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莫敏妮
今年是貝多芬誕辰250周年,全世界古典音樂領域最重要的事件就是隆重紀念這位音樂歷史中最至高無上的巨擘。我們也將推出一系列紀念文章。首先推出的是貝多芬的32首鋼琴奏鳴曲完整分析和唱片推薦試聽。值得收藏!
貝多芬奏鳴曲中期的創作大概在1800年-1815年期間,進一步擺脫了古典主義奏鳴曲的舊有形式和傳統手法,把情感內容作為他創作的源泉。古典時期音樂的嚴謹與和諧,已被不可抑制的情感、鋪天蓋地的直覺與狂熱所衝破,預示著他的情感向浪漫主義前行。
《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Op.27 No.2)(「月光」)
「如幻想曲風格的」鋼琴奏鳴曲,是月光柔情傾瀉人間,還是深不可測的大海?
我想用情感響徹全世界,想感動月光和朝霞,使它們對我的痛苦和幸福發出迴響,使這美妙的曲調激發樹木、枝葉和青草,以便這一切能夠反覆吟唱我的歌。《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Op.27 No.2),貝多芬親做標題「如幻想風格的鋼琴奏鳴曲」。不要被標題「月光」所迷惑,那不是貝多芬的本意。創作於1801年,當時貝多芬已經在與友人的信中承認了他對於耳疾的憂慮。
第一樂章主要採用和弦以及分解和弦來構築,右手的分解和弦為了加重音樂的沉穩與厚度,作八度之內的分解。中間樂章篇幅短小,如月影之下稍縱即逝的微笑。李斯特形容這個樂章為「兩個深淵之間的一朵花」。它無縫銜接緩慢流動的首樂章和年少輕狂的末樂章。對於末樂章,我有揮之不去的熱愛與臣服,它不再是迴旋曲,而是充分發育了的奏鳴曲式樂章。它的民歌風格暗藏從歌德、席勒的希臘風到浪漫主義傾向,巍巍群山的崇高感穿插著大海狂亂肆虐的波瀾壯闊,與第一樂章「月光」朦朧美形成極大對比,從中可窺見手指極速下的人類激情。
看電影《The Pianist》,我們會感動於此「月光」,那不曾泯滅的普天之下人性的光輝,高潔如皎月。喜歡鐵石心腸的艾莉·奈伊(Elly Ney)演奏,她是貝多芬最權威的詮釋者之一,她的貝多芬擁有最純正的德奧氣質,充滿德國人頂禮膜拜的「高貴的單純和靜穆的偉大」。奈伊注入深情的首樂章,是縷縷月光柔情傾瀉人間,還是深不可測的大海?只有真正觸到藝術的靈魂的人,才敢如此篤定地狂妄。
《降E大調第十三鋼琴奏鳴曲》(Op.27 No.1)
「如幻想曲風格的」鋼琴奏鳴曲。沒有一條規律不可為獲致「更美」的效果起計而破壞。
Op.27 No.1創作於1800-1801年,附有《幻想曲風格的奏鳴曲》的標題,獻給約瑟芬。作品在32首中獨樹一幟,對多重複混合結構作最大的嘗試,是以多樂章一體化結構打破固有「奏鳴曲式」結構的偉大突破。有幻想段落的穿行,也有力度對比的較量,這些走向浪漫主義的傾向都直接影響舒伯特《C大調流浪者幻想曲》、舒曼《C大調幻想曲》與李斯特《但丁詩篇讀後感-奏鳴曲風幻想曲》。貝多芬一生都在摸著石頭過河,他摸索著,探尋著,拓展著,他希望超越自己駕輕就熟的路徑。創作者都會面臨困境,擺脫自己熟悉的模式多麼的難,枯竭-掙扎-補充-再創造,沒完沒了永無止境。
《D大調第十五鋼琴奏鳴曲》(OP.28)(田園)
如遠處傳來的鐘聲,或是森林的微語。
回歸田園的寧靜,是為了更好的構思。恬靜沉思的Op.28因田園情調音樂流行,出版商為商業目的而冠名「田園」奏鳴曲。Op.28寫於1800年-1801年,在寫下《海利根施塔特遺囑》之前。這個時期,他在奏鳴曲式之內發現了新的、未曾探究過的方法:主題的壓縮、展開部的增強、擴展與戲劇性的復甦,以及在結構的線條更加清晰的古典主義中更著重強調幻想與即興精神。
OP.28頌揚寧靜。貝多芬的確累了,他需要在田園中自由呼吸,情感從疲憊、乾涸、麻木的狀態中逐漸回復。燦爛的神風輕輕地吹拂,像女琴手的纖指觸動神聖的琴弦。玫瑰花蕾裡,蘊藏著天真。夜鶯、蝴蝶都在田園裡詩意棲居。星辰陪伴著日出月落,河流的波濤和夜間的霧靄在流動。那滿綴星辰的夜影,明澈潔純。寧靜的一刻可到永恆。
按照C·車爾尼的說法,貝多芬在寫下了Op.28後,對他的朋友克倫普霍爾茨說:「我很少滿意自己到目前為止的作品。從今天起,我要開闢一條新的道路。」許許多多的路對他都是敞開的。一條通向浪漫主義思潮,導致他放寬和富於想像地擴展古典派格局,導致他加強了一種向內探尋的超越了古典派的風格。
《D小調第十七鋼琴奏鳴曲》(Op.31 No.2)(暴風雨)
你去讀莎士比亞的《暴風雨》吧。
據說,貝多芬的學生兼秘書安東·辛德勒曾問這首奏鳴曲的內容是什麼?貝多芬回答:「你去讀莎士比亞的《暴風雨》吧!」二百多年來,學者以及評論家都似乎對這句話作出解析,卻又難以有一個一致的說法。這也增加了對音樂理解的難度。但是有什麼要緊,就算一切都不知道,音樂本身的美直抵人心,相信聽了美不可言的第三樂章,沒有人不被貝多芬的音樂奇才所感動的吧?水流婉轉不息,一望無垠的水草豐美蘊含原始的生命活力。
Op.31 No.2第一樂章一開始就是一串琶音,用琶音演奏的廣板——宣敘調與快板之間不同尋常的交換,放棄了流傳至今的第二主題。廣板與快板一起組成了主題,這種結合是一種大膽的革新。而舞蹈性、凱旋性的小快板是貝多芬最成功的終樂章。終樂章無人不迷醉吧?「在貝多芬D小調Op.31鋼琴奏鳴曲中,她敲出了一個神秘的和弦,所有的觀眾就這樣被她的電場所吸附。這種現象沒法用語言闡述,沒法用科學剖析,只有用自己的耳朵才能聽到它。但這個聲音,不僅僅停留在耳朵中,而是迴響在每個聽眾的心裡。從她的第一次登臺起,所有人都知道了,這位偉大的女鋼琴家能從那隱藏在人類靈魂深處,最深不可測的根源裡汲取她的力量。」 ——威廉·肯普夫這樣評價德國女鋼琴家艾莉·奈伊的演奏。我常會猜想,奈伊彈奏的這個神秘和弦藏在哪兒?
《G大調第十六鋼琴奏鳴曲》(Op.31 No.1)
南國式的慢板,唱著古老的歌調。
1802年之前,貝多芬有意約束他那一往無前的想像力,如果它有超出古典傳統界限的危險。因為他有明確的目標,決心掌握維也納古典時期所有重要器樂種類的風格。或許這就是為什麼出自這個時期的作品(Op.28和Op.31 No.1)看上去相當保守的原因。首樂章的浪漫因素,末樂章幽默曲的風趣,無疑更靠近海頓和莫扎特的奏鳴曲裡,「滿足於……獲得更高的愉快、情感的淨化。」
尤其注意第二樂章,貝多芬文雅的柔板一個插部的迴旋曲式,是貝多芬的徐緩樂章中,最富有歌謠風格要素的樂章,德國歌謠所特有的格調,是那麼簡單純樸,親切動人。諾特波姆認為類似吉他的琴音,我們覺得靠近南歐風情,滲透著洛可可義大利歌劇的通俗性樂章。歌謠跳爍著大地變化的畫面,在風鈴聲中交響。這片土地狂野而又美麗,而我們有幸能直面它的美妙。這片土地夢幻而又妖嬈,而我們有幸能直面它的崇高。
《降E大調第十八鋼琴奏鳴曲》(Op.31 No.3)(狩獵)
在自由的大自然裡,撒野。
快樂而幽默的《降E大調奏鳴曲》(Op.31 No.3),似乎洋溢著愉快奔放的狩獵氛圍。兩個首末樂章之間有一首諧謔曲和小步舞曲。末樂章是「一種德國人的塔蘭泰拉舞曲」,可見,義大利音樂元素無所不在。塔蘭泰拉舞曲最初是義大利南部的一種民間舞曲,源於古老的傳說。南部一個地方叫TARANTO,當地被一種毒蜘蛛「塔蘭泰拉」咬傷的人,必須劇烈跳舞方能解毒,塔蘭泰拉舞即起源於此。以三連音構成的節奏貫穿全曲,速度迅急,情緒熱烈。
聆聽時要留意音樂中呈現旋風似的狩獵聲。馬蹄逐東風,獵物亂逃竄,灌木叢中閃過一陣陣的聲響,驚起林中鳥。貝多芬創作此曲,估計不忘海頓的《D大調第七十三交響曲》(《狩獵》)和清唱劇《四季》中的遊獵場面。17世紀至18世紀,狩獵成為歐洲貴族的文化傳統,同時也是財富、地位和文明的象徵。
《C大調第二十一鋼琴奏鳴曲》(Op.53)(華爾斯坦、黎明)
緩緩流淌的歲月之河,映照不變的友誼。
題獻給波恩時代好友華爾斯坦伯爵。1787年在波恩,「因理性而進步」的啟蒙思想進步人士組成一個由十三名「文學之友」創辦的組織——書社。成員有貝多芬早期的音樂老師內弗、伯爵華爾斯坦等。貝多芬跟他們往來,結為朋友。
1803年,法國愛拉爾廠送給貝多芬一架該廠質量優良的名牌琴,它有五組半的音域。貝多芬饒有興趣搗鼓折騰這部新剛琴,一年後,Op.53問世。從第一樂章的重弦砸擊與第三樂章那雄壯的反覆叩擊和弦發出的轟鳴聲中,不難想像當年貝多芬是如何陶醉於這種新樂器,他不斷重複,不斷試驗著聲響的魅力,最終以他愉快超越的音調結束奏鳴曲。
阿勞,20世紀鋼琴大師,他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需要不間斷欣賞11小時,但其中魅力,你必得償所願。他質樸、純真的鋼琴語言像清亮的小溪淙淙流過聽者的心坎,澆灌出美麗的心靈之花。阿勞認為沒有任何其他音樂家能與貝多芬等量齊觀,貝多芬象徵著人類的抗爭與超脫,代表不斷「重生」與「新生」。阿勞在Op.53中所想表達的正是這些涵意。拉丁國家人們稱呼這部奏鳴曲為「破曉」,但這並非代表一日之晨,而是一整年的起始。阿勞曾一再重複說明老克萊如何找到這部作曲的正確涵意:根據1967年12月號《鋼琴》(Clavier)雜誌上艾爾德(Dean Elder)的記載,阿勞說:「E.克萊萊告訴我,這部作品所描寫就像春日開始之際,大自然甦醒之時。」英國E.M福斯特的《看得見風景的房間》改編成電影,當其中響起Op.53首樂章,我簡直與貝多芬心心相印,那些烙在心底的音符在騰飛。文藝片無不喜歡在古典音樂裡尋找藝術依靠。
《F大調第二十二鋼琴奏鳴曲》(Op.54)
我愛著,什麼也不說,只看你在對面微笑。
貝多芬突破鋼琴奏鳴曲「鐵打的營房,流水的兵」傳統結構模式,自由靈動,從兩個樂章到四個樂章都運用自然。這首Op.54與Op.78(「泰麗莎」)都是小巧簡潔至兩個樂章的鋼琴奏鳴曲,亦有「音的遊戲」之稱。
《F大調鋼琴奏鳴曲》(Op.54)由於夾在「華爾斯坦」與「熱情」兩部高峰作品中的低谷,短小簡單,像小雛菊在夾縫中倔強向著藍天伸展,別有一番神採。作品超然幽默,採用大量的復調手法,若當做後面「熱情」奏鳴曲的預熱序曲來看,也饒有趣味。
《F小調第二十三鋼琴奏鳴曲》(Op.57)(熱情)
以熔巖般的熱忱,肆意奔湧。
根據車爾尼的回憶,貝多芬自己認為Op.57在他的鋼琴奏鳴曲中是最好的一首。當貝多芬用愉快超越的音調結束「華爾斯坦」時,「熱情」還持續地被一種不尋常的悲劇氣氛所主宰。「熱情」名氣之大,招致眾多名家拿它分別與《地獄》(但丁)、《李爾王》、《麥克白》以及《高乃依的悲劇》進行比較。
貝多芬在Op.57中,無可置疑地超越了古典鋼琴風格的領域,創造了那時聞所未聞的音響和結構。他為樂器和技術提供了達到極限的可能。強度大大擴展,音色流光溢彩,甚至接近了管弦樂的洪亮。首樂章很快的快板依次呈現的音樂材料中,潛伏著「命運動機」、「掙扎動機」和「希望動機」,顫音裝飾像黑暗中透出的一線光明。此樂章相當於是對背景的描述,我們隱約捕捉到大革命的血雨腥風。第二樂章,音符在想像無窮的變奏曲天地裡馳騁,用感人至深的吟唱迎接下一個樂章的熱情嘯歌。脫韁野馬般的第三樂章比「暴風雨」更狂飆肆掠,它極速咆哮穿行,跟「月光」第三樂章難分伯仲,那種美都有如同亂中取勝的智慧與定力。
創作於1804-1806年,1807年出版,並被出版社取名為「熱情」。題獻給弗朗茨·勃倫斯維伯爵,伯爵家中有女子泰麗莎與約瑟芬,貝多芬先後愛戀的對象,至於作品本身是否有關乎愛情熱度呢?只能各自猜測了,而「熱情」這個標題是出版商瞎掰出來的,不過也算蒙得七七八八,因首尾兩個樂章確實如暴風雨般有雷霆萬鈞之勢。
《升F大調第二十四鋼琴奏鳴曲》(Op.78)(泰麗莎)
我睜大眼睛注視你。我的目光溫柔地握住你。又輕輕把你放開。
《升F大調鋼琴奏鳴曲》(Op.78)給人一種春光明媚、杏花疏影的詩意。愛情和大自然,才是人生沙漠旅途中的兩汪清泉。那天涯倦客啊,停下來,在此處歇歇。它誕生於雄偉的《第五鋼琴協奏曲》身旁,也許由於其沉著的冷靜,簡潔的形式以及悲傷的表現力——是貝多芬尤其偏愛的作品類型。Op.78發揮了鋼琴纖細微妙的表現力,從如歌般的柔板到不是很快的快板,感情的傾吐柔光含斂,不蔓不枝,就像一個溫和的男人看著一個清亮的女子。她泛著青草兒的柔情,她轉身的快活,都一一印在心裡。第二樂章前段,我們是否細嗅到迷迭香盛開時的芳香?
Op.78從爆發式的「熱情」奏鳴曲出發,帶著溫情,穿越四年時光,題獻給一個女子,泰麗莎·馮·布倫瑞克(1775-1861)。我們知道,貝多芬的「熱情」奏鳴曲題獻給泰麗莎的家人弗朗茨的,此中必有故事。沒錯,據說貝多芬與泰麗莎曾有四年婚約,但最終中道而止。貝多芬喜歡在給她的親筆信中捎夾上麥菊花,這些麥菊花瓣被泰麗莎留下做成枕芯,枕花而眠,臥醉兒女情長中,珍藏一輩子。或許真的有這樣一位姑娘愛他勝過他的愛,我們也釋然了。因為貝多芬不無傷感地說過:「我傾注所有的熱情愛過的女人沒有一個成了我的妻子。」
《G大調第二十五鋼琴奏鳴曲》(Op.79)(「杜鵑」)
白日漸長,鳥囀啁啾,如果我遠行,我的思緒就飄向我遠方的愛。
《G大調鋼琴奏鳴曲》(Op.79)散發著田園牧歌式的清新,春天、青草與鳥鳴。出版時標題為「小奏鳴曲」,因其中似乎有杜鵑的啼鳴而稱「杜鵑」奏鳴曲。白日漸長,鳥囀啁啾,如果我遠行,我的思緒就飄向我遠方的愛。
德國情調的急板,左右手輪番演示蘭德勒舞曲風格,好一個生機勃勃的春日美景。貝多芬優美的行板,聽到了什麼?恍惚之間聽到波光粼粼的船歌,孟德爾頌《無詞歌》(Op.30 No.6)。貝多芬真是神人,縱橫於古典與浪漫的巔峰。無人能理解我近日一個夜晚,一次又一次聽這首行板,偷偷掉淚。那夜,新冠病毒依然肆虐世界,我不關心人類,我只想音樂。早期浪漫主義,那個時期大師雲集,那個時期一去不復返,那個時期的音樂充滿激情、傷感、唯美以及鋪天蓋地的直覺。貝多芬、舒伯特、舒曼、蕭邦……真男人,無不心性如孩,他們來過,他們又走了。
《降E大調第二十六鋼琴奏鳴曲》(Op.81a)(告別)
佇立以望子,群山蒼蒼莽莽。
1809年,拿破崙大軍攻城略地,直搗維也納。兵臨城下,重炮轟擊期間,魯道夫等貴族們紛紛逃離。貝多芬在此曲原稿上記有「1809年5月4日,在維也納,我所尊敬的魯道夫公爵殿下臨行前」。樂曲表現出一種深沉的離別之情,男人之間的告別,有依戀有難捨,誰不見此中貝多芬的情深意長?滿春天的溫和與不舍。作品於我們來說也是晨曲中的驪歌,本質上,不過是無限對有限所持的一種眷戀態度。
魯道夫大公(1788-1831),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利奧波德二世夫婦16個孩子中最小的兒子,又是皇帝弗朗茨的弟弟,奧爾米茨大主教。大約從1809年起,年輕的魯道夫大公就是貝多芬最重要的資助人,貝多芬獻給他有十五部作品,《「大公」三重奏》、《第四鋼琴協奏曲》、《第五鋼琴協奏曲》、《大賦格》、《降B大調鋼琴奏鳴曲》(Op.106)等都是為他而作。魯道夫大公多年作為唯一的弟子定期在貝多芬處上鋼琴課,同時也是唯一在他那裡學習作曲的人,顯然非常尊重貝多芬,他保存貝多芬的信件超過100封,搜集了他曲作的初版、手稿及眷清稿。貝多芬提及大公爵的名字時,始終帶著「孩童般的尊敬」,貝多芬給他年輕的學生信件無處不流露出尊敬之情。貝多芬必定是憐憫這個失去父母並且患有癲癇病的小王子的。
《E小調第二十七鋼琴奏鳴曲》(Op.90)
他孤身一人,正是這種孤獨成就了萬物的存在。
貝多芬1812年到1814年就結束了十年的英雄風格時期。Op.90作於1814年。這一年,歐洲舉行維也納會議,重構拿破崙戰敗後的政治版圖。當時,貝多芬因創作第七、第八交響曲等著名的大作品,已聞名遐邇。
Op.90中已經含有了與中期風格相距甚遠的、充滿感慨的音句,也可以聽到憧憬遠景的旋律。暖黃的暮色緩緩掠過,滿溢著愛意和哀傷,音樂中的感慨,難道與拿破崙戰敗有關?我們知道,貝多芬的精神境界似乎與拿破崙事業有著密切的相關。還有一個故事,此曲題贈李希諾夫斯基伯爵。這位伯爵違背家族的期望,娶了一個女伶為妻。貝多芬自言在這支樂曲內敘述這樁故事。所以,當李希諾夫斯基伯爵詢問作品的內涵時,貝多芬說第一樂章是「理性與感情之爭」,第二樂章是「與情人的對話」。我們籍此好好品味作品中音樂的對話。