯麗演奏技巧,造成了演奏會形式的效果,給人有如仰望天空一樣的闊達大度之感。貝多芬開始展露自己的全貌,另創一種獨特的風格,滿懷自信地以巨大的力量向前邁進。



結語:「……當你站在他的靈柩跟前的時候,籠罩著你的並不是志頹氣喪,而是一種崇高的感情;我們只有對他這樣一個人才可以說:他完成了偉大的事業……」奧地利詩人格利爾巴採在貝多芬的墓碑上這樣寫道。

可以說,貝多芬的偉大,決不僅在於一個音樂家。他有對於人生的大苦悶與精練的美麗的靈魂,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樂就是這英雄心的表現。


相關焦點

  • 5首最著名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
    這是達到了貝多芬早期鋼琴奏鳴曲之頂峰的傑作,也是因其戲劇性的優美旋律而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本曲無論在內容、旋律和結構等諸多方面,都滲透著一種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這也是貝多芬等德國音樂家共有的特質。本曲的演奏技巧並不太難,因此被演奏的機會也非常之多,更是許多鋼琴初學者愛不釋手的曲目。在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中,《悲愴》是第一首由他本人親自寫上標題的作品。
  • 貝多芬的32首鋼琴奏鳴曲
    他創作的32首鋼琴奏鳴曲把鋼琴藝術推向古典音樂的頂峰,被鋼琴家們奉為「聖經」,是當今音樂舞臺常見、鋼琴教學必須學習的優秀曲目。    奏鳴曲(sonata)是一種大型器樂體裁,其曲式利用主題之間的對比與展開、音樂的矛盾與衝突、調性富於邏輯的布局等特點為鋼琴這一鍵盤樂器提供了極好的表現環境。
  • 不可不學的5首貝多芬鋼琴奏鳴曲
    貝多芬的鋼琴音樂作品以熱情豪放和對比強烈的交響性著稱。鋼琴奏鳴曲在他的作品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不但體現了他個人音樂創作風格的演變,而且預示了鋼琴音樂從古典主義進入浪漫主義的過程。他的32首鋼琴奏鳴曲在奏鳴曲結構上做出了重大貢獻,同時還在鋼琴力度對比、戲劇化因素、不同音區的色彩變化上做出了重大發展,使之成為與巴赫《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齊名、在音樂史上有突出貢獻的作品。
  • 貝多芬《c小調第八號鋼琴奏鳴曲「悲愴」》賞析
    【老同學】點擊右上角,轉發或分享本頁面內容。  《c小調第八號鋼琴奏鳴曲「悲愴」》Piano Sonata in c-moll "Pathetique" Op.13,這是達到了貝多芬早期鋼琴奏鳴曲之頂峰的傑作,也是因其戲劇性的優美旋律而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本曲無論在內容、旋律和結構等諸多方面,都滲透著一種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這也是貝多芬等德國音樂家共有的特質。
  • 貝多芬《悲愴鋼琴奏鳴曲》欣賞指南
    該曲作為早期奏鳴曲的傑作已經明顯地體現出貝多芬奏鳴曲戲劇性、英雄性、交響性的基本風格和特徵。這些新的特徵擴大了鋼琴的表現力,展現了鋼琴藝術發展的新天地。由於貝多芬對鋼琴奏鳴曲的卓越創造與貢獻,使鋼琴藝術的創作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在鋼琴藝術的發展中,是一座重要的裡程碑。
  • 研音研舞 | 優秀作品賞析:貝多芬熱情鋼琴奏鳴曲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於神聖羅馬帝國-科隆選侯國的波恩,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歐洲古典主義時期作曲家。據羅曼·羅蘭《貝多芬傳》:「鐵血宰相奧託·馮·俾斯麥最喜愛聽這首曲子,他說貝多芬最適合他的神經」。熱情奏鳴曲是貝多芬32首鋼琴奏鳴曲之一,共3個樂章。
  • 貝多芬《悲愴鋼琴奏鳴曲》曲式作品分析
    《c小調第八鋼琴奏鳴曲》導讀:在貝多芬眾多作品中,鋼琴作品佔有重要地位,尤其是他的32首鋼琴奏鳴曲,被稱作鋼琴家的「新約全書」。其中第八首又名《悲愴》,是一首非常經典的作品,可以說是貝多芬早期創作的寫照,同時也是他創作生涯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曲子突出了貝多芬同命運鬥爭及其超凡脫俗的人物個性。作品共三個樂章,本文從創作背景、曲式結構方面入手,對此作品作初步的探究。一、創作背景 《c小調第八鋼琴奏鳴曲》――悲愴,創作於1798年,出版於1799年,是貝多芬早期作品中最傑出的一首。
  • 貝多芬三十二部鋼琴奏鳴曲的故事
    我一直是貝多芬作品的詮釋者,在我的演奏生涯中,曾在世界各地演奏了60次貝多芬的全套三十二部鋼琴奏鳴曲。書中對貝多芬每部鋼琴奏鳴曲的描述並不是為了進行科學分析,而是從詮釋者的角度,把每部奏鳴曲看作貝多芬人生路上的節點,從而演繹這些偉大的作品。
  • 薦書|貝多芬三十二部鋼琴奏鳴曲的故事
    我一直是貝多芬作品的詮釋者,在我的演奏生涯中,曾在世界各地演奏了60次貝多芬的全套三十二部鋼琴奏鳴曲。書中對貝多芬每部鋼琴奏鳴曲的描述並不是為了進行科學分析,而是從詮釋者的角度,把每部奏鳴曲看作貝多芬人生路上的節點,從而演繹這些偉大的作品。
  • 貝多芬降E大調第二十六鋼琴奏鳴曲《告別》賞析
    降E大調第二十六號鋼琴奏鳴曲《告別》,作於1809至1810年。貝多芬的朋友、他最有力的支持者魯道夫大公爵,在1809年因法國軍隊侵佔維也納而憤然離去,一年之後才返回故土。正是以這段故事為背景,貝多芬創作了這首鋼琴奏鳴曲,在本曲中充分反映出他與魯道夫公爵這對摯友從「告別」到「重逢」期間的感觸,隱含著他們深深的友情和對法國侵略者的憎惡。   這首奏鳴曲屬於貝多芬中期的作品,強烈地散發著一種已日漸成熟的新風格的芳香。
  • 寧峰聯袂黃秋寧,上演貝多芬鋼琴與小提琴奏鳴曲全集
    貝多芬的十首鋼琴與小提琴奏鳴曲與巴赫的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帕格尼尼24首隨想曲被公認為「小提琴文獻中的三套經典作品」這一次,小提琴家寧峰聯袂鋼琴家黃秋寧在星海音樂廳精彩演繹剛剛過去的2020年是貝多芬250
  • 向貝多芬致敬,鋼琴大師白建宇連續舉辦8天8場鋼琴奏鳴曲演奏會
    當今藝術造詣頂尖的亞洲鋼琴大師白建宇,在全臺樂迷引頸期盼下抵臺,今天起將在臺中國家歌劇院以連續8天8場演奏全套貝多芬32首鋼琴奏鳴曲,與樂迷一起為 貝多芬誕辰250周年慶生,向「樂聖」致敬。2020年是有「樂聖」美譽的德國作曲家貝多芬250周年誕辰,臺中國家歌劇院邀請白建宇首度來臺演奏全套貝多芬32首鋼琴奏鳴曲,自12月16日至23日在中劇院, 連續推出8天8場的音樂饗宴,樂迷們將可大飽耳福。 臺中國家歌劇院15日舉辦「NTT會客室」,歌劇院藝術總監邱瑗、白建宇與樂評人焦元溥與會對談。
  • 「悲愴」—貝多芬c小調鋼琴奏鳴曲
    在鋼琴藝術史上,貝多芬是繼約.塞.巴赫以後的又一位傲然屹立的巨人。他的音樂與巴赫音樂並稱為音樂史上的《舊約聖經》和《新約聖經》,堪稱內容與形式的高度統一和完美結合。貝多芬表現鋼琴音樂的手段,無論是從音響上,演奏技術上,曲式規模上還是從主題展開和和聲功能、織體上都超越了莫扎特、海頓等音樂家使用的傳統手法。
  • 貝多芬《A大調第二鋼琴奏鳴曲》賞析
    在這首明朗、歡快、活潑的奏鳴曲裡,特別在它的末樂章,獨特的鋼琴寫法因素要比第一奏鳴曲多得多,同時這首奏鳴曲得性質和風格要比第一奏鳴曲更接近古典交響曲。    第一樂章    本奏鳴曲第一樂章是奏鳴曲式快板。
  • 鋼琴奏鳴曲中的皇冠明珠—《降A大調貝多芬31鋼琴奏鳴曲Op.110》
    「假如有一個火星人來到我們的星球,他懷著好奇心想探索這個行星最深邃的文化,想帶回最能代表我們文化最高榮譽和最能反映人類研究成果的稀世珍寶,我將毫不遲疑地把貝多芬32首鋼琴奏鳴曲推薦給他。」——英國著名鋼琴家,指揮家路易·肯特納《第31號鋼琴奏鳴曲》是偉大作曲家貝多芬全套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中的倒數第二首。這不僅是貝多芬晚期極為重要的一部作品,更是他一生中所作32首奏鳴曲中的代表作。
  • 鋼琴上的《第九交響曲》丨淺析貝多芬《降B大調第29號「槌子鍵琴」鋼琴奏鳴曲》(Op.106)第一樂章
    無論從外型還是內容上看,這首鋼琴奏鳴曲都是屬於古今絕無僅有的大型鋼琴作品。當時倫敦的鋼琴製造商勃洛多烏德(Broadwood)送給貝多芬一架出色的鋼琴,當時英國製造鋼琴性能上舉世聞名,貝多芬因這一架鋼琴而產生了這部巨大的奏鳴曲,鋼琴在當時德文稱「槌子鍵琴」,以有別於「撥弦鍵琴」,因此,這部作品又稱《槌子鍵琴奏鳴曲》。
  • 「貝多芬馬拉松」導賞 | 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重點聽什麼?
    貝多芬的10首小提琴奏鳴曲最受歡迎、最具個人風格的,首推第五號《春天》和第九號《克魯採》這兩部最為著名。今年適逢德國偉大的作曲家、「樂聖」貝多芬誕辰250周年,2020年8月8日,中國著名小提琴家、2006年第51屆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賽金獎獲得者寧峰,將在長沙音樂廳現場演奏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全集,音樂會當天分三場(下午2場,晚上1場)進行,分別演奏完成貝多芬的10首小提琴奏鳴曲。
  • 貝多芬《降B大調第11號鋼琴奏鳴曲》賞析
    這首第十一號鋼琴奏鳴曲,降B大調,OP.22,與OP.18的弦樂四重奏同時著手創作,作於1800年。在出版時貝多芬命名為《大奏鳴曲》,獻給布勞尼(Browne 1767—1827)伯爵。共4個樂章。    《降B大調第十一鋼琴奏鳴曲》Piano Sonata in Bs-dur Op.22 充滿著青春的氣息和年輕人的感情,沒有一絲灰暗的陰影。這個類型的作品已是最後一首了,此後的作品開始做各種各樣的嘗試。
  • 罕見 | 貝多芬大提琴與鋼琴奏鳴曲全集
    【上下滑動查看】黃亞蒙出生於中國昆明的一個藝術家庭,祖父為中國著名的金石書畫家,父親是作曲家。黃亞蒙幼年曾隨葉俊松先生學琴,後經著名鋼琴教育家、演奏家周廣仁先生推薦,十歲時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小,先後受教於樊建勤教授、潘一鳴教授;1991年進入李其芳教授班,1995年被免試保送中央音樂學院攻讀碩士研究生,後留校任教至今,專注致力於中國青少年鋼琴的教育和培養工作。
  • ——貝多芬《熱情》鋼琴奏鳴曲
    《熱情奏鳴曲》是貝多芬中期奏鳴曲創作中的代表性傑作,也是整個鋼琴音樂歷史中佔有最高峰的經典作品。它不僅是內在的感情狂瀾和選材的緊湊使人震驚,而且是那些最富於表情的音樂手法把全部洶湧狂暴的因素完全置於一目了然的形式裡令人讚嘆。《熱情奏鳴曲》以其生動而深刻的音樂形象,概括了十九世紀初期歐洲人民反對封建、反對侵略的英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